傳承陰平毛筆製作技藝 感受傳統非遺文化魅力

2020-12-25 新華社新媒體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進行「帶線」處理製作毛筆。

山東省棗莊市陰平毛筆起源於東漢,從隋唐、宋元歷代傳承,早期均為家庭作坊,到1967年建立棗莊毛筆廠,實現規模化生產。一支毛筆的製作從選料到完工,要歷經108道工序,當地毛筆製作工匠依然堅持使用傳統的手工工具和純手工加工製作,並將製作毛筆的技藝代代相傳。

1996年,時年28歲的劉氏毛筆第九代傳人劉慎海擔任棗莊毛筆廠廠長,他遠赴北京、湖州等地學習先進的制筆工藝,並與家傳技藝相融合,完整保留手工製作工序,還融入現代書法家用筆的嗜好,設計創新了300多個毛筆品種,有11項新技術獲得國家專利,筆頭原材料也由過去單一的狼毫、羊毫擴展到石獾、山馬、兼毫等,讓製作出的毛筆以尖銳、整齊、豐滿圓潤、不分叉、不散頭、飽墨強等特點佔領市場,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以及出口到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年生產毛筆400餘萬支。2016年3月,陰平毛筆製作技藝被山東省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10月,劉慎海被山東省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陰平毛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進行「起毫」處理製作毛筆。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進行「上灰」處理製作毛筆。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用煤油燈火燻烤黃香進行「扎筆頭」。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焊筆頭」。

↑11月25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陰平毛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慎海(左二)和工匠在一起交流毛筆製作技藝。

↑11月25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檢驗毛筆質量。

↑11月25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山東魯筆博物館,一名參觀者在觀看不同型號的毛筆。

圖片來源:CICPHOTO/孫中喆 攝

編輯:張雪萌

相關焦點

  • 兩項非遺帶熱棗莊遊
    走進當地的魯筆博物館,樣式各異的毛筆讓人大開眼界。如今,來棗莊參加特色鄉村旅遊的遊客,可在博物館內的毛筆製作廠房觀看毛筆108道工藝製作過程,直觀感受傳統技藝獨特的魅力。陰平毛筆起源於漢代,從隋唐、宋元歷代傳承,其製作技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由於部分原材料匱乏、傳承人群不完善、市場需求不穩定等,其發展面臨壓力。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6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在位於長湖路的粉之都米粉博物館掛牌成立。 此次傳承基地掛牌也開啟了南寧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展示活動的序幕。
  •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在湖南汨羅市川山坪鎮有一塊「清泉」石刻,是宋代朱熹所提。
  • 探秘越窯青瓷文化 感受非遺傳承魅力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濃縮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既見人見物見生活,又為群體生活承載起浩蕩的文化與社會功能。在此次「多彩非遺 幸福生活」活動中,民進會員們專程趕赴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感受越窯青瓷文化的魅力。
  • 他們走進永華藝術館,感受非遺「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的魅力
    、副研究館員朱光文以「番禺民俗的歷史傳統與當下再造——誕會文化與民間藝術」為題,向現場觀眾淺顯易懂地介紹番禺地區的民間信仰體系,番禺傳統誕會中的民間藝術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番禺地區誕會文化、民間藝術的復興與再造。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 非遺文化魅力再展現,田寮小學傳承在校園
    除「抗疫」主題非遺展外,今天,中國結、棉塑等非遺項目也通過小課堂的形式走進學生們的校園生活,由中國結代表性傳承人楊林娟老師、棉塑代表性傳承人羅曉琳老師為學生們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帶領學生們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 黃浦區非遺暑期課堂即將開課!學茶藝、做衍紙,帶孩子感受傳統文化...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舉辦的2020年黃浦區非遺暑期學院應運而生。7月4日,第一堂衍紙課將在皓古文化藝術館開講。圖說:黃浦區非遺暑期課堂即將開課 官方圖地處上海中心的黃浦區擁有1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如何充分利用這些非遺資源,讓傳統文化走進年輕人的世界?非遺暑期學院便是黃浦區「非遺在社區」項目與青少年暑期教育結合的一次成功嘗試。
  • 東亞文化之都哈爾濱:冰城非遺傳承多彩文化
    >為慶祝2020年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網絡平臺展示為主,體現「非遺傳承進萬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的保護理念。主要以非遺圖展、「非遺體驗式教學」、非遺購物節等方式,組織廣大非遺傳承人把集中傳承變為網絡傳承,把節日大舞臺變成居家創作的小舞臺,發揮自身優勢,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本期非遺圖片展,集中展示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的優秀作品圖片,讓廣大市民通過手機在家就能體驗美輪美奐的非遺手工藝術品。
  • 遊覽上海「非遺」 感受文化魅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非遺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產生「化合反應」,遊走上海「非遺」線路,可以近距離感受申城的文化魅力。圖說:國家級非遺項目「羅店龍船」 來源:IC寶山非遺遊線火爆上海非遺文化中心精心提煉上海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線路有機融合,發布了一系列的「非遺之旅」,其中包含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顧村公園和寶山寺的寶山遊線受到滬上遊客青睞。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2020-06-15 10:18:19 作為見證中國白酒文化起源和展示優秀文化遺產的窗口,汾酒同樣承擔著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責任。  6000年前的山西杏花村,誕生了「中國第一縷清香」。  這裡出土的「小口尖底甕」,被考古界、釀酒界認為是「最早的釀酒發酵容器」。它的出現,證實了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可上溯至仰韶時期,是杏花村的先人們集土地之香氣,採山水之靈性,創造出了清香汾酒。
  • 傳統技藝+神秘民俗 蒲江又新增一批「非遺」項目
    傳承非遺技藝,弘揚傳統文化走進非遺世界,品味經典魅力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資料顯示,成都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超過300項,其中,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被譽為成都「非遺五朵金花」,是成都眾多「非遺」傳統技藝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始於西漢的邛陶燒造技藝,明月窯陶瓷製作技藝、傳統金銅製作技藝
  • 感受非遺文化的無盡魅力
    琳琅滿目的文化創意齊聚古樓觀歷史文化景區廣場吹糖人、畫糖畫、傳統草編、民俗剪紙......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 北京文化周高雄佛館開幕 讓臺灣民眾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4月20日,「保護傳承中華瑰寶展示北京歷史文脈─2018北京文化周之非遺文化展」佛陀紀念館開幕。(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4月20日至27日,「保護傳承中華瑰寶展示北京歷史文脈——2018北京文化周之非遺文化展」在臺灣佛陀紀念館開幕。
  • 傳承指尖技藝,活力非遺品牌隆慶祥綻放蘇皖大地
    傳承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古以來,蘇皖大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興盛。雲錦技藝、鳳陽花鼓、皮影戲等非遺技藝,充分體現了蘇皖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體現了民眾的集體智慧, 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隆慶祥世代傳承的手工非遺工藝:扎駁頭、裁剪、假縫製等,也體現出品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和自信。
  • 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
  • 餘杭塘栖鎮:非遺項目「傳統茶食製作技藝」獲「薪傳獎」 為美麗...
    浙江在線7月22日訊(通訊員 茅思傑 車婷華)古鎮塘栖,歷史底蘊豐厚,非遺資源集中,極具地方特色。保護傳承非遺文化,將非遺事業傳承下來,推陳出新,為助力美麗城鎮建設增添非遺文化風採。
  • 30名小學生走進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感受家鄉非遺魅力
    賞非遺 聽非遺 學非遺 30名小學生走進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感受家鄉非遺魅力 本報訊 (記者 金莉莉 通訊員 李新朋)傳承非遺,從娃娃抓起。6日,我市30名小學生走進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開展「遇見非遺,匠心傳承——我是小小講解員」體驗活動,近距離感受家鄉非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