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2021-01-11 紅網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

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

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

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

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

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土熨是一種中醫療法:利用沙土摻和中藥裝入藥包,進行高溫蒸煮後,貼近病人患處,利用藥包持續散發出的熱量和藥效治療骨折、關節疼痛、胃寒胃痛等疾病。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

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

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土作為這一療法的重要媒介,每次楊周都要親自到野外挖掘篩選。

其次是用藥,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專用於骨折、關節疼痛等疾病就要用到30餘味藥材。

沙土與中藥按比例混合打包後就可上鍋蒸煮。沙土可持續散發出一個小時的高溫,讓人體毛細血管和筋絡舒張,藥性散發在水蒸氣中,外加塑料薄膜保溫保溼,可更好地作用於人體。長沙市民鍾先生,患頸椎疾病多年,經過多次土熨治療,效果顯著。

800年傳承 用誠信醫治患者

800餘年前的宋朝年間,一名嵇姓行醫者世傳秘術,善治金瘡、骨損,因其醫術高明,當時百姓稱其為嵇接骨。他就是林堂祖傳土熨技藝的創始人,現在杭州仍有一座嵇接骨橋,是當時人們為稱頌他的醫術、醫德所建。

在土熨療法中,土只是一種傳遞藥效的媒介,800年來,歷代醫者不斷創新藥方,結合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變化,把這一專治骨折的秘術,延伸出更多新的功效。

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表示,根據藥方、藥理,現在延伸、擴展來治療我們的頸肩腰腿痛,風溼、類風溼,那種畏寒的疼痛,效果很顯著。

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表示,將一如既往用誠信醫治患者,用誠心傳承先輩智慧。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為人類健康作出新貢獻。

相關焦點

  • 土還能治病?800年傳承,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治療骨折、胃痛等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土熨是一種中醫療法,利用沙土摻和中藥裝入藥包,進行高溫蒸煮後,貼近病人患處,利用藥包持續散發出的熱量和藥效治療骨折、關節疼痛、胃寒胃痛等疾病。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一位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 -01-土熨療法貴在選土沙土更易藥性散發沙土散發高溫水汽凝結藥效 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土作為這一療法的重要媒介,每次楊周都要親自到野外挖掘篩選。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保護非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活化石」都活起來。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湘潭報導西子湖畔,一把油紙傘牽出許仙和白娘子的幾世姻緣;雨巷裡,一把油紙傘與丁香姑娘的相逢,成為無數人對愛情的最初幻想;也是它,在激情澎湃的革命年代,陪伴著青年毛澤東堅強地踏上革命徵程。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2020-06-15 10:18:19 作為見證中國白酒文化起源和展示優秀文化遺產的窗口,汾酒同樣承擔著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責任。  6000年前的山西杏花村,誕生了「中國第一縷清香」。  這裡出土的「小口尖底甕」,被考古界、釀酒界認為是「最早的釀酒發酵容器」。它的出現,證實了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可上溯至仰韶時期,是杏花村的先人們集土地之香氣,採山水之靈性,創造出了清香汾酒。
  • 「非遺」文化悠久傳承 復華麗江國際度假世界「納街」成就中國文旅...
    「非遺的集體創新驅動,不僅讓藝術家個體、科學家個體、文學家個體產生新的創造力,甚至可以帶動一個地域、一個群體進行集體性創新。深植於復華「麗江國際度假世界」,憑藉沉浸式情景體驗的非遺「納街」,匯聚了雲南地區千餘位非遺文化傳承大師和工藝匠人,創新出品了雲南最大的非遺大師合伙人平臺和雲南麗江首個非遺「雙創」產業示範園區,將傳承民族文化精髓發揚到底,讓全球遊客見證直擊心靈的非遺文化奇蹟。
  • 重慶非遺「江津燒酒釀造技藝」:一門忠守,四代傳承
    白沙地處長江之濱,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自古以釀酒馳名,是重慶市非遺技藝「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發源地。為了進一步追溯非遺淵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8月1日,近30位江津媒體記者、作家協會成員、江津老幹部前往白沙工業園探訪驢溪酒廠,參觀驢溪酒廠釀酒車間,體驗古老非遺技藝,品經典江津燒酒。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市民在米粉博物館體驗手工石磨米粉漿記者 程勇可 攝老友粉、幹撈粉、生榨粉、酸粉、滷菜粉……每天一碗粉,南寧人的生活有滋有味。6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在位於長湖路的粉之都米粉博物館掛牌成立。 此次傳承基地掛牌也開啟了南寧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展示活動的序幕。
  • 傳承指尖技藝,活力非遺品牌隆慶祥綻放蘇皖大地
    傳承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古以來,蘇皖大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興盛。雲錦技藝、鳳陽花鼓、皮影戲等非遺技藝,充分體現了蘇皖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體現了民眾的集體智慧, 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 「非遺」傳承密結「閩臺緣」
    建盞燒制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當地匠人著力推動建盞技藝復興。李玉明索性駐紮建陽學藝,挑釉礦、調釉色、微調草木灰比例和窯溫……曾一連30多窯都沒出佳品,然而,正是這樣可遇不可求的自然之變。「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有序的,在建盞裡,宋代文化底蘊的流變脈絡很清晰。」
  • 「非遺」傳承牽起「閩臺緣」
    建盞燒制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當地匠人著力推動建盞技藝復興。李玉明索性駐紮建陽學藝,挑釉礦、調釉色、微調草木灰比例和窯溫……曾一連30多窯都沒出佳品,然而,正是這樣可遇不可求的自然之變。「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有序的,在建盞裡,宋代文化底蘊的流變脈絡很清晰。」
  • 與「捨得的客人」翻開「老酒故事書」,對話釀酒千年傳承
    你負責快樂,住宿、出行、美食、老酒讓捨得君全包,帶你FUN肆帶你嗨,首期「捨得的客人」深度遊VLOG新鮮出爐~走進天然「氧吧」,呼吸空氣中滿滿的負氧離子,舒緩身心。嘗地道美食,與三五好友共品醇厚綿柔的老酒,推杯換盞間好不愜意!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 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各自將精妙的製作技藝發展成為一種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非遺美食都是以前傳承下來的,是紹興人比較認可的飲食品類,深受大家的喜愛。不少美食傳承得比較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被大家熟知。
  • 舌尖上的紹興非遺——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成為非遺僅僅是一個開端,通過這種手段,讓更多鮮為人知、瀕臨失傳的飲食類文化項目和民間風俗得到保護,這才是非遺保護的真正目的。走約半時,聽到一陣『啪、啪』有節奏的敲打聲,從一家小小的店鋪裡傳出來……」在很多次塢打麵店裡,總能發現店牆上貼著這個朱元璋吃次塢打面「百吃不厭」的故事。
  • 原味火鍋文化傳承者「巴將軍」公祭城市英雄 傳承非遺技藝
    用一個歷史人物講述巴國數千年文化傳承,用一個公祭城市英雄活動回應渝中區母城文化建設高潮,用一個非遺技藝傳承重慶300年火鍋文化……近日,重慶巴將軍集團積極響應重慶市、渝中區領導關於「文化為魂 旅遊為體」建設文化渝中的要求,大力實施文化興企戰略。
  • 廣東非遺傳承人武舞相融聯僑情 創新傳承潮南英格技藝
    平日裡,他時不時還會掄起兩根英歌槌,演繹一段水滸戲;更多時間,他身居幕後,為身為英歌舞教練的兒子傳授經驗,傳承「非遺」,弘揚潮風。洪飛英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加入到傳承英歌舞的行列中來,一起書寫潮汕文化的光大與傳承。
  • 海南上百名非遺傳承人秀技藝 活態傳承多彩文化
    中新網海口6月9日電 (記者 張茜翼)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樹皮布製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椰雕、瓊劇、八音、海南麒麟舞、臨高人偶戲……在9日晚舉行的海南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上百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秀技藝,展示4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觀眾大開眼界。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
  • 走進綏陽非遺 傳承民間藝術
    綏陽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共計完成10大類188項非遺文化資源普查,採集視頻圖片資料180GB,文字資料70餘萬字。目前,全縣共有省級非遺項目17項,市級非遺項目29項,縣級非遺項目134項。 即日起,我們將陸續向你推薦綏陽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綏陽民間文化藝術,讓綏陽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 修復文物更要讓非遺技藝傳承下去
    修復文物更要讓非遺技藝傳承下去 發表時間:2013-07-11   來源:中華讀書報「部分文物存在著糟朽、腐蝕、開裂、破損等自然損壞現象」著實讓人擔憂,假如任由文物損壞直至消逝,歷史文化必將淹沒於無形。正是基於此,故宮博物院首次引進社會人才修復文物,讓一批非遺技藝傳承人加盟,令人眼前一亮,對故宮文物保護充滿信心、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