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的日本國本名真實翻譯回來叫《千與千尋的神隱》(《千と千尋の神隱し》)。
「神隱」是日文漢字,意義是被神靈藏起來了。古代,人口丟失下落不明都是經常出現的事,特別是在是少年兒童,能找回家的孩子少之又少。在日本,很多的爸爸媽媽就用到「神隱」一詞,不僅期待是神靈把小孩帶去了,與此同時也勸誡小朋友們夜裡不要到處走,以防被「神隱」。千尋的父母帶領千尋進入神界,之後他們因為貪吃美食,被變成了豬,沒有真正的經歷神界裡面的事情,因此真正在神界有經歷的人只有一個年齡僅十歲的荻野千尋。
在日本文化中,「鳥居」是神界與人界的分界線,「鳥居」也是人界通往神界的門。日本民間經常會在靈異事件多發地點樹立「鳥居」,以標誌人界與神界分界點,警示世人,不要隨意進入「神界」。而這個「鳥居」下面供奉了大量「石祠」,說明這裡的「靈(邪)氣」過大,需要供奉很多神明才能鎮守住。
千尋的父親明知道開錯路,但因為想走捷徑,還是將錯就錯,越過「鳥居」,徑直開到紅色鐘樓跟前才停下。紅色鐘樓的招牌上的字清晰可見,上面寫著:「湯屋」。千尋的父母按捺不住自己強大的好奇心,毫不猶豫地要進入一探究竟。
「不要回頭」
在作品的結尾,白龍對千尋說,走出隧道之前不能回頭,這是為什麼呢?
同樣的場面,在世界中各個國家的神話故事中也常有出現,被稱作經典的「回頭看是禁忌」。
一般在神話和故事中,最後時刻的回頭意味著「懦弱,猶豫,放棄」,而《千與千尋》講的正是千尋克服自己的種種懦弱,拿出勇氣的故事,所以千尋最終可以成功回到現實,正是表現了千尋的堅定和勇氣。
曾有人問宮崎駿老先生:「你想通過《千與千尋》表達什麼樣的想法呢?」
宮崎駿:《千與千尋》敘述了千尋的一個生活小片段,講述她在面對困難時,如何逐漸釋放自己的潛能,克服困境。這正是我要我那些小朋友學習的。這故事也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中,一個初出茅廬的女孩進入一間大機構做事的情形。面對陌生的環境,冷漠的人事,這女孩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發掘內在的潛能,克服種種挑 戰,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現實世界裡的人事,如斯複雜,是非黑白,往往很難界定。正如故事裡的湯婆婆,看似是個壞人,但背後卻也有她辛酸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