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玉壘山眺望都江古堰》
訪王拜水到都江,柳綠桃紅襲衣裳。
一江春水躍西蜀,萬重高樓沒大荒。
古堰橫陳萬民福,索橋遙對千年霜。
乘興登高舉目望,天府之國稻花香。
當我走近都江堰時,從那濃鬱的密林深處傳來陣陣如萬馬奔騰般的水聲,我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到了。
要想更加真實、準確地把握都江堰水利工程所發揮的作用,有必要先對這座水利工程進行一些了解,這樣你再遊都江堰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建造者的奇思妙想,感受到這一工程的偉大之處。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同於我們常見的以大壩為主體的水利工程,它是由分水魚嘴壩、寶瓶口、離堆、古堰等幾個部分組成的,是一個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經部分人工開鑿,合理分配水流,以「疏導」水量達到趨利避害目的的水利工程。
整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縱臥在岷江之中的一個自然小島的前部,經人工修鑿成一個形狀扁平的巖石,如一柄利劍直入江中,對岷江上遊的來水進行分流,將江水一分為二,一部分江水沿岷江主河道繼續奔流直下,匯入長江,而另一部分則被分流到另一條被稱之為「內江」的河道中。被分流到內江的江水奔騰數公裡後突遇一山,這山就是被人們稱之為「離堆」的山。
離堆原本是玉壘山的一部分,古人在此人工開鑿出一條水道,形成兩山夾一出水口的形勢,猶如一瓶頸,故人稱為「寶瓶口」。由於「瓶口」的作用,有效地抑制了進入「瓶頸」的水量,確保了下遊免受水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它充分利用了魚嘴的分水、寶瓶口的限水、離堆的阻水、飛沙堰的洩水作用,有效控制水量,確保四川盆地成為「天府之國」。
令我感興趣的是那段「魚嘴」形的潛水壩,怎麼會那麼神奇地將江水按四六比例劃分進入內江?經過現場觀察和請教當地的工作人員,總算弄明白了。這裡的河道外高內低,而且石壘山正好在此處有一天然形成的彎,春季江水少時,因內江河道稍低,江水遇到魚嘴的阻擋,60%的水流會流向地勢稍低的內江,有利於春灌農田。而當夏季來臨時,山洪暴發,水量激增,水位抬高,河床彎道制約水量的作用減小,外江江面寬度遠大於內江,內江的水量自然要比外江少,再加上寶瓶口的進水量受到限制,大約每秒進水700立方米,同時又有離堆山體起到阻擋作用,這就使得進入內江的水位再次被抬高,60%的水量在魚嘴處就流向外江,而進入內江的多餘水量也會通過飛沙堰再次排入外江,大大減少了洪水對農田的衝擊。這一切只有您親臨都江堰現場,觀看了古堰之後才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與感受。
這神奇的魚嘴不但具有分水功能,還具有排沙功能。因魚嘴附近即是玉壘山的彎形河道,依據彎形河道易產生環流的原理,江水在此產生漩流,將下層泥沙卷到上層,並隨江水帶入外江,有效地防止了淤積問題。
穿過伏龍觀我們來到了離堆山最高處的觀瀾亭,只見一條大江奔騰而來,不遠處的都江堰似一條臥龍橫亙在江中,濤擊浪卷,堅若磐石,迷濛暮色中的西嶺雪山拱負起蒼龍之脊,逶迤而來,山腳下的寶瓶口銀珠跳躍,浪花翻滾,江水奪口而入,如虎嘯龍吟,似萬馬奔騰,好一幅「離堆鎖峽」風光。
在古堰與玉壘山之間有一條索橋橫跨在內、外江上,橋分兩段,一段跨內江,長約300米,另一段跨外江,長約200米。走近時才發現,在索橋橋頭立一木牌,注橋名為「安瀾橋」,寓意人行其上可「安渡狂瀾」。
站在玉壘關前,舉目四顧,但見雄關起眼前,上依大山,下臨深淵,遠眺岷江滾滾而來,都江古堰橫臥江心,真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也是遠眺都江堰全景的絕佳之處。
旅行小貼士
1、交通:從成都坐動車直達都江堰。每40分鐘有一班車,車程40分鐘。
2、美食:兔頭、渣渣面、老臘肉、白果燉雞、泡菜、冰卷、麻辣豆乾、手掌雞、幹煸泥鰍、冒菜、李煮血、趙賣面、牛肉豆花、豆漿饃饃、爆炸土豆、文革蔥蔥卷、米線等等。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楊悅 江哥 口述/供圖 編輯:趙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