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娃專程去了都江堰景區。
都江堰是一個偉大的舉世聞名的大工程。都江堰利用地形與水勢、以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工程,解決了洩洪、排沙兩大難題。
根據導遊講解,結合查詢資料,都江堰的作用及巧妙之處整理如下。
岷江發源於岷山山脈,穿過成都平原,匯入長江的幹流中。
在岷江從高山流向平原的出口處有座玉壘山。
江水到達此處後被迫掉頭折返,無法繼續向成都平原行進。
而岷江的另一岸卻因為泥沙的淤積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洪澇災害。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
李冰父子計劃打通阻擋岷江的玉壘山,將岷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形成灌溉網。
李冰將工程的實施點定在了岷江出山口的彎道處。
通過向江心投放卵石填充的竹籠,建造了一座類似魚嘴的分水堤。
魚嘴的一側為內江,水位較深,水面較窄。
另一側為外江,水位較淺,水面較寬。
因此,在枯水期,內江和外江的流量比是6:4。
而在汛期,內江與外江的流量比是4:6。
這樣保證了進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穩定。
此外,內江入口處,河床凹陷,而外江入口處河床凸起。
按照水流的自然規律,澄澈的表層水流向凹地,渾濁的底層水流向凸地,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會被外江帶走。
然後需要打通內江通往成都平原的通道。
阻擋通道的玉壘山,石質堅硬,山體巨大。若僅憑人力開鑿,施工難度難以想像。
李冰使用火燒水澆的方法。極大地降低了開山的工作量。
高溫的巖石遇到水急速冷卻,在內部應力的作用下紛紛崩裂。
最終用了8年時間,在山上打開了一條20米寬,40米高,80米長的山口。
形成了形似瓶口的入水口,被稱作「寶瓶口」。
寶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約束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如果遇到洪水時期,大量的水被寶瓶口阻攔,水面就會上升,當水面超過旁邊的飛沙堰時,就會被飛沙堰後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達到二次排洪。
流入內江的河水仍有少量的泥沙需要排出。
李冰將分水堤的尾部降低,稱之為「飛沙堰」。
內江水以巨大的衝擊力流到此處,會被飛沙堰旁邊狹窄的寶瓶口所制約,加上寶瓶口旁邊「離堆」的頂託,在飛沙堰附近形成漩渦。
水中剩餘的沙石大量被漩渦甩出飛沙堰,其餘的沙石在飛沙堰對面的回水區鳳棲窩沉澱。
流入寶瓶口的則是上層較清澈的江水。
即便如此,內江的泥沙依然不斷堆積。
每年的枯水期都要對內江進行清淤。
公元前248年,都江堰完工,持續穩定的岷江水由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著平原上千萬畝的農田。
都江堰是古人偉大智慧的結晶,順應自然規律,至今生生不息,堪稱世界水利文化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