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航拍!都江堰迎今年最大洪峰!且看千年水利工程分洪洩流,守護天府~

2021-02-23 青城山都江堰

▲視頻來源:都江堰航協·孫建老師

攝於2020年08月12日下午2點

兩千多年來,它送出涓涓細流,灌溉沃野良田;它化身洩洪鬥士,守護成都平原。世人讚嘆它的經久不衰、水旱從人的時候,你懂它的原理嗎?今天水靈妹就帶你近距離感受這座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洩洪中的魚嘴

第一道工程是魚嘴工程,它修建在岷江的彎道處,洶湧的水流到了這裡會被這道「分水堤」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四六分水:李冰治水時讓內江河床低於外江,在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內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

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又因外江修建的比較寬,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內江。

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二八分沙:所謂「二八分沙」,實際上從魚嘴開始,泯江水80%的沙石流入外江,只有20%的沙石進入內江。

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江處於凹岸,外江處於凸岸,根據彎道的水流規律,澄澈的表層水流流向凹岸,渾濁的底層水流流向凸岸,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會被外江帶走。

▲洩洪中的飛沙堰

從魚嘴進入內江的水流已經不再那麼洶湧,但依舊攜帶大量沙石,這時就需要飛沙堰的作用了。飛沙堰是內江外側的一道低矮堰壩,加上離堆的頂託作用,從魚嘴進入內江的水流在飛沙堰附近形成漩渦。

水中剩餘的沙石大量被漩渦甩出飛沙堰,其餘的沙石在飛沙堰對面的回水區鳳棲窩沉澱,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這樣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積導致的河流潰堤。

在飛沙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在水量較大時,溢洪道自動洩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


▲圖源:何勃

▲洩洪中的寶瓶口

寶瓶口這裡本來是玉壘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治水時,花了8年時間將石壁鑿開,形成了如今千年不變的寬度,因為它的形狀像瓶口,故命名為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形狀如石堆,後人稱之為離堆。

修建寶瓶口的目的是分流和灌溉,約束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時期,大量的水被寶瓶口阻攔,水面就會上升,當水面超過旁邊的飛沙堰時,就會被飛沙堰後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達到二次排洪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圖

二王廟牆壁上刻畫的李冰傳世的六字訣、八字格言和治水三字經。

深淘灘是歲修時,淘灘(清淤)河道的深度,必須挖到李冰埋下的石馬,才能保證內江(灌區)的進水量。低作堰是飛沙堰修築高度,必須低於內江河道,才能確保排沙洩洪的效率。

遇灣截角 逢正抽心

遇灣截角是說河流彎道中「凸」起的地方,要在歲修時截去銳角,改變流向,減輕對堤岸衝擊力。逢正抽心是說在順直的河段,要在歲修時把河床挖成「凹」字型,使江水安流順軌。

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是說,要充分利用岷江流量大、坡度陡、流速快和枯水、洪水期不同的特點,合理安排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洩洪、排沙、歲修等工作。


到了清代,在前人經驗之上,總結出治水三字經,全文僅60字。中間三句系統描述了歲修的施工流程,首尾兩句則諄諄告誡,必須以李冰的教誨防患未然,拳拳之心天地可鑑。

部分圖片來自攝影老師

水靈妹在此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膩害了都江堰!一堰造天府,至今仍作用
    近日,都江堰迎來了2019最大洪峰這座千年古堰又雙叒叕登上熱搜航拍都江堰水利工程洩洪再次讓人驚嘆一堰造天府,千年仍作用兩千多年來,飛沙流水各有道「四六分水,二八排沙」有條不紊的進行這項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古代生態水利工程」在大自然的嚴考之下,仍舊巍然屹立於岷江之上,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建設,在中國古代起著巨大作用。
  • 堪稱神跡的都江堰,是如何運作的?
    引水灌溉:岷江是長江流量最大的支流,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系,但是在都江堰建成之前,成都平原北部因為得不到河流灌溉而相對乾旱,都江堰的建成將岷江近半的水量引至乾旱區域,灌溉面積超5000平方公裡,使得成都平原逐漸成為重要的農產區,被譽為天府之國,都江堰可以說是天府之源。▼左側為外江,右側為內江。
  • 都江堰聚力「兩個率先」 彰顯「三遺」特色——一座旅遊城市社區發展治理路徑
    在都江堰即將迎來今年最大洪峰時,一組「看千年水利工程如何分洪洩流」的高清航拍視頻,讓都江堰市再次成為焦點。「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都江堰的治水方略,至今仍被奉為圭臬。治水的韜略,亦可治城。
  • 古堰故事 | 李冰治水千秋都江堰
    李冰的豐功偉業造福了天府沃野良田也造就了川蜀文化的璀璨光芒古堰之水從遠古流淌至今風雲變化、歲月更替都江堰的故事講述了上千年今天,我們再講李冰治水說起都江堰,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早上我們到達景區時還不多,我們去售票口買票時發現,用上海身份證居然不用買票可直接進,後來才知道原來都江堰是當年上海過來一起援建的。
  • 央視大型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聚焦大美都江堰!
    作為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飛行航時最多的空中拍攝行動,《航拍中國》第二季在四川篇通過高原村落、街鎮古巷、歷史遺蹟、鮮香美食等細節的拍攝中,發現四川不同尋常之美。咱們都江堰作為「天府之源」,在本期節目中更是得以重點呈現。
  • 世界文化遺產:締造天府之國的偉大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示意圖秦昭王時期,蜀郡太守李兵上任後,選擇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點上建造水利工程。他帶領數萬民工在岷江河邊開始動工,岷水江水流至魚嘴時,自然分成了內外兩向,其中內江改道通往成都平原。遇到一座大山成為內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而這又是必經之路,怎樣辦呢?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戰國時期,那時還沒有發明火藥,就只能依靠鋼釺鑿。
  • 觀察丨三峽、新安江水庫……水利工程怎樣抵禦洪水守護家園
    今年汛情以來,三峽一直減少出庫流量,在攔蓄洪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圖為7月14日,船舶有序行駛在水位上漲後的三峽五級船閘上遊引航道(無人機照片)。鄭家裕 攝新安江水庫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庫,在錢塘江流域的防洪度汛中起到關鍵作用。受持續降水影響,新安江水庫水位持續快速上升,水庫於7月8日打開全部9個洩洪閘洩洪,進行防洪調度。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獨特之處在哪裡?答: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寶瓶口、魚嘴、飛沙堰三大部分組成。寶瓶口在玉壘山鑿出一道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從玉壘山分離出來的石堆叫「離堆(山)」。
  • 都江堰:千年古堰,造就天府之國坐擁綠水青山,懷抱如畫風景
    #美麗長江之歌# 並@中國綠髮會往往一項工程能夠賦予一座城市獨有的魅力與文化,都江堰就是這樣一座古堰。據《史記》記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千年古堰,造就天府之國,也成為天府靈魂之所在。
  • 四川沿用二千多年水利工程,成都5A景區,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始建於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
  • 都江堰水利工程「總閘門」維護面臨新難題
    這位省都江堰管理局工程科科長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今年歲修,渠首怎麼辦?渠首是指都江堰水利工程首部樞紐工程,包含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核心部位,在岷江分水灌區引流中發揮著核心使命作用。而衝刷,意味著河道河床沉降、堤防基礎被衝擊,威脅工程安全;淤積,意味著河水流態變化、河道原有過水能力被削弱,影響供水安全。
  • 探訪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人智慧
    5月4日,天府新飛躍主流媒體瞰四川活動進行到第二天,全國40餘家主流媒體記者來到四川都江堰,實地觀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人治水智慧。據景區導遊介紹,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該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魚嘴、飛沙堰以及寶瓶口三大工程相輔相成、巧奪天工,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把滔滔東洩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水旱從人「天府之國「的富饒與美麗。
  • 打卡首批天府旅遊名縣②:都江堰,不止一座千年大堰!
    中國旅遊城市世界罕見的「三遺」城市四川最負盛名的天府旅遊名縣今天帶你雲打卡都江堰一篇文章解鎖吃喝玩樂都江堰的魅力,可不止一座千年大堰# 「三遺」之城,都江堰超好玩 # 光是都江堰「三遺」之城的名頭就夠全世界羨慕的了
  • 共建成渝經濟圈·共享生態天府源 | 這裡是天府旅遊名縣·都江堰!
    9月10日,「共建成渝經濟圈·共享生態天府源 川渝新媒體走進天府旅遊名縣·都江堰」主題網絡宣傳活動開啟,活動為期兩天,重慶發布、華龍網、南川發布、成都發布等川渝兩地媒體齊聚都江堰,開啟一段生態、文化特色之旅,以山水為媒,共同見證成渝友誼。
  • 偉大的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
    成都出發,向西北行約50餘公裡,迎面即到四川著名的名勝古蹟地——都江堰。一座小山頂的高處,極目瞭望,只見一條寬闊的大河被分流成幾條水道,那河中長蛇形的一道大堤上,有茂密的樹林和不少建築。廟中供奉的塑像,便是修建都江堰的始祖——李冰。還在中學讀書之時,都江堰與李冰的大名就曾深深印在我的腦海。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與水災奮鬥的歷程可以寫成一部宏著。從鯀治水開始,採用堵的辦法,結果使水更加泛濫成災。大禹吸取其父教訓,採用疏導式,修成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禹治水的寶貴經驗一代二代往後傳,便有了戰國李冰指揮修建都江堰這一傑作。
  • 都江堰 - 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裡,「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
  • 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它的名字叫做都江堰
    時光流淌過兩千年,在成都平原上,有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至今還在發揮著重要防洪、灌溉的作用,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的結晶,李冰父子當年運用大自然的規律和聰明智慧,讓奔騰的岷江在這裡改變了方向,天府之國也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變得更加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