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調砂,是明代的時大彬首創的,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大彬提梁,便是時大彬的調砂代表之作。
調砂法,使砂壺表面凸出的小顆粒若隱若現,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這種調砂工藝是時壺及其時代的一大特點,是自然天成的裝飾技藝。
▲時大彬提梁 南京博物院
而我們今天要來賞析的,則是顧景舟所制的調砂僧帽壺,其在紫泥中摻入段砂顆粒,周身金砂閃點,猶如繁星閃爍,煞是壯觀。
▲顧景舟 高牆矮僧帽
▲顧景舟 矮牆高僧帽
這些點點金砂,也就是調砂成品,視覺效果非常豐富,顧老的僧帽將紫砂調砂之美,展現地淋漓盡致。
紫砂調砂,是按一定比例,在泥料中加入或粗或細的生砂粒、半熟砂粒或熟砂粒,拌和均勻後,製成的熟泥。
好的調砂作品砂粒密布均勻自然、感官飽滿、質感強烈。
生砂顆粒收縮較大、半熟砂顆粒收縮較小、熟砂粒則不易收縮。
生砂一般適用於同一種泥料,因為同一種泥料收縮率變化不大,較容易把握,直接表現的是一種砂的質感。
▲調砂 玉扁
不同泥料的砂粒,一般以摻入半熟砂粒或熟砂粒為主,生砂粒部分會在拌和過程中,遇水溶化而影響色澤。
摻入不同泥料的砂粒可以達到更自奪目的效果。
常見的是在紫泥中摻入段泥砂粒,段泥中摻入紅色砂粒或白砂粒,其中以紫泥與段砂相拼的「紫玉金砂」效果最佳。
▲紫泥調砂 大口扁腹
調砂的作用
一是提高紫砂壺的質感與美感,增強了透氣性;
二是改良泥料的可塑性,提高紫砂的成型率。泥為紫砂肉,砂為紫砂骨,砂相當於人體的骨骼,起支撐作用;
三是提高燒成時的穩定性,降低收縮率,提高成品率。這主要體現在調入半熟或熟砂粒上。
▲汪寅仙 綠泥調砂東陵瓜壺
▲調砂 六方圓口壺
調砂注意問題
一是把握泥料的性能,底料與摻入砂粒收縮性相近,壺面會平整光滑,差異過大會粗糙、凹凸不平;
二是泥色配比要得當,否則色澤對比不鮮明,缺乏應有的美感;
三是把握好泥料與砂的比例,拌和一定要均勻,否則會出現漏砂、缺砂、面砂分布不均勻、漿面覆蓋等現象。
如果有其他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在文末留言與我交流。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