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疍家人:家門口過上好日子

2020-12-12 中國財富網官方

圖為疍家小鎮夜景。來自網絡

祭拜過海神,年過六旬的房廣雄夫婦在兒女簇擁下落座,桌上的疍家煲、海鮮粽、炸沙蟲等美味熱氣蒸騰。在廣西北海銀灘疍家小鎮的自家別墅裡,吹著空調吃團圓飯,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祈福端午安康,夫婦倆由衷高興。平安康順,是疍家人最深切的心願。以前,廣西北海市銀灘鎮白虎頭、鹹田村等地的漁民在海上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如今,依託好政策,疍家人「洗腳上岸」,放下漁網靠電網,發展起民宿旅遊等產業,家家戶戶不再看天趕海、擔驚受怕,腰包也逐漸鼓了,日子過得安穩且滋潤。疍家小鎮也成為美麗銀灘的新名片。

擔驚受怕成過往

在搬到疍家小鎮以前,葉發瓊住在銀灘核心區的白虎頭村,全家生計主要靠丈夫出海捕魚。每天傍晚,丈夫踏著夕陽的餘暉出海,在海上一漂就是一整夜。從目送丈夫出海的那一刻起,葉發瓊就開始牽腸掛肚。遇到颳風下雨,守望的人整夜擔驚受怕,直到船上的人平安回港,懸著的心才放下。然而新的一天,這種焦慮又會重複上演。房廣雄原是銀灘鎮鹹田村漁民,16歲起以打魚為生,每個月有20天左右在海上。40多年的捕魚生涯,他最大的感受是「辛苦,又不得錢」。忙活一整晚,能賺個一兩百元,運氣不好時,捕到的魚還不夠填補柴油費、人工費,日子過得緊巴巴。漂泊了大半輩子,房廣雄沒想過有朝一日能在疍家小鎮安定下來。

疍家小鎮距銀灘景區1.5公裡,是北海最大的搬遷安置區,當年為配合銀灘升級改造,由銀灘核心區域鹹田和白虎頭兩個村6000多村民搬遷回建形成。完善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加上政府的系統規劃布局,小鎮舒適宜居。幾年間,村民們見證了新家變靚、名氣變大、遊客變多的過程。

換種方式經營海

走在疍家小鎮主步行街上,周邊樓房被精美牆繪和3D塗鴉包裹,鯨魚、船隻、帆影、漁網、浪花等大海元素交織,濃厚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

房廣雄夫婦把自家回建房改造成民宿,4層樓,除一層自住,其餘8個房間都改作客房,家電配置齊全。入夏以來進入旅遊旺季,夫婦倆幾乎每天都能接到遊客訂房諮詢電話。

在疍家小鎮,有大小民宿200多家。疍家人靠海吃海,從前風裡來、浪裡去地趕海捕撈,現在圍繞那片海搞旅遊,挖掘海的潛力,做足海的生意。這個海洋特色小鎮,如今被譽為「銀灘后街」,其獨特的海洋文化和漁家風情,令五湖四海的遊客和年年來此過冬的「候鳥客」流連忘返。

同樣經營客棧的吳豔說,隨著小鎮知名度的提升,客流量年年增長,跟幾年前客棧剛開時相比,房價已翻了好幾倍,用電量也水漲船高,「每個房間都裝有冷暖空調,WIFI隨便用,我這裡回頭客不少呢。」

疍家人不知道的是,為打造堅強可靠的北海電網,北海市政府與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籤訂了全面深化「十三五」電力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與城市發展需要相適應、與城市環境相協調、與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安全、可靠、綠色、高效、智能的北海電網。「十三五」期間,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將投資不低於35億元,用於北海電網建設改造,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

一年四季不打烊

夜幕降臨,各色霓虹燈亮起,相互輝映,小鎮被裝點得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小鎮成立了藝術團以及合唱隊、新疆舞隊、廣場舞隊等20多個小分隊,每當悠揚的旋律響起,廣場上舞影婆娑、動感十足。

村民借小鎮打造疍家文化的契機,通過開民宿、開餐館、租房,年收入增加十餘萬元甚至二三十萬元。目前,小鎮上疍家文化主題商鋪有20多家,疍家趕海等體驗式漁家樂項目4個,疍家文化餐館9家,掛牌經營的民宿有205家。幾年間,疍家小鎮積極探索搬遷群眾就地轉產轉業路子,構建旅遊服務+「候鳥經濟」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小城鎮大集聚、小產業大市場、小領域大創新,成為宜居宜商宜業之地。據統計,僅發展「民宿經營」一項,就為疍家小鎮年增收約5000萬元。

為保障銀灘東片區可靠供電,今年北海供電局還將新建1座110千伏馮家變電站。項目投產後將顯著提升銀灘鎮一帶的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有效保障北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及老百姓生產生活用電無憂。

疍家人世世代代在海上漂泊,最懂得安穩、安心的可貴。葉發瓊家裡的回建房改成民宿後,由兒子兒媳一起經營,月收入達到2萬多元。「現在守著家人過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生活也穩定,終於能每天睡安穩覺了。」葉發瓊感慨道。

如今,疍家小鎮已打造成為富有漁家特色的小鎮,成為北海市又一張旅遊名片。絡繹不絕的遊客讓曾經的疍家人早已不再為生計發愁,開啟紅紅火火新生活的他們,對小鎮的明天充滿了期待。

原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北海疍家人:家門口過上好日子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祭拜過海神,年過六旬的房廣雄夫婦在兒女簇擁下落座,桌上的疍家煲、海鮮粽、炸沙蟲等美味熱氣蒸騰。在廣西北海銀灘疍家小鎮的自家別墅裡,吹著空調吃團圓飯,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祈福端午安康,夫婦倆由衷高興。平安康順,是疍家人最深切的心願。以前,廣西北海市銀灘鎮白虎頭、鹹田村等地的漁民在海上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
  • 尋味北海 疍家人專屬風味你可懂?【5】
    蛋清炸沙蟲(人民網 張紅璐 攝) 5、蛋清炸沙蟲(北海南澫漁村) 沙蟲,海浪白沙下最敏感的精靈,依靠蠶食沙粒中的硅藻為生,漲潮時鑽出,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 世居在海邊的北海疍家人,是挖沙蟲的一把好手。三五成群的婦女小夥,頭戴防曬的絲巾鬥笠,腰挎水瓶竹簍,手持鋤頭、鏟子,一個模樣般地出現在海邊沙灘上。時而躬身舉鋤,時而俯身撿拾。新鮮飽滿的沙蟲會被疍家人第一時間拿到岸邊,賣到等候多時的小商人手裡。
  • 北海美食上央視!2018中國夜市全攻略:廣西北海
    在街上很多店鋪牌匾上都有「炒冰」兩個字,這「炒冰」是什麼呢?在北海人的飲食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糖水。據說,在剛剛改革開放後,北海的年輕人出海賺錢回來了,叫上幾個朋友、工友,經常會過來喝上一碗香甜的糖水,是當時的一種時髦。
  • 常年海上作業的疍家人才能吃到的海鮮醬,乾貝瑤柱、深海蝦米幹,滿勺都是滿滿的北海乾貨
    手作傳統海鮮醬在家就能吃到最地道的北海風味每一口都是鮮!採用北海本土的深海蝦米幹,配以潿洲乾貝瑤柱、飛角魚乾等上乘海鮮,點綴蒸香的花生碎末,根據疍家傳統手法精心熬製而成。常年在海上作業的疍家人,是最了解海鮮的水上一族。他們的三餐全離不了海鮮,對海鮮的烹飪,有著自己的哲學,講究的是食在當季,不鮮不食。
  • 影像記錄疍家人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疍家人的民族成分劃屬漢族,當時的三亞散居疍家人已達1萬人。」 ——摘自《海南疍家人》  「我特別喜歡大海,也很關注疍家人這個群體,一有時間就拿著相機去海邊碼頭,看到有意思的畫面就拍攝記錄下來。因為會講廣東話,也就結識了生活在海邊的疍家朋友。」上世紀末,年輕的楊威勝是當地一家黨報的記者。
  • 楊威勝:海南疍家人
    作者用了10多年的功夫,專注跟蹤拍攝「海南疍家人」這個紀實專題,從紀實攝影的視角,用不加修飾的白描攝影手法和攝影語言,講述疍家人的故事,向人們呈現原生態下疍家人生活的場景,真實記錄疍家人全景式的生活風貌,試圖表達作者對疍家人的人文關懷,同時喚起社會公眾對疍家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
  • 央視《朝聞天下》播出——北海疍家小鎮的幸福新生活
    中央電視臺到疍家小鎮採訪拍攝近日,中央電視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組記者和廣西電視臺記者數度來到疍家小鎮採訪拍攝疍家人的幸福生活。北海,有著一群水上人家,他們常年以船為家、以海為生,所以叫做「疍家人」。幾十年前,疍家人開始洗腳上岸,開始岸邊定居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靠著黨的好政策,昔日的疍家漁村變成獨具風情的疍家小鎮,在家門口做起了靠海吃海的新生意,過上了面朝大海的新生活。8月21日上午,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播出「廣西北海:疍家小鎮的幸福新生活」。
  • 常年海上作業的疍家人才能吃到的海鮮醬,乾貝瑤柱、深海蝦米...
    生活在水上,三餐佐以海鮮的疍家人手作傳統海鮮醬在家就能吃到最地道的北海風味每一口都是鮮!鮮!鮮!採用北海本土的深海蝦米幹,配以潿洲乾貝瑤柱、飛角魚乾等上乘海鮮,點綴蒸香的花生碎末常年在海上作業的疍家人,是最了解海鮮的水上一族。他們的三餐全離不了海鮮,對海鮮的烹飪,有著自己的哲學,講究的是食在當季,不鮮不食。
  • 海灘邊挖沙蟲,潿洲島品海鮮,廣西北海夜市上的疍家美食不容錯過!
    以海為生的疍家人是僑港的原住民,一條小船既是他們謀生的工具,也是他們的家,古老的海上人家依然延續著過去的生活習慣。六、七月的北海,過於悶熱的天氣,阻止了人們探尋這座城市的欲望。只有到了傍晚,一切才顯得不同。走進夜市,便是認識這座海濱城市最好的方式。北海夜市中,最為集中,規模最大的要屬僑港風情街了。
  • 北海海鮮 鮮甜的味蕾記憶
    北海三面環海,海鮮,已經成為了北海人每日必不可少的菜餚在過去,這裡生活著一群終生依海為生的人們——疍家人。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漢古越族的疍家人,是北海的原住民,船既是他們的謀生工具,也是他們的家。北海人依海而生,依海而興。北海的文化,與海洋密不可分。經歷了時間的積澱,北海的海鮮愈發有名。北海人,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海鮮飲食文化。可以這麼說,海鮮,不僅是北海的一張名片,也成為一代又一代北海人共通的味蕾記憶。
  • 搬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地處偏遠,依山而居,背山而行,去趟集市得走三個來小時,好幾天吃不上肉是常事。娃上學走路要50分鐘,還沒上學的娃就只能靠媳婦在家照看。一家七口,就靠種些玉米土豆為生。由於一年收入不過萬,山裡雨多還容易落碎石,安全都不能完全保障,日子很是艱難。   「多虧了政府幫扶,讓我們免費住上新房,還推薦就業,現在我和媳婦一年收入大約4萬,老人還有一點養老金,日子好過多了。」
  • 疍家人:從某種意義來說,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
    說到疍家人,我們一般想到艇仔粥這類至今在廣州依然流行的疍家宵夜首選之物。疍家人走入官方的視野,起源於霍英東先生的尋根問祖。船上出生的霍大老闆要衣錦還鄉,但鄉在哪裡他不知道,就去問廣東的有司,有司也不知因為霍大老闆的先祖無戶口、無祖產、無族譜的「三無人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北海:疍家小鎮的幸福新生活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在廣西北海有這樣一群水上人家,他們常年以船為家、以海為生,被叫作疍家人。幾十年前,疍家人陸續「洗腳上岸」定居。十八大以來,靠著黨的好政策,昔日的疍家漁村變成了獨具風情的疍家小鎮。疍家人在家門口做起了「靠海吃海」的新生意,過上了面朝大海的幸福新生活。
  • 「工作隊幫我們過上好日子」
    鄉親們都說,「駐村工作隊帶來了黨的好政策,幫我們過上了好日子。」銀山口村312戶、76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309人。駐村伊始,工作隊員們深入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幹部和貧困群眾中間,敞開心扉拉家常、開座談會,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確立「扶貧」「扶志」兩手抓的思路,樹立「生活富起來,村容美起來」目標。
  • 「魅力北海·生猛海鮮季」盛宴,再次刷亮了北海的美食名片
    外沙海鮮島是北海吃海鮮的一個「勝地」,這裡聚集著一批「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的疍家人,他們自古就善於捕魚和烹飪各種海鮮。「魅力北海·生猛海鮮季」選擇在外沙舉辦,就是旨在宣傳北海海洋漁業優勢和特優海鮮產品,提升北海特色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助推北海海洋漁業與旅遊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大力弘揚北海疍家傳統文化,向全國各地遊客展示北海市民的良好形象。
  • 國慶打卡北海紅樹林景區,探秘古老的疍家生活
    這個國慶節又去了北海,這也是今年第二次來北海了,第一次是疫情爆發前的1月份。我們在北海住了1個月,因為疫情原因被迫早早地返程了,但心裡一直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次借國慶的8天假期我們早早地計劃好了去北海的第二次行程。
  • 青巖鎮龍井村:守著好風景 過上好日子
    只見村內一戶戶農家小院綠樹成蔭、環境整潔,一輛輛私家車穿梭在村道上,前來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們村清靜、安逸,是個旅遊度假的好地方。這幾年,來這裡的遊客逐年增多,受惠於黨的好政策,我們辦起了農家樂,一年能賺上幾十萬,足不出戶就能過上好日子。」說起一天比一天紅火的生意,鵬程山莊的老闆龍發雲臉上洋溢著喜悅和滿足。
  • 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
    世代以水為伴的疍家人築屋漁排上,形成了一座浮動的「威尼斯城」。航拍陵水新村漁港,港內漁排密布。(資料圖)。 王曉斌 攝這座漁排上的「浮水之城」如此富有特色,乃至一度被訛傳為「古陵水八景」之一。殊不知它的誕生時間比新村還新,是一個地道的「80後」。
  • 北海,最完美的海邊自駕線路攻略
    再比如說我們還會去到僑港鎮,那呢可以說是北海私藏了一個縮小版越南,還生活著很多疍家人,那你知道為什麼跟越南有關嗎?疍家人又是什麼意思,那這篇攻略,我都會告訴大家。接下來我來跟大家詳細的說說,我們開車應該怎麼把這條風景與歷史的海邊大道結合起來。首先,我們的起點是北海的迎賓大道,開一會就會行駛到最美的海景大道上,這一段就算正式進入到海邊自駕了。
  • 【海分享】三亞疍家人即將消失的「水上王國」
    清晨,疍家人穿梭於豪華酒店下的身影。隨著三亞市的蛻變發展,越來越多的疍民成了新一代的「陸上疍家人」,年輕人穿著打扮開始「前衛」,而老一代人依然保持著「傳統」穿著。  一位疍家婦女指著遠處鳳凰島上的高樓說,比起那裡上百萬的房子,我們的房子雖然簡陋,但月租600元已經是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