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
中新網海南陵水9月21日電 題: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
中新網記者 王曉斌
海南省竣工最早的國家級中心漁港是陵水新村中心漁港(下稱「新村港」)。新村港擁有二十多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的天然潟湖,這相當於30個故宮的佔地面積。潟湖內,超過一千家漁排成片浮在水面。世代以水為伴的疍家人築屋漁排上,形成了一座浮動的「威尼斯城」。
航拍陵水新村漁港,港內漁排密布。(資料圖)。 王曉斌 攝
這座漁排上的「浮水之城」如此富有特色,乃至一度被訛傳為「古陵水八景」之一。殊不知它的誕生時間比新村還新,是一個地道的「80後」。
海南地方志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叫陳福滿的香港商人在新村港內建立起第一個浮式網箱魚排,漁民們隨後紛紛效仿,並且在漁排上建起了居住的房子,浮動「漁村」自此成片在水面拓展,成街成市。
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
這對於身居海上漁排的疍家人來說,歷史似乎走了一個輪迴。「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住在錨泊港的船上。」今年74歲的郭世榮是疍家調陵水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漁船裡出生的他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船上度過,直到15歲那年,郭世榮家才開始在港邊的沙灘上建高腳屋。
陵水新村不少疍家人過著「兩棲」生活。 王曉斌 攝
「潮水的落差有一兩米,漲潮的時候水緊貼著那個房子的地面,房子就像直接建在水面上,直到退潮才露出高腳屋的本來面目。」郭世榮回憶道,最多的時候,兩百多棟高腳屋被密密麻麻建在新村港邊。
居住在船上的疍家漁民。 王曉斌 攝
在用蠟燭和煤油燈照明的年代,成片的木製高腳屋有極大消防隱患。追憶自己的青少年時代,郭世榮對1957年的高腳屋火災事件記憶猶新:「幾個出海回來的人聚在一起喝酒,結果都喝醉了,照明的火就點燃了木屋,然後成片燒起來。當時的場景,應該跟古代三國時期的『火燒赤壁』時差不多吧。」
疍家人居住的漁船內景,船艙被隔出多個生活功能區,上層為臥室,甲板層做廚房餐廳。 王曉斌 攝
因為火災隱患等諸多因素,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當地政府的號召和安排下,船上及高腳屋裡居住的疍家人全部上岸,在離岸邊幾百米的新村劃地建房。最終聚村成鎮,是為「新村鎮」。
陵水新村漁港內的養殖漁排。 王曉斌 攝
高腳屋消逝,新房漸次蓋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岸上發生劇烈變遷之時,新村港潟湖水面上的景觀也在發生著變化。翻看新村港老照片,林立的帆船桅杆非常搶眼。郭世榮說,六七十年代機械化作業試驗成功後,機械動力逐漸替代了風帆。自此港內「噠噠」的柴油發動機之聲不曾停歇。
「因為養殖漁排的引進,潟湖內更大的變化出現在八十年代。」陵水縣新村鎮文化站負責人鄭家養介紹,因為養殖成功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漁排迅速佔據潟湖水面。目前,新村港有上千家養殖漁排。這些規格大同小異的漁排以塑料桶、泡沫等材料做浮子,綁上木板隔成「田」字形的一個個養殖籠口。籠口裡,養殖有石斑魚、金鯧魚、軍曹魚等品種。籠口之間,則是漁民們居住的小木屋。
黃亞領的漁排裡養殖的龍蝦 王曉斌 攝
與先祖們終年漂泊水面不同的是,如今居住漁排的疍家人是一種「兩棲」的生活狀態。新村港擁擠的漁排「城市」裡,疍家漁民黃亞領坐在自家門前悠閒地喝茶。和許多養殖漁民一樣,他岸上是樓房、漁排上是木屋。
如果行情正常,擁有36個籠口的黃亞領年收入輕鬆超過大多數都市白領。「現在我大部分籠口養的是龍蝦。」近年來陵水所在的「大三亞旅遊圈」海鮮消費強勁,黃亞領瞄準本地市場,調整自己的養殖策略,「旅遊旺季就要來了,希望今年的行情一如既往地好。」
疍家漁民黃亞領在瀉湖內投放的漁排有36個籠口 王曉斌 攝
「如今新村港的漁排,和漁船一樣,成為陵水疍家文化的主要載體。」鄭家養介紹,積年累月,當地產生了疍家漁排的家神崇拜。疍家漁排的家神,是用一塊狀似墓碑的紅木板,板邊刻畫龍鳳,正面寫著家裡已去世五代人的姓名簡歷。家神被安放在漁排上的一間木房裡,神位前擺放香爐,供奉水果煙茶。「疍家人每天早晚六點鐘燒香叩拜家神,表示敬孝家神,願家神保佑自家漁排四季平安,漁排裡養殖的魚長得又大又快,增產發財。」鄭家養說。
今年74歲的郭世榮是疍家調陵水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王曉斌 攝
得益於新村港這片港灣,疍家人在陵水形成了別具風情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語言歌調等疍家文化。鄭家養透露,當前該縣正在為陵水疍家文化組織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