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臺望遠鏡「合力」 引力波以後可能天天都見

2020-12-23 央廣網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今天,中國和世界科學界一起,站在了引力波觀測的前列。北京時間10月16日晚上10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歐洲南方天文臺、中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等機構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第一次同時「聽到」和「看到」來自雙中子星併合的一次引力波事件。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幾乎是一字一頓地宣布,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兩顆中子星碰撞發出的引力波和光。

雙中子星即將碰撞時的神奇景象。(圖片來源:NASA)

就在10月3日,因為發起並領導LIGO項目,並因將理論及實驗物理學應用於宇宙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榮膺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次雙中子星併合發生在8月17日,科學家已經找到了雙子星碰撞引力波及其光學對應體,這個問題應該大功告成了。」早在10月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距離8月17日引力波事件發生24小時後,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合作團隊在中國南極崑崙站開展了有效的觀測,並探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的光學信號。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南極巡天望遠鏡負責人王立帆向第一財經表示,全球科學在引力波觀測上的合作,改變了傳統天文研究「單兵作戰」的模式,讓整個項目成為了全球聯合的「大科學項目」。

以後可能每天都有新發現

這次發現是由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室女座幹涉儀(Virgo)引力波探測器,以及包括紫金山天文臺在內的70個地面和空間望遠鏡共同完成的。

8月17日北京時間20時41分04秒,由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被觀測到;在隨後的2秒鐘之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費米(Fermi)伽馬射線衛星和歐洲Integral衛星都探測到了一個極其微弱的短時標伽馬暴(即引力波)。之後的數小時至十幾天裡,全球十幾臺天文設備對被命名為GW 170817的此次引力波事件開展觀測。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LIGO科學合作工作組是此次中國唯一參與觀測引力波的團隊。自2009年成為LIGO科學合作組織正式成員以來,清華大學LIGO團隊參與了迄今為止的所有引力波的發現。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曹軍威、範錫龍和計算機系都志輝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工作組近兩年來在引力波實時在線數據處理和多信使天文學方面展開了算法設計、性能優化與軟體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據透露,清華大學LIGO科學合作工作組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構建了「利用已知脈衝星群組性質探測連續引力波」的方法,並利用該方法搜索信號;完善「貝葉斯多信使天文學框架」,並且用該框架研究引力波;進一步優化了GPU加速在線緻密雙星併合信號搜尋程序流水線;探索深度學習在引力波實施數據分析中的應用等。

曹軍威在清華大學的引力波發布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引力波上千人團隊中的很小一部分。但目前這些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的資助。」

他還說,近年來,清華大學LIGO工作組積極參與引力波國際合作研究,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西澳大利亞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等密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第三代引力波探測器的研討。

曹軍威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未來引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會更高。他表示,至此,引力波探測器的第二次科學運行已於8月25日結束,第三次科學運行的啟動要等到明年8月左右。這期間科學家將對引力波的探測設備再做升級,因此靈敏度會更高,大約提高8倍。

「原來每年只能觀測到幾次信號,以後可能每個月或者每天都能觀測到幾次。」曹軍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到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數據的分析處理是否能夠跟上要求會是一個大的挑戰。」

人類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和多信使天文學的時代,使得未來讓人期待。據曹軍威介紹,這次引力波事件中,科學家還探測到了一些尚未發布的內容,將會在證據確鑿後逐一公布。

來自中國的「慧眼」

在此次引力波事件的觀測中,中國科學家也躋身前列,不僅包括一直在進行積極探測引力波的清華大學LIGO工作組,中國的三大觀測「利器」亦參與其中,它們分別是南極巡天望遠鏡、剛剛發射運行的中科院「慧眼」天文衛星和紫金山天文臺。

自北京時間8月18日21時起,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合作團隊就利用正在中國南極崑崙站運行的第二臺望遠鏡對GW 170817開展觀測,一直持續到8月28日,其間獲得了大量的數據,並探測到了引力波事件的光學信號。

「本來巡天望遠鏡的觀測都快結束了,因為地平線已經非常低,不是最佳觀測角度了,但我們還是探測到了這次引力波的光學信號,而且我們提供的數據也是很有用的。」王立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以前天文學家是孤獨的,沒有『大同』,現在成立上千人的項目,這種方式對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王立帆還介紹說,巡天光學望遠鏡的觀測內容非常廣泛,今年最重要的科學目標和項目是觀測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但目前還在研究階段。

邁入多信使天文學時代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同時觀測到了同一個天體物理事件,意義非凡

。「科學家們發現了期待中的電磁對應體,標誌著多信使天文學的開端,生逢這個時代真是無比幸運,但這一切都還只是開始。」上海天文臺副臺長沈志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什麼是多信使天文學?打個比方,這就是宇宙級的「盲人摸象」。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可見光之外,宇宙中還存在X射線、無線電波等看不見的電磁波。通過探測它們,可以觸摸到宇宙這隻「大象」的另外一些方面。

GW 170817的警報發布時,其空間位置正對著澳大利亞的上方,但是南非和智利的望遠鏡也同時在觀測。GW 170817被觀測到之後的10小時52分,Swope望遠鏡在編號為NGC 4993的長蛇座星系中觀測到明亮的可見光源,這是一顆衰變的富中子物質產生的明亮的千新星,並形成了金和鉑等重金屬元素。科學家由此確定了GW 170817引力波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之外。

引力波和電磁波來自於兩種不同的機制,而現在引力波和電磁波鎖定了同一片天空區域,將不同的觀測聯繫到了一起。引力波天文學為理解中子星的性質提供了電磁天文學本身所不能實現的新機會。

「已知」中蘊含「未知」

不過,「已知世界」中蘊含著更多的未知。曹軍威舉例稱,在此次的引力波事件中就至少蘊含著兩個未知事件,科學家仍然無法通過現有數據對其進行判斷:其一,此次引力波究竟是兩個中子星的併合還是一個中子星和一個黑洞的併合其實是不得而知的,只是根據已知的中子星的質量來推斷,科學家偏向於認為是兩個中子星的併合;其二,是兩個中子星併合後的星到底是什麼星。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王毅熊(IkSiongHeng)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兩個中子星併合後,有三種可能性,第一一種是併合成一個黑洞;第二種是併合成一個較大的中子星,持續一段時間後,再變成黑洞;第三種是併合成中子星,但這種可能性不大。」

王毅熊表示,對於中子星的觀測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它所暗含的意思是,只要根據一個信號就可以知道中子星併合的頻率。人類每年可以看到320~4270個中子星併合事件。

「電磁波可以告訴我們中子星併合之後會發生什麼,而引力波可以探尋本質,告訴我們中子星併合本身的核心問題。」王毅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中子星併合的光逐漸減弱。

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k Institutes)博士後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LIGO現在還在升級,未來精度會更高,還會找到更多類似的引力波,並找到暫時還沒有發現的信號,比如尋找連續引力波、超新星爆炸,乃至於隨機背景和其他不確定形式的引力波。」

張淵皞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信號被發現,它們可以用來對哈勃常數、星體演化做出更好的限制,而且將更好地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甚至發現新的理論。

「LIGO其實就是人類的一座更加先進的天文臺,讓人類以更近的方式觀察宇宙。」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Virgo合作組織成員、法國直線加速器實驗室(LAL Orsay)的安迪亞(Sarah Antier)認為,多信使天文學之所以能夠成為非常有前途的天文領域,是因為只有利用更多的信息,才能研究宇宙,比如天體的質量和自旋等。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法兩國在觀測引力波方面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全球科學家正在一起參與到引力波觀測盛宴中。」

相關焦點

  • 發現雙子星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10月16日,國際天文界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這標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觀測到同一天體物理事件,預示天文學研究進入「多信使」階段。 什麼是「多信使」呢?
  • 破譯70多億年前的引力波信號 幫人類釐清黑洞成長歷史
    破譯70多億年前的引力波信號  引力波又被稱為時空的漣漪,是因為時空受引力擾動後,這種擾動會像水波一樣向外以光速傳播。引力波帶來的效果之一就是使兩點間的距離有規律地振蕩。  「通過測量地球上兩點間距離的變化,LIGO就能探測到引力波。」苟利軍解釋道,因為雙黑洞系統通常不會產生引力波之外的其他任何信號,所以引力波是目前探測雙黑洞系統的利器。
  • 向永夜投去螢火:關於發現中子星引力波,我們該關注什麼?
    在LIGO的牽頭下,這次全世界70多架天文望遠鏡,從各個角度觀察到了兩顆中子星合併發出的引力波。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南極巡天望遠鏡和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 大多數人更願意為「第一次」鼓掌。這次全球天文界共同搞出的「大新聞」雖然是人類第5次捕捉引力波,但價值依舊非凡。
  • 掃把立起來和引力波有啥關係?
    所以,掃把天天都能立起來!但是我們也會好奇,假如地球引力真的變小了,我們會受到什麼影響呢?地球引力有一個很直觀的表現就是重力。如果引力沒有減少多少,人會感覺自己變輕,並且拿東西更加省力了。但如果減到了完全失重的話,人就會飄起來,大氣也會發生逃逸,空氣異常稀薄,人們的生存就會非常的困難。
  • 中國科學家助力 「看見、聽見」引力波
    中國科學家助力 「看見、聽見」引力波 一秒鐘處理上萬個引力波數據  北京時間昨晚10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南方天文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全球數十家科學機構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壯麗的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時空漣漪——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
  • 引力波是本源物質信息的傳播方式
    最近,一個天文學事件轟動全世界,就是人類首次觀察到引力波。10月16日22時,國際天文界宣布一次新的科學進展: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中國天文學觀測也同時和世界先進國家分享成果,中國慧眼HXMT望遠鏡與紫金山天文臺均成功監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
  • LIGO升級後立新功:已公布5個疑似引力波信號
    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也在競相使用不同類型的望遠鏡來觀察這一現象。LIGO數據分析團隊成員查德·漢納說:「這一信號可能源於中子星—黑洞的併合」。但他也表示,信號不是很強,這意味著它可能只是偶然事件。最新事件被臨時標記為#S190426c,LIGO-Virgo團隊計算得出,其似乎發生於12億光年之外。
  • 本次發現雙子星合併產生引力波 首次讓人類觀測到電磁信號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這件事可以說是一個重磅炸彈,在科學界掀起了一陣引力波的浪潮,那麼,到底什麼是引力波呢?
  • 為引力波探測「加速」 中國清華團隊追求「快到極致」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沒有任何天文物理背景,計算機科學家曹軍威卻一心撲上去和引力波「糾纏」了十多年。這讓他更確信,在未來的引力波探測中,運算速度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直接事關成敗。
  • 「極目」遠眺引力波
    高精度及時「捕捉」引力波暴「極目」將到天上去捕捉引力波伽馬暴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從而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此外,「極目」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空間粒子事件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 引力波研究摘諾獎,其中一位研究者竟然拍過《星際穿越》
    只不過,在宇宙中傳導波的介質並不是空氣,而是時空;而這種波不再是聲波,而是引力波。簡單地說,我們之前觀測宇宙是用望遠鏡,叫看宇宙,如今我們探測到引力波,實際上我們是在聽宇宙。我們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從雙黑洞來。黑洞的質量非常大,連光都不能逃逸出去,我們這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從兩個相互環繞的黑洞逐漸環繞,到最後併合所產生的這樣一個引力波。
  • 全世界望遠鏡共同見證雙子星合併 多信使天文學時代正式開啟
    圖5:目前探測到的5次引力波空間定位比較圖,黃色是最新的引力波GW170817確定的引力波源所在的區域。聯合觀測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快速反應。無論是費米觀測到的伽瑪暴,還是LIGO/VIRGO看到的引力波,持續時間都非常短暫,所以需要其它天文臺和觀測者立即對於可能區域進行後續的追蹤觀測,這就需要某個系統即時通知可能的位置信息。
  • 歐洲萬有引力天文臺建設全新愛因斯坦望遠鏡
    有望讓科學家首次直接看到黑洞,並管窺宇宙誕生時的情景
  • 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這個動圖告訴我們扭曲的時空以波動的形式向外傳遞,一份能量以波動的形式向外拋射便產生了引力波。愛因斯坦在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就給出了一個理論預言:引力波存在。但是當時基於這個理論計算出它非常小,所以愛因斯坦本人也認為我們可能無法探測到它。
  • 這個參與研究「引力波」的高大上團隊,除夕夜吃泡麵談工作
    自2017年12月團隊加入引力波探測空間太極計劃至今,幾位核心成員幾乎天天都在忙。 2016年2月,美國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引起世界轟動。我國也在加緊開展引力波探測研發,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太極計劃」正緊張攻關。「太極計劃」將發射三顆衛星組成探測星組,採用雷射幹涉方法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探測,相較於地面探測裝置,研究目標更廣闊。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 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深度專訪
    在那個時候,數值相對論的模擬還不成熟,所以我們都是考慮怎麼把微擾論的結果用在LIGO的數據分析上。博士畢業以後,我到德國的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並且繼續參與LIGO的研究。我在Caltech做博士的最後幾年,以及在德國的時候,initial LIGO在提取數據,但是沒有探測到引力波。
  • 大音希聲——天文館引力波主題臨展元旦開展
    引力波是宇宙和弦彈奏出的一曲「大音」,從宇宙深處悄然而來,帶來宇宙演化的重要信息。引力波行經地球時留下的驚鴻一瞥,為我們打開了觀測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為重要的預言之一,是現代物理學殿堂裡的一顆明珠。本次展覽通過可聽、可視、可體驗等多種展示形式,將高深、前沿的科學內容潤物細無聲地介紹給觀眾。
  • 顛覆認知,自研望遠鏡立大功
    這顆距離地球1.5萬光年的B型星本身,質量為8倍太陽質量,繞轉周期為79天,其周期性運動和伴隨的Hα射線指出,在它的身邊,有一顆「看不見的天體」,很可能是一個黑洞。研究人員隨即申請了西班牙10.4米加納利大望遠鏡(GTC)的21次觀測和美國10米凱克望遠鏡的7次高解析度觀測。
  • 紫金山天文臺等在GRB 050709中發現巨新星
    引力波探測器LIGO/Virgo的主要觀測對象除業已探測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例如GW150914)外還包括中子星併合事件,也就是「雙中子星的併合」或者是「恆星級質量黑洞與中子星的併合」。中子星併合過程不但會發射出強的引力波輻射,還伴隨劇烈的電磁輻射,也就是所謂的引力波電磁對應體。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其中編號為GW190521的引力波,因發現了處於「質量禁區」的黑洞而使LIGO-Virgo再一次成為新聞焦點。(參見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LIGO-Virgo的可感頻率範圍大約在10-1000Hz,這一範圍之外還存在著大量頻率更低的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