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遠眺引力波

2020-12-23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12月10日凌晨,暱稱為「極目」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以下簡稱GECAM)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該衛星載荷總師李新喬介紹,「極目」將是幾年之內在軌運行的伽馬暴探測靈敏度最高的天文衛星,也是對磁星爆發、快速射電暴、地球伽馬閃等爆發事件綜合探測能力最強的衛星。那麼,這顆科學衛星要去看什麼?又有什麼超凡本領?

高精度及時「捕捉」引力波暴

「極目」將到天上去捕捉引力波伽馬暴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從而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此外,「極目」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空間粒子事件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引力波伽馬暴是其中最重要的科學探測目標。引力波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擾動,但是地面引力波探測設備的空間定位精度不高。GECAM載荷總師李新喬說:「實際上,引力波探測器所能提供的典型定位誤差有幾百平方度。這使得其他波段望遠鏡的後隨觀測受到了極大影響——即使再對引力波事件發生的距離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在這麼大範圍內尋找與之對應的電磁信號源,對於以角分乃至角秒精度開展觀測的望遠鏡來說無異於大海撈針。」

因此,科學家需要一臺能夠及時以較高精度給出引力波暴發生方位的衛星——GECAM衛星應運而生。李新喬介紹:「GECAM衛星可以對和引力波暴幾乎同時發生的同源伽馬暴的能譜和光變進行連續高精度觀測,同時可以給出精度較高的引力波事件的方位信息,把地面引力波探測設備定位的幾十到上百平方度範圍縮小到平方度量級。這將有助於空間及地面其他波段的觀測設備更好地確定其對應天體源,並開展後隨觀測。」

永不見面的「孿生兄妹」

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介紹,「極目」的兩顆衛星上天后會逐漸分開,分處於地球的兩端,與地心始終保持三點一線,相互之間沒有直接通信,成為一對永不再見面的「孿生兄妹」。

鄭世界說:「即使兩顆衛星看到了同一個爆發,也只能向地面報告自己的結果,卻不知道自己的『哥哥』或『妹妹』是否也看到了。在地面上,我們可以清晰地掌握兩顆衛星的觀測情況,就可以做更精確的分析。如果兩顆衛星看到了同一個爆發,有了更多的探測數據,相當於我們的探測器增大了。想像一下,探測器的面積變為原來的兩倍,其探測靈敏度會提高1.4倍,其定位誤差也會大大減小。另外,利用李惕碚院士提出的MCCF(改進的交叉相關)算法,我們可以通過測量GECAM兩顆星探測的時間延遲情況來對該對應體給出更精確的定位。」

除此之外,兩顆衛星上都安裝了多隻靈敏的「眼睛」——伽馬射線探測器,這些探測器讓「極目」實現了全時全天的視場覆蓋,能夠看得廣、看得多。不僅如此,這顆衛星的「視力」也不錯,李新喬說:「GECAM衛星選擇了相對較小的29度傾角,約600千米高的圓軌道,這樣可以較好地避開地球輻射帶和南大西洋異常區等背景信號過高的區域。同時,GECAM衛星載荷探測器自身產生的背景信號也保持在較低水平。加之單顆衛星探測器的總探測面積超過了1100平方釐米,保證了其對弱天體源光子信號的收集和探測能力。」

發射成功只是科學衛星成功的第一步,收集數據才是接下來的重頭戲。期待「極目」能在太空有更豐富的收穫,助力我國科學家取得更多重大原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極目」遠眺
    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為了利於科學傳播,衛星暱稱為「極目」,又稱「極目」望遠鏡。  據科研人員介紹,2顆小衛星分別暱稱為「小極」和「小目」,它們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換言之,每顆衛星能監測除了地球遮擋之外所有的天空,聯合起來就可以對所有天空進行完整的監測。
  •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視頻來源:中新視頻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其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中國發射天文黑科技衛星:對天文探測意義重大,能「看到」引力波...
    為了利於科學傳播,GECAM暱稱為「極目」,兩顆衛星「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觀測。
  • 嘉峪關遊記——在城樓上極目遠眺,感受歷史遺留的滄桑
    撫摸古老的城牆,感受歷史傳來的溫度,在城樓上極目遠眺,感受歷史遺留的滄桑。在茫茫的戈壁上,宛如一頭沉睡的雄獅,靜靜地佇立於此,拒敵於外,護佑萬世,又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守望著大漠的孤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這便是天下雄關——嘉峪關。
  • 引力波碰撞「生」黑洞
    球面波和平面波引力波是大質量物體(如黑洞、白矮星等)運動、碰撞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大多數引力波都是球面波,就是說,當它們向外傳播的時候,就像球膨脹起來一樣,以一個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均勻地傳播。引力波傳播越遠,強度越小——譬如說,兩顆白矮星碰撞,在碰撞點引力波本來是很強的,但傳到我們遙遠的地球上,強度就衰減到僅能讓長4千米的引力波探測器伸縮大約一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了。但是,引力波並非只能是球面波。當高能物體或粒子以接近光速運動時,理論上說會產生一種不同類型的引力波:平面波。平面波在生活中不太常見。潮汐就是近似平面波的一個例子。
  • 中國科學家助力 「看見、聽見」引力波
    中國科學家助力 「看見、聽見」引力波 一秒鐘處理上萬個引力波數據  北京時間昨晚10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南方天文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全球數十家科學機構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壯麗的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時空漣漪——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
  • 明天,到天文館感受「引力波」
    從宇宙深處悄然而來的引力波,為我們帶來宇宙演化的重要信息。明日起,北京天文館A館西展廳「大音希聲——引力波」臨展揭幕,可聽、可視、可體驗的多種展示形式,帶領觀眾進入引力波的世界。引力波展覽LED燈陣LIGO如何工作北京天文館介紹,「大音希聲」,語出《道德經》,「希」意為寂靜無聲;「大音希聲」,即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是古代中國對審美的一種追求。引力波是宇宙和弦彈奏出的一曲「大音」,從宇宙深處悄然而來,帶來宇宙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次展覽通過多種展示形式,將高深、前沿的科學內容潤物細無聲地介紹給觀眾。
  • 引力波是本源物質信息的傳播方式
    最近,一個天文學事件轟動全世界,就是人類首次觀察到引力波。10月16日22時,國際天文界宣布一次新的科學進展: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中國天文學觀測也同時和世界先進國家分享成果,中國慧眼HXMT望遠鏡與紫金山天文臺均成功監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
  • 發現雙子星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以前人類探索宇宙,傳輸和接受信息主要依靠電磁波這個「信使」,現在又有了引力波這個「信使」,人類探索宇宙的手段因此而變得多樣化。如果說電磁波是「看」的「眼睛」的話,那麼引力波就是用來「聽」的「耳朵」。引力波對人類科學以及未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人們全都興奮地期待著。
  • 引力波探測,數據處理技術在「助跑」
    「在愛因斯坦時代,如果有足夠先進的實驗手段和計算手段,可能100年前就探測到引力波了。」清華大學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合作組織工作組成員都志輝在17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引力波成果發布會上說。  16日22時,科學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時空漣漪,這是人類第5次發現引力波信號。
  • 大音希聲——天文館引力波主題臨展元旦開展
    引力波展覽標題伴隨著13億年前的一次雙黑洞併合,新穎的LED燈陣模擬出引力波的蹁躚舞姿,觀眾將邁入「大音希聲」的引力波世界。「大音希聲」,語出《道德經》。「希」意為寂靜無聲。引力波是宇宙和弦彈奏出的一曲「大音」,從宇宙深處悄然而來,帶來宇宙演化的重要信息。引力波行經地球時留下的驚鴻一瞥,為我們打開了觀測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為重要的預言之一,是現代物理學殿堂裡的一顆明珠。本次展覽通過可聽、可視、可體驗等多種展示形式,將高深、前沿的科學內容潤物細無聲地介紹給觀眾。
  • LIGO負責人解釋發現引力波的感覺
    )探測器發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與兩個巨大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一致的情況被探測到了!這種直接探測——任何類型引力波的首次探測——帶來了一種新型天文學的黎明。兩個質量分別為29倍和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成為62被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第一次人類觀測到如此質量的黑洞。並且這次觀測是令人信服的,每個檢測器中,大於5西格瑪的重要匹配的魯棒檢測是獨立進行的。事實上,這兩個探測器探測到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毫無疑問,這實際上是一個引力波信號。
  • 掃把立起來和引力波有啥關係?
    引力與引力波引力與引力波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來比喻:引力就是有質量的物體引起的時空彎曲的表現,就像一個蹦蹦床,中間放入一個有質量的啞鈴,蹦床會塌陷,就像時空被扭曲,蹦床上的其他物體會在重力作用下像塌陷的中心靠攏,就像受到了「引力」,在啞鈴放入蹦床的時候,會使蹦床表面產生波動,大致比喻為「引力波」,質量產生了引力,引力又產生了引力波,並靠引力波像更遠的方向作用
  • 英語熱詞:3分鐘動畫到底啥是「引力波」?
    這個早在100年前,愛因斯坦就預測存在的引力波,到底是什麼?也許下面這個三分鐘動畫能夠幫你簡單了解梳理一下~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引力波也稱重力波,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以光速傳播的時空波動,是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傳遞的一種方式。
  • 引力波是能量還是什麼?以什麼媒介作為傳遞?
    引力波是什麼?它的傳遞是以能量的方式還是其他方式傳遞的呢?向外傳遞的時候媒介是什麼呢?引力波和我們通常知道的光波、水波以及聲波、電磁波等等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不同類型的波相互交匯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如果星際穿越的話這些引力波對星際穿越的影響會有多大?引力場的範圍如何理解?
  • 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
    記者從9月18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獲悉,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 從炸沉的航母死裡逃生後,他成了引力波探測先驅!
    文章的標題是《引力波已經被探測到的證據》,作者只有一個人,正是約瑟夫·韋伯。韋伯在論文摘要中開門見山地提到:「在相距1000千米的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與馬裡蘭大學,儀器同時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因此,這樣的引力波一般是由黑洞或者中子星等大質量緻密物體碰撞併合而產生的,小質量物體產生的引力波在地球上根本就測不出來。在緻密星體相互繞轉的過程中,兩個星體近似以質心為圓心做圓周運動,因此具有圓周運動的特徵頻率。而這個特徵頻率的兩倍,大致就是引力波的頻率。對於恆星級的黑洞,其輻射的引力波頻率大約在1赫茲到10000赫茲之間。
  • 70臺望遠鏡「合力」 引力波以後可能天天都見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今天,中國和世界科學界一起,站在了引力波觀測的前列。北京時間10月16日晚上10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歐洲南方天文臺、中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等機構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第一次同時「聽到」和「看到」來自雙中子星併合的一次引力波事件。
  • 發射引力波爆高能監視衛星,有什麼用途?
    長11發射成功了引力波暴和太空高能監視衛星。其實這顆衛星的全稱是「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按照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的理解,這顆衛星可能對引力波的爆發和太空中的其他高能射線的爆發都有全天候的監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