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2022-01-03 地理匠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即為我們所學的夏威夷高壓,它位於夏威夷群島附近,冬季弱,位置偏南;夏季,特別強大,位置偏北。

夏威夷高壓實際上是全球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一部分。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夏季被大陸的熱低壓(印度低壓)切斷,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稱夏威夷高壓,大西洋上的稱亞速爾高壓。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夏季時多呈東西扁長形狀,中心有時只有一個,有時有多個。位於西太平洋的稱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於東太平洋的稱東太平洋副高。

西太平洋高壓在盛夏時一般呈東西向的橢圓形,而西端的高空脊伸達我國沿海夏季可伸入大陸。直接影響我國天氣的並不是北太平洋副高主體,而是它伸向我國大陸的脊,副高變動實際上指伸向我國大陸的脊的變動。

西太副高:對梅雨鋒位置和熱帶氣旋路徑起控制作用的環流系統。最新研究顯示西太副高在未來變暖下將會增強(Che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我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鋒面雨帶,通常位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距離處(如圖甲),並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進或南退而移動(如圖乙)。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從冬到夏位置北移,強度增大;從夏到冬,位置南撤,強度減弱。一般在8月份到達年中的最北點,8月以後,副熱帶高壓開始南撤。

上述情況僅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對我國天氣影響的一般規律。實際上,副高的南、北季節性移動經常出現異常,造成我國一些地區乾旱,另外一些地區水澇的反常現象。

1950~2005年影響我國的夏季夏威夷高壓脊線位置距平變化曲線圖(距平是指一系列數值中的某一個數值與平均值的差)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壓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這一年梅雨很盛,長江中下遊流域雨量過大。1954年副高較長時間穩定在20°N~25°N間,長江流域梅雨持續的時間達兩個月之久,造成了江淮地區幾十年罕見的大雨。1958年副高壓脊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這一年空梅,造成了乾旱。1981年夏,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較常年偏西、偏北,北方來的冷空氣路徑也偏西。因此,副高西側的暖溼氣流與冷空氣交鋒的雨帶異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關中、陝南、甘肅東部等地區連降暴雨;而東部地區在副高控制下,出現持續的乾旱天氣。1998年夏威夷高壓脊線位置偏南,導致東南季風勢力偏弱,鋒面雨帶長期控制長江流域,發生了一次長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災害。

副熱帶高壓(夏季風)過強,導致雨帶北移過快,使長江中下遊梅雨季過短而伏旱過長的現象。

副高北側自海洋上吹來的西南暖溼氣流與自北而下的冷空氣相遇,產生強降水。

副高控制區域,盛行下沉氣流,靜風,天氣晴朗,高溫炎熱。

在西太平洋地區,颱風移動大致有三條路徑。第一條是偏西路徑,颱風經過菲律賓或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進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島或越南登陸,對我國影響較大。第二條是西北路徑,颱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在臺灣省登陸,然後穿過臺灣海峽在福建省登陸。這種路徑也叫作登陸路徑。第三條是轉向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的海面向西北移動,在25°N附近轉向東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動。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較小。

決定颱風移動的動力可分為內力與外力兩種。颱風的內力主要是由與颱風本身的旋轉、氣流輻合和上升運動相聯繫的地轉偏向力引起的。

颱風的外力則主要有環境(平均氣流)的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等。

夏秋之際,西太平洋上常有一個獨立的高氣壓——副熱帶高氣壓(以下簡稱副高)。而影響我國的颱風也大多生成於西北太平洋,且大多產生於副高的南緣,並沿著副高的外圍移動。

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介紹,七八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正處於強勢期,在西伸加強後,控制著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其控制區域內以下沉運動為主,不利於颱風的發展,就如同給長江以北地區築起了一道屏障,颱風很難穿越這個地帶到達更北的區域,反而在副高外圍風向的引導下一路向西。

總的來說,颱風與副高就像一對「相愛相殺」的Couple,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當副高呈東西帶狀,且強度穩定時,其南側的颱風將向西移動,路徑穩定;但如果副高強度不強,颱風移動到其西南側時,會導致副高東退收縮至海上,颱風也有可能因此轉而向北移動;另外,颱風還可使較弱的副高斷裂,並從其中間穿過北上。

有一些在副高南側、受強大的東偏南風驅動的颱風,其水平風速呈現明顯的不對稱結構,颱風北側的偏東風明顯強於颱風南側的偏西風,這種風速的明顯不對稱也是其強度能在高級別上保持甚至增強的動力機制之一。其實副高就像鞭子,鞭子力道越大,陀螺轉得就越快,就會導致颱風移動速度特別快。

颱風「泰利」衝斷副高

另外,能隻身衝斷副高的颱風也不在少數。比如2016年第10號颱風「獅子山」,「獅子山」移動路徑如此詭異的原因就是副高被衝散成了兩大環,一環在西北太平洋上,一環在大陸上,「獅子山」剛好處於兩環副高之間。「獅子山」生成後處於西環大陸副高的東邊,在東北氣流引導下往西南方向移動。隨後又在東環副高西南氣流的引導往東北方向折回。

當然,影響颱風走向的因素很複雜,副高也只不過是影響因素之一,要準確判斷颱風移動的路徑,還需要靠更新時效的數值預報以及預報員多年來積累的經驗。

颱風與副高的關係也不僅在於「你進我退」,還會給影響區域帶來溫度變化。眾所周知,副高控制下的地區以高溫晴熱天氣為主,颱風則帶來清涼。不過少有人注意,在颱風到來前,也會像副高那樣給當地帶來短暫的高溫。這是由於颱風中心附近有強烈的螺旋上升氣流,到達一定高度後會向四周輻散出去,到達颱風外圍便與四周環境空氣混合下沉。與副高等高壓系統相比,颱風外圍下沉氣流更明顯,因而下沉區更容易出現高溫天氣。由於上升和下沉氣流的對應關係,颱風強度越強,也意味著其外圍下沉氣流越強。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雨帶位置變化
    本文專家顧問: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副熱帶高壓常年存在,但隨著季節的更迭,其強度和位置會發生變化,但其不規律的變化,就造成了不同地區的旱與澇。  由於海陸影響,副熱帶高壓被分裂為若干單體,而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就是我們常說的「副高」。
  • 圖解「副熱帶高壓」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籠統地稱為副熱帶高壓。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
  • 高溫使者: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又稱亞熱帶高壓或副熱帶高氣壓,也叫做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於副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布於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它的位置以及內裡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  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往往會有乾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
  •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天氣氣候特徵
    副熱帶高壓是指位於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氣環流的一個重要系統。從出生地來看,副熱帶高壓的老家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受海陸影響,它的身體常斷裂成若干個高壓單體,形成沿緯圈分布不均的高壓帶。
  • 甘肅近期持續降水 是因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移北抬
    從6月14日夜間到16日這幾天,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出現了明顯的西移、北抬,一度達到四川東部、陝西東南部。在這一情況下,有利於將南海或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輸送到甘肅中東部。」6月17日上午,說起近期甘肅多雨的成因,蘭州中心氣象臺副臺長楊曉軍指著電腦對記者說,「加之自新疆東移的冷空氣與之配合,就為甘肅帶來持續降雨。」
  • 那些年他們常提起的「副熱帶高壓」
    什麼是副高?它又與我國的天氣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那些年來他們常提起的——「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影響天氣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是副熱帶高壓?  而我們熟知的副熱帶高壓,一般是指對我國影響較大的位於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它常年存在,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系統。在夏季,因為強度高,其範圍幾乎可佔整個北半球面積的1/5~1/4,在冬季,強度和範圍都會減小。
  •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雨帶位置變化
    本文專家顧問: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副熱帶高壓常年存在,但隨著季節的更迭,其強度和位置會發生變化,但其不規律的變化,就造成了不同地區的旱與澇。  由於海陸影響,副熱帶高壓被分裂為若干單體,而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就是我們常說的「副高」。
  • 南方「高燒」不退 專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病根
    南方「高燒」不退 專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病根 2017-07-  陳雙介紹,預計未來南方高溫天氣還會持續5—7天,到7月30日前後,副熱帶高壓減弱東退,高溫天氣將有所緩解,強度減弱,範圍也會有所減小。未來三天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黃淮至華南北部及四川盆地、陝西中南部、山西中南部等地仍會有35℃—37℃的高溫天氣,局地可能超過40℃,公眾還需要加強防範。
  • 漫談副熱帶高壓
    在北半球上空,有兩個大的氣壓系統,一個是在高緯度和極地地區的低氣壓,稱為極渦;另一個是在中低緯度地區的高氣壓,因其活動範圍主要在副熱帶地區,所以稱之為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在極渦和副高之間的中高緯度地區盛行西風,一般稱為西風帶。副高由於受海洋和陸地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常常分裂成數個高壓環流,按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分別有北大西洋副高、北太平洋副高、北非副高和北美副高等。
  • 圖解「副熱帶高壓」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籠統地稱為副熱帶高壓。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
  • 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會影響到天氣情況
    副熱帶高壓是夏季的常客,常常與晴熱乾旱相伴,連威風凜凜的颱風也得繞道而行——什麼是副熱帶高壓和脊線在熱帶與溫帶之間存在著過渡帶(大致位於南、北緯20~40度),那裡常年為一條高壓帶,稱為副熱帶高壓帶,這些高壓常年存在,是一個深厚的暖性天氣系統,但強度和位置隨季節而變,在夏季特別強盛、龐大。
  • 帶您認識副熱帶高壓
    在氣象預報主持人的口中「副高」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大家會有疑問,什麼是「副高」呢?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籠統地稱為副熱帶高壓。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
  • 原因是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
    福建氣象部門表示,常年7月西太平洋(601099,股吧)上會生成4個左右的颱風,最多生成8個颱風,最少也有1個,今年7月「空臺」實屬罕見。原因是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異常,高壓位置偏南,強度偏強,使得颱風生成的源地----菲律賓以東的 文/夏洛特2020-08-02 05:30:44來源:FX168
  • 盛夏西安為何涼爽多雨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盛所致
    因為每年的大氣環流形勢具體都有不同變化,有的年份雨水多,有的年份伏旱重,這與高空冷空氣是否活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否強盛等等一系列天氣系統影響有關。今年7月份以來,不斷有西風槽東移南下,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強盛,沿副高外圍有充足的水汽輸送,造成西安降水多發。後期天氣還將如何?
  • 副熱帶高壓將決定三伏天的熱度
    7月22日,鄭州市氣象局召開汛期新聞發布會,對三伏天鄭州涼爽多雨的原因進行解析,這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有關。  根據了解,今年我國的氣候較為異常,先是長江流域,再是淮河流域,南方強降水過程頻繁且間隔時間短。與此同時,三伏天已經開啟,大暑節氣也已到來,無論是從大暑小暑的角度,還是從三伏天的角度,我省常年都是一年中最為溼熱的一個時間段。
  •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命名
    熱帶氣旋是生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具有有組織的對流和確定的氣旋性環流的非鋒面性的天氣尺度的渦旋的統稱,它包括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採用一套統一的熱帶氣旋命名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指東經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和南海海面)。
  • 青島高溫連創新高 副熱帶高壓控制悶熱持續
    原標題:副熱帶高壓把咱送進「大蒸籠」繼上周連續三天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後,本周島城再次發布高溫預警,令青島人引以為傲的「20℃」,也在隨著一些高溫地區一起攀高。雖然目前已經立秋,但三伏天仍在繼續,而這種高溫高溼的桑拿天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 【副熱帶高壓有大動作,天氣會有大變化?】
    18-20日,海上有熱帶低值系統生成,天氣系統不太穩定,杭州多雲,有短時陣雨。21日以後,晴或多雲天氣為主。小夥伴們經常看天氣分析提到副熱帶高壓,到底什麼是副高呢?副高,即副熱帶高壓,是由於太陽照射不均勻形成的。我們知道空氣受熱會上升,所以在赤道及附近的大氣上升最厲害,在高空上升不動的時候它就向兩邊擴散,北半球的向北邊擴散,南半球的向南邊擴散,也就是流向高緯度地區。
  • 副熱帶高壓或正步入「全盛時代」,江浙滬的酷暑不遠了
    的確,今年無論是我國還是北半球,很多地方都熱得非比尋常,位於長三角的上海,盛夏時候也經常遭受高溫困擾,那今年的盛夏高溫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目前超級計算機的預測中指出了一些趨勢——可能從7月上旬後期開始。比如最新的超級計算機預測中指出,在7月7日前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將迅速增強,北側邊緣將北抬至長三角附近,上海或將籠罩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之下!
  • 全是副熱帶高壓「惹的禍」
    昨天也是入伏首日,不過今年重慶入伏了氣溫卻涼爽,氣象專家解釋是因為7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據重慶市氣象臺預計,今明兩天,重慶大部以多雲天氣為主,僅東南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區有陣雨,全市最高氣溫夜間回升至34℃,明天夜間西部偏西地區陣雨,其餘地區陰天到多雲。大部分地區氣溫21~34℃;後天中西部偏南和東南部地區中雨到大雨,局地暴雨,其餘地區陰天轉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