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把7月27日叫做祖國解放戰爭「勝利日」,韓國則稱之為「停戰協定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演講時,他背後寫的是「Korean War:the 60th anniversary」 (韓戰60周年紀念日)。按照朝鮮的說法,朝鮮贏得了這場戰爭,而韓國和美國的說法則有所不同。
朝鮮為什麼說自己贏了這場戰爭?關於這個問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冷戰問題研究專家牛軍教授告訴筆者一個有趣的故事:去年他的班裡有一個來自朝鮮的留學生。通過揭秘蘇聯檔案,目前的歷史學家都知道那場戰爭是朝鮮發動的。但這個朝鮮學生堅決不同意,他說:「美國和韓國侵略朝鮮,我們成功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所以這是我們的勝利。」這是朝鮮學生對韓戰的「解釋」。不言而喻,這種解釋是以他在朝鮮收到的教育而決定的,而不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的。
歷史是不斷演變的過程,歷史需要解釋,歷史更需要沉澱。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有各種不同的「國情」,進而會對同一段歷史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必將超越歷史的恩怨,對這段歷史的不同解釋終究會達成一種尊重客觀事實的、理性的共識。
美國對韓戰也有了新的解釋。7月27日,在華盛頓國家大草坪上的韓戰紀念碑旁,美國總統歐巴馬向韓戰老兵宣稱:「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那場戰爭並非平局,而是一場勝利。」
歐巴馬說的「勝利」理由是:「5000萬韓國人民生活在自由和生機勃勃的民主制度下,韓國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同朝鮮半島北方的壓迫和貧困形成鮮明對照,這就是勝利,這就是你們留下的遺產。」
在美國,韓戰常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Forgotten War)。還有人說,韓戰其實是美國人「希望忘掉的戰爭」,因為他們沒有取得明顯的勝利。對美國而言,這樣的戰爭除韓戰以外,就只有越南戰爭了。分析者認為,歐巴馬對韓戰的新解釋是「被遺忘的勝利」(Forgotten Victory), 這是為了鼓舞美國民眾。
目前,朝鮮與美國都宣稱自己勝利了,但這都不是客觀事實。韓戰並沒有結束,停戰協定只是「暫時停止」打仗而已。在戰爭還沒有正式結束的情況下,沒有一方有權宣布自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韓國一直抱怨朝鮮把停戰協定日稱為「勝利日」的不合法性。朝鮮則認為自己有自己的解釋權,一個小國家面對美國這樣的大國打了一戰,保持「平局」已經很不錯了,其實算是一種「贏」。韓國國家安全戰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高英煥(音)認為,朝鮮自己發動了戰爭,結果自己的領土遭受重創,數百萬人犧牲,留下很多孤兒。他說:「這是一場輸的戰爭。」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前朝鮮外交官。
中國如何定義這場戰爭也受到韓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次中國外交部在介紹李源潮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赴平壤參加朝鮮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時,不是提的「抗美援朝」,而是提的「韓戰」。 韓國媒體分析,這意味著解除了與朝鮮的盟友關係,要與朝鮮建立「正常國家關係。」
且不論此種觀點正確與否,僅就這次提法上微妙的變化在韓國引起的巨大反響、以及後來在中國國內引發的不同討論本身就說明,大家對這段歷史都非常敏感,並且各執己見。
不過筆者可以肯定的是,將來有一天,大家都能以冷靜、平和的心態接受客觀事實。比如,上世紀70年代韓國是軍事獨裁時代,當時沒有言論自由。那時候,Michael Breen是美國《華盛頓郵報》駐韓國特派記者。Breen 先生當時問一個韓國政府官員問有關韓國言論自由的問題,那個韓國官員回答:「我們韓國是完全有言論自由的國家。」Breen先生當時想,「這個人是不是瘋了?」
Breen先生現在還住在韓國,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裡回顧了這個故事。筆者作為韓國人看了,也覺得那個韓國官員的回答很可笑。大家都知道韓國當時沒有言論自由,甚至有些媒體人把那時描述為言論自由的「黑暗年代」。筆者甚至很想知道那個說謊的官員到底是誰。下次跟Breen先生見面時,一定要問清楚。
歷史是不斷演變的過程,歷史需要解釋,歷史更需要沉澱。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有各種不同的「國情」,進而會對同一段歷史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針對誰贏了韓戰這個問題,我們暫時不談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必將超越歷史的恩怨,對這段歷史的不同解釋終究會達成一種尊重客觀事實的、理性的共識。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