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果其然
「延伸在我眼前的,是爭破頭進入聖保羅中學的男男女女。他們的座位按照入學時間排列順序,而且這個位置是永恆的,直至他們畢業。椅子快要爆開了,它承受不住對於功成名就的巨大渴望,這些孩子中的三分之一,畢業後將會進入常春藤盟校,剩下的,也會擁有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種情況就像排座位儀式的名稱——佔有一席之地,成為新精英。」
這是《特權》一書中描寫的一幕,作者西莫斯·可汗就是該學校的畢業生。不過《特權》並非為了懷念、讚頌母校,因為西莫斯覺得,聖保羅的教育怪怪的。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作為美國「精英高中」,聖保羅學校名副其實。它於1855年創立,與俄羅斯著名的「皇村學校」,頗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曾被稱為「青少年精英的聚集地」,兩者都堅決奉行「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體現在入學條件上:
皇村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一般平民統統拒之門外;聖保羅高中雖然沒有血統的要求,但入學考試的內容包括拉丁文和希臘語,而這兩門課的學習費用,恰恰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無法負擔的。
「精英教育」更體現在畢業去向:
皇村學校提供俄羅斯帝國官僚體系中最為頂尖的職位,如果不感興趣也不要緊,貴族的封號會賜予每個畢業生;聖保羅高中也差不多,畢業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只是第一步,他們最終會進入華爾街、政府部門擔任要職,成為和父輩同一階層的人,以「新精英」自居。
不過皇村學校沒能抵擋住革命的風暴,即便畢業生裡有普希金和切比雪夫,但更多的人是維護腐朽統治的官僚,鎮壓十二月黨人的軍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一生威名顯赫,但設立皇村學校卻被很多教育學家一再詬病。
相比起來聖保羅高中要好得多,但畢業生裡依然鮮有真正的「精英」。他們大多貪圖享受,比如特別喜歡購置遊艇,他們對參與社會改革毫無興趣,更對世界進程缺乏最基本的熱情。
問題出在哪?
作為畢業生的西莫斯這樣反思:大概「新精英」們的目的,就是依靠家族財富,以及信託基金保持「精英」的樣子,「精英教育」其實是不平等的延續,並想要一直延續下去。
換句話說,這是「精英教育」的弊端。
所謂「精英教育」不強調「你將來成為什麼」,只強調「你現在是什麼」;「精英教育」也不提倡「將來創造什麼」,只教你「如何維持什麼」。於是看似掌握「屠龍之技」的精英們,卻壓根沒有屠龍的打算,他們用顯赫的地位和閃亮的金幣鑄成城堡,然後盤踞其中,成為新的惡龍。
啟迪多元思維
但惡龍威風凜凜的樣子,總是讓人心生羨慕,就像有毒的植物,總是顏色鮮豔,充滿致命的吸引力。
學生心儀「精英教育」的特權性,因為那是財富地位圈子的入場券,更是保持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階梯;家長欽慕「精英教育」的目的性,除了「母以子貴」的心態之外,他們還能感到「讓孩子彎道超車」是「精英教育」獨有的咒語;老師們則偏愛「精英教育」的功利性,畢竟薪金和名氣的提高,令人難以抗拒。於是「精英教育」也在中華大地流行開來,打開搜尋引擎,標榜「精英教育」的學校,也許就在你家附近。
如果「精英教育」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態度,我們就會迎來一個「精英教育」的環境、一個「精英化」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肯定沒有藝術、人文教育的容身之所。即便有,也只是裝點「精英」的家具,隨時可以被替換的科目。
因為「精英教育」強調實用、功利、速成,藝術與人文,正是違反上述原則的東西。
這個世界,也沒什麼人情味兒,「精英教育」致使階級嚴重固化,人人都只關心自己圈子裡的事情。愛情、親情、友情可能只是交換利益的籌碼,因為「精英教育」排斥平等自由的觀念,不允許超階級的行為出現。
最終,這個世界毫無希望。因為「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背道而馳,更與「普及教育」水火不容,於是「教育」木桶譁譁地漏水,它無法提高短板,短板被「精英教育」搶走了,它也無法誕生人才,人才都變成了自私自利的「精英」。
這樣的未來,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這樣的世界,是誰都不會生存其中的。歸根結底,是「精英教育」使然,它其實是一場目光短淺的競爭遊戲,更是一個充滿機關的可怕陷阱。
如何避免?
正心正舉
教師:請重視大眾教育
真正的精英,是人類花園之中最為飽滿的果實,除了需要精心的呵護,土地的肥力更是確保果實成熟的前提。大眾教育就是這片豐富的土壤,它供給精英成長的健康環境,奠定精英的成長基礎。換句話說,真正的精英,是大眾教育培養出來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通過階級篩選催生出來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教育領域就曾提出過「精英教育」的理念,它旨在忽略大眾教育,突出精英培育。具體的做法,是將教育的重點向大學程度以上的「精英」傾斜,減少初級、中級農業人員的培養。事實證明,農業「精英教育」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布局,除了引起「科技成果轉換效率較低」的問題之外,農業整體的科技水平更是不升反降。
好在經過短期的震蕩,「精英教育」就被教育部門叫停。因為事實的內在規律證明:失去「大眾教育」的基礎根基,「精英教育」既無法成立,更無從談起。「精英教育」也許在短期之內,可以提高教師的地位和薪酬水平,但長期來看,是對整個教育體制的傷害。
所以「重視大眾教育」,應該作為教育者們工作方向的重要坐標,畢竟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心智水平,為未來作認知準備的偉大事業,而不是通過為少數人服務,提高自身地位的特權。
學生:請審視精英的作用
法學說,有什麼樣的權利,必將負擔同等的義務;社會學解釋,有多大的權力,就要肩負多大的責任。精英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高高在上,甚至為了恣意妄為,那麼就是對精英的誤解,只能成為精英的贗品。
耶魯大學,被譽為「美國總統的搖籃」,說總統是精英的一種,我想沒人反對。但耶魯大學的教育形態,並非高高在上,而是面向基層。它組織學生組成各類社團,並且每個學期都進行換屆選舉。被選舉人不但要仔細了解社團成員不同的訴求,還要不斷調節社團成員之間的關係,整合社團的發展動力。
除此之外,耶魯大學還會組織田野調查,以及相應的社區服務活動,參加的人員涉及所有的專業,並且作為「必修科目」,與學生最終能否畢業相聯繫。以上活動的意義在於,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有了責任感才會具備真正的動力,才能發揮精英的作用,成為真正的精英。
所以真正的精英,絕對不會高高在上,總以精英自居;更不會恣意妄為,不斷物化他人,物化社會關係。因為暴虐的種子,必將長出更為暴虐的果實,結果只會被大自然所淘汰;物化他人的人,其實也在物化自己,最終會被社會拋棄。
家長:請重視苦難教育
「精英教育」特別強調其教育結果,給人以「只要接受了精英教育,就會走上人生巔峰,從此幸福一輩子」的假象。這種假象迷惑了很多家長,他們甚至認為接受教育,就是為了少吃苦,甚至不吃苦。這其實是對教育的粗暴理解,因為真正的教育是授予人面對苦難時的方法,不是為了逃避苦難而使出的伎倆。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重視「苦難教育」,是避免陷入「精英教育」陷阱的有效途徑。不過「苦難教育」不是通過人為誇大困難、製造困難來教育孩子,而是主動面對困難,分享困難,解決苦難,起到鍛鍊孩子抗壓能力的目的。
比如幼兒園階段的家庭手工課,有很多內容其實略微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其用意是鍛鍊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能力,但有些家長卻乾脆代勞,在困難面前,將孩子主動排除。
積極的例子也有,比如芬蘭的中學教育。在芬蘭的中學裡,禁止使用電腦、手機等一切科技設備,所有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麼請教老師同學,要麼自己去圖書館獨立查詢。這自然是一種隱性的「苦難教育」,其目的是不斷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會絕口不談苦難,盲目逃避苦難,而是強調苦難的積極意義,並勇於面對苦難、解決苦難。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精英,到底意義為何?
是洞察時代方向,引領大眾不斷向前,還是利用特權作威作福,隔離眾人鄙視人群?是勇於承擔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還是高高在上,沉迷享受故作姿態?是迎難而上,敢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是逃避困難總是振振有詞?
答案不言而喻,這也是「精英教育」的陷阱之所以頻頻引人深陷的原因:錯判了精英的價值,扭曲了精英的意義。
所以我們需要老師重視大眾教育,給予精英健康的土壤和空氣,還需要學生認真審視精英的作用,賦予精英正確的價值取向,更需要家長進行必要的苦難教育,賜予精英良好的心態,充分的精神準備。
只有這樣,精英才有不斷被培養出來的可能,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精英存在的真正意義。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