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英教育?還是特權階層的教育?

2020-12-21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果其然

「延伸在我眼前的,是爭破頭進入聖保羅中學的男男女女。他們的座位按照入學時間排列順序,而且這個位置是永恆的,直至他們畢業。椅子快要爆開了,它承受不住對於功成名就的巨大渴望,這些孩子中的三分之一,畢業後將會進入常春藤盟校,剩下的,也會擁有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種情況就像排座位儀式的名稱——佔有一席之地,成為新精英。」

這是《特權》一書中描寫的一幕,作者西莫斯·可汗就是該學校的畢業生。不過《特權》並非為了懷念、讚頌母校,因為西莫斯覺得,聖保羅的教育怪怪的。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作為美國「精英高中」,聖保羅學校名副其實。它於1855年創立,與俄羅斯著名的「皇村學校」,頗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曾被稱為「青少年精英的聚集地」,兩者都堅決奉行「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體現在入學條件上:

皇村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一般平民統統拒之門外;聖保羅高中雖然沒有血統的要求,但入學考試的內容包括拉丁文和希臘語,而這兩門課的學習費用,恰恰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無法負擔的。

「精英教育」更體現在畢業去向:

皇村學校提供俄羅斯帝國官僚體系中最為頂尖的職位,如果不感興趣也不要緊,貴族的封號會賜予每個畢業生;聖保羅高中也差不多,畢業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只是第一步,他們最終會進入華爾街、政府部門擔任要職,成為和父輩同一階層的人,以「新精英」自居。

不過皇村學校沒能抵擋住革命的風暴,即便畢業生裡有普希金和切比雪夫,但更多的人是維護腐朽統治的官僚,鎮壓十二月黨人的軍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一生威名顯赫,但設立皇村學校卻被很多教育學家一再詬病。

相比起來聖保羅高中要好得多,但畢業生裡依然鮮有真正的「精英」。他們大多貪圖享受,比如特別喜歡購置遊艇,他們對參與社會改革毫無興趣,更對世界進程缺乏最基本的熱情。

問題出在哪?

作為畢業生的西莫斯這樣反思:大概「新精英」們的目的,就是依靠家族財富,以及信託基金保持「精英」的樣子,「精英教育」其實是不平等的延續,並想要一直延續下去。

換句話說,這是「精英教育」的弊端。

所謂「精英教育」不強調「你將來成為什麼」,只強調「你現在是什麼」;「精英教育」也不提倡「將來創造什麼」,只教你「如何維持什麼」。於是看似掌握「屠龍之技」的精英們,卻壓根沒有屠龍的打算,他們用顯赫的地位和閃亮的金幣鑄成城堡,然後盤踞其中,成為新的惡龍。

啟迪多元思維

但惡龍威風凜凜的樣子,總是讓人心生羨慕,就像有毒的植物,總是顏色鮮豔,充滿致命的吸引力。

學生心儀「精英教育」的特權性,因為那是財富地位圈子的入場券,更是保持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階梯;家長欽慕「精英教育」的目的性,除了「母以子貴」的心態之外,他們還能感到「讓孩子彎道超車」是「精英教育」獨有的咒語;老師們則偏愛「精英教育」的功利性,畢竟薪金和名氣的提高,令人難以抗拒。於是「精英教育」也在中華大地流行開來,打開搜尋引擎,標榜「精英教育」的學校,也許就在你家附近。

如果「精英教育」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態度,我們就會迎來一個「精英教育」的環境、一個「精英化」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肯定沒有藝術、人文教育的容身之所。即便有,也只是裝點「精英」的家具,隨時可以被替換的科目。

因為「精英教育」強調實用、功利、速成,藝術與人文,正是違反上述原則的東西。

這個世界,也沒什麼人情味兒,「精英教育」致使階級嚴重固化,人人都只關心自己圈子裡的事情。愛情、親情、友情可能只是交換利益的籌碼,因為「精英教育」排斥平等自由的觀念,不允許超階級的行為出現。

最終,這個世界毫無希望。因為「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背道而馳,更與「普及教育」水火不容,於是「教育」木桶譁譁地漏水,它無法提高短板,短板被「精英教育」搶走了,它也無法誕生人才,人才都變成了自私自利的「精英」。

這樣的未來,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這樣的世界,是誰都不會生存其中的。歸根結底,是「精英教育」使然,它其實是一場目光短淺的競爭遊戲,更是一個充滿機關的可怕陷阱。

如何避免?

正心正舉

教師:請重視大眾教育

真正的精英,是人類花園之中最為飽滿的果實,除了需要精心的呵護,土地的肥力更是確保果實成熟的前提。大眾教育就是這片豐富的土壤,它供給精英成長的健康環境,奠定精英的成長基礎。換句話說,真正的精英,是大眾教育培養出來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通過階級篩選催生出來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教育領域就曾提出過「精英教育」的理念,它旨在忽略大眾教育,突出精英培育。具體的做法,是將教育的重點向大學程度以上的「精英」傾斜,減少初級、中級農業人員的培養。事實證明,農業「精英教育」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布局,除了引起「科技成果轉換效率較低」的問題之外,農業整體的科技水平更是不升反降。

好在經過短期的震蕩,「精英教育」就被教育部門叫停。因為事實的內在規律證明:失去「大眾教育」的基礎根基,「精英教育」既無法成立,更無從談起。「精英教育」也許在短期之內,可以提高教師的地位和薪酬水平,但長期來看,是對整個教育體制的傷害。

所以「重視大眾教育」,應該作為教育者們工作方向的重要坐標,畢竟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心智水平,為未來作認知準備的偉大事業,而不是通過為少數人服務,提高自身地位的特權。

學生:請審視精英的作用

法學說,有什麼樣的權利,必將負擔同等的義務;社會學解釋,有多大的權力,就要肩負多大的責任。精英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高高在上,甚至為了恣意妄為,那麼就是對精英的誤解,只能成為精英的贗品。

耶魯大學,被譽為「美國總統的搖籃」,說總統是精英的一種,我想沒人反對。但耶魯大學的教育形態,並非高高在上,而是面向基層。它組織學生組成各類社團,並且每個學期都進行換屆選舉。被選舉人不但要仔細了解社團成員不同的訴求,還要不斷調節社團成員之間的關係,整合社團的發展動力。

除此之外,耶魯大學還會組織田野調查,以及相應的社區服務活動,參加的人員涉及所有的專業,並且作為「必修科目」,與學生最終能否畢業相聯繫。以上活動的意義在於,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有了責任感才會具備真正的動力,才能發揮精英的作用,成為真正的精英。

所以真正的精英,絕對不會高高在上,總以精英自居;更不會恣意妄為,不斷物化他人,物化社會關係。因為暴虐的種子,必將長出更為暴虐的果實,結果只會被大自然所淘汰;物化他人的人,其實也在物化自己,最終會被社會拋棄。

家長:請重視苦難教育

「精英教育」特別強調其教育結果,給人以「只要接受了精英教育,就會走上人生巔峰,從此幸福一輩子」的假象。這種假象迷惑了很多家長,他們甚至認為接受教育,就是為了少吃苦,甚至不吃苦。這其實是對教育的粗暴理解,因為真正的教育是授予人面對苦難時的方法,不是為了逃避苦難而使出的伎倆。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重視「苦難教育」,是避免陷入「精英教育」陷阱的有效途徑。不過「苦難教育」不是通過人為誇大困難、製造困難來教育孩子,而是主動面對困難,分享困難,解決苦難,起到鍛鍊孩子抗壓能力的目的。

比如幼兒園階段的家庭手工課,有很多內容其實略微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其用意是鍛鍊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能力,但有些家長卻乾脆代勞,在困難面前,將孩子主動排除。

積極的例子也有,比如芬蘭的中學教育。在芬蘭的中學裡,禁止使用電腦、手機等一切科技設備,所有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麼請教老師同學,要麼自己去圖書館獨立查詢。這自然是一種隱性的「苦難教育」,其目的是不斷鍛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會絕口不談苦難,盲目逃避苦難,而是強調苦難的積極意義,並勇於面對苦難、解決苦難。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精英,到底意義為何?

是洞察時代方向,引領大眾不斷向前,還是利用特權作威作福,隔離眾人鄙視人群?是勇於承擔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還是高高在上,沉迷享受故作姿態?是迎難而上,敢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是逃避困難總是振振有詞?

答案不言而喻,這也是「精英教育」的陷阱之所以頻頻引人深陷的原因:錯判了精英的價值,扭曲了精英的意義。

所以我們需要老師重視大眾教育,給予精英健康的土壤和空氣,還需要學生認真審視精英的作用,賦予精英正確的價值取向,更需要家長進行必要的苦難教育,賜予精英良好的心態,充分的精神準備。

只有這樣,精英才有不斷被培養出來的可能,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精英存在的真正意義。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靠家庭,精英教育拼階層!
    如果說,有這樣一種教育方式,能用死記硬背、重複再重複的方式,通過專業性和目的性很強的訓練,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找到一份工作,有個飯碗。能讓他們不在不再為生機發愁,我想,我們就不應該去抵制應試教育。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媽媽帶著孩子從農村進入城市,孩子上學,媽媽打工陪學。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美國的精英大學,還擁有全世界的職業俱樂部都無法相比的先進運動設施和運動員中心,運動員不僅有著非常好的訓練條件,還可以享受專屬的生活和學術服務,被稱為校園的「特權階層」。美國精英大學的價值的很大一部分體現在體育上,美國式的精英其實就是體育精英。
  • 奔向精英的教育,可能只是培養出《優秀的綿羊》
    《紐約時報》稱這本書可能會在美國歷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記,該書作者威廉.德雷塞維奇作為一位耶魯大學教授,對美國常青藤精英教育作出反思,寫出了這部顛覆美國中上層階級價值觀的警世之作
  • 精英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人才,別讓「快樂教育」扭曲孩子成長
    廣大家長中了「快樂教育」的蠱惑,孩子是快樂了,但往後餘生,將會有吃不盡的苦頭在等著他(她)。首先,西方的「快樂教育」本是貧民的無奈之舉,貧民窟裡的孩子,三餐溫飽都很難解決,因為所處的階層限制,他們的父母很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這些貧民家庭的子女都處於「放養」狀態,其實就是自由生長、放縱式教育。
  • 這個【特權籤證】,一鍵解決出行便利及子女教育問題!
    泰國精英籤證,這個由泰國國家發出的貴賓籤證,讓海外高端人士一家長居泰國之餘,並享受著出入境專用通道,豪華轎車接送,一鍵解決出行便利及子女教育問題,只需50萬泰國精英籤證的特權1. 多次出入境泰國,可長期居留2. 使用尊屬通道出入境泰國3. VIP私人助理機場接待並護送辦理快速通關手續4. 免費豪華轎車機場接送服務5.
  • 教育:此「精英」非彼「精英」
    昨日晚談文化的一篇文章發出之後收到一個問題:什麼叫「精英教育?」難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嗎?難道你文章中提到的「技能人才,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都不是精英嗎?這裡有一個理解誤會,需要明確一下「精英教育」和「人民教育」的概念。「精英教育」特指一種培養「精神貴族」的教育。舊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方針都是以培養受教育者脫離勞動而成為「人上人」為目標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我加入泰國精英俱樂部,子女教育+養老規劃一鍵全解!
    今年準備辦泰國精英籤證,讓孩子去泰國讀國際學校。 「其實想辦泰國籤證還是為了去那裡度假。現在國內自然的景色太少了,都是商業化的味道。我特別喜歡潛水和衝浪,在泰國我可以徹底的放鬆身心。」
  • 所謂的精英教育,不過是一場綿羊受訓場。保持優秀不做盲從的綿羊
    他們好像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眾所周知,能夠進入常春藤名校的學子們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這些學生從孩子時期就開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個個都是父母精心教育下的產物。
  • 論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俄羅斯的教育改革
    葉卡捷琳娜在初入俄國宮廷時發現俄國教育落後,彼得一世之後各任沙皇都只知享樂、不愛讀書;用人方面任人唯親,不看重才能。她早年熟讀伏爾泰、盧梭和狄德羅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作品並深受啟發。在其執政初期實施了一些改善農民生活、限制貴族特權的政策,但遭到大地主大貴族的強烈反對。
  • 資深媒體人毛利做客gogokid大咖直播課,探討精英教育精髓
    在毛利看來,當前很多家長對「精英教育」都存在誤解,其實,真正的精英教育應該讓孩子從小接受協作培養模式,避免讓孩子掉進「快樂教育」和「精英教育」陷阱,中國家長也應該主動培養並評估孩子的天賦、主張和技能,讓孩子從小能接觸到更全面的教育。
  • 半年時間,3名矽谷華裔中學生自殺,美國的精英教育是怎樣吃人的?
    但這只是直接因素,媒體繼續分析了這種現象背後暴露的教育問題。 精英階層望子成龍心切 要在美國的富裕階層獲得一席之地,競爭變得異常殘酷。
  • 韓國宣布用5年廢除精英高中,一場教育均等化的錯覺?
    韓國高考前夕為孩子祈福的家長而事實上,在韓國現代教育史上,私立學校出現的時間並不長。1953年韓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的韓國社會曾長期推行教育平等化政策,彼時,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適齡學生都機會均等地接受教育。
  • 永遠的特權階層!
    特別是等級分化嚴重的古代,階級決定一切,貴族和平民的差距是天上和地下,而且還有專門保護特權的條文規定。哪怕吃東西用錯餐具都是僭越,能惹來殺身之禍。 印度還特意制定了種姓制度,嚴格規定各階層的地位。可怕的是,種姓制度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印度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是在吠陀時代形成的。這個制度主要就是將印度人分成四個等級,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這四個名稱代表的是人的嘴,人的手臂,人的大腿和人的腳丫子。根據四個代表高低自然就分出來了。
  • 「你,只能贏,不能輸 」—揭穿《天空之城》「精英教育」的真相
    「精英教育」的思想,早已在家長們的理念中根深蒂固。不管是早教班,還是學區房,或者是滿滿當當的興趣班、補習班,都包含著家長們對孩子的無限期望——「你,只能贏,不能輸。」不僅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家長們,都在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奔波著。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在接受訪問時周軼君坦言:「現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去英國學習,但真實的英國精英教育和我們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 片子剛開始就來到倫敦的一所幼兒園,正值假期,很多中國家長帶著孩子來這裡體驗英國教育。
  • 精英教育是家庭實力的綜合較量,是貧富分化的催化劑
    還是他比我幸運?1、學霸的演化我從三十多年了,目睹了教育的滄桑巨變,我剛做老師那陣,貧窮而聰明的學生佔多數,他們不但聰明而且勤奮。學生小李,父親腦癱,母親體殘,他要做家務,要管田地,可是學業從不落後,後以全縣第一考進川大。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這可能是房子最隱蔽的附加值了|豪宅;圈層;城市精英;階層;高收入...
    北京某別墅區,周邊國際高端高爾夫球場等休閒設施雲集高品質的便利設施是數十年來吸引人們到這個社區的重要原因之一,那是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不管是在歐美還是中國,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都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在美國紐約,住在曼哈頓的和住在布魯克林的,仿佛不是一個城市的人。
  • 「時代楷模」張桂梅:對孩子填鴨教育還是快樂教育,家長要細思量
    然而對於張桂梅在華坪女子高中的教育方式,很多人並不認同。不少人說:「填鴨式教育有什麼好?現在孩子壓力那麼大,快樂教育才是我們應該為孩子爭取的。「我認為,不管是哪種教育方式,家長不焦慮、堅持初心,找到適合自己家庭、孩子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 5分鐘看完世界各國教育特點,哪國才是實至名歸的教育殿堂?
    英國——精英教育與公辦教育雙軌制英國的中學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也是寄宿學校,而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三年後,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英國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日本——極度重視幼兒教育在世界的印象中,日本人做事工整、態度嚴謹,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是一個追求極端完美主義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