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總理說了一組數據刷屏了:六億中國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一時間,議論紛紛。大家立馬開始對照自己:誒,我原來過得不差?竟然有這麼多的人收入這麼低。
那麼,這股低收入人群,分布在哪裡呢?
在農村。在他們還在為生計發愁時,他們的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問題,又將會是一個連環奪命招。
曾有一部短片,名叫《天梯的孩子》,為了上學需要從懸崖上爬下來,他們的童年如果說現在還天生自帶的一絲天真無邪的話,日後他們的成長之路、人生之路,卻註定要比別人多一份艱辛。更別說,能否走到「高考」這個應試大考了。
如果說,有這樣一種教育方式,能用死記硬背、重複再重複的方式,通過專業性和目的性很強的訓練,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找到一份工作,有個飯碗。能讓他們不在不再為生機發愁,我想,我們就不應該去抵制應試教育。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媽媽帶著孩子從農村進入城市,孩子上學,媽媽打工陪學。城市的家庭,也是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曾有一部探索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導演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給我們呈現出不同國家的教育面貌: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
讓我再一次,更加客觀地開始看待我們正在接受的「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普通家庭孩子的最後一道護身防線。
而且,這道防線,因為素質教育的稍微滲透,就讓很多家庭的孩子踮起腳跟都夠不著。更別說取消高考、抵制應試教育了。
十幾年前,「應試教育」,父母也許只用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行。
但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美術、音樂、體育的加入,素質教育的提倡,這回, 我們不光要靠學校的教育,更要靠校外、家庭,父母給孩子的培訓是否到位。這白了,這就需要家校配合。
任何教育,都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假如沒有「高考」,寒門的學子,難道要去和富二代們拼爹嗎?
失去「高考」這一條「通天大道」的學生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人才呢?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接受得起素質教育。
說起素質教育,我們最羨慕的就是中產階層的美式素質教育了。在學校,唱歌、跳舞、畫畫,還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量、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探索問題的能力。比如上歷史課,老師往往會布置一個作業,讓全班人一起就這段歷史事實拍一個電影?有人專門寫本子,有人專門拍畫畫,最後來一個匯報演出,展覽之類的。孩子很自信,家長很驕傲。
要知道,到了這個階段,其實家長起的作用就大了。家裡越有錢的,孩子接受的課外輔導就會很豐富。
屬於中產的在美華人家庭實則和北上廣的你們一樣,拼房!拼娃!拼名校!
精英教育,拼階層
而到了頂層的精英教育,說白了,學校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就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他們的接受的教育, 就是要學會決策的快與慢。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讓孩子學習怎樣欣賞、選擇和改變世界。不斷地規則制定和挑戰權威的訓練中,讓他們從小在潛意識裡就認為:規則不一定是拿來遵守的,而是可以被制定的。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靠家庭,精英教育拼階層!所以,其實大可不必地抵制應試教育。幸運的是,中國的社會分層正在形成,教育分層還遠,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而超越自己的階層。#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