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靠家庭,精英教育拼階層!

2020-12-21 重構自我

這幾天,總理說了一組數據刷屏了:六億中國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一時間,議論紛紛。大家立馬開始對照自己:誒,我原來過得不差?竟然有這麼多的人收入這麼低。

那麼,這股低收入人群,分布在哪裡呢?

在農村。在他們還在為生計發愁時,他們的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問題,又將會是一個連環奪命招。

曾有一部短片,名叫《天梯的孩子》,為了上學需要從懸崖上爬下來,他們的童年如果說現在還天生自帶的一絲天真無邪的話,日後他們的成長之路、人生之路,卻註定要比別人多一份艱辛。更別說,能否走到「高考」這個應試大考了。

如果說,有這樣一種教育方式,能用死記硬背、重複再重複的方式,通過專業性和目的性很強的訓練,能夠掌握一技之長,找到一份工作,有個飯碗。能讓他們不在不再為生機發愁,我想,我們就不應該去抵制應試教育。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媽媽帶著孩子從農村進入城市,孩子上學,媽媽打工陪學。城市的家庭,也是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曾有一部探索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導演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給我們呈現出不同國家的教育面貌: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

讓我再一次,更加客觀地開始看待我們正在接受的「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普通家庭孩子的最後一道護身防線。

而且,這道防線,因為素質教育的稍微滲透,就讓很多家庭的孩子踮起腳跟都夠不著。更別說取消高考、抵制應試教育了。

十幾年前,「應試教育」,父母也許只用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行。

但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美術、音樂、體育的加入,素質教育的提倡,這回, 我們不光要靠學校的教育,更要靠校外、家庭,父母給孩子的培訓是否到位。這白了,這就需要家校配合。

任何教育,都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假如沒有「高考」,寒門的學子,難道要去和富二代們拼爹嗎?

失去「高考」這一條「通天大道」的學生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人才呢?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接受得起素質教育。

說起素質教育,我們最羨慕的就是中產階層的美式素質教育了。在學校,唱歌、跳舞、畫畫,還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量、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探索問題的能力。比如上歷史課,老師往往會布置一個作業,讓全班人一起就這段歷史事實拍一個電影?有人專門寫本子,有人專門拍畫畫,最後來一個匯報演出,展覽之類的。孩子很自信,家長很驕傲。

要知道,到了這個階段,其實家長起的作用就大了。家裡越有錢的,孩子接受的課外輔導就會很豐富。

屬於中產的在美華人家庭實則和北上廣的你們一樣,拼房!拼娃!拼名校!

精英教育,拼階層

而到了頂層的精英教育,說白了,學校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就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他們的接受的教育, 就是要學會決策的快與慢。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讓孩子學習怎樣欣賞、選擇和改變世界。不斷地規則制定和挑戰權威的訓練中,讓他們從小在潛意識裡就認為:規則不一定是拿來遵守的,而是可以被制定的。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靠家庭,精英教育拼階層!所以,其實大可不必地抵制應試教育。幸運的是,中國的社會分層正在形成,教育分層還遠,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而超越自己的階層。#素質教育#

相關焦點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我的觀點有如下幾點,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多數中國家庭是承擔不起素質教育高昂的費用的,更遑論農村家庭,雖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可以實行,但這也只是樣本,不能代表基數,從長遠考慮,我們的國情不適合素質教育。如果有人非要搞素質教育,那麼你完全可以學鄭淵潔自己編教材教孩子。二、素質教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白人精英家庭雞血體育的目的何在?他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美國名校的體育特長生。作為進入美國精英大學的便捷通道,體育特長生還可以享受獎學金的好處,對很多中產家庭來說也許是個向上流動的好機會。白人精英家庭不缺錢,體育特長生的獎學金顯然不構成誘惑。而且父母都是成功的專業人士居多,以優秀的學術表現進入名校應該也是不難的,為什麼非要去拼體育特長生這條道呢?
  • 優寶教育於金寶:保持客觀態度,正確認識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加強,對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觀點和看法。其中,討論最熱鬧的話題莫過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在TWP騰訊智慧育兒分論壇——素質教育專場,我們將與浙江優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於金寶共同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 是精英教育?還是特權階層的教育?
    「精英教育」體現在入學條件上:皇村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一般平民統統拒之門外;聖保羅高中雖然沒有血統的要求,但入學考試的內容包括拉丁文和希臘語,而這兩門課的學習費用,恰恰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無法負擔的。「精英教育」更體現在畢業去向:皇村學校提供俄羅斯帝國官僚體系中最為頂尖的職位,如果不感興趣也不要緊,貴族的封號會賜予每個畢業生;聖保羅高中也差不多,畢業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只是第一步,他們最終會進入華爾街、政府部門擔任要職,成為和父輩同一階層的人,以「新精英」自居。
  • 《天空之城》:懸疑題材諷刺的是應試教育
    01該劇圍繞著五個家庭展開,首先是李明珠家。李明珠一家這部劇由這個看似華貴的家庭發生的悲劇而逐漸展開。父親樸教授是下任院長,母親是SKY裡的女王其他女人都圍著她轉,兒子樸英才已經考上首爾醫大。這樣的家庭無疑是sky裡的最璀璨的明珠,但第一集最後,母親卻開槍自殺了。劇情主線——韓書珍一家02韓書珍一位極度自私自利的人,但她是一位偉大而又聰明的母親,為了自己女兒姜藝瑞能考上首爾醫大不擇手段,原是賣牛血醉漢的女兒郭美香包裝後成了家世顯赫人家的女兒韓書珍。
  • 食戟之靈第三季還能這麼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食戟之靈:餐之皿》還能這麼看,該動畫主要故事矛盾圍繞著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展開。準有人要噴「小編胡說八道,看了幾個動畫片就來胡編了……」。嘿嘿,東靈自帶免疫,不怕不怕啦,咱就愛以胡說胡有理為樂,開腦洞。詳細解釋前,先表三觀。本篇旨在通過分析食戟之靈的劇情體會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不同,不討論是非優劣。
  • 你是做應試教育,還是填鴨式教育?
    一直以來,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完全比不上歐美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而且,這個說法在很多沒出過國也不了解歐美教育的家長那裡非常受歡迎。他們認為歐美教育好的原因,大多數都來自道聽途說,即網絡文章,或者少數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家庭的聲音。
  • 思創客淺談素質教育品牌發展
    我國早在2006年就提出素質教育概念,但一直停留於口號形式,應試教育重要性從未動搖。但隨著教育機構不斷提出推廣素質教育的相關政策,素質教育開始成為未來教育的風口浪尖,蘊含著不小的發展機遇。同時,素質教育品牌發展正處於似懂非懂的起步期,和這個行業一樣,亟需正確的方向與道路。
  • 精英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人才,別讓「快樂教育」扭曲孩子成長
    廣大家長中了「快樂教育」的蠱惑,孩子是快樂了,但往後餘生,將會有吃不盡的苦頭在等著他(她)。首先,西方的「快樂教育」本是貧民的無奈之舉,貧民窟裡的孩子,三餐溫飽都很難解決,因為所處的階層限制,他們的父母很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這些貧民家庭的子女都處於「放養」狀態,其實就是自由生長、放縱式教育。
  • 黃磊女兒被10000條髒話罵上熱搜:反抗應試教育的人,是真傻
    「我沒能遇上黃磊夫婦這樣的父母,但我要努力成為黃磊夫婦這樣的父母。我也要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看待,尊重她的想法、她的意願。讓她在自由的環境裡快樂成長。」 還有另外一群人,一邊讚揚黃磊,一邊斥責應試教育: 「我從骨子裡反對當前的應試教育,一個應試扼殺了多少人的童年。」
  • 「素質教育」是怎樣毀掉美國的普通學生?讀書太少,又想得太多
    在當今社會,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到名校就讀,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由於經濟水平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家庭都只能對名校望洋興嘆,無奈之下只能讓孩子加入應試教育的大潮中。每到中考,高考時,全國上下都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精英教育是家庭實力的綜合較量,是貧富分化的催化劑
    近年來,大多數升入頂級學校的學生都具有中等水平或更好的家庭環境,在班上不學習差紀律差的學生通常不再是官宦子弟和富家子,而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近年來,教師們有著同樣的經歷。收入越低的家庭,與學校和老師的配合越差,對學生的意見越大,收入越高,家境越好的與學校教育合作度越高,學習成績與家庭環境、父母身份、早期教育的相關性越強。
  • 百年教育,素質先行;湖北麻城,領秀全省
    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中之重,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頭等大事,是民族復興的希望!然而,自隋唐以來的應試教育,早已是千瘡百孔,飽受眾人詬病,而提倡素質教育的呼聲高漲不停!湖北是我國的教育大省,而黃岡、麻城更是湖北教育的高地,在素質教育的路上早已是大步流星,領秀全省。
  • 應試型成長?生態型成長?為何我們的教育總是有新鮮的名詞出現
    為什麼那些否定應試教育的人都是習慣於把應試教育踩得稀碎,總是認為那些接受應試教育或者說是能夠駕馭應試教育的人們(尤其是父母們),他們就只關注成績,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建設呢?例如品德、例如技能等等。其實很多人根本沒有搞清楚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動手能力差、創造力差,不是應試教育的錯,而是教育資源、家庭教育和認識上的偏差導致的!沒有文化基礎的創造力是什麼?是空想!
  • 半吊子的澳洲素質教育
    澳洲的公立小學確實施行的是國人看來的所謂「放養」教育,學校裡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沒有排名、沒有升學壓力。我所認識的澳洲本地家長對學業成績也不怎麼上心,孩子開心就好,讓他們順著天性摸索自己的陽關道或獨木橋。 但從整個國家的教育系統來說,卻依然有考試、有排名、有精英學校的選拔。
  • 淺談素質教育對外語教師素質的要求
    關於教育中的素質,理論界有多種意見和看法,綜合的看,教育中的素質應包括人品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勞動和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換言之,即做人素質、求知素質、勞動素質、生活素質、健體素質和審美素質。教育中的素質至少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素質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離開了人的素質這一發展的可能性,就根本談不上教育。
  • 韓國「高考」:精英教育居上,普通家庭孩子,努力也得不到回報
    但是韓國不同於中國,在韓國有錢家庭的學生和普通學生之間是差距非常的大。對於韓國學生而言,「高考」中存在一道牆,這道牆有錢人家的學生輕而易舉的就能跨越過去,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怎麼努力,也不一定能跨過這道牆。這道牆其實就是韓國的精英教育。韓國精英教育是韓國主體教育居上的水平。韓國私立高中的升學率遠高於公立學校,甚至曾經就有私立學校把韓國名牌大學名額都包攬的例子。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而近些年,教育、就業、房產、婚戀……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每個人都面臨著內捲化危機。學生時代的補習班、不斷提高的高校錄取分數、工作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這些都是內捲化系統的組成部分。而想要化解「內捲化」危機,則需要不斷努力獲取知識,才能讓自己擁有核心競爭力以及不能被替代的價值。也正是因此,大家對於「教育內捲化」的現象更為關心。教育「內捲化」的主要表現?
  • 靠清理垃圾為生,考上哈佛大學!他的故事藏著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
    看點前段時間,出生底層、畢業後成為環衛工人的美國黑人男孩Rehan,靠不懈的努力和堅韌,先後考上馬裡蘭大學和哈佛,堪稱另一個版本的「風雨哈佛路」。不過,寒門學子逆襲被大肆宣揚的背後,恰恰反映了美國社會階層固化和教育不公,就連常青藤盟校也有為上層階級服務的本質。一方面是對名校的追逐,一方面是越來越多學生患上「空心病」。
  • 同樣是應試教育,日本似乎比我國更成功,在教育方式上有何不同?
    大家自己不用進步只要靠他領導就好了,儒家太低估人性暗一面了。法家因為儒家思想,它存活不好。宗教信仰自然敬畏生命,還可以管理人性。日本高中比較偏進初等大學的模式,日本高中畢業開始決定讀大學和找工作,在成年之際開始做決定。形式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的人對所謂的應試教育有不同的體驗,撇開這個標籤,單單是學習知識並應付考試這麼簡單?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