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宇宙膨脹與吹氣球和插竹竿比喻之通俗解釋

2020-12-21 時空通訊

關於宇宙膨脹超過光速與光速不得突破的矛盾問題,網絡上天天都有質疑之聲,這個問題我已經有過多次專門的論述,但還是不斷的出現,說明很多網友依然很迷惑,就來多說幾句。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對光速的性質做了規定,一是屬於真空中傳播最快的速度;二是光速恆定,在任何慣性參照系觀察都是一樣的,光速不能疊加;三是光速極限,任何有靜質量的物體都不能突破光速,一個電子也不行。

光速限制是因為速度越大,物質的動量就越大,當越來越無限接近光速時,物質的動量就會趨於無限大。無限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整個宇宙也是有質量的,一個電子到達光速時動量就超過了整個宇宙,這就是一個悖論,如果真有此事,宇宙時空將完全被撕裂。

宇宙膨脹不是物質的膨脹,是空間本身的膨脹,而且宇宙膨脹在小尺度上並不快。

要理解這個問題,一定要學習一點時空知識,時空和物質三位一體,不能單獨存在,但它們又是各有特點,不是一碼事。空間的膨脹只會是物質在空間中稀釋,密度變小,而不是物質本身的膨脹,因此不受光速藩籬限制。

這個世界上有幾種不受光速藩籬限制,但有可能超光速的現象(注意是現象,不是實質),就是宇宙膨脹、量子糾纏、蟲洞穿越、曲速航行。

宇宙膨脹速度在科學界是有精確測量的,不是隨便誰說說的。哈伯常數就是衡量宇宙膨脹的度標。

宇宙膨脹的特點是各向同性、均勻膨脹,就比如一個氣球,是一直用均勻速度吹大,而表面的花紋點狀就會隨著氣球的膨脹而相互分開,相鄰的兩個點分開的並不快,但如果以一個點為基點(地球),距離最遠的那個點離開速度就很快了。

我曾經用插竹竿來比喻,每隔1米插1根竹竿,插100根,這時竹竿在氣球效應作用下開始離開自己,距離最近的那根竹竿離開了1米,就變成距離我們兩米,而每根竹竿都分開了1米,最遠的那根竹竿就離開了我們200米。明白了吧,在宇宙930億光年直徑尺度上,我們觀察的結果是,四面八方都是這種竹竿,465億光年半徑的最遠處,那根竹竿才是宇宙膨脹超過光速的地方。

2013年歐洲航天局通過普朗克衛星測量的哈勃常數為67.80±0.77(km/s)/Mpc,Mpc是百萬秒差距單位,1個秒差距為3.26光年。

這個意思就是說在距離我們326萬光年的地方,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為67.8公裡/每秒,正負誤差為0.77公裡。

根據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近越慢,越遠越快的「插竹竿」道理,在距離465億光年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達到每秒96.7萬公裡,而距離我們1光年的地方膨脹速度才2.08釐米/秒。而且在近距離宇宙尺度,星系運行主要是靠萬有引力控制。

具體算法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有興趣的可以查閱時空通訊前面很多關於這個方面的文章,只要在頭條搜索欄裡鍵入「時空通訊(空格鍵)宇宙膨脹」就會出現若干篇不同側面介紹這個問題的文章。

現在科學界最新測得的哈伯常數每秒超過了70公裡(《天體物理學》期刊刊登新哈伯常數為73.52 ± 1.62(km/s)/Mpc),這個速度就更快了。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發表的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支持。

相關焦點

  • 宇宙膨脹超過光速 旅行者1號怎麼還能夠飛出太陽系呢?
    宇宙膨脹就像一個真在吹氣的氣球,在氣球的表面有密密麻麻的星系,隨著氣球越吹越大,這些密密麻麻的星系就會間隔得越來越寬。但距離很近的星系分開速度並不是很快,而且根據萬有引力的影響,還有可能會相互靠近,比如我們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就在以每秒數百公裡得速度相互吸引著靠近。
  • 宇宙膨脹是像氣球那樣嗎?其實有可能更像冰花的生長
    R·布倫特·塔利是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他在過去的40年裡一直致力於測量星系的距離和繪製它們在空間中的分布和運動。塔利與裡昂大學的埃萊娜·M·庫爾圖瓦以及他們的同事分別於2008年和2013年發布了Cosmicflows目錄和Cosmicflows-2目錄,第一次目錄記錄了距銀河系1.3億光年範圍內1800個星系的詳細動力學信息,第二次目錄則記錄了6.5億光年範圍內的8000個星系的運動,要知道,銀河系只是其中一個星系。
  •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意思比喻什麼 薛丁格的貓通俗解釋
    薛丁格的貓這句話真的是比較火的,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人不太清楚這到底是個啥意思,來看看薛丁格的貓比喻什麼?  薛丁格的貓比喻什麼:  薛丁格的貓,比喻一件事如果你不去做,它就可能有兩個結果,而一旦你去做了,最後結果就只能有一個
  • 宇宙膨脹或許像冰花的生長,宇宙暴漲超光速之謎
    有可能宇宙暴漲速度就是量子糾纏速度,所以宇宙大爆炸速度超光速。關於這一點,我之前寫過一些文章和回答,今天又看到了類似的問題。1965年,兩個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給天線除噪聲的時候,發現了一種無處不在的噪聲,跟大爆炸理論預言的微波的特徵非常吻合。
  • 想理解宇宙大爆炸?一個氣球就足矣
    如果非要詳細解釋宇宙大爆炸存在與否的話,那可能就需要進行很具體的專業解釋了。1929年愛德溫.哈勃(哈勃望遠鏡就是以他命名的)發現--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圖解:哈勃的原始數據 在天文學中,較大誤差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比佔星學的誤差還要大。
  • 如果在太空中吹氣球,會發生什麼?你將會看到不一樣的情景
    人類生存居住的地方叫地球,而在地球之外的空間就是浩瀚神秘的宇宙。我們生存在地球上,很多事物的發生規律都是在地球規則之下進行的,可是太空的環境,規則等跟地球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將地球上的事物放在太空中,你將會看到另一幅情景,甚至是讓我們無法理解和想像的一種場景。
  • 是什麼加速了宇宙的膨脹?
    來源:新浪科技宇宙膨脹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測的快得多,這是宇宙學中最難以解釋的異常現象之一,也被稱為「哈勃衝突」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7日消息,物理學家提出,宇宙中存在著額外的成分,這或許可以解釋宇宙的膨脹速度為什麼比預期的要快。
  • 宇宙大爆炸開始那個「爆發點」在哪裡,那裡是宇宙中心嗎?
    現在宇宙模型對宇宙有多種解釋,有一種最簡單最直觀也最能讓吃瓜群眾理解的解釋,就是宇宙像一個氣球,所有的星系物質都在氣球表面這個「膜」上,隨著氣球不斷的膨大,「膜」上的星系都在相互分離。當然大家還要想像這個氣球不是有一個吹嘴的氣球,而是像一個籃球那樣的氣球,還沒有那個充氣閥,是自己在脹大的。
  • 宇宙的膨脹意義在哪裡?
    宇宙是一切可以認知事物的總和 ,而宇宙之外是一個「不可知之地」,只能說是一個混沌的狀態,那裡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能量,沒有物質。很多人以為世界會像一個「俄羅斯套娃」,宇宙之外還有容納宇宙東西,其實這是不對的。
  • 宇宙的膨脹,告訴我們外面可能還有空間,那麼外面會是什麼?
    最初的宇宙是非常非常小的,當大爆炸發生之後,宇宙誕生,並且開始快速的膨脹。宇宙的溫度也在宇宙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慢慢冷卻下來,之後才有了恆星,行星,星系等各種天體和物質的不斷形成。宇宙的膨脹並不難觀測,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觀測到宇宙深處星系在不斷遠離我們,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也越快,於是有了可觀測宇宙的設定。
  • 地球可能是宇宙的中心?科學家認為:哪裡都是中心
    這是一種古老的信仰,認為地球是一切事物的中心,在宇宙中它是靜止不動的。而所有的行星包括太陽,都是圍繞地球作為中心點而運轉的。在當時這是一個廣泛被接受的解釋,甚至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曾幫助普及它。
  • 在沒有大氣的衛星軌道上吹氣球,會立即爆裂嗎?
    因為500公裡高度以上基本沒有空氣,因此即使吹氣的氣球假彈頭雖然重量比金屬質地的真彈頭輕得多,但是仍然可以模擬和伴隨真彈頭在彈道上飛行數千公裡。並因為外部有金屬塗層,很容易誘騙對手的X波段和P波段戰略預警雷達,增加從中甄別出真彈頭的難度。冷戰高峰年代,美蘇要想快速識別對方的氣球假彈頭,光用戰略預警雷達是不行的,必須結合紅外戰略預警衛星才行.因為真彈頭和假氣球彈頭的紅外特徵不一樣。
  • 科學實驗之——不吹就變大的氣球(在家就能做的科學實驗課)
    用嘴巴吹氣球,每個人都會,但是我們今天要嘗試用一個瓶子來吹氣球。或者更準確的說,讓瓶子自己吹氣球,而你們只要站在旁邊看著氣球不斷的變大。聽起來似乎很有意思,不如我們來試一試吧。實驗準備:一個空的瓶子,醋(白醋或米醋),一隻氣球,蘇打粉,一個漏鬥。實驗過程:①用漏鬥往氣球裡裝進適量的醋。再在瓶子裡裝入小蘇打粉。
  • 揭秘宇宙膨脹之謎 發現暗能量被「激活」事件
    我們的目的是將時間的箭頭推往六十億年前的宇宙變革期,試圖通過相關模擬實驗找出由暗能量被「激活」導致的宇宙加速膨脹原因。  然而,如何測量宇宙的加速膨脹的速率呢?早在十四年前,伯克利實驗室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小組(High-z Supernova)進行的兩個超新星宇宙學計劃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的現象,因此2011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了超新星宇宙學計劃的科學家佩爾穆特(Saul Perlmutter)與高紅移超新星搜索小組成員布賴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和亞當(Adam Riess)。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於最細微處見浩瀚宇宙
    那之後宇宙只是慣性地膨脹、冷卻,「再沒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這個說法也許是出於他對基本粒子物理的情有獨鍾,但未免誇張。 在最初的狂熱過去後,宇宙依然持續地膨脹、冷卻著。大爆炸之後五萬年左右,宇宙中有質量的粒子開始超越光子、中微子等成為主體力量,引力也開始發揮作用。幾十萬年之後,宇宙終於冷卻到「只有」幾千度的「低溫」。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十年前沃爾德瑪·沃格特(Woldemar Voigt)發表了一個稍有不同的版本,但他的版本在時間膨脹方程中有一個平方。 儘管如此,在麥克斯韋方程下,方程的兩個版本都顯示為不變的。在1895年,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亨德裡克·安託昂·洛倫茲,提出了「當地時間」的概念來解釋相對同時性,並開始獨立研究類似的變換來解釋麥可遜·莫雷實驗中的無效結果。
  • 終極探秘:宇宙膨脹究竟是什麼在「膨脹」?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天文觀測結果「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而且離得越遠,離去的速度越快」,得出結論: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哈勃認為宇宙膨脹的依據是:宇宙空間裡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宇宙空間在膨脹導致星雲彼此相互遠離,或者理解為星雲在無限宇宙空間裡「向外」運動。宇宙由物質、空間和時間構成,宇宙膨脹究竟是什麼在「膨脹」?假設是「空間」膨脹(宇宙空間變大),則宇宙空間有限有界(宇宙空間膨脹之前始終要比膨脹後小),試問,宇宙之外是什麼?(宇宙之外由什麼構成?)
  • 宇宙的中心在哪裡?因為它是多維空間沒有中心
    眾所周知,宇宙非常廣闊無邊。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遠非冰山一角。宇宙中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在等待人們探索和發現。那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呢?這是很多人都很好奇的問題。宇宙真的有一個中心嗎?因為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在三維空間中,而是發生在四維空間中,它不僅包括普通的三維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四維時空。描述四維空間的擴張是非常困難的,但也許我們可以用推斷的擴張氣球來解釋它。事實上,宇宙就像我們數學中的一條直線,我們知道直接延伸在兩邊是無限的,沒有起點或終點,所以沒有中心,或者你可以理解每個點都是一個中心。
  • 用《道德經》原理理解宇宙中的物質和暗物質,兼論宇宙膨脹原理
    關於大統一理論的探索還沒有停止,但是為時尚遠,可以說現代科學已經偏離了宇宙的真相。而這一切,必定回歸到太極陰陽理論上來,才能夠尋找到根本。根據陰陽理論,宇宙是物質和暗物質兩種狀態互相作用下的產物。關於宇宙中物質與暗物質的秘密:物質溶解於空間生成不可見物質----暗物質;暗物質飽和後對宇宙內物質形成反向飽和壓力----暗物質壓力,物質膨脹推動暗物質膨脹。
  • 宇宙是個生命體 起源於爆發 成長於膨脹 結束於收縮
    關於宇宙的解釋及觀點說法,各方仍在激烈的爭論,比如宇宙究竟是有限無限,什麼形狀,宇宙既然有壽命難道不是生命嗎,宇宙真的源於一個奇點嗎,奇點如何形成,奇點以外是什麼,一個點能容納所有物質及能量嗎,為什麼宇宙仍在膨脹,宇宙的歸宿是什麼等一連串問題。其實關於宇宙的問題,更大程度上屬於哲學範疇,並不是單純的物理學,哲學是物理學及科技的方法論、指導思想,我們先用哲學把宇宙框架下再作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