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我國正在形成「土字型社會結構」

2020-12-18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正在形成「土字型社會結構」

  六普數據ISEI值百分比顯示社會結構

  前些年,筆者曾採用定量的範式,使用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 簡稱: 五普) 數據,提出中國社會是「倒丁字型社會結構」,即社會中下層或下層比例、數量巨大,工人、農民、農民工佔據了社會群體的主要比例,中間層弱小,中產明顯缺失。那麼,今天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筆者採用ISEI方法測量,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發現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裡將社會結構的變化概述為四大群體的變化。

  農民群體:10年間減少了 16.71%,預測還會發生巨大的社會結構變遷

  主要是農民、農業從業人口、農業戶籍人口、外出打工群體以及農村所發生的變化。用 ISEI測量,23分值群體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勞動者,2010年佔比46.49%,與2000年的63.20%相比,2010年六普減少了16.71%,十年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這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由此可以預測到七普的時候,還會發生同一方向的巨大的社會結構變遷。此種變遷體現了工業化、城鎮化的一般趨勢,根據社會學的現代化指標,農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低於30%是社會結構實現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

  如果具體分析中國農民人數大幅減少的原因,可以發現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農轉非,起因於城市發展向農村擴張,該農村土地被徵用,轉為城鎮建設用地,於是,農民轉為市民。第二種是農民外出打工,這部分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外出打工農民的情況更為複雜,一方面,循環流動的現象依然存在,即一部分中年以上的打工農民又返回家鄉; 另一方面,年輕農民返鄉的可能性明顯降低。六普數據顯示的種田農民的比例下降是真實的,是不可逆轉的。第三種是就地城鎮化。調研發現,中國即使是留在農村沒有外出的農民,有很高比例也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了。這部分農民既沒有轉變戶籍身份,也沒有到城裡打工,因而也不是城市流動人口或城鎮常住人口。但是,他們早已不從事農業勞動,住房形態也發生根本變化,農民「上樓」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些村莊以及村莊周邊非農產業十分發達,多數農民從事了工商業、服務業勞動。這些村莊已經與城鎮沒有差異。

  此外,還有多種原因轉入城市戶籍的,比如上大學進城; 也不排除有少數富裕起來的農民在城鎮買房,為使孩子受到更好教育或老人享受更好的醫療而轉入城鎮的。清華數據顯示,中國農業戶籍的人口,已經在城鎮購買了住房的比例為21.6%。

  體力勞動工人群體:10年間上升了 3.78%,但隨著後工業社會來臨,該群體會由於產業轉型而減少

  主要是指工業、製造業體力勞動群體,ISEI分值集中在29-32分組,2010年佔比13.58%,2000年為9.8%,上升了3.78%。這個群體屬於最為典型的體力勞動工人群體,是生產一線的直接操作工人。

  從職業地位看,體力勞動、直接操作型工人,歸屬藍領群體,確實不屬於中產階層。但是,在世界各國的就業群體中都是最重要的勞動群體,即使在完成現代化轉型的經濟發達國家,一般也佔到全體勞動者的10%-20%多之間。所以,在中國未來社會結構中,仍然會佔有重要地位,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群體。對於藍領工人,我們同樣要尊重他們的社會地位。其中的絕大多數目前被稱為「農民工」,這種稱謂有問題,他們是最為典型的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最為基本的群體。體力勞動工人的工作特點是勞動強度大、勞動艱苦、勞動危險性大、勞動環境差,而目前待遇較低,所以,應該提高該群體的勞動工資、經濟收入。從國際比較看,在完成現代化轉型的國家,這個階層的收入不亞於普通中產階級的收入,而且由於工會力量強大,他們的收入甚至會高於一般中產階級的收入。

  該群體在中國未來的幾十年裡,還會佔據比較穩定的比例。從數據分析看,五普到六普上升了3.78%,但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該群體會由於產業轉型而有所減少。所以,預計未來不會有太大變化,會保持穩定。

  技術工人群體:10年間下降了1.4%,技術工人群體比例沒有增加反而下降,值得深思

  在ISEI中,技術工人主要是集中在 33-40分值群體。令人吃驚的是,中國技術工人在勞動者中所佔比例,不升反降!2010年佔比為9.8%,而2000年為11.2%,2010年反而下降了1.4%。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讓我們先看看這個群體的職業構成狀況,即主要是公路、道路、鐵路、水上運輸人員和其他運輸服務人員、商業服務業普通營業人員、餐飲業服務人員、機電產品和電子產品裝備人員和裝配人員等等。這個階層介乎於中產階層與藍領階層之間的位置上,可以稱作白領下層,或藍領上層。

  技術工人群體比例沒有增加,反而下降,值得深思。技術工人亦稱作中產過渡層,是中產階層形成的重要來源。與上面體力勞動工人比較,最明顯的差異是佔有技術技能,體力勞動工人也可以通過提升技術而進入到中產階層。筆者曾提出,中國技術認證的體制上的障礙,阻礙了廣大有技術的農民工社會地位的上升途徑。

  此次五普、六普數據的比較再次印證了技術地位上升受到阻礙的論斷。目前,此方面矛盾比較尖銳。一方面,中國技術工人隊伍嚴重短缺,就業市場上對於技術工人的需求十分強烈; 另一方面,社會上對於技術工人沒有給予尊重,技術認證、地位認證、地位準入、職業培訓等均存在嚴重輕視,甚至歧視。

  其他白領群體:管理人員、專業人員變化微小,經營銷售群體和普通辦公室人員增速驚人

  在社會學研究中,白領階層與中產階層幾乎是同義語。白領職業通常指四個職業群體: 管理者群體、專業技術群體、經營銷售人員群體和普通辦公室職員群體。其中兩個群體,即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往往有較高學歷,來自大學生的比例較高,但此次ISEI測量顯示,中國這兩個群體變化微小。六普數據顯示,白領群體中增長最為迅速的是經營銷售群體和普通辦公室人員,十年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僅ISEI 的43-45分值群體就增加了10.44%,即2010年佔比13.34%,而2000年僅為 2.9%,其增速驚人! 這是中國中產階層變化最大的群體,該群體主要從事哪些工作呢? 包括購銷人員、營業人員、推銷和展銷人員、各類銷售人員、辦事員、普通辦公室職員、普通行政辦公人員、普通行政業務員、護理人員、幼兒教師、裁剪縫紉人員、環境監測人員等等,多屬於白領中下層。

  六普數據顯示,這個群體的大部分人,即58.2%是農村戶籍,即出身於農民家庭。農民或農民工,通過奮鬥積累了小資本,從事小本經營,或者受僱處於經營者的位置。所以,該群體為農民地位上升開創了新渠道。該群體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從全國情況看,主要是初中、高中畢業生,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的佔全部經營者群體的83.1%。所以,這個群體進入中產的主渠道不是教育渠道。該群體的開放性最強,接納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實踐上看,很多受到戶籍阻礙或難以通過教育渠道上升的人群,都希望通過做小買賣或經商運營改變社會地位。這也是今天在中國城鎮中頗具進取心而積極奮鬥、努力打拼、希冀向上流動的群體,是中國經濟社會活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然而,目前大城市的社會管理和戶籍政策卻往往排斥這些人。

  對比五普和六普的 ISEI 社會結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總體特徵是,得分值較低的底層群體出現了明顯的向上流動的趨勢。中間層的某些群體主要是中下群體,有所擴大。但是,從總的社會結構圖形看,大體上還是屬於底層比較大的社會結構特徵,基本上可以說還是類似於一種「倒丁字型社會結構」,當然,如果說形狀是「土字型社會結構」也可以。總之,中產階層的某些群體有所擴大,但是,整體社會結構還沒有根本改觀,中產階層在全社會中仍然比例較小。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

  調查樣本

  本文使用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 簡稱: 六普) 抽樣數據,選取其中16~64歲有職業的人口,總樣本數為683291人。另一數據是,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於2012-2013年完成的「城鎮化問卷調查」,該調查採用嚴格的PPS抽樣方法,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具有全國代表性,完成有效樣本12540個,正文中凡提到清華大學調查均指此數據。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橄欖型社會」離我們有多遠
    怎樣通過深化改革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供制度保障……圍繞上述問題,「新論」欄目推出特別策劃「打造橄欖型社會」,約請相關專家學者一起探討。   ——編 者       如果用圖形來表現一種比較理想的現代社會結構,那就是「橄欖型」社會,即兩頭小中間大,也叫做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中國的社會結構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內容提要:近十餘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一系列歷史性轉折和階段性新特徵,特別是社會階層結構的持續深刻變化,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文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2008~2019年的數據,選擇就業和工作方式、勞動生產率、中等收入群體成長等幾個學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分析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對這些方面的深刻影響,以期更清晰地理解我國社會未來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 李強會見吉里巴斯總統馬茂
    原標題:進一步促進雙方各領域合作 本報訊(記者 談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昨天會見了吉里巴斯總統馬茂。 李強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對總統先生訪問上海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中基兩國去年9月復交,符合兩國利益,符合時代潮流。應習近平主席邀請,總統先生首次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必將有力推動中基務實合作和友好交流。
  • 察看河道整治,李強書記赴長寧、閔行、青浦調研基層社區建設
    李強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重要理念,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更好激發社區活力、為基層減負增能,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推動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同時,按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特點,更加注重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我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人口轉變階段,勞動年齡人口處於負增長狀態,就業崗位不足的壓力大大緩解。如果說在這個階段性變化之前,收入增長主要靠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再就業和勞動力轉移,提高勞動參與率的話,今後進一步提高收入需要更加依靠在更加充分就業前提下提高就業質量。
  • 李強調研上海市委老幹部局:更加用心用情地做好老幹部工作
    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幹部工作的重要論述,常懷敬老之心、善謀為老之策、多做助老之事,更加用心用情地做好老幹部工作,更好引導老同志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正能量。上午,李強和市領導於紹良、諸葛宇傑來到位於丁香花園的市老幹部活動室,察看各類文體活動項目開展及生活服務提供情況,向正在參加活動的老同志親切問好,仔細詢問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況,還有哪些需求和意見。
  • 李強要求更好發揮開路先鋒...
    市委書記李強主持會議並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非凡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準確把握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深刻領會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創造性地把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更好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作用,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努力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新的更大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李強赴金山區和上海化學工業區調研
    市委書記李強今天圍繞貫徹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精神、謀劃「十四五」發展赴金山區和上海化學工業區開展調研。李強走進中心,聽取中心規劃建設和金山轉型發展情況匯報。聽到這裡以生命健康、人工智慧為主導,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打造科技創新新名片,李強詳細詢問產業布局考慮和企業機構引進培育、配套服務等情況,並就下一步區域轉型升級所需關注的重點問題與金山區委、區政府負責同志深入交流。
  • 李強會見奧地利共和國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
    【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今天上午(4月25日)會見了奧地利共和國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李強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對庫爾茨總理率團訪滬表示熱烈歡迎,並詳細介紹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李強同上海市宗教界代表人士新春座談 要求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宗教...
    原標題:在服務全市大局中有更大作為 李強同本市宗教界代表人士新春座談,要求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發揚愛國愛教傳統 市委書記李強昨天同本市宗教界代表人士歡聚一堂,舉行新春座談。
  • 李朝勝:結構調整 開創我國繭絲綢產業新格局
    ,開創我國繭絲綢產業新格局國家繭絲綢協調辦公室副主任李朝勝進入新的五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實現戰略轉型的重要機遇期,尤其對於加快推動我國繭絲綢產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是將要面對一次難得的重要機遇和嚴峻考驗。
  • 李強給江蘇旅遊發展定下新目標:國內領先、國際著名
    對於建設旅遊強省,講好「江蘇故事」,李強信心十足。旅遊業正在由觀光旅遊走向度假旅遊,催生了大量需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正在由「產業自循環」走向「旅遊+」,對各行業的滲透力和提升力不斷增強,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旅遊業正在由小眾時代走向大眾旅遊時代,旅遊支出大大增加,成為撬動創業富民的新支點。旅遊業正在由「景點旅遊」走向「全域旅遊」,更加注重城市整體形象,成為一個地方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展現。
  • 主政半年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如何「再塑上海」
    「浦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李強在調研時說,要充分認識浦東在全局、大局中的特殊位置,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找到實踐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著力點、發力點,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再出發,以更大的責任擔當、更好的精神狀態當好排頭兵中的排頭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為上海乃至全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 新疆G575線巴哈公路項目建設者 「80後」李強和團隊當好把關人
    5月3日,在新疆G575線巴哈公路東天山特長隧道5000米深處,「80後」技術員李強正在組織工人對剛剛爆破完的隧道作業面進行立架施工。  搭建立架是對已經爆破的裸露巖面進行支護,根據洞內巖石的結構情況,隧道每掘進1.2米,就要安裝一個支架,安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李強是中交一公局新疆G575線土建二標工區主任,也是這道工序的最後把關者。
  • 上海精神文明建設會上,李強為抗「疫」英雄點讚
    市委書記、市文明委主任李強在會上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是觸動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築牢團結奮鬥、同舟共濟的思想基礎,更好凝聚社會共識,更加注重激發善念善舉,大力弘揚良好文明風尚,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建美好家園。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文明委第一副主任龔正主持會議。
  • 社會文化結構特點與中國道路選擇
    日本和韓國也是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他們大體上選擇了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當然也保留了儒家文化的一些特點。為什麼我們要強調中國特色?僅用人口眾多,一窮二白,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認為需要從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入手,探索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  一  中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如果總結起來一句話,叫作多元結構。
  • 做一個離真理最近的人:對話清華大學山西籍學子李強(圖)
    所謂「責任」,說到底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情懷。  調查選題醞釀已久  在總理和老師的眼裡,李強是有才華、有熱情的;但在另外一些人眼裡,李強卻是孤獨的,甚至是另類的。那麼,在李強的眼裡,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社會階層」推動「橄欖型」社會結構初具雛形
    近日,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海東在《北京日報》刊發文章指出:相對於改革開放之前的「體制內」社會群體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新生長出來的「新社會階層」正在不斷壯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過渡。
  • 李強365領跑知識型直播平臺加速崛起
    ,在線直播、傳授知識,名師大咖、網紅明星、素人小白、企業家個人紛紛入駐,正在打造一個專業的知識網紅、企業帶貨平臺。人人都可以分享知識,人人可以做主播,人人可以線上賣貨,李強365搭建起一個所有人都可以實現價值的平臺,也贏得了更多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