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兩社區居民完成家園共創實驗 為社區營造提供案例

2020-12-12 半島網官網

文/圖 半島記者 付曉曉

一個老社區,用共建花園的方式化解私佔綠地的矛盾;一個新社區,通過居民自組織打破鄰裡關係的隔膜。過去一年,在一家專注社區營造領域的社工機構協助下,青島兩個社區的居民從自身需求出發,以不同形式分別完成了各自的家園共創實驗,也為青島的城市社區營造探索之路提供了新案例。

找準痛點,量身定製方案

市北區鄭州路社區是一個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社區,社區環境是居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常引發矛盾的問題。這個開放式社區樓間距較大,空地多,不少居民自行圈出一塊兒地闢為自家花園,招致另一部分居民的不滿。鄭州路社區黨委書記王豔芳經常接到居民投訴,一直在尋找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他們(居民)愛好種植,為這些植物付出了心血,如果拆掉太可惜了。我們不能不讓種,而是應該引導他們更好地種、更規範地種。」

去年7月,鄭州路社區引進第三方機構——你我創益社工中心,試圖從社區營造理念出發,合力改善社區綠化的建設與管理問題。你我創益社工中心負責人徐進表示,社區營造是指社區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所共同面對的社區議題,「它強調的是社區居民自組織、自治理的過程」。徐進認為,「社區營造,首先要找到一個社區的痛點所在,了解居民關注的熱點是什麼、需求是什麼,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根據鄭州路社區的情況,她提出引導居民共建社區花園的想法。「既然大家喜歡種植,社區裡空地、荒地又多,與其各種各的,雜亂無章,不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統一規劃,建成社區共有花園。如果還有想種花的居民,可以到社區花園裡來種。」

城陽區天泰城社區是你我創益社工中心服務的另一個社區,作為一個還在壯大中的新社區,它所面臨的問題與鄭州路社區明顯不同。徐進告訴記者,「鄭州路社區以較為年長的住戶為主,天泰城社區主要是年輕住戶,住戶之前缺少互動,社區人氣兒還沒有充分聚攏起來,我們要考慮如何把社區激活。」

你我創益社工中心另一位負責人徐敏觀察發現,天泰城社區裡有很多新婚家庭,也有很多孩子年齡尚小的年輕媽媽。她將目光投向這一群體,於去年5月,和十幾位年輕媽媽一起組建了「媽媽團」,在社區開闢了一處固定場地,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親子互動、技能分享、環保行動等活動,並帶頭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徐敏說,「一個社區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而在家庭事務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往往是媽媽們,所以我們先把媽媽們召集起來,再一步步推動整個社區的聯結和互動。」

自下而上,居民主動參與

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自下而上地改善社區的環境與氛圍,是社區營造的核心要義。徐進認為,自上而下的治理不僅很難激發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也容易引起爭議,她提倡用柔性方式解決問題,「把主導權交到居民手上,讓居民實現自治。」

鄭州路社區規劃了5個花園,今年4月,其中一個花園建成,從選址、設計到建設,都有居民的出謀劃策。200多名來自社區的志願者甘當「護花使者」,負責育苗、培土、種植和每天的維護。「自己種的花、自己建的花園,才會更加愛惜。」鄭州路社區居民張春芳記得,剛開始做規劃時,社區居委會的會議室每次都擠滿了人,居民們都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人甚至畫好了圖紙帶過來。建花園時,清地的、搭架的、種苗的,每個人都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泰城社區的媽媽團也具備很強的自主性。徐敏告訴記者,「所謂的『媽媽團』原本只是幾個年輕媽媽的小範圍交往,聚在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些育兒、飲食、家庭關係、個人成長等方面的經驗,後來大家你帶我、我帶她,團隊規模壯大,可以舉辦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周期也固定了下來。」據徐敏介紹,除了相對穩定的十幾位核心成員,媽媽團的影響力輻射到整個社區,擁有二三百名追隨者。

在徐敏看來,媽媽們之所以願意主動抱團,是因為她們從中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也因為她們在這種交往中重新發現了自身價值。「媽媽們在家庭生活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挫敗時刻,尤其是全職媽媽,她們需要新的維度去重新考量自己。而在媽媽團組織的社區活動中,每個人既可以發揮技能、影響別人,也能從別人那裡學習,這也是一個自我挖掘、成長的過程。」

人人共建,再造社區空間

社區花園建好了,居民自家的花園該怎麼處理?張春芳認為,居民種花不是問題,關鍵是種得太亂,「園子都是大家自己圍的,這家圍欄是鐵的,那家是木頭的,有的圍得好,有的圍得不好,沒有規矩。」在她看來,社區共有花園只解決了問題的一部分,再把居民自家花園也統一起來,鄭州路社區才能真正實現舊貌換新顏。

聽到來自居民的聲音,鄭州路社區居委會和你我創益社工中心開始思考解決的辦法。這一次,靈感來自居民。徐進發現,通過社區花園的建設,一些參與其中的居民彼此熟識,成了「花友」。「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成立一個聯誼會,把所有家裡有花園的居民集中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定規矩?」徐進的想法得到了居民的支持,最近,花園聯誼會建成,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花友」加入。他們互相拜訪,討論養花技巧和花園設計,嘗試著在社區居委會和社工中心的協助下,制定出一個統一規劃方案。「這顯然是一個需要人人參與共建的過程。從小範圍到大範圍,慢慢輻射,每個人都樹立起愛護社區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有所行動,過程可能比較緩慢,但會帶來社區空間的徹底改變。」徐進說。

如果說鄭州路社區需要再造的是地理空間,那麼天泰城社區需要再造的則是心理空間,強化居民之間的心理聯結。如何影響到更多社區居民和社區公共事務,對媽媽團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徐敏告訴記者,她們選擇的方法是在活動設計上發揮巧思,不斷吸引新人加入,慢慢形成一股持續滾動的力量。「我們會在合適的季節組織很多規模較大的社區戶外活動,比如親子韻律操、舊物交換市集等。這些活動都是長期的,而且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我們一直努力維持它們的常態化。」

由外向內,重構鄰裡關係

「等著5個社區花園都建好了,要把大傢伙兒聚起來慶祝慶祝。」在鄭州路社區共建花園的過程中,王豔芳明顯感到居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形成了一個關係更緊密的大集體。「以前大家因為私佔綠地的事兒互相告狀,現在已經可以學著去包容、去欣賞,共同創造一種更和諧的社區關係。」

花園聯誼會的居民還商量著要把自家花園開放,讓它們真正成為社區的共有資源,歡迎其他居民進園賞花,再在合適時機組織茶話會、花果會。徐進說:「不管是社區共有花園還是居民自家花園,它們提供的只是一個載體,是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分享社區生活的平臺,比外面環境的改善更深刻的變化是鄰裡關係的重構,這也是社區營造更長遠的意義。」

過去一年,天泰城社區的居民對鄰裡關係的變化或許有更深刻的體會。有了小孩之後,趙玲辭去在外企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剛開始,她對這種角色轉換很不適應。「一方面是失落感,沒有了工作,覺得自己沒法再創造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是孤獨感,被禁錮在一個小家庭中,社交圈變窄,擔心自己會慢慢與社會脫節。」加入媽媽團之後,她發現社區裡和自己有相似經歷的人大有人在,並在與她們的交往中找到了歸屬感。「我們組織一些活動,有時候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她們還會搭把手,幫著照顧。」

對新社區的年輕住戶們來說,在外工作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參與社區事務、鄰裡交往的興趣和時間都不多。媽媽團一直嘗試著去敲開更多「陌生人」的家門。去年端午節,媽媽團向鄰居徵集「百家米」,再包成粽子送給他們,十幾棟樓,挨家挨戶地去敲門,一下子結識了很多「新鄰居」。趙玲說:「有些鄰居在同一棟樓住了很久,也沒見過面、沒說過話,剛好有這麼一個契機認識了,再見面都熱情地互相打招呼、聊天。」趙玲期待更多這樣的「破冰」行動,為鄰裡關係繼續升溫。「一個好的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社區交往中感受到溫暖。」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鳳凰社區營造的「涅槃」實驗
    在深圳光明,有一個叫鳳凰的社區,三面環山、環境優美,但在這裡生活的戶籍居民,家庭收入單一,生活較為困難,社區凝聚力鬆散。 今年是深圳市城市管理治理年,為探索城市管理治理新路徑,在鳳凰社區,一場由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社區營造實驗正在開展,希望通過「社區營造」模式激發社區活力,把鳳凰社區擁有的自然和人文生態充分利用起來,「涅槃」成一個富有活力的美麗社區和人際關係緊密和諧的熟人社會。
  • 居民動手扮靚家園 營造社區美麗環境
    彩繪輪胎花盆上牆。3月8日上午,為了營造美麗和諧的社區環境,積極探索社區發展治理路徑,提升居民歸屬感,呼籲全民參與「社區營造」,小關廟社區召集轄區單位、商家、黨員群眾共同開展的「廉行小關綠潤家園」志願服務行動在東城拐街拉開帷幕,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西南油氣田工程技術研究院的黨團員們以及獅馬路幼稚園的小朋友和老師紛紛參與到建設綠潤家園的活動中。
  • 城市文化空間沙龍∣共享·共生·共創——社區更新與創意營造
    通過一年在亦莊博興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運營工作,已經構建出與社區居民、開發區產業、轄區的企事業單位、高校的聯動機制。更高效地完成部分政府公共服務以及提供更多的公益與便民服務。  社區營造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同時積極創建社區的橫向紐帶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社會學系系主任兼美麗鄉村研究所副所長陳文玲老師提出: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是造「人」,即培養社區居民主體意識、社區意識及社會認同。
  • 2019年社區營造「十佳」案例出爐啦!
    在新都區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新都區社區營造支持中心積極宣傳新都抗擊疫情先鋒故事,弘揚相關事跡。經過徵集評審修正,共產生了新都區社區營造十佳案例10篇、新都區社區營造精選案例7篇。2019「十佳案例」、精選案例及抗疫先鋒故事將在《成都市新都區2019年社區營造優秀案例集》中進行推廣宣傳。
  • 社區營造|家門口的城市設計:一場在地居民共創實驗
    我受到很多日本和臺灣社區營造的案例影響,幻想著可以和居民們一起為共同的利益努力,用設計改變人們對公共空間的理解,對場所的心理歸屬感和基本的生活習慣。新華路街區菜場原貌可是現實中最大的問題是:在土地公有制的中國,這樣的提案,管理和實施主體是誰?
  • 浦東社區舉辦臺灣社區營造經典案例分享會
    原標題:通過社區營造留住社區記憶 浦東社區工作者分享臺灣經典案例 日前,上海浦東新區社區服務中心舉辦了「我們眼中的臺灣社區營造」分享會,其中,「凝聚社區共識」、「議題型社區」的打造、環境汙染的整治等內容對浦東眼下的社區建設頗有借鑑。
  • 青島南嶺社區:加大社區民生建設精準打造宜居家園
    近年以來,青島李滄南嶺社區加大民生投入,著力提升社區品質,新建、提升社區小遊園,增加休閒服務設施,垃圾分類、電動自行車車棚修建、社區內部道路整理劃線等提升社區文化品位、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高人居生活環境質量,為社區老百姓創造優良的遊憩、休閒場所,全力打造新型宜居、宜業南嶺家園。
  • 城市美好生活營造下,成都國際化社區的「非典型」案例
    據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籌)理事、麓湖漁獲節主創會長之一範體惠介紹:「麓湖獨特的水生態系統正是舉辦漁獲節的起因,目的就是想讓大家更了解我們的家園,從而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家園。」  從構思、策劃、創意到落地執行,大到活動構架小到物料、人員安排,麓客們親力親為、絞盡腦汁。用範會長的話說便是「累並快樂著」。
  • 社區營造:公共議題引導,撬動多元主體參與
    在德勝基金會的支持下,碧江社區居委會與象城「翻屋企」社區參與共創平臺聯合開展「碧江社區營造與參與式空間營造計劃」,團隊從社區願景的共同描繪,到社區問題的共同尋找,始終都調動村民積極參與,最後優先落腳到「碧江小學周邊交通狀況」這個碧江村民最為關注的公共議題,通過聯合居委、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居民、商戶、交警、交通規劃、停車管理等多方代表共同協商討論,最終提出單行線的解決方案
  • 龍泉驛區社區營造優秀案例徵集活動開始啦
    具體可包括構建鎮(街道)、村(社區)級社區營造支持中心,構建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機制,村(社區)居民參與自治機制創新,村(社區)工作法探索,完善社區營造實施主體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機制以及完善社區自組織運行和作用發揮機制等內容。
  • 【大林視野】社區營造概論與案例主題分享
    全世界做參與式預算,最多的案例集中巴西委內瑞拉,巴西漁港參與式預算的案例大家都在講。我相信這個部分不久也會在大陸進行,社區營造其實是參與式預算的雛形。以前臺灣的管理是從上到下的嚴格管制,老百姓沒有空間可以發言的,現在讓老百姓參與進來,提出來未來錢怎麼花。其實整個社區也有在做,只不過是資金的規模有點大,內容也有所區別,參與式預算包括市政工程等硬體建設。
  • 社群旅行Day4|桃米社區:社區營造的多方參與力量#臺灣地方創生#
    共學、共創、共好。回到自然挖掘原本就在那裡的資源重新看見桃米社區在」9.21「地震前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地方,整個社區都在山裡,埔裡是個盆地,桃米是山裡的一個小山村,人口只有1200多人。桃米的海拔在420至800米之間,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讓人感覺舒服、生物具有多樣性的地方。
  • 探尋社區更新,關注新型公共空間營造
    更高效地完成部分政府公共服務、和開展更多的公益和便民服務。(沙龍現場)社區營造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同時積極創建社區橫向紐帶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社會學系系主任,美麗鄉村研究所副所長陳文玲老師提出: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是造「人」,即培養社區居民主體意識、社區意識及社會認同。
  • 杭州:天新社區營造「新」文化 為居民打造文化「新」載體
    這是天新社區為充分實現鄰裡文化、大健康文化和知識共享文化「三化」交融,集文化家園、書畫院、閱覽室、藝術空間、鄰裡坊和原居安養中心配餐區等功能區域的配置,給居民尤其是有需要的家庭帶來更豐富的活動內容,使居民在長期互動中培養社區歸屬感、社區認同感。
  • 淺海義治:如何營造居民主題型的社區?
    日本社區營造專家淺海義治表示,要進行社群營造, 引起居民對城市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刺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在這個基礎之上由參與轉為協動的方式,僅有行政命令是不夠的,要激發民眾自我實踐的意識才能更好地去擴大活動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提高應對這個地區課題的能力。
  • 「社區營造: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成功舉辦
    「社區營造: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成功舉辦 2016-12-1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如何將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較重的社區,變為社區居民真正的家園,讓他們感受到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四)開展公共素養公民意識教育(完成社區營造的根本任務);(五) 尋找支點撬動總體營造(運用合理的路徑、方法以及工具);(六)協商尋求社區共識(因為社造的邏輯也是居民自治的邏輯);(七)整合資源推動社區發展(突破社區問題缺乏資源和資金支持的瓶頸);(八)多方協力共同營造城鄉社區(處理好政府、社區、社會組織、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係)(九)加強對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的支持保障(公益創投、公服資金
  • 「夢築家園.溫情社區」社區營造項目「彌牟文化」之環節展示活動
    是三國歷史、是市井、是人文、是自然 更是根植於彌牟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夢築家園.溫情社區
  • 日月星辰社區營造文化氛圍 建設美好家園
    中國江蘇網訊 一段時間以來,清江浦區清浦街道日月星辰社區以黨建引領推動社區發展,發揮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的黨建核心作用,通過開展文藝演出、社區課堂、志願服務等多種活動,激發黨建新活力,營造有溫度、有溫情的社區文化氛圍,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美好家園。黨建活動,有聲有色。
  • 新民晚報數字報-「社區營造」打造幸福家園
    與此同時,子女成家立業後大多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空巢化家庭已成為常態,老人的生活重心勢必將向社區傾斜。打造一個高度活躍、和睦友善的鄰裡關係,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  被稱為「社區營造」的社區問題解決方案近年來頗為流行。社區居民通過自治共治,解決當下面臨的難題,為共同的福祉共同努力,並在此過程中形成緊密友善的社會關係。
  • 臺籍社區規劃導師林德福:永居才能保鄉愁
    有著十年臺灣社區總體營造實踐經驗和十年大陸規劃實踐與社區營造推廣經驗的林德福,在會上通過典型案例,分享了自己對推進古城區社區營造的見解和看法。圖為臺籍社區規劃導師林德福在閩臺兩岸社工人才交流會上,通過典型案例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葉秋雲 攝林德福表示,社區營造的生命力在於真正符合群眾的需求,最終實現居民的共建、共創、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