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半島記者 付曉曉
一個老社區,用共建花園的方式化解私佔綠地的矛盾;一個新社區,通過居民自組織打破鄰裡關係的隔膜。過去一年,在一家專注社區營造領域的社工機構協助下,青島兩個社區的居民從自身需求出發,以不同形式分別完成了各自的家園共創實驗,也為青島的城市社區營造探索之路提供了新案例。
找準痛點,量身定製方案
市北區鄭州路社區是一個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社區,社區環境是居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常引發矛盾的問題。這個開放式社區樓間距較大,空地多,不少居民自行圈出一塊兒地闢為自家花園,招致另一部分居民的不滿。鄭州路社區黨委書記王豔芳經常接到居民投訴,一直在尋找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他們(居民)愛好種植,為這些植物付出了心血,如果拆掉太可惜了。我們不能不讓種,而是應該引導他們更好地種、更規範地種。」
去年7月,鄭州路社區引進第三方機構——你我創益社工中心,試圖從社區營造理念出發,合力改善社區綠化的建設與管理問題。你我創益社工中心負責人徐進表示,社區營造是指社區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所共同面對的社區議題,「它強調的是社區居民自組織、自治理的過程」。徐進認為,「社區營造,首先要找到一個社區的痛點所在,了解居民關注的熱點是什麼、需求是什麼,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根據鄭州路社區的情況,她提出引導居民共建社區花園的想法。「既然大家喜歡種植,社區裡空地、荒地又多,與其各種各的,雜亂無章,不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統一規劃,建成社區共有花園。如果還有想種花的居民,可以到社區花園裡來種。」
城陽區天泰城社區是你我創益社工中心服務的另一個社區,作為一個還在壯大中的新社區,它所面臨的問題與鄭州路社區明顯不同。徐進告訴記者,「鄭州路社區以較為年長的住戶為主,天泰城社區主要是年輕住戶,住戶之前缺少互動,社區人氣兒還沒有充分聚攏起來,我們要考慮如何把社區激活。」
你我創益社工中心另一位負責人徐敏觀察發現,天泰城社區裡有很多新婚家庭,也有很多孩子年齡尚小的年輕媽媽。她將目光投向這一群體,於去年5月,和十幾位年輕媽媽一起組建了「媽媽團」,在社區開闢了一處固定場地,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親子互動、技能分享、環保行動等活動,並帶頭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徐敏說,「一個社區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而在家庭事務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往往是媽媽們,所以我們先把媽媽們召集起來,再一步步推動整個社區的聯結和互動。」
自下而上,居民主動參與
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自下而上地改善社區的環境與氛圍,是社區營造的核心要義。徐進認為,自上而下的治理不僅很難激發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也容易引起爭議,她提倡用柔性方式解決問題,「把主導權交到居民手上,讓居民實現自治。」
鄭州路社區規劃了5個花園,今年4月,其中一個花園建成,從選址、設計到建設,都有居民的出謀劃策。200多名來自社區的志願者甘當「護花使者」,負責育苗、培土、種植和每天的維護。「自己種的花、自己建的花園,才會更加愛惜。」鄭州路社區居民張春芳記得,剛開始做規劃時,社區居委會的會議室每次都擠滿了人,居民們都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人甚至畫好了圖紙帶過來。建花園時,清地的、搭架的、種苗的,每個人都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泰城社區的媽媽團也具備很強的自主性。徐敏告訴記者,「所謂的『媽媽團』原本只是幾個年輕媽媽的小範圍交往,聚在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些育兒、飲食、家庭關係、個人成長等方面的經驗,後來大家你帶我、我帶她,團隊規模壯大,可以舉辦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周期也固定了下來。」據徐敏介紹,除了相對穩定的十幾位核心成員,媽媽團的影響力輻射到整個社區,擁有二三百名追隨者。
在徐敏看來,媽媽們之所以願意主動抱團,是因為她們從中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也因為她們在這種交往中重新發現了自身價值。「媽媽們在家庭生活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挫敗時刻,尤其是全職媽媽,她們需要新的維度去重新考量自己。而在媽媽團組織的社區活動中,每個人既可以發揮技能、影響別人,也能從別人那裡學習,這也是一個自我挖掘、成長的過程。」
人人共建,再造社區空間
社區花園建好了,居民自家的花園該怎麼處理?張春芳認為,居民種花不是問題,關鍵是種得太亂,「園子都是大家自己圍的,這家圍欄是鐵的,那家是木頭的,有的圍得好,有的圍得不好,沒有規矩。」在她看來,社區共有花園只解決了問題的一部分,再把居民自家花園也統一起來,鄭州路社區才能真正實現舊貌換新顏。
聽到來自居民的聲音,鄭州路社區居委會和你我創益社工中心開始思考解決的辦法。這一次,靈感來自居民。徐進發現,通過社區花園的建設,一些參與其中的居民彼此熟識,成了「花友」。「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成立一個聯誼會,把所有家裡有花園的居民集中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定規矩?」徐進的想法得到了居民的支持,最近,花園聯誼會建成,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花友」加入。他們互相拜訪,討論養花技巧和花園設計,嘗試著在社區居委會和社工中心的協助下,制定出一個統一規劃方案。「這顯然是一個需要人人參與共建的過程。從小範圍到大範圍,慢慢輻射,每個人都樹立起愛護社區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有所行動,過程可能比較緩慢,但會帶來社區空間的徹底改變。」徐進說。
如果說鄭州路社區需要再造的是地理空間,那麼天泰城社區需要再造的則是心理空間,強化居民之間的心理聯結。如何影響到更多社區居民和社區公共事務,對媽媽團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徐敏告訴記者,她們選擇的方法是在活動設計上發揮巧思,不斷吸引新人加入,慢慢形成一股持續滾動的力量。「我們會在合適的季節組織很多規模較大的社區戶外活動,比如親子韻律操、舊物交換市集等。這些活動都是長期的,而且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我們一直努力維持它們的常態化。」
由外向內,重構鄰裡關係
「等著5個社區花園都建好了,要把大傢伙兒聚起來慶祝慶祝。」在鄭州路社區共建花園的過程中,王豔芳明顯感到居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形成了一個關係更緊密的大集體。「以前大家因為私佔綠地的事兒互相告狀,現在已經可以學著去包容、去欣賞,共同創造一種更和諧的社區關係。」
花園聯誼會的居民還商量著要把自家花園開放,讓它們真正成為社區的共有資源,歡迎其他居民進園賞花,再在合適時機組織茶話會、花果會。徐進說:「不管是社區共有花園還是居民自家花園,它們提供的只是一個載體,是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分享社區生活的平臺,比外面環境的改善更深刻的變化是鄰裡關係的重構,這也是社區營造更長遠的意義。」
過去一年,天泰城社區的居民對鄰裡關係的變化或許有更深刻的體會。有了小孩之後,趙玲辭去在外企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剛開始,她對這種角色轉換很不適應。「一方面是失落感,沒有了工作,覺得自己沒法再創造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是孤獨感,被禁錮在一個小家庭中,社交圈變窄,擔心自己會慢慢與社會脫節。」加入媽媽團之後,她發現社區裡和自己有相似經歷的人大有人在,並在與她們的交往中找到了歸屬感。「我們組織一些活動,有時候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她們還會搭把手,幫著照顧。」
對新社區的年輕住戶們來說,在外工作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參與社區事務、鄰裡交往的興趣和時間都不多。媽媽團一直嘗試著去敲開更多「陌生人」的家門。去年端午節,媽媽團向鄰居徵集「百家米」,再包成粽子送給他們,十幾棟樓,挨家挨戶地去敲門,一下子結識了很多「新鄰居」。趙玲說:「有些鄰居在同一棟樓住了很久,也沒見過面、沒說過話,剛好有這麼一個契機認識了,再見面都熱情地互相打招呼、聊天。」趙玲期待更多這樣的「破冰」行動,為鄰裡關係繼續升溫。「一個好的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社區交往中感受到溫暖。」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