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唱好成渝雙城記和融入主城都市區
歷史的創舉:成渝雙城記之下,永川納入主城都市區
本報記者 凌澤恩/文 陳科儒/圖
歷史的創舉
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高的部署、更大的期許、更新的思路,必將指導成渝兩地強化統籌協作、共同唱好「雙城記」。
5月9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上,重慶主城區有原有的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垻區、渝北區、巴南區、大渡口區、北碚區等9區,擴大到包括永川在內的渝西各區縣和長壽、涪陵在內的21區。其中,原有9區為中心城區,永川、榮昌、大足、銅梁、合川、潼南、江津、璧山、綦江、南川、長壽、涪陵為主城新區(主城新區還包括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關於主城新區,會議指出:主城新區將堅持「獨立成市」,壯大支點城市,培育區域中心,支持抱團發展,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主城都市區工作會議還提出了四大重點任務:互聯互通、興業興城、共建共享、宜居宜遊。
從頂層設計的「成渝雙城記」,到永川納入重慶主城都市區,歷史給永川送上了大禮包。這些大禮包,既是充分肯定,也是歷史重任,更是歷史機遇。
我們如何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永川將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何謂節點?分析人士說,這是很形象的說法。比如一根竹竿,上面會有很多節,這就是節點。沒有節點,竹子就不能集聚力量,就不能繼續向上生長,就會因難以承受上端枝葉的重量而破裂、倒伏,更別說遭遇狂風了。有了一個一個的節點,便可增強竹竿力量的集聚,使之得以支撐上端的重力,經受住風吹雨打。
當然,永川不但是節點,還是重要的節點。
圍繞永川如何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永川提出: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區。此舉得到重慶市主要領導等的充分認可。
在重慶新定義的主城都市區中,永川被作為重慶主城都市區四大支點之一。支點是什麼?民間分析師認為,支點就是支撐點,也就是要承力的,比如橋磴,比如雨傘的支撐骨子。重慶市新定義了四個支點城市,東南西北各一個,永川是西向支點,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支點——因為西向,是對接成都的重要方向,「成都向東,重慶向西」,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主要、首要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永川作為西向支點,當然地位最重要、作用最突出,因此也自然是最重要的支點。
那麼,永川將如何建設這一最重要的支點呢?區委書記滕宏偉表示,將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圍繞推動主城都市區融合發展,永川確立了圍繞「一大目標」、緊扣「兩個定位」、突出「三項任務」的發展思路,努力做到既向重慶主城加快融入,承擔好主城功能疏解,又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周邊發揮好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其中,抓手就是「推動產、城、景融合發展」三項任務。分析人士說,簡而言之,就是「圍繞123思路,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
細心的讀者或許就會問:怎麼永川建設主城都市區的戰略支點,又繞回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上?這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城都市區,節點,支點,他們內在有無聯繫?回答是肯定的。按照筆者理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宏觀的;主城擴容,是中觀的,正是為了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市級層面的布局和建設的舉措之一。所以,我們談主城都市區擴容,永川建設主城都市區戰略支點,離不開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離不開建設節點城市。
高端說
1月5日,新華網有篇評論文章,題目叫做《唱好成渝高質量發展「雙城記」》,文章闡釋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宏大背景、歷史意義及其關鍵要點。為便於讀者諸君準確全面把握,也避免作者掠人之美的嫌疑,茲全文引述如下,
「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高的部署、更大的期許、更新的思路,必將指導成渝兩地強化統籌協作、共同唱好『雙城記』。
「重慶和成都是我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內陸開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國區域發展板塊上,成渝地區也一直舉足輕重。早在2011年,國務院批覆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明確要求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名稱的變化既意味著中央對成渝地區的日益重視,又意味著成渝地區肩負更重的責任和使命。同時,名稱之變更加突出了成都、重慶兩個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意味著兩地要更加協同發展,並以自身發展帶動其他城市發展,從而由點及面推動整個系統乃至西部地區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這種嶄新的戰略定位,既是成渝兩地作為西部中心城市和西部大開發橋頭堡的地位決定的,也是成渝兩地產業、人口等生產要素聯繫日益緊密的現狀決定的。近年來,成渝兩地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交通物流等方面持續加強合作,帶動了兩地間一批中小城市的共同發展,開創了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局面,為西部乃至整個內陸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但同時也應當看到,成渝兩地的帶動作用和統籌協調力度還有待加強,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兩中心兩地』的目標還有段距離。因此,必須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歷史機遇,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
「新定位,需要新作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成渝兩地要拿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緊迫感,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同唱好『雙城記』。」
把握規律建設城市群
文章闡釋了成渝雙城「合」的必然和必要。從最早的成渝經濟區,到之後的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的成渝經濟圈,「雙城記」不是憑空而來的概念,而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其實,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到更遠更大的範圍,會發現,成渝之間,幾千年來,「合」,有其曾經的客觀存在。雖然,成都以川西平原而富庶,重慶以水碼頭吸納輻射川渝滇黔之一部而享有水利,城市、人民,個性品質雖略有不同,但卻大致無異。有史以來,早期的巴國與蜀國,都統一於秦,成為秦的一個郡。民國以來,重慶成都雖時而各自政治獨立,但終歸於統一,後來重慶成為抗戰時期的陪都,地位冠居全國。建國後,重慶曾作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四川(含成都)卻只是其下轄的一部分,彼時重慶地位高於成都。但後來隨著各中央局的撤銷或者駐地搬遷,重慶又成了四川管轄下的一地。1997年,重慶直轄,川渝分家,但是,經濟的、人民的聯繫卻從來不曾真正的分離。
而且,這一次的成渝地區雙城建設完成之後,成渝便將可望連成一體,交通、服務相通,產業分工協同,人民居住在其間,便如同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成渝幾千年分分合合的歷史,可望就此結束。
「雙城記」,更多的,便是在新形勢下,要加強這種經濟的合作和人民的聯繫。
社會學家說,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必然是大城市帶小城市、建設城市群,進而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達國家或地區,已為前證。分析人士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主城都市區擴容,永川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主城都市區的戰略支點、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區,便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因應。
「123」思路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
永川位於成渝兩大城市之間,從高速公路的裡程看,距離重慶60多公裡,距離成都260餘公裡。雖然說永川距離重慶更近,但無疑也受著來自成都方向的影響,這從永川人的飲食習慣、語言文化都可以看出。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頂層設計,永川納入主城都市區的市級決策,決定了永川必然也必須有新的作為。
永川當如何作為?永川區委書記滕宏偉在眾多場合、多個時機,闡釋了永川的思路:永川將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圍繞推動主城都市區融合發展,永川確立了圍繞「一大目標」、緊扣「兩個定位」、突出「三項任務」的發展思路,努力做到既向重慶主城加快融入,承擔好主城功能疏解,又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周邊發揮好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其中,抓手就是「推動產、城、景融合發展」三項任務。簡而言之,或許可以理解為:圍繞123戰略思路,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
何以是產城景融合發展?其實新華網的那篇網評或許可以為註腳。新華網的文章說,「新定位,需要新作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成渝兩地要拿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緊迫感,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同唱好『雙城記』。」成渝當如此,永川自不例外:永川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主城都市區戰略支點,重點必將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家建設、增強協同創新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享共建等方面發力,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快。這實際上也是「兩中心兩地」要求的時代新篇。換一個角度看,一切發展,最終都將是要「宜居宜業」。而產城景的融合發展,便是永川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可以觸摸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