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端午節很熟悉,本是南方吳越先民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後來民間逐漸演變為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節日,距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民間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懸蒲劍、沐蘭湯等多種習俗。當然,歷代文人墨客也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緬懷古人的詩詞佳作,在此與大家分享幾首。
端午
文秀 唐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釋:
堪:可以,能夠。
楚江:楚國的江河,此處指汨羅江。
全詩譯文:
端午節日是怎麼由來的呢?千古以來都傳言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可笑的是汨羅江空自煙波浩渺,白白流逝,但也沒有洗去敢於向帝王直諫臣子的冤屈。
和端午
張耒 宋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注釋:
競渡:此處特指為紀念屈原的賽龍舟活動。
詎:jù,難道。
殞:yǔn ,死亡。
全詩譯文:
龍舟競賽是因為對屈原千年以來蒙受的冤屈感到深深地悲傷,所以以此形式紀念他。忠魂早已遠去難道還能回來嗎?國破身死如今還能留下什麼?只留下千古絕唱的詩作在後世罷了。
浣溪沙端午
蘇軾 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紈:綢緞。
芳蘭:芳香的蘭花。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我國很多地方以蘭草湯沐浴為俗。所以端午節也叫「浴蘭節」。人們採集蒲、艾蒿、鳳仙、白玉蘭、車前草等香草作為藥草,浸泡後,擦拭皮膚或沐浴,用於治療皮膚病、去邪氣。
流香漲膩滿晴川:婦女的梳妝時的香粉胭脂布滿了河面,描寫端午佳節。
彩線輕纏紅玉臂:古人以五彩絲線繫於手臂,用它闢邪驅鬼。
小符: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
雲鬟:指詩人侍妾朝雲的髮髻。
全詩譯文:
朝雲微微出汗溼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參與者人山人海,梳洗後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步滿整個河面。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如玉潔白的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髮髻上。只祈願能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相約千年。
《同州端午》
殷堯藩 唐
鶴髮垂肩尺許長,
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
卻問何方是故鄉。
注釋:
端陽:即端午節。
全詩譯文:
頭髮白了,垂到了肩膀上,有一尺多長,已經在異鄉度過了三十五個端午節了。
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問我哪個方向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