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民俗禮儀大全

2021-01-10 行走的箱子

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規矩。民諺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個舉止優雅,待人禮貌的人,不管在什麼場合下,都能得到別人的認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觀念的改變,導致很多人喪失了基本的禮儀常識。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民間民俗禮儀大全,希望通過中國禮儀文化的學習,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菸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衝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幹、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相關焦點

  • 禮儀培訓師——禮儀培訓師資格證大全及介紹
    禮儀培訓師——禮儀培訓師資格證大全及介紹。禮儀培訓機構太多了,禮儀培訓師證書也太多了,禮儀培訓師資格證都有哪些種類呢?分別是什麼。為什麼ACI證書知名度這麼高,因為他們進中國市場比較早。GFA國際執業資格證從02年就已經開始頒發了,不過一直沒有太多推廣,所以很多人不太聽過GFA國際執業資格證。行內認可的國際證書是GFA證書,因為這個證書是需要通過形象禮儀行業專業人才測評的。還有很多其他國際證書,在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大家自己甄別。
  • 南豐儺舞《儺舞鬧春》 獲山花獎民俗禮儀表演金獎
    本報訊 (江西日報記者黃錦軍)3月19日從江西省文聯傳來喜訊,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文聯等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俗禮儀表演評獎活動近日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指導推薦的南豐儺舞《儺舞鬧春》,在此次表演賽中,以其獨特表演形式和地域特色,一舉奪得大賽金獎。
  • 高俊梅:陝北民俗下的陝北民歌 | 觀點
    現代《文化學辭典》對民俗這樣定義:「民間流行的所有風俗習慣,蘊藏於民間生活之中,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 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大會在舟山舉行(圖)
    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大會在舟山舉行(圖)     匯集海島文化特色與韻味的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大會日前在舟山舉行
  • 西安「非遺」代表作:樓觀臺祭祀老子禮儀
    樓觀臺祭祀老子禮儀是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祭祀活動。樓觀臺被譽為「道教祖庭聖地」「道文化發祥地」。中國大思想家李聃(老子)在這裡留下了飲譽海內外的哲學巨著《道德經》。近三千年來,基於《道德經》的重大影響,歷代有60餘位帝王來樓觀大興土木,建造了數五十餘處龐大的殿、亭、樓、塔等建築群,來祭祀老子,形成了有皇家參與的特殊文化色彩的樓觀臺祭祀禮儀,並延續今日,長盛不衰。在漢族民間,人們為了紀念老子,在東樓觀,設立廟會,每年農曆二月初十日為正會,會期共六天。
  • 「中國七夕文化之鄉」溫州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開幕
    央廣網溫州8月26日消息(謝夢潔 魏煒 通訊員邵康妍王從華莊海文金向春)8月25日,「民間民俗·多彩浙江」2020中國·洞頭第十三屆七夕民俗風情節在溫州洞頭舉行。這次活動以「祈福 感恩 快樂成長」為主題,設置成人禮儀式、民俗風情晚會、感恩福宴、七夕狂歡節等活動項目,將傳統民間民俗與海島夜遊體驗相結合,進一步凸顯「中國七夕文化之鄉」內涵,展現洞頭七夕特色,傳承保護優秀民俗文化。
  • 《佛堂古鎮民風民俗》序:一部佛堂民間生活的百科全書
    勿庸諱言,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改變了浙江,也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但它是歷史長河流經這個時代的一種必然歸宿。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文明也在現代化的裹脅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中國走上一條從未走過的道路。《佛堂古鎮民風民俗》有共有九章,除第一章是敘述佛堂古鎮的形成外,其他都是民俗內容,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娛樂習俗等, 涉及了民俗的所有方面,從而完成了一個記錄地方民俗文化的完整結構和內容敘事,讓人一目了然地感受佛堂鎮從古老的過去走來的綿綿不斷的文化,感受所創造文化的多樣性以及與農耕生產生活及傳統的商貿活動的有機血肉聯繫。
  • 旗袍禮儀大全
    旗袍禮儀大全時間:2016-04-04 22:0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人穿旗袍要注意什麼? 旗袍禮儀大全 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 《魅力中國城》|| 最慶陽,最民俗:一起來看慶陽在競演中的那些民俗...
    《魅力中國城》第二季完美收官那舞臺上耀眼奪目的城市文化鑲嵌在每個人的心中慶陽的民俗文化更是獨樹一幟、精彩紛呈走進慶陽,就走進了民俗文化的大觀園來慶陽,看民俗——你就會看見新房的窗戶上、炕圍裡貼著剪紙;姑娘們、媳婦們、老大娘坐在大門口的樹蔭下編織、繡花;在偏僻的山鄉裡,農民還會請你晚上到他寬敞的窯洞裡欣賞皮影戲。
  • 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以實物和圖片展現當地近現代的民俗文化
    在連雲港市老新浦的新市路35號,坐落著一處四合院式的連體建築,大門門廳為歐式建築風格,這裡便是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這棟房屋建於1919年,曾名「東亞旅社」,為民國地方軍閥白寶山所建,故又名「白公館」。歲月節慶和民間信仰展廳。主要介紹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六大中國民間節日的概況和相應的連雲港地區民俗。做中秋月餅的木質模具、老式餅乾桶以及神像等,令人印象深刻。有一個櫥窗還展出了民間信奉的神靈,如觀音菩薩等。農耕展廳。
  • 了解禮儀起源,掌握禮儀要求,做一個懂禮儀的人
    禮儀是我們人際交往中必備的技能之一。那麼關於禮儀的來源大家是否又有所了解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禮儀的歷史都十分悠久,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禮儀的起源。揭示禮儀的起源及其歷史演變有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禮儀的本質,全方位地了解禮儀文化,並通過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揚棄,更好地指導我們現實的禮儀實踐。在我國,歷代統治階級幾乎都推崇「禮治」。
  • 傅乃璋 沈德科:《岐山節慶民俗禮儀文化》連載·17 五 清明節:南北祭掃各紛然 (一) 形成 (二) 家祭、公祭 家祭
    岐山丙戌年公祭元聖周公大典儀式王錦強:《岐山節慶民俗禮儀文化》序傅乃璋 沈德科:《岐山節慶民俗禮儀文化》連載·1 前言傅乃璋 沈德科:《岐山節慶民俗禮儀文化》連載·2 「春節:普天同慶鬧新春」之(一) 節日探源傅乃璋 沈德科:《岐山節慶民俗禮儀文化》連載·3 春節:「普天同慶鬧新春」
  • 15、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根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遊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
  • 中國朝鮮族民俗園民俗盡收民俗文化要素
    來源:吉網來到延邊遊玩,如何能將朝鮮族各種民俗「一網打盡」呢?那您就得到中國朝鮮族民俗園了,因為它完整地集聚了朝鮮族民俗文化要素。8月21日,2020「V遊延邊 發現精彩——凝心聚力正當時 延邊奮進新時代」採訪採風活動成員走進中國朝鮮族民俗園一飽眼福。
  • 中國朝鮮族民俗園盡收民俗文化要素
    來到延邊遊玩,如何能將朝鮮族各種民俗「一網打盡」呢?那您就得到中國朝鮮族民俗園了,因為它完整地集聚了朝鮮族民俗文化要素。8月21日,2020「V遊延邊 發現精彩——凝心聚力正當時 延邊奮進新時代」採訪採風活動成員走進中國朝鮮族民俗園一飽眼福。
  • 文化藝術與禮儀生活雅集
    文化藝術與禮儀生活雅集
  • 潮汕民俗:潮汕民間古老「挽面」美容術,如今已經消失於世?
    潮汕地區,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舊時民俗文化,比如最出名的有功夫茶,潮劇等等,而有些習俗文化也漸漸的消失在人們的眼前,說到「挽面」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耳聞但是沒有真正的見過,舊時的女孩在出嫁之前,都會叫來一名「挽面師」幫自己挽面,挽面完之後
  • 客家民俗風情大全
    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採。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與民俗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法國的山狄夫在《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民俗的三種分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民俗就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風俗
  • 圖集 | 蘇州民俗博物館掠影——吉祥民俗(中)
    蘇州民俗博物館的房屋建築結構為「三進三出」的院落上期,小編帶領大家參看了展於前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