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五臺山佛光寺 尋訪唐建古剎的前世今生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佛光寺:一座唐建古剎的前世今生

五臺山佛光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東大殿為寺內最主要的建築,也是寺內最高的建築,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唯聞鐘磬聲」。唐人常建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的詩流傳頗廣,而要拿它與佛光寺切景入情,尚需將結句稍作改動,將「唯聞」之「唯」改為「不」,叫做——「萬籟此皆寂,不聞鐘磬聲。」這是我初次朝禮五臺山佛光寺時的第一感受。

一千多年的時光像飛鳥劃空一樣了無痕跡地消逝了,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成了地方當局發展文化產業的旅遊景點,車輪滾滾入山路,錢少休得進門來,龍王竊據寺院,笙歌響遏梵唄,一切似乎都使「信仰」黯然失色。然而,在這遠離喧囂的一個叫佛光村的東南端,晚唐之際就已有的佛光寺,仍然寂寞地面對著人世間繁鬧的興亡盛衰,日出日落,循環往復,千年似乎一瞬間。只不過沒了和尚,沒了香火,梁柱彩繪顯得斑駁而滄桑。晨鐘不聞,暮鼓絕響,爐香靜逐遊絲轉的情景,就更是無從談起。自古以來寺院和常住所承擔的教化眾生的功能,已蕩然無存。如今,所謂佛光寺,只不過是一處受到國家級保護的、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如此而已。

佛光寺位於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因距離五臺山中心區六十華裡許,被當地人稱為「臺外寺」。它曾經是五臺山著名的寺院,由於地處偏僻,不在當年戰火紛飛的戰場中心,及如今獵奇一遊的觀光客視野之內,故而主殿自唐代建造起,保留至今尚未翻新,雖然難免略顯老態,卻是五臺山最值得一看的古剎。75年前,梁思成就是在敦煌石窟看到「大佛光之寺」的壁畫,為在中國也能覓得唐建木構,而直奔似乎被世人遺忘的佛光村而來,使佛光寺重返公眾視野。而這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所謂「發現」,對於佛光寺本身卻未必是一件好事。多年前,這裡就被國家文物局委託給山西省文物局管理,門口懸掛的牌子上寫著「佛光寺管理所」,已經與佛教無緣了。

我從一個極像農婦的中年女人手中購買了門票,舉步邁入寺內,首先進入視野的便是雄踞於第二進院落之上的東大殿。我迫不及待地從前院也就是下院中央一道極陡的磚砌臺階爬了上來,站在大殿的正對面,看到門楣上方掛了一塊「佛光真容禪寺」的匾額,而門前豎立的牌子上有文管部門用中、英文寫的介紹,明確地告訴遊人,這裡是「東大殿」。在此之前,我曾託人給五臺山佛教協會的韓副秘書長打電話求證,他認為所謂東大殿其實是大雄寶殿,只不過當時因殿門上方的匾額遺失,被梁思成以方位命名為「東大殿」,後來者隨口學舌而已。依據我所略知的寺宇營造法式,韓副秘書長所言應是實情。眼前的這座殿宇相比其他名剎的大雄寶殿算不上太高,但外觀極其雄偉,唐風古韻呼之欲出。據梁考證,這是唐大中年間重建寺院時的原物,除了建築形制的特點歷歷可徵外,梁間還有唐代墨跡題名。大殿坐東朝西,為佛光寺群的主建築,也是該寺院地勢最高形制最為軒敞的殿宇。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以建築美學的角度讚美它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物,有著巨大、堅固和簡潔的鬥拱及深遠的出簷」。如此等等。

彈指一揮須臾間,時光又過去了四分之三世紀,正值漫山遍野草木臨近凋零的初秋時節,我站在大殿前仰望它的雄姿,歷經千年風雨,南北雙向簷牙高啄,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鵬鳥的兩翼,那種難以描摹的大唐氣勢撲面而來,恰如李杜的詩篇,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使我的心情也像秋高氣爽的晴空,無比開闊、深遠。

佛光寺的得名,源於北魏孝文帝的一次偶遇。據史籍記載,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經佛光山時,機緣具足,佛光顯現,瑞相萬千,他當即命人在此地建佛堂三間,以資供養,佛光寺由此得名。後來隨著在此清修的淨土祖師曇鸞,以及無名、解脫等禪僧的聲名遠播,佛光寺曾一度成為五臺山名重一時的大剎,當時來往五臺山的僧人,不少雲集於此。山志上說,在此之前,有「法興禪師:七歲出家……來尋聖跡,樂止林泉,隸名佛光寺。……即修功德,建三基七間彌勒大閣,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拉,對賢十大龍王,罄從嚴飾。臺山海眾,異舌同辭,請充山門都焉。」光大佛光,法興禪師可謂功不可沒。後來不幸遭遇史上最慘烈的唐武宗會昌滅佛,全國的寺院均遭重創,恢弘的佛光寺也在劫難逃,最終寺毀僧散,成為幾堆瓦礫。唐武宗滅佛未幾,即告駕崩。宣宗即位,一反武宗與佛為敵的做法,著力倡導佛教。一位在會昌法難中「漏網」的願誠和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四處輾轉募資,於艱難竭蹶之中,得到長安一位女施主的資助,佛光寺終於在廢墟中重新崛起,其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俗稱東大殿者,同時在彌勒大閣的原址上得以重建。

1937年6月,梁思成一行四人在對這座大殿進行了詳盡考察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它雕塑精湛,墨跡珍稀,壁畫細膩,建築古老,無一不是絕代瑰寶唐代原物,而四寶同處於一殿則在全國乃至亞洲僅此一處,被稱之為『四絕』。」目前,全國共有90尊唐代泥塑,東大殿的佛壇上就有35尊,可見其珍貴。

就在殿門開啟的那一瞬間,我就被佛壇上陣容浩大、氣勢磅礴的群像所震撼——佛殿7間,佛壇就佔了5間。在佛壇上後牆處一字排開3臺須彌座,頂部各有倚勢彎曲外側火焰繚繞動感十足的高大背光,釋迦牟尼佛居中,左側彌勒佛,右側迦葉佛;兩個次間,左有普賢菩薩跨著白象,右為文殊菩薩端坐狻猊,連同阿難、迦葉、脅持菩薩、供養菩薩、護法天王,35尊聖像主次井然,森列有序,可謂宏闊壯觀,其勢如虹,與別處的佛殿迥然不同,令觀者無不於錯愕無備間得以直觀地領悟佛法之廣大。其間的20尊脅侍、供養菩薩,面容豐腴圓潤,形態雍容嫻雅,令人懷疑其有體溫、有呼吸,充分體現了唐代工匠的高妙手法和審美趣向。瞻仰已畢,我向他們三拜九叩,虔誠頂禮。儘管有高達殿頂且冰冷密實的鐵圍欄和無處不在的紅外線探頭,我還是從心底感知和承受著諸佛菩薩慈力和悲願的加被,內心猶如秋陽普照般和煦溫暖。在將要退出的偶一回顧間,我看到中央兩根明柱間連接處上部,有幾幅已顯模糊的唐代拱眼壁畫,儘管塵封多年,卻依舊古韻盎然,令人恍然置身於那個吳帶當風的年代。雖然這位民間畫師未必師出名門,但畫作同樣透著《八十七神仙圖》飄逸靈動的氣息,流露出一脈純真無邪的信仰精魂。這些千年之前的補壁佛畫,與佛壇上的佛菩薩像密切呼應,渾然一體,似乎在默默呼喚著正信佛法的回歸。

中國號稱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許是歷史太過悠久,文物遺存太過多樣,故而國人對此漠視者甚多,踐踏丟棄者、隨意拆毀者多有,盜賣換錢者亦不時見諸媒體,故而將佛光寺一類唐建古剎歸入各級政府乃至國家的重點保護之下,似乎也有一定必要。然而,自唐宣宗大中十一年重建以來的1100多年間,中經五代周世宗之滅佛,歷經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其間雖戰火頻繁,加之四時風雷雨雪交相摧殘,佛光寺卻依舊巍然屹立。一直到了20世紀初期,五臺山地區的佛光寺、南禪寺等唐建寺院及其彩塑,巖山寺內的金代壁畫,殊像寺的明代懸塑,塔院寺的阿育王大白塔,以及眾多寺院的殿宇及塑像尚保存完好,這一切雖不可排除官方機構的權力卵翼,但更多的保護出自於億萬信眾,特別是常住僧尼的虔心維護。因為在四眾弟子心目中,無論何時興建的寺院和佛菩薩塑像,都是佛法住世的形象代言,是僧寶宣說佛祖教義的場所,是諸佛菩薩的演教道場,是令人無比景仰的聖地,多方維護唯恐不逮,怎麼可能會去破壞?在各種方志文獻中,我們都找不到宋元明清等歷朝皇帝將某一名寺列入皇家保護名錄的詔書或敕令,可見他們懂得,這種外加的硬性保護律令,實在不如讓民眾的心靈有所皈依,而自覺保護為好。

走在寺內古木森然,冷寂襲人的甬道上,面對已經不是佛子修行道場的「國保單位」,看著東大殿內被冰冷的鐵柵欄圈著的35尊佛菩薩像,特別是頭頂無處不在的紅外線高清探頭,我曾數次舉起相機企圖拍得一幀相片,無奈因耳邊一再響起「不許拍照」的警告而最終作罷,不得不怏怏然走出殿門。在前院北側據說是金天會十五年建成的文殊殿內,除了大殿中央欄杆圍著的以文殊菩薩為主的7尊金代塑像外,其餘的塑像不知何時已經被全部拆除,殿內顯得非常空曠,東北西三面牆上,只有中間一條尚存據說是明代的壁畫人物。殿外門楣上方書寫著「清風遠播」,與文殊殿名實相違,字跡斑駁的牌匾,似乎在向偶爾到此的遊人敘說著這座「寺院」的前世今生。

「寺」,自東漢明帝以來,就是佛教僧徒弘揚正法的場所,佛法僧三寶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所謂佛光寺者,只有在鐵籠子裡被高等級保護的若干尊塑像,其他幾個院落都成了管理人員的宿舍或堆放雜物的庫房。而名為「香風花雨樓」的北側小院,據說是清代建築,我逡巡再三,終於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從高處一窺究竟,只見窗欞上蛛絲細細,樓門前荒草萋萋,油然而生一種難以言說的黍離之嘆。佛被禁閉法無存,既無香火也無僧,還能叫「寺」嗎?

寥落古寺院,秋花寂寞紅;斑駁唐構在,猶自說宣宗。我不是詩人,只好化用元稹的詩句,來概括這座非寺之「寺」。

「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這是我跨出佛光寺的門檻,再度回眸這座遺世而獨立的千年古剎時心中湧起的慨嘆。記得禪宗六祖惠能在《壇經》中對佛法有這樣的解析,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恍如求兔角。」佛法如是,保護佛教寺院和佛菩薩塑像亦應如是。

相關焦點

  • 五臺山佛光寺
    但去過五臺山的遊人卻不一定都來過這裡,因佛光寺距離五臺山臺懷鎮有較長的路程,它位於五臺縣城東北32公裡,距離五臺山臺懷鎮也有30多公裡。我們去的時候已近傍晚,想像著兩位大師當初應該是騎著毛驢走了很久,千般尋找才得以發現在佛光山山腰的這個寺廟吧。大夥急急踏進寶殿,觀賞著、思考著、驚嘆著。
  •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北魏唐·國保)
    >      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裡。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古建築大師梁思成、林徽因稱為「四絕」。寺內唐代木構大殿、彩塑、壁畫、墨 書題記、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
  • 走進佛光寺,和蒙曼一起揭開千年古剎神奇面紗!
    「遊山西·讀歷史」大型文化探尋節目《山河天地間》第七期一起去探尋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式建築將中華文化的魂與根展現的淋漓盡致和我們一起走進佛光寺揭開千年古剎的神奇面紗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坐擁全國最多的古建築數量多達28000餘處可謂浩如煙海、燦若繁星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再到樓塔橋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享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之稱位於忻州五臺山的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築提到佛光寺
  • 五臺山佛光寺(圖)
    五臺山主峰五座,東臺望海峰可看雲海日出,南臺錦繡峰是花的海洋,西臺掛月峰可賞明月嬌色,北臺葉門峰可覽群山層疊,中臺翠巖峰可觀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觀「熱融湖」。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相傳這裡最早的佛教寺廟始建於東漢,現存寺院48處,僧眾數百人。  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南臺外圍的佛光山中。寺因勢建造,坐東向西,三面環山,唯西疏豁開朗。
  • 五臺山最值得去的寺廟-佛光寺
    佛光寺坐落在五臺縣豆村鎮。寺院循勢建造,高低層疊,殿閣巍峨,是五臺山保存最好的寺廟,薈萃北魏,北齊、唐、宋、金、明、清各代分格,形成多種建築聚於一寺的孤例,是我國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 日本學者「中國無唐構」,梁思成夫婦全國尋訪,山西找到四座唐廟
    所以,從1932年開始,梁思成夫婦開始全國各地進行尋訪,最終費勁千辛萬苦,終於在法國人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中,發現了一張唐代壁畫《五臺山圖》,在這裡面記載了一座叫佛光寺的寺院。就在1937年,梁思成夫婦迫不及待地趕往五臺山,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最終在密林的深處發現了這座早已破敗的佛光寺,雖然破敗,但是夫婦倆仍然興奮異常,開始進行了測繪。但是這座佛光寺的建築結構和遼代非常相似,一下子誰也說不準只是遼代的還是唐朝的,或者是五代時期所建造。
  • 除了佛光寺,五臺山還有一座國寶級的唐代佛寺,趙樸初曾詠詞盛讚
    「二唐寺,瑰寶世間無」。這是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先生《五臺雜詠》詞中對唐建南禪寺和佛光寺的評價。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是我國唐代建築的代表作。大殿及殿中的唐代雕塑,堪稱國寶,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 大哉佛光寺(東大殿):五臺山行記二
    安東老王·訪古之旅: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中國現存幾座唐代木構建 築中最宏偉的一座。我來了。然而,東大殿的種種實證表明,它就是唐代建築,建成(重建)時間具體到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代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或類我尋訪東大殿的心境。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佛光寺已無僧人。
  • 五臺山佛光寺詳細介紹導遊詞圖文版
    在佛教聖地五臺山遊覽的最後一站,我們特意給大家安排了一出壓軸大戲,那就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古建築的千年古剎佛光寺。五臺山古屬代州,而從代州上五臺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這使得峨谷成為了歷史上重要的朝臺古道,五臺山四關之一的西關峨嶺關就坐落在峨谷之中。當年淨土宗祖師曇鸞和花和尚魯智深上五臺山走的都是這條路,而 1937 年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家林徽因兩位先生,也是沿著這條千年古道踏上了尋覓佛光寺的最後徵途。
  • 五臺山佛光寺,國之瑰寶
    傳說中五臺山形象為靈鷲峰,又有風水大師說像白鶴騰飛。五臺山菩薩頂又名大孚靈鷲寺,據民間傳說,全山五爺廟最為通靈,五臺山全山嚴格按照風水學原則設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古代建造建設規矩,遍布全山佛廟隨處可見。
  • 中國最古木構建築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封閉大修十年系誤傳
    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戰爭陰雲的籠罩下,以一本《敦煌石窟圖錄》中一幅唐代壁畫「五臺山圖」為線索,前往山西的群山峻岭,搜尋到了這座隱藏千年的古寺,佛光寺寂寞多年的山門終於被打開。一座建造於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構建築就被發現。打破了當時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及以前木結構建築」的斷言。
  • 在中國,有一種時空家園叫做佛光寺
    廣傳所記宕昌王巡禮五臺山,創置佛寺,蓋即此來朝時事。」據其中的廣傳所記宕昌王巡禮五臺山,創置佛寺,蓋即此來朝時事」之句,佛光寺的創建年代為太和十六年(492)。對於佛光寺的創建年代,國內學術界有研究崔正森先生在《五臺山顯通寺——佛光寺創建年代考》一文中認為:佛光寺可能為宕昌王所建,大概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到十三年(478-489)之間。
  • 林徽因與佛光寺的緣分
    五臺山佛光寺為何被譽為「亞洲佛光」,鎮寺之寶是哪四絕?林徽因,這位女建築師,「卻是第一個發現這座中國最難得古廟的捐獻者也曾是一位婦女」,是否因緣際會?一起穿越時間的距離,走進千年佛光寺,聆聽歷史的故事。我們在大殿(編註:佛光寺東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我的妻子覺察到在一根梁底上有非常模糊的毛筆字跡象。
  • 五臺山佛光寺即將收取門票!明年1月1日起執行!票價公布
    明年1月1日起開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即將收取門票。 佛光寺繼續按原忻州市物價局《關於調整五臺山佛光寺門票價格的通知》文件規定的15元/人 次執行。
  • 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梁思成 林徽因)
    編 者 小 記1937年6月,梁思成夫婦第四次來到山西,與中國營造學社調查隊一起深入五臺山地區,終於發現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後梁思成撰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登載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一、二期。
  • 唐代建築的翹楚——五臺山佛光寺(圖)_獨家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如果只能選擇看一座唐代的古建築,也許就是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有份量的唐代建築,梁思成先生形容為「國內古建築的第一瑰寶,也是我國封建文化遺產中最可珍貴的一件東西」,可見它的無上地位。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距臺懷鎮約48公裡的豆村鎮,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佛光寺大殿是我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典範之作。
  • 「山西文博」世間瑰寶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模型梁架結構文殊殿位於院中北側。嚮導介紹說:「這座殿建於金天會15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是我國保存稀有的金建殿堂和最大的配殿。單簷懸山頂,設計新奇,構建精巧。佛光寺東大殿趙樸初曾在《五臺雜詠》中寫道:「二唐寺,瑰寶世間無,千劫何緣存象法?明時自不失玄珠,沉晦慶昭蘇。」所指世間瑰寶,正是佛光寺大雄寶殿,被譽為「亞洲佛光」。
  • 山西五臺佛光寺經幢(唐三通·國保)
    》指引,帶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的旅程,他們找到了寂靜深山之中的佛光寺,發現了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因為她忽然記起, 在佛光寺大殿前的石經幢上似乎也有相同的名字。果然,石經幢上刻有這樣一句話:「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梁上的題字,石經幢上的刻文相互吻合,那麼大殿的建造時間終於能夠確定了。石經幢上刻寫的紀年是:唐大中十一年。根據推算,這應該是公元857年,距發現之日整整1080年。
  • 五臺山八奇之一明月池,能看到你的前世今生,還能求姻緣!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隸屬忻州市五臺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裡,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 去山西玩兒啊 - 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修建於公元857年,唐玄宗大中十一年。它是目前中國幾座唐代建築裡體量最大,而且是唯一的一座殿堂式結構。梁思成先生當年認為是「中國第一國寶」。在1937年的6月26日下午,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在山西的五臺山發現這座當時中國第一座唐代的木結構建築,梁林對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建築的認定打破了日本學者的論斷。佛光寺是在五臺山的五座山峰之外的寺廟,佔地面積大概有34200平方米左右,是一座三進的院落。一依山而建,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