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因江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而得名,古稱黑水。黑龍江之名,最早見於《遼史》。有地方志記載:黑龍江水黑,蜿如蛟龍,故名為黑龍江。康熙十年(1671年),清朝沿著黑龍江岸築城,名黑龍江城,清朝末期改名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別稱冰城,是黑龍江省省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哈爾濱因中東鐵路的修建而繁榮起來,並逐漸形成了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城市性格。哈爾濱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一百多年來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著世界潮流的不斷變化與革新。
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東北大地在清代以前一直是漁獵民族的天堂,黑龍江流域對中原王朝來說,長期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化外之地。但黑龍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今天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糧倉,糧食產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中國糧食的五分之一來自黑龍江省。富饒的物產,為飲食烹飪提供了門類齊全的原材料,所以黑龍江飲食的品類十分豐富,人稱: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
黑龍江的飲食文化與其氣候條件和豪放寬容的黑土地文化緊密相連,人人熱心腸,重視人情,崇尚慷慨仗義,所以菜品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分量足,菜碼大。特別是在招待賓朋時,菜品的分量可以大到讓南方人驚嘆,以東北人招呼客人的習慣,盤子裡的菜就沒有見底的時候,眼見著下去了就得馬上再添滿。
因為禦寒的需要,整體口味偏重,肉禽較多,以鹹鮮香醇為主。習慣食用魚蝦和雜糧,副食品類豐富,食用方法較多蘸和拌,喜食醃漬的酸菜和火鍋類。同時受俄羅斯飲食的影響,白酒和啤酒是慣常飲用的品類,飲酒時常以紅腸、花生米和麵包類佐餐,一次小酌也往往能長達幾個小時。
紅腸是原產於俄羅斯、立陶宛等國的一種香腸,味道鮮美醇厚,因顏色火紅而得名。紅腸主要以豬肉、澱粉和大蒜等材料加工製作而成,製作時先將灌腸烘烤至腸衣乾燥且肉餡呈紅色後,再以水煮至腸體發硬但又充滿彈性即成。所以紅腸是一種已經煮熟的香腸,食用時冷熱均可。號稱比美國熱狗有嚼勁,比英國香腸有滋味。
紅腸在上世紀初由沙俄引進中國,成為哈爾濱特產。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哈爾濱紅腸的製作在傳承俄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匯了自身的特色,原料肉餡除了常見的豬肉,也可選用牛肉或其它肉類;而腸衣的選擇,豬、牛、羊腸也均可用。加工過程經醃製、制餡、灌制、烘烤、煮製和煙燻等工序精製而成。肉餡一定要有肥肉,一是會帶有獨特的肥肉香味,二是如果沒有肥肉的話口感就會發乾。傳統的俄式製法要求在紅腸的任一部位下刀切,都能看到肥肉,切面無大氣孔和汁液,是為上品。肥肉在燻烤時會消耗掉部分油脂,最終達到剛好肥而不膩的境界。哈爾濱紅腸成品油潤光澤,表面因制熟而起皺,帶著撲鼻的蒜香,入口味美爽彈,充滿著特殊的燻煙芳香。那味道,就是東北人心中情愁滾滾、煙火濃濃的故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