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大利羅馬有一座天主教次級聖殿,那就是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它是由米開朗基羅於1563年利用戴克里先浴場的原址部分改建的教堂,戴克里先原本是個近衛軍長官,在卡拉卡拉皇帝後長達50年的內戰末期取得勝利,最終稱帝。與卡拉卡拉一樣,他也修建了大面積的浴場供羅馬公民享用。1563年,88歲高齡的米開朗基羅受命利用浴場殘餘興建了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而1564年大師就帶著未完成這件作品的遺憾去世了。
這座外表樸素內部華麗的大殿於1563年開始建造,長128米,寬105米,供奉知名與不知名的基督教殉教者。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沒有通常教堂的正面的豪華立面,入口就選在浴場遺址的牆面上。
教堂的外觀由米開朗基羅設計,這座教堂的門牆就建在浴場的殘垣斷壁上,和一般的教堂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大師看世界的眼光就是不一樣,它保留了原浴場大廳破敗的原貌,只在上面加了一個十字架,更顯滄桑感。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在1870年後成為正式的國家教堂,包括後來的國葬都在此舉行。也是義大利政府唯一擁有的教堂,每年11月2日萬靈節,政府都會在這裡舉行獻花祭掃儀式。
教堂的銅門雕塑是波蘭雕塑家伊格爾·米託拉吉的傑作,左邊一扇表現的是被十字架深深嵌入身體的耶穌和一些殉道者,他們仿佛要從青銅中掙脫出來。右邊一扇是聖母領報,天使長加百列對尚是處女的瑪麗亞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聖母瑪利亞謙卑地面向天使。這樣的銅門也突顯它的魅力和與眾不同。
教堂內有一個小門通往伽利略紀念庭院,這座高達6米的伽利略銅像是中國人雕塑的,而且他還是著名華人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設計的,在2010年4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捐贈的。
進入大門門口是聖水缽,它採用了天使造型,也充分體現了這座教堂並不簡單。
儘管教堂外觀還保留著斷壁殘垣的那種粗獷與荒涼感,但走進內部則完全是另一片天地:教堂大廳顯得輝煌氣派,巨大的空間內到處是精美的雕像和畫作。
教堂主體是典型的巴西利卡結構,是一座巨大的長方體空間。除中間的主祭臺外,兩翼分別建有小禮拜堂。
在教堂裡有16根暗紅色石柱,顏色淺的8根是浴場遺蹟,也就是公元3世紀的遺物,這些石柱高14米,在埃及從整塊巖石鑿成,用特種船運來。其餘8根石柱是後加上去,這也是這座教堂的主要看點之一。整座教堂給人一種空靈、聖潔感,仿佛自己的心靈也在受到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