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媒體關於中國遊客在機場亂扔垃圾的報導,連續多天佔據熱門新聞位置,引發韓國民眾對於中國遊客行為的關注。
「中國人瘋狂地撕掉免稅品的包裝,清潔員們默默地把這些包裝在一邊堆成小山一樣……這筆(清理)垃圾的費用應該也是由市民們負擔的,我第一次覺得有必要收取(遊客的)入島費。」據韓國《朝鮮日報》2月15日報導,一名濟州島市民在自己的臉書上寫道,並配上了自己拍攝的免稅品整理區域內鋪滿垃圾的圖片。
此類新聞並非是第一次被報導,然而同以往不一樣的是,在質疑之聲中,也有韓國民眾認為,造成垃圾鋪天蓋地,韓國方面也有責任。韓聯社報導稱,機場設計和免稅店取貨機制的不合理,也是導致垃圾產生的原因。
造成濟州島機場垃圾鋪天蓋地真的是因為中國遊客素質低下?還是存在其他客觀原因?垃圾存在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門採訪了韓國濟州島旅遊局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徐廣滔所長。
韓國媒體關於中國遊客在機場亂扔垃圾的報導,連續多天佔據熱門新聞位置。徐廣滔認為,
此次垃圾事件,更多是由於代購者在商業利益驅動下而發生的職業行為。其中,既有機場設置不合理,包括垃圾桶太少等韓方因素的作用,也有代購者素質亟待提高的原因;而其背後則是中韓兩國商品在產品性價比上的差異。徐所長認為,在提高中國民眾素質的同時,相關旅遊機構加強對遊客的引導也頗為重要。
澎湃新聞:針對韓媒所說的中國遊客在機場亂扔垃圾的情況,請問您在負責韓國濟州島與上海之間的旅遊事務過程中,有聽說過類似事件嗎?此類事件發生是否頻繁?
徐廣濤:我是通過今天的新聞得知,中國遊客在濟州島國際機場的免稅品整理區域丟棄了大量的免稅品包裝,造成了整理區髒亂的感覺。隨著中國遊客前往韓國的數量不斷增大,類似的事情在機場、免稅店等場所也在不斷增加。
澎湃新聞:和韓國媒體在以往類似的報導中一樣,此次垃圾事件也在韓國媒體中引發了大量對中國遊客素質的質疑,請問您是怎麼看待這個現象的呢?
徐廣濤:首先,我想做一個區分,那就是我不認為中國遊客此次在機場中丟棄的是「垃圾」,從照片上看,我們可以看到,丟棄的都是免稅品的外包裝,而因外包裝顯得一片狼藉的是免稅品整理區這樣的公共空間。以我個人多次經往濟州島的經歷來看,在免稅品整理區丟棄外包裝的行為更多是一種出於利益驅動下的職業行為,因為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代購者,而不是散客。
代購者為了躲避海關監管而不得不拋棄大量的外包裝,以減少登機前的體積,避免引起海關人員的注意。澎湃新聞:您剛才提到區分代購者的行為和一般到濟州島的旅遊者,您覺得大部分的旅遊者還是比較文明的嗎?
徐廣濤:根據我在濟州島的觀察,隨著越來越多國民走出國門,不少遊客的素質近年來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濟州島的大部分中國遊客,在公眾場合都是比較講秩序的。雖然也存在一些年齡比較大的遊客不太適應當地的習慣,但是總的來說,亂扔垃圾的行為,並不是那麼習以為常。
澎湃新聞:以您的經歷來看,請問在整個過程中,韓國機場或者免稅店工作人員有對免稅品購買者進行提醒嗎?
徐廣濤:在免稅店提領處,往往會有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不要丟棄外包裝以防止商品損壞,或者在面對海關人員的檢查時可以提供合法購買證明。一般來說,為自己購買免稅品的散客往往沒有逃避海關檢查的需要,而需要大量代購的代購者為了減少重量、壓縮體積則往往選擇拋棄外包裝,造成整理區清理垃圾的負擔。
澎湃新聞:除了逃避海關檢查,您覺得代購者出現這樣的行為還有什麼原因?
徐廣濤:正如我上面所說,代購者亂扔外包裝更多是一種職業行為。在利益的驅動下,道德的約束能力就比較難發揮作用了。而代購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很多國內消費者認為韓國產品性價比比較高,質量和價格都比較合適。如果國內產品的質量能夠進一步提升,兩國的貿易機制進一步完善,我相信代購的需求也會較少,此類現象也會隨之減少。
澎湃新聞:有網友稱韓國免稅品的外包裝存在重複包裝的現象,在您看來,是否有這樣的問題?是否還有哪些客觀因素,導致了中國遊客的亂扔外包裝?
徐廣濤:由於中國遊客前往韓國購買的免稅品大部分是化妝品,為了防止商品損壞,韓國對外包裝往往比較謹慎,因為一旦包裝沒有破損的情況下,商品破壞了,韓國方面需要作出賠償。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文化差異,那就是在韓國的很多公共場所,並沒有像中國的公共場所那樣放置那麼多的垃圾桶。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提升國民素質,減少了在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放置數量。但是大部分中國遊客適應了國內垃圾桶隨處可見的公共文化,在公民素質還在進一步養成的過程中,一旦沒有看到垃圾桶,就無意識地亂扔了。因此,我的一個建議是,隨著中韓之間貿易的發展,韓國方面也應該進一步考慮到外來遊客的習慣,在這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
澎湃新聞:為了進一步減少此類現象的出現,您有什麼建議?
徐廣濤:從個人的角度看,即便是出於職業行為,每位中國遊客也都應該遵守國外的相關規則,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更加文明的風貌出現在外國,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此外,各旅遊機構、旅遊服務人員也應該加大對遊客的引導,幫助更多的遊客在旅遊的時候融入當地文化,遵守相關規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