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望長城》:一個講述「守望」的「守望故事」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探索發現》欄目推出的紀錄片《守望長城》於CCTV-10播出。與眾人所想的不同,《守望長城》並沒有選擇眾所周知的八達嶺長城,而是選取了有「中國長城博物館」美譽的寧夏長城。
寧夏境內的長城總長度達1038千米,附有烽燧、墩臺、關隘、城堡等長城防禦體系中的建築設施1225座,北至賀蘭山,南至六盤山,其整體形狀緊隨地形地貌,將寧夏圍攏在臂彎中。
數千年間,寧夏長城凝望過秦漢的明月,也承受過唐宋的風雨,在歷史的漠然與悲涼之下默默守望著中華民族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數千年後,《守望長城》正以故事化的敘事、影像化的手法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僕後繼、盡己所能修繕長城、保護長城、守望長城的回饋故事。
一硬一軟,是文脈流淌在歷史的見証
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具,長城曾在一定時期發揮過重要的社會價值。如今,隨著現在科技的興起與歷史的進步,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但它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無疑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化表達手段,是當代人傳情達意、記錄傳承的重要方式。在文化記錄的層面,長城與紀錄片實則是文明傳承的兩種不同形式,一硬一軟之間,見証的是中國文脈千年不息的生命力。
長城的硬,是縱橫捭闔間的千年不倒。寧夏長城起於戰國,在歷史的縱軸上,它幾乎囊括了秦、漢、隋、明等各朝所築、技術迥異的長城遺跡,其背後隱蔽的文化、歷史、建築、藝術、軍事等內容包羅萬象,異彩紛呈。在整個中國的地域中,寧夏雄渾壯闊的長城與塞上風光融為一體,見証了我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互窺互徵的交融與碰撞。
紀錄片的軟,是聲畫交融中的共生共情。《守望長城》第一集《長城明月生心上》以寧夏長城為主要脈絡,以大量的航拍、延時、跟拍等紀實性鏡頭真實地記錄長城腳下,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們前僕後繼、日以繼夜守護長城的故事。全片充分發揮了長視頻的特色與優勢,其鏡頭語言的質感、深刻與張力,遠非時下社交媒體淺層化的短視頻可比擬。
相守相望,是匠人們至誠至精的匠心
《長城明月生心上》以拍攝團隊抓取長城日出開篇,以長城守護者們修繕長城的故事收束,整個故事圍繞長城和人展開,在平實有溫度的鏡頭中,筆者看到了一群相守相望,不離不棄的匠人用匠心傳承文明的故事,這份匠心既體現在「修繕長城」的過程中,也體現在《守望長城》的過程中。
在我國修砌長城的兩千多年裡,幾乎每朝每代都對既有長城進行了加固與修繕,而看似重復的修繕過程實則是一門匠心獨具的技藝。寧夏長城的修繕方法有土夯、片石幹壘、石塊壘砌、削山為牆、包磚加固等10餘種,但長城修繕保護需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原則,因此維修工程不能使用大型機械,工人們要經常鑽到洞內跪著幹、趴著幹。艱苦的施工環境不僅考量著工人的修築技藝,更考量著工人們的耐力與毅力。
修繕長城需要一份匠心,拍攝一部鴻篇巨製亦需要一份匠心。主創團隊為了捕捉長城日出的拍攝角度,早早奔赴賀蘭山上,找機位、架鏡頭。為了拍出真實、考究的鏡頭,一行人攀爬在莽莽蒼蒼的山巒之間,腳下艱難,卻甘之如飴。
如果說,「守」的是記憶,是歷史的痕跡,那麼「望」的就是未來,是眾生的期待。一守一望間,時間在流轉,初心卻不會變。在守望長城的路上,已有千萬人走過了,而千萬人走過了的,還會有千萬人走。幸運的是,歷史的風塵終究沒有也不會洗去這千年生命的少年英氣。
(責編:燕帥、宋心蕊)
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是全國新聞界每年一度的盛典。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詳細】
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