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概況
鄂倫春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語言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處的大小興安嶺中,特別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人口約8200人(2000年)。「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族人普遍信仰薩滿教,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盛行對祖先的崇拜。俄羅斯人叫他們奧羅奇人
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他們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內蒙古地區。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裡以狩獵為生。鄂倫春人無論男女老少均有極強的射擊天賦,由於鄂倫春人所居住的環境中,是以狩獵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致使射擊成為鄂倫春族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最為基礎的生活技能,背著獵槍去上學、串門在正常不過,如同藏族男子的佩刀一樣,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遊獵生活。解放前,私有制雖然確立,但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餘。
組成
鄂倫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統人民的共同體。「穆昆」是鄂倫春語,即「兄弟們」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個「烏力楞」組成,「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即「子孫們」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傳的 子孫。一個「烏力楞」就是一個父系家族,由幾個或幾十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類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廬帳住所,是非常適合遊獵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樺木做支架,蓋上樺樹皮,冬季用獸皮圍蓋,底部直徑約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間生篝火,可做飯,取暖和照明。
居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鄂倫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為他們建造新居,把他們從散居的山裡請下來。1953年,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結束了原始社會生活。鄂倫春族是我國11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這裡是鄂倫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習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這裡來參觀、考察、探秘、採風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鄉、區、市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民族旅遊,省市旅遊部門也將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確定為民俗風情遊的重點線路。
鄂倫春族習俗
到新生鄉去旅遊,要經過90公裡山路。沿途經振邊酒廠、臥牛湖風景名勝區,跨越法別拉河時,可見採金船採金場面。春看達子香花紅勝烈火,夏觀綠色林海浩瀚無邊,秋望漫山遍野紅葉凝丹,冬賞白雪皚皚純淨天地。路邊有無盡的白樺林,四季風景處處展現美麗的畫卷。山道彎彎,一會兒下坡,一會兒上崗,非常有趣。鄂倫春人還舉行一年一度的篝火節發展變化 伴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在鄂倫春獵民的家裡已難尋覓那獨具的習俗,家家都是彩電、洗衣機、音響等電器以及衣櫃、沙發等家具擺滿屋子,有的家庭也已裝上電話,和漢族家庭沒有明顯差別。但是,如果逢上喜慶日子,他們會從箱子或衣櫃裡翻出民族服裝穿上,你可一睹民族服飾的風採。
家居
在鄂倫春人的家。遊人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服飾。大衣叫「蘇恩」,是冬天穿的皮袍,用狍皮 精心縫製,狍皮為面、毛為裡,穿起來非常暖和。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隻狍腿的皮拼製成的短靴,以野豬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線縫製。在雪地上穿著適用,輕便保暖。「滅塔哈」,是用狍頭做的皮帽。用白樺樹皮製作的器皿,有樺皮簍、樺皮盒,做工精巧,上面用彩色絲線刺上美麗的圖案,是民族工藝。鄂倫春族菜餚風味獨特。主要有「庫明拉」(曬肉乾)、糖拌「吉厄特」(都柿)、狍肉炒「昆比好哇」(柳蒿芽)、野豬肉燉「抗骨拉奴哇」(老山芹)、狍肉炒「給老搔」(黃花菜)、還能吃到「依恩」(猴頭蘑)、「莫鍋」(木耳)、「豆嫩阿特」(樺樹蘑)、吃紅鱗、金線、柳根池等冷水魚,喝「吉厄特啊拉嘿」(都柿酒)。
風景優美
石頭人風景區距離鄉政府10公裡。它依山傍水,剌爾濱河從這裡流過,風光非常優美。夏季可順河漂流,冬季可趕馬爬犁。石頭人度假村以「烏力楞」為單位,建設民族部落,以「塔路」、「鐵克沙」、「邁罕」、「雅塔安嘎」四種「斜仁柱」為主要形式。「塔路」是用沒有加工過的樺樹皮苫蓋在「斜仁柱」骨架上,然後用繩索捆牢。「鐵克沙」是將樺樹皮加工成很薄的一層,在鍋裡蒸煮晾乾後,縫合起來,覆蓋在「斜仁柱」的骨架上。較之「塔路」,用「鐵克沙」覆蓋的「斜仁柱」內光線好,缺點是怕冰雹。「邁罕」是用三幅白布接成長方形的布蓬,搭在兩根豎起的木桿和一根橫著的木桿上,然後四角插上細木桿,將布蓬上的繩套套在杆上,「邁罕」就搭成了。「邁罕」是出獵時的臨時住所。「雅塔安嘎」又叫「恩克那力新哈漢」,與「斜仁柱」形狀一樣,是婦女分娩用的產房。
遊人看到的這些既能觀賞又能讓有能讓友人居住的小木屋,叫「奧倫」,進去看一看還是很有意思的。這棵高大挺拔的落葉松,距地面兩米左右高的樹幹被砍去樹皮,在上面畫一個臉形,用紅布遮蓋,這就是鄂倫春人崇拜的山神「白那恰」。新生鄉政府還準備選一處樹林較密的地方,建一處風葬點,顯示樹杈卡、吊棺、橫擔擔棺等幾種不同的風葬(也稱樹葬)葬式,使遊人了解鄂倫春人從前的喪葬習俗。
新生鄉鄂倫春民族風情遊,是獨具魅力的旅遊線路,熱情、豪爽、淳樸的鄂倫春人用「贊達仁」(山歌)歡迎您,用「阿拉嘿」(舞蹈)歡迎您。
鄂倫春民族鄉位於扎蘭屯市區最北部,駐地為濱洲鐵路的一個小車站——南木,都習慣稱南木鄉。
本世紀初,生活在格尼河上遊畢拉河流域的鄂倫春族一個部落約60戶、260人,為謀生存和開展新獵區,逐漸移動到綽爾河、濟沁河、阿木牛河流域,即大興安嶺東麓淺山區遊獵,使這一帶原始森林開始有了人煙。1939年,偽滿洲國強令居住在黑龍江省訥河、龍江等縣的達斡爾族和蒙古族50多戶約300餘人遷到阿牛河中遊(距南木20公裡)一帶,設立村公所,受偽布特哈旗直接管轄,次年中東鐵路在南木設南木臨時車站。從此,身居密木深處、幾乎與世隔絕的鄂倫春人與居住在阿木牛的達斡爾人開始有了交往。1948年春,黨和政府幫助這部分鄂倫春人下山定居,在阿木牛河畔建立了努圖克。
1949年又動員他們與達斡爾一道遷至交通便利的濱洲鐵路455公裡處定居,使他們第一次過上了真正的定居生活。1950年這裡正式建站,取名南木車站。1956年撤消努圖克,設立南木鄂倫春民族鄉人民政府。鄂倫春獵民也由解放前主要從事脆弱的單一狩獵生產逐漸學會了農牧業生產,以農養牧,農牧結合。
(1)服飾
舊時鄂倫春人以狩獵為主,因而他們的衣服、鞋帽等都是用各種獸皮製作。鄂倫春皮袍做工精細,樣式講究。男皮袍「蘇恩」領口袖頭鑲異色皮毛;女皮袍面上繡精美花紋和「吉哈布頓」(項圈)。鄂倫春婦女的絕活,是給獵手製做「密塔哈」(狍頭帽子)主要起誘惑野獸的作用,具有實用功能。鄂倫春民族的皮靴,有用鹿、犴皮製做的「溫得」、用狍脖子皮作底而毛朝外的「其哈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既輕便又保暖,適於在林海雪原上穿。
隨著生產內容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現扎蘭屯市鄂倫春居民平素多著漢族服裝,但年長者仍願意穿傳統民族服飾。逢喜慶節日和重大場合,年輕者亦多穿著綢緞等面料的民族服裝。
(2)飲食
淬瀹肉與吊燒
過去鄂倫春人沒有鍋釜之類容器,煮肉很難。《龍沙紀略》載:「東北諸部落,……無釜甑罌之屬,熟物刳木貯水,灼小石淬水中數十次,瀹而食之。」所謂灼石淬火,即將火燒石子不停地拋入刳成空心的的木頭水容器中,將肉瀹熟。這種灼石淬水燴制而食之的方法雖原始,卻為鄂倫春人所獨有,堪稱別有風味的「淬瀹肉」。
吊燒即用獸胃煮肉,也是原始的煮肉方法,即將獵來的獸胃洗淨,放進水和肉塊,吊在火上烤。等到胃燒焦了,水也達到沸點,裡邊的肉也八分熟了。這種辦法很適應遊獵生活。
古俗「敖布」
鄂倫春民族鄉的老一輩獵民至今仍保留著古俗「敖布」的殘餘,即獵物平分,人人「敖布」一份。未實行定居前,鄂倫春人在深山密林中獵獲野獸,特別是熊、鹿、犴、野豬等大型獵物,馱回駐地後,不論本部落或外地人,也不論男女老幼,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其中要把最鮮嫩、最有營養的犴肝等奉南給深受尊敬的老人「阿亞莫列根」(狩獵能手、英雄)承包到戶後,這一習俗仍被保留,老弱病殘或鰥寡孤獨者仍可分得獵物而不受歧視。
(3)居住
扎蘭屯市鄂倫春族居民舊時因主要以遊獵為生,故無固定居住場所,一般多住「木刻楞」或「斜仁柱」。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鄂倫春族居民實現定居後,住上了磚瓦結構的固定房屋,室內陳設亦與當地漢族居民相近。
(4)禮儀
鄂倫春人以尊老好客為榮。青年人遇見長者,必須口稱「阿亞」(平安),施曲膝請安禮。對遠來的客人,以好酒、好肉、奶茶招待並安排住宿。
互助友愛是鄂倫春人世代相傳的美德。獵人狩獵歸來,無論相識與否都可討取,拿多少由其自便,主人不問,分文不取。狩獵時一人獲獵物而另一個空手,則二人共同剝獸皮平分獸肉。 對其他兄弟民族同樣友愛無私,路遇相求,解囊相助,不問還期。
(5)傳統藝術
贊仁達
鄂倫春語「山歌」。這裡鄂倫春族歌唱藝術的主要形式。南木鄂倫春民族鄉的鄂倫春老人幾乎人人都會唱,在山場、密林中、田地裡或場院中,隨時都可以聽到他們那別有風味、拉著長調的歌聲。如有貴客臨門,酒酣耳熱之餘,他們會連唱不休,直至通宵達旦。
「贊仁達」有相對固定的曲調,但無固定歌詞,一般也無需樂器伴奏,節奏自由,旋律高昂,剛健而悠揚。鄂倫春人有很高的即興編詞能力。在演唱時,他們根據情景事件即興編詞,用「訥依耶」、「希訥耶」等為襯詞,表達自己發自肺腑的真摯感情。「贊仁達」中,情歌佔有重要地位,且以語言樸素、感情真實、比喻生動而著稱。
呂日格仁 鄂倫春語「舞蹈」。鄂倫春人的舞蹈大體可分為娛樂性、儀式性和宗教性三大類。無論哪一類,其動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並以激烈動作結束表演。舞蹈表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而伴之於詞曲,即邊歌邊舞。舞曲經常以「額呼蘭德」、「額乎德乎」、「介邊介回」、等詞為襯詞,同時還以「哲黑哲」「加黑哲」「達乎達利」之類襯詞作為伴舞的節奏呼號。
舞蹈
鄂倫春舞蹈中佔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動物動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種模仿數種飛禽動作及其鳴叫聲的大型舞蹈。表演者分兩隊,相隔十餘步遠,一臂平屈於胸前,另一臂平舉於後側,舞步輕盈,臂、肘、腕、指都不停擺動,呈波浪形,表示雁飛。在「蓋蘇蓋」的呼喊中,兩隊相遇,每人旋半圈,臂在頭上划動半圓表示雁擊長空,遠望表演者臂腕擺動,恰似群雁翱翱。「蓋蘇蓋」之場震耳,酷似群雁齊鳴。此外還有「布穀鳥舞」、「熊鬥舞」、「野豬搏鬥舞」、「樹鳥舞」等粗獷豪放,模仿性極強。另一類是表現勞動生活的如「依如嫩舞」,表現獵後高興地將獵物馱向馬背的情形;「紅果舞」表現婦女採集紅果時的歡笑場面;「魯力該嫩舞」場面較大,人們手拉手圍成一圈,左右跳動,歡快無比。
雕刻與刺繡
鄂倫春族有較高的雕刻與刺繡藝術,不但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平。鄂倫春人的各種精美樺皮製品幾乎全部由婦女製作,如「寬給查」(樺皮桶),「紅蓋」(樺皮筒)、「卡密」(樺皮簍)、「奧紗」(樺皮針線盒)、「阿達勒」(樺皮箱)等,無不雕有不同樣式和顏色的圖案。這些雕刻花紋大體有三種,雲雷紋作為中心圖案,象徵吉祥;迴轉達紋用於製品的邊沿或花紋四框;組合花紋主要用於製品蓋的中央。雕刻的花紋除少部分外,大部分沒有象徵意義,主要是為了欣賞。雕刻時先用紙剪好底樣,繪在樺皮製品上,然後用自製的特殊工具「陶格陶拉溫」(骨制刻刀)雕刻。在樺皮製品中,「阿達瑪勒」是最精美的雕刻藝術品,這裡待嫁姑娘的嫁妝。「阿達瑪勒」為長方形,花紋染成紅、黃、黑三色,各表示喜慶、吉祥和堅貞愛情。
鄂倫春人的刺繡藝術主要還表現在皮革製品上,主要是「阿文」(皮帽)、「蘇恩」(皮袍)「阿拉木西」(皮套褲)、「烏塔罕」(皮口袋)、「薩勒巴齊」(皮手套)、「卡巴達拉嘎」(煙荷包)以及馬褡、鞍韉上。其中皮手套、煙荷包最為精美。皮手套的圖案花紋用各色薄皮貼繡而成,其中手背多為吉祥結或雲彩捲圖案,手指關節是桃形或菱形圖案,指尖部分則有指甲狀圖案。煙荷包上的圖案多象徵純潔愛情,製作精美,使人愛不釋手。
(6)婚嫁
鄂倫春人在婚姻締結上主要有求婚、認親、過彩禮和結婚等一系列過程。求婚:男孩到15—16歲、女孩14—15歲,家裡就要為他們張羅婚事。求婚由男家提出,男家父母看中了某家姑娘,就託媒去求婚、認親;求婚成功後,媒人和男方的母親等帶著燒酒、野豬肉到女方家,男子給女方長輩嗑頭,唯不給嶽父母嗑頭,即為認親;過彩禮一般是2—3匹馬、兩桶酒、兩口野豬;結婚:舉行婚禮的前幾天,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女家的人要出來很遠相迎。回去時,新郎再要早走一天,新娘由本家叔伯等送到新郎家,而且還要帶上一些禮物。當主人把所有的男女雙方的賓客讓至坐位上後,新郎新娘開始拜天,兩人面朝正南方向磕頭,然後由新娘拜公婆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接著酒宴開始,把預積的乾柴點燃,來賓圍著篝火而坐,主人把酒和肉送到客人面前。席間新郎和新娘要給所有長輩磕頭敬酒,受拜者一面向新人祝福,一面贈送禮品。酒至數巡,歌聲大作,客人翩翩起舞,熱鬧異常,直到深夜。入夜,新郎新娘用一個碗吃「老考太」(粘粥),並同用一把刀,吃一盆肉,象徵永遠親密,白頭到老,永不分離。最後,由嬸娘或嫂嫂給鋪床,並看著新人寬衣後,兩蓋著一床被躺下後才離去。新中國成立後,鄂倫春除仍然實行氏族婚姻制外,婚嫁儀式多隨漢族,民族婚俗已不多見。
(7)喪葬
清代至民國初年,鄂倫春人喪葬主要是實行風葬,即用柳條編一個棺材或選一段粗樹幹,鑿成空穴,將屍體置於內,將其架在樹上或用一橫杆搭在兩樹的樹杈上,把棺材吊在橫杆上,一年後埋在土中。火葬主要是用於患急病亡故的青年和孕婦。葬地一般選在有山有水的地方。
鄂倫春人認為,人死後在冥陰界裡要生產生活,因此要把生產生活用具放在棺材裡殉葬,也有殺馬殉葬的。葬儀中,周年祭最為隆重。
民國末年至解放初期,鄂倫春族繁雜的喪葬習俗基本湮沒。近代鄂倫春人亡故後,一般為其換上新衣服,然後用木棺裝殮,進行土葬。
(8)鹿笛與狍哨
鄂倫春人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發明了鹿笛和狍哨。用這種工具誘打犴、鹿,很見成效。 鹿哨稱「烏力安」,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後縱向鋸開,將木心挖開,合上後用繩紮緊。使用時獵人將「烏力安」細端放在唇邊用力吸吮,發出的聲音很像雄鹿的鳴叫聲,群鹿循聲而來,便可射殺。 狍哨稱「皮卡蘭」,即將一條一釐米多寬的薄樺樹皮疊成扁圓形含在口裡,發出狍崽樣叫聲,母狍或仔狍歡蹦亂跳跟隨來,即可舉槍射殺,也可將聞聲而來的猞猁等物射殺。近年來,隨著野生資源的有效保護,放下獵槍的鄂倫春獵民早已轉產。「鹿笛」與「狍哨」已派不上用場。
宗教信仰
一、宗教的形式
(1)自然崇拜
處在原始社會形態的鄂倫春族,對於自然界巾無窮無盡、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當然是無法理解的,認為自然界的萬物一定是有靈的,因而對自然界產生一種畏懼心埋,於是就祈求,就崇拜。
在鄂倫春人看來,太陽能給人以溫暖相光明,是太陽神所賞予的。因此,每逢正月初一的清晨,都要向太陽升起的地方磕頭,以敬拜太陽神。在所供奉神像的畫面上,也多畫有放光的太陽圖象。如果兩人發生了口角是非難分,或遇有委屈苦難之情時,便對太陽起誓或向太陽訴冤、禱告,以求澄清是非和解除苦難。當發生日蝕時,人們認為是天上的黑狗在吃太陽,便一邊敲盆一邊火聲呼叫「卡日阿麼克!卡日阿麼克!」(呼叫黑狗)以驅黑狗救太陽。
月亮,鄂倫春語叫「別亞」。人們認為月亮是夜裡照明的值班神,負責注視地面百獸活動的情況,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向月亮磕頭、以祈求月亮神能多賞予獵物的習俗。每到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都要供奉月亮,叩拜月亮神。當人們遇到苦難時,也要向月亮神祈求,以解除苦難。如果發生月蝕,也同樣敲盆呼叫驅狗救月亮。
鄂倫春族稱北鬥星為「得勞恩」。他們認為北鬥星是指明方向的神,獵人夜間所以能辨明方向不迷路,是北鬥星指路的緣故。因而有的人還在一塊黃布上畫卜北鬥星的圖象供奉起來。還有人認為北鬥星是管倉庫的神,或者是長壽星等,每逢年節還要給北鬥星燒香磕頭,以求多賞財富或延年益壽。
鄂倫春人對打雷、閃電現象十分恐懼,因而有著許多傳說。有的說打雷打閃是「恩都力」(天神)發怒的結果,如果打雷打閃厲害就要磕頭禱告,祈求「恩都」息怒。還有的認為打雷打閃是雷公雷母在懲惡除害,雷公拿著鑿子和錘子,雷母拿著一面銅鏡,當雷母用銅鏡照射到惡魔時,雷公就照準用錘子敲打鑿子,將惡魔擊死。銅鏡照射發出的光就是閃電,錘子敲打鑿子的聲音就是打雷。因而對惡人往往用遭雷擊死來詛咒,當有人收到冤屈,為了澄清事實時,也用遭雷劈死來起誓。
火神,鄂倫春語叫「託奧博日坎」。因為火對人們的生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對火是既親近又很崇敬。每年農曆除夕晚上每戶都要點上一堆篝火,並供上酒肉,初一早晨還要對灶火磕頭祈求保佑。平時每當吃飯時老人們都要首先向火裡投點食物或撒幾滴酒,表示供奉。禁止往火裡潑水,或用刀子、木棍往火堆裡亂捅,也不準往火堆裡吐痰等,怕觸怒了火神,不再給人以溫暖。猛烈的野火撲向村落或房舍時,人們往往要跪地向大火磕頭,以求火神免災。
「白那查」,是鄂倫春族獵人最崇拜的山神。他們認為山裡所有的飛禽走獸及其它財富都是由白那查掌握著,所有的獵物也都是他賜予人們的。因此對「白那查」的供奉也極為虔誠。獵民每當要打紅圍前,都要向「白那查」供祭磕頭。在山上狩獵期間,每逢飲酒吃飯,也都要先用手指蘸酒向上彈三下,或將酒碗高攀過頂繞幾圈,口中還念念有詞,禱告「白那查」多賞獵物等,之後才能飲酒吃飯。若遇高山深洞或怪石奇樹時,便認為是「白那查」住的地方,在經過此地時都要下馬磕頭,並不敢大聲喧譁或胡言亂語。以防驚擾惹(怒了「白那查」。
鄂倫春人供祭「白那查」一般都到野外去,在山上找一棵粗大的樹,在根部用刀斧砍出一個人外形,便是「白那查」,然後在其前而擺酒敬煙,下跪磕頭禱告,以後凡從這棵樹旁經過者都要下馬敬煙磕頭。
(2) 祖先崇拜
由於鄂倫春對氏族或本家族先人的崇敬,以及人死後靈魂永存觀念的產生,便出現了祖先崇拜,鄂倫春語對祖先神叫「阿嬌儒博日坎」,「阿嬌儒」是根子的意思。起初,人們把母親家族的祖先叫「阿嬌儒」,後來逐漸把父親家族的祖先也叫做「阿嬌儒」了。鄂倫春族的每家每戶幾乎都曾供奉過「阿嬌儒博日坎」,神像是用松木刻製成的偶像,或在一塊黃布上繪製的一個半身人像,裝在神龕內,由老人精心保管,搬遷時也隨身攜帶。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是永存的,因此,祖先不僅能夠保佑子孫後代不斷生息繁衍,而且還能為子孫後代祛病除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每到年節都給祖先神燒香磕頭、化紙禱告。過去在每三年召開的氏族會議上,也要首先舉行祭祖儀式。不僅全氏族的成員都要參加,而且還要請來各路的薩滿跳神。對這種儀式鄂倫春語叫「烏門那特恩」,要在氏族長——「穆昆達」的親自主持下進行。每個氏族成員都要帶來許多酒、肉等祭品,擺放在祭壇上,然後焚香燒紙磕頭。這種祭典儀式要進行幾天,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
(3)偶像崇拜
隨著鄂倫春氏族制度的逐漸瓦解,以上幾種崇拜也開始逐漸消失,但又出現了偶像崇拜。他們把各種神根據自己的想像用木頭刻製成千奇百怪、神態各異的偶像,也有畫在布和紙上的。其形有大的也有小的,有穿衣服的,也有不穿衣服的,有和顏悅色的,也有兇神惡煞的等等。就是同一個神因各地及每一個獵戶的想像不同而不同。偶像,鄂倫春語叫「毛木鐵」,其形狀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只有頭和上半身,頭上也只刻有眼睛和嘴,約有五、六公分高,其下部為尖形。這樣的偶像一般要做許多個,供祭時就將其一個個插在一尺多長的板條上,使它們站立成一排,一排約有六個到十個。第二種是稍大些的,約有十公分高,眼、耳、口及手、腳俱全,供祭時用線繩串在一起吊起來。一組有四個到六個。第三種是單個較大的偶像,約有二十多公分高,這樣的偶像不僅眼、耳、鼻、口四肢俱全,而且四肢還能活動,雕刻也比較精細,有的還給穿上皮衣服或布衣服等,這種偶像不多。畫像鄂倫春語叫「阿尼罕」,大致也有三種:一種是畫有人像的,人數多少不等,有的只畫有一兩個人,也有的多達十幾個的。第二種是在一張畫面上,即畫有人像,也畫有各種獸類及鳥、鷹的的圖案。第三種是沒有人像,只畫有一對龍或一對蛇的。三種畫面雖各不相同,但多數畫面的一角都畫有太陽或月亮,平時都裝在用樺皮做成的神龕裡,放在「瑪路」的位置上,奉時時才拿出來。給偶像和畫像上供,多是因家裡有人得病,祈求神靈保佑早日康復,或獵人遠出打獵,祈求神靈多上次獵物等。供奉的祭品多為天鵝、狍子、鹿,野豬等。不準用帶利爪的野獸做品,認為用這樣的野獸祭神,神靈會生氣,不僅不會賜予,出獵後還可能被這種野獸抓傷。上供時要到野外先把偶像、畫像擺好或掛好,將祭品煮熟後擺放在神像前,再供上酒和煙,然後凡參加上供的人都跪下磕頭,要由一位長著祈禱,講清這次上的目的,祈求各路神靈多多保佑等,同時還將祭品中的血抹在每個偶像的嘴上,表示神靈們已吃到了祭品。祭品不再帶回家去,參加的人們磕完頭之後就要坐上一圈邊吃祭品,邊說些吉利的話,直到吃完為止。上供是男人們的事情,除了老年婦女和女童之外其他婦女不準參加。 除了對以上這些神的崇拜之外,隨著與其他民族的往來,還吸取了其他民族的一些神靈為己所用,以求族人免遭災難、大吉大利。如:「吉雅其博日坎」(財神爺),「瑪羅博日坎」(保安神)、「昭路博日坎」(管牲畜繁殖和安全的神)、「卡達博日坎」(石砬子山神)、「居拉西柯依博日坎」(灶神)、「敖律博日坎」(狐仙神)、「庫屯博日坎」(城市神)、「衙門博日坎」(官差神)、「土倫瑪路」(管神的神)、「額得娘」(管天花的神)、「尼其昆娘娘」(管麻疹的神)等,並對其崇拜。
二、薩滿及其活動
過去,鄂倫春人普遍流行薩滿教。據考,薩滿教在我國東北地區已有近萬年歷史,作為精神文化現象,它的產生、發展是與人類早期幼稚的認識能力及對大自然的敬畏分不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薩滿教自然被人們所棄,如今只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
薩滿是鄂倫春族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巫師,也被認為是勾通人與神之間交際的特使,因而特別受到人們的尊敬。薩滿一詞來源於通古斯——滿語,含義是「激動不安」或「狂怒之人」的意思。
據說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薩滿的,根據神的旨意和人們的傳統觀念,有這樣三種人可以成為薩滿:第一種是小孩出生時胎胞不破,需割開取出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薩滿。第二種是得最病或怪病久治不愈,而請了薩滿跳神之後就好了的人,很可能成為薩滿。第三種是一個原來很好的人,突然得了癲癇病,咬牙切齒,亂蹦亂跳,這樣的人好了之後也可能成為薩滿。薩滿分為「阿嬌儒」薩滿和「德勒庫」薩滿兩種,「阿嬌儒」薩滿,即氏族薩滿。最初一個氏族基本只有一個薩滿,隨著氏族組織的逐漸解體,分居各地的氏族成員因宗教活動的需要,又出現了各自的薩滿。同時,由于氏族的女薩滿也有出嫁到別的氏族去的情況,並繼續從事宗教活動。這樣在一個氏族就可能出現幾個或許多個薩滿,對這種脫離了原來氏族的或到外氏族之後才出現的薩滿,一般叫「德勒庫」薩滿,意思是流浪者薩滿;他(她)不屬哪個氏族,可以到任阿一個氏族中去跳神,也可以搬到某一個氏族去居住。據說他(她)死後還可以隨意到任何一個氏族中去附體,所以也不必有新薩滿來繼承。「阿嬌儒」薩滿,人們一般都認為是正神,是氏族自己的薩滿,所以比較信任,其權威也要高於「德勒庫」薩滿。但是「德勒庫」薩滿則不服,往往因在某些法術上可能高於「阿嬌儒」薩滿而出現兩個薩滿對跳的情景,以圖用自己的法術來壓服對方,求得群眾的信任。 薩滿,男女都可以充當,男薩滿叫「尼饒」薩滿,女薩滿叫「阿西」薩滿。男女薩滿的地位是平等的。由於薩滿不能自己給自己跳神看病,所以他(她)們可以互相給對方跳神,也可以互相結婚,但男女薩滿結為夫悽的很少。
(1)法具
鄂倫春薩滿的法具比較多,也比較複雜,主要法具由神帽、神衣和手鼓三部分。神帽,鄂倫春語叫「薩滿阿烏文」,其外形猶如唐僧帽,其骨架是用約十公分寬的厚皮子做成的,呈圓形,外面套有繡著各種花紋的黃布,裡面有帽襯,上邊一圈固定有用鐵絲彎成並用各色布套著的九個三角帽頂,在每個角的尖端還系有小銅鈴和各色的飄帶,帽沿一圈縫有約一寸長的穗子,前臉垂有串珠,遮住眼睛及半個面孔。
神衣,叫「薩瑪黑」,是用犴皮或鹿皮縫製而成的,長約四尺左右,過膝,領口、袖口及前襟等部位都有各色雲字花紋,並綴有各色貝殼紐扣等。腰上系有較寬的皮帶,在腰帶的下面縫有一圈各色的寬飄帶,一直垂到腳面,前襟後背掛滿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銅鏡盤。整個神衣約有五、六十斤重,這種神衣從外表看酷似戲臺古代武士的盔甲,花花綠綠、閃閃發光很是威風,稍一碰動就會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
手鼓,叫「烏託文」,是扁平的單面鼓,呈橢園形。其架子是用寬約五、六公分的木板彎制而成,鼓面是用退了毛的狍皮或小鹿皮做成的,做時要用狍頭膠或骨膠粘合。鼓的背面釘有用皮繩做的十字形把手,上面裝有三個銅或鐵環,手指仲進就可將手鼓拿起。為使手鼓悅耳動聽,還在手鼓背面的鼓架上釘兩根穿銅錢的鐵絲,當手鼓敲響銅錢就會發出譁譁的聲響。用手鼓之前要用火烤一烤,便鼓面繃緊,敲擊時便能發出更清脆宏亮的響聲。鼓槌,長約一尺,是用狍腿皮包裹鹿筋或鐵絲製成的。手柄處要系上一個皮繩套,用時可套在手指上以防脫落。一個薩滿一般都有兩面鼓,一是防擊破備用,二是二神(薩滿的徒弟)也能用。此外,還有一種法具叫「檔」,是用術頭刻制而成的四楞棒,長約有五十公分,上端系有各種花色的布條。薩滿每當跳神完了之後,請來幾個神就在「檔上」的楞角用刀刻下幾個豁口,是作,如對講神降臨次數的登記憑證。 薩滿死後,要將法具傳給氏族內部新生的薩滿繼續使用。由於這些法具的保管都非常精心,
(2)跳神
薩滿跳神多為有人來請,或為病人治病,或為氏族祭祀,也有富裕人家為使神靈保佑自己的家業,或能打到更多的獵物而請薩滿跳神的。每當跳神,主人家事先都要通知親威朋友們來幫忙,聽到的人們也都要扶老攜幼前來看熱鬧。跳神都是在晚上進行,太陽一落山主家就在自己的家門前生起一堆篝火,看熱鬧的人們圍著火坐上一圈。當夜幕降臨,薩滿便穿上神衣,戴上神帽,手拿手鼓和鼓槌走到篝火旁,坐在早巳準備好的「塔繞蘭」(薩滿坐的板凳或坐墊)上,閉上眼睛開始慢慢擊鼓請神。這時有人要拿一團撒有「阿查」(能放出香味的爬山松葉子)的火炭,放在薩滿面前,據說用火引路神才會附體。不久,薩滿全身逐漸抖動起來,鼓聲也開始加緊,這時的薩滿似乎表現得精神恍惚,失去了知覺,表明神即將要附體了。突然,鼓聲大作,薩滿的全身開始抖動不已神衣上的各種銅器發出激烈地撞擊聲,這說明神已經完全附體。繼而薩滿開始抑揚頓挫地唱著講起話來,這便是神通過薩滿之口講的話。開始要問主人家因何事請他來,坐在薩滿後面的「扎日也」(即二神),就要替請跳神者答覆是因何原因請貴神來的。如果是為了看病,就要請教該神是什麼原因因得罪了哪位神,並如何贖罪等。這時神就會告訴因什麼事觸犯了什麼神才得的病,並指出如何贖罪的辦法,如燒香磕頭殺牲上供等。也有的請的正著,正是被觸犯的那個神,病人自己也承認觸犯了那個神靈時,薩滿便會狂怒起來,邊說唱,邊圍篝火瘋狂的跳起來,這時候跳神便達到了高潮。腳步隨著歌聲一前一後,一左一右有節奏的跳動,手鼓也隨著歌聲和舞步時緊時緩,時高時低的敲擊起來,神衣上各種銅器隨著舞步發出「譁譁」的撞擊聲。在薩滿說唱時,「扎日也」也要隨聲附和,配合甚為默契,不僅要隨和其音調,而且還要非常流利的應答薩滿提出的問題。圍坐篝火旁觀看的人們,有時也要隨聲伴和,不時發出「者!者!」,「哎嘎!哎嗄」的聲音。也有的薩滿在說到病因是什麼魔鬼在作崇之後,為表示要制服魔鬼或與魔鬼去進行搏鬥,便當場作法,如吞針、吃火炭、用刀砍手臂、赤腳蹚篝火等。最後,薩滿要回到原地急速的旋轉,並發出「嘿嘿」的聲音,這時要迅速上來七、八名彪形大漢,手拉手的把薩滿圍住,當薩滿轉到十幾圈後,便會突然向後仰倒在大漢們的懷裡,並癱軟得一動不動,說明神靈已離去,跳神儀式也就到此結束。
鄂倫春人還有一重大的祭祖儀式「烏門那特恩」,其規模更大,也更隆重,這個儀式是在氏族長的親自主持下進行的,全氏族的成員在幾個月前就開始籌備,如布置場地、修理神具,準備祭品等。祭奠的那天,從各地請來的薩滿,帶著自己的神具,氏族成員們帶來許多祭品,將其擺放在掛有祖先畫像或神偶前的祭壇上。當太陽一落山,便點燃起幾堆篝火。篝火的堆數,要根據請來的薩滿數而定,即請來幾位就點幾堆篝火。夜幕降臨薩滿們便戴戴上自已的神衣神帽,各自坐在篝火旁開始擊鼓請神。在各位薩滿中,氏族的「土如恩」薩滿一般是年歲較大,有威望,並且技藝高超者,所以一般都由他來帶頭,其他薩滿也聽從他的指揮。如當擊鼓時,「土如恩」先敲,其他薩滿隨和,就是「神靈」附體之後的說、唱,舞等動作,也是互相配合協調的。如某一位薩滿在說、唱的時候,其他幾位則聽著,或隨聲附和,並隨著他的節奏輕輕地敲打神鼓。當舞動的時候,開始都是圍著自己的火堆轉,舞到高潮時,幾位薩滿就變換著各種隊形和動作,邊跳邊在各火堆間來回穿行,這時是最精彩的時候。
在以後的幾天裡,幾位薩滿則分別單獨表演,這對每個薩滿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其技藝如何,能否贏得群眾的信任,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他們都要使出渾身的解數認真表演。一般說每個薩滿各有長短,有的能唱、有的能跳,有的以魔術見長,有的是功夫過硬。祭典儀式一般要在春、秋兩季舉行,活動的天數要根據薩滿的人數和活動的內容而定,如果請來的薩滿多,活動內容也豐富,有時多達十幾天甚至半個多月。在這期間人們不僅看薩滿們的精彩表演,而且還要舉行賽馬,射擊、摔跤等體育活動。
鄂倫春族的薩滿帶有一定的專業性,一旦成為薩滿就要終身從事宗教活動。據說最初薩滿為他人跳神是不要任何報酬的,他們認為跳神是神授意的,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他們和大家一樣靠參加生產勞動來維持生活,沒有任何特權,因而很受人們的尊敬。人們為了感謝為其跳神治病,只是自願地送些禮物,如酒、肉、衣物等。隨著私有制的生產和發展,薩滿們雖然也參加生產勞動,但是為人跳神時也逐漸開始收取報酬,並且越來越重,有的甚至在跳神前就講好價錢。
(3)佔卜
佔卜,鄂倫春語叫「阿嘎坦」,當病人久治不愈,獵人外出不歸,獵馬丟失或久獵不得時,為知吉兇便進行佔卜,並祈求神靈保佑。佔卜者多為老年人,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用獵槍或大斧佔卜。佔卜者首先將槍或大斧用煙火燻一燻,驅邪淨汙,然後放在枕頭上,用一隻手握住槍託或斧柄,低頭禱告問卜,然後向上舉。據說問對了就能把槍或斧子輕輕舉起來,如當問到病人是否由某一位神靈作祟時能將槍或斧頭舉起,說明問對了,於是佔卜者就給那位神靈上供磕頭,祈求病人早日康復,如果沒有舉起來,還要繼續問,再舉,直至能夠舉起來為止。佔卜獵人外出不歸也是如此,當問到獵人能否於某日回來時將槍或斧頭舉起,就說明獵人還健在,家裡人也就放心了,其他依然。二是用燒野獸肩胛骨(哈拉巴)的方法佔卜,如佔卜外出打獵或辦某件事是否順利,就將已啃光肉的肩胛骨(多用狍子的)放到火裡去燒,燒一會兒就拿出來看被火燒裂了的骨縫兒,如果骨縫是順茬並且很清晰,就認為一定很順利,否則就不順利。第三種是水盆佔卜法,當獵人幾日打不著獵物時,就將一乾淨的水盆放在月光下,並向月亮磕頭禱告,祈求月亮神多賞獵物。第二天如果看到盆內有野獸毛,就認為以後一定能打到野獸,盆內有什麼野獸的毛,就可以打到什麼野獸。第四種是用立筷子的方法佔卜。作法是將一支平頭的筷子邊禱告邊輕輕地立在盛滿水的碗內,據說禱告對了就能立住,立不住就說明禱告錯了,就再禱告,這種佔卜方法是婦女們所常用的,如今佔卜之俗已基本不存。
鄂倫春自治旗璀璨明珠
鄂倫春自治旗---興安嶺上的璀璨明珠,成立於1951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總面積59880平方公裡,是全市面積最大的旗(市)。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蒙古、漢等21個民族的30萬人口的這片熱土上生息繁衍、相濡以沫。旗轄8鎮2鄉,獵區鄉鎮4個,獵民村7個。全旗鄂倫春族2050人,其中獵民830人。境內駐有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所屬6個縣處級林業局、大興安嶺農管局及所屬6個國營農場、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農工商聯合公司及大興安嶺麵粉廠,設有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林管局和加格達奇、松嶺兩區。鄂倫春自治旗轄6個鎮、1個鄉:阿里河鎮、大楊樹鎮、甘河鎮、託扎敏鎮、諾敏鎮、烏魯布鐵鎮、古裡鄉。境內有: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諾敏河農場、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宜裡農場、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扎賚河農場、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古裡農場、加格達奇區、松嶺地區、大楊樹林業局、甘河林業局、克一河林業局、吉文林業局、阿里河林業局。
綠色寶庫
鄂倫春自治旗是一個有巨大開發潛力的綠色寶庫。有林地面積4389萬畝,佔林地面積的50.16%。活立木蓄積量達2.9億立方米,是我國木材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廣袤的森林裡棲息著野生動物150多種,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野生動物30餘種。林經濟魚類10餘種。林間生長著300多種中草藥、蕨菜、黃花菜、柳蒿芽、蘑菇、猴頭、黑木耳、紅豆、越桔等山產品享譽國內外。自治旗南部為宜農區,平均年產糧食2億公斤,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糧食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有大豆、雜豆、油菜、土豆等。
資源豐富
鄂倫春自治旗水資源豐富,地表水資源總量96.5億立方米,佔全市的35.5%。河流總流域面積5.1萬平方公裡,佔全市的20%;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6.38億千瓦時,優秀電站壩址20餘處,總庫容32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5萬千瓦、靜態投資22.96億萬元的畢拉河口水利樞紐工程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地下水埋藏淺、易成井、水質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儲量約2億立方米(指礦化度小於2克/升的淺層淡水),有多處天然的飲用礦泉水開採點。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探明有開採價值的有煤、金、石灰石、鉛鋅等10餘種。
旅遊
優美的自然自然景觀、獨特的鄂倫春民間文化藝術及人類文明遺蹟為鄂倫春自治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主要旅遊景點有拓跋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鄂倫春博物館、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相思谷原始景區、布蘇裡軍事度假山莊、興安森林公園、鄂倫春獵民村及民俗村等。
交通
鄂倫春自治旗交通相對落後,除了周邊的小鎮能夠坐火車直達外,如果要去北京、瀋陽、等地,需要坐汽車到33km以外的加格達奇,公共汽車需要40分鐘左右(夏天35分鐘左右,冬天由於積雪需要45到50分鐘)火車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除交通外,電力、通訊、餐飲、醫療、娛樂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備。
各鄉鎮簡介
阿里河 河名、鎮名。旗人民政府駐地。在自治旗北部阿里與甘河交匯處。阿里河為鄂倫春語,磷火之意。阿里河北依伊勒呼裡山,南臨甘河,水流湍急,縱貫鎮區東部。夏季無風夜常有沼氣自燃現象。
吉文 河名、鎮名。地處吉文河與甘河交匯的山間平原地帶。吉文為鄂倫春語,一種河邊野蒿名,鄂倫春人用以曬木耳、肉乾、野菜等。鎮以河得名。
甘河 河名、鎮名。在阿里河鎮西50多公裡。甘河縱貫鎮區南部。甘河為鄂倫春語,大河之意。鎮以河得名。
克一河 河名、鎮名。四面環山,克一河流經鎮區南。克一河為鄂倫春語,緊靠山彎流的河之意。鎮以河得名。
大楊樹 鎮名。地處大興安嶺東南麓低山丘陵地帶。大楊樹為漢語。早年,在甘河北岸的衝積平原上生長著六棵大楊樹。商人以此為通商地點的標記,放木排的人作為停木排的地方。大楊樹由此得名,順延至今。
烏魯布鐵 鎮名。地處大興安嶺東麓低山丘陵區。境內森林茂密,溝谷縱橫,山地丘陵平原錯落其間。甘河、奎勒河流經境內,甘奎以兩河得名。烏魯布鐵為鄂倫春語,孤山之意。烏魯布鐵是鄂倫春人定居地區。
西日特奇 託扎敏鄉政府駐地。地處大興安嶺北段,自然資源豐富。託扎敏意為託河路的鄂倫春人。西日特奇,鄂倫春語,紅柳之意。
小二溝 諾敏鎮政府駐地。地處大興安嶺南坡低山地帶。諾敏河自西向東流經鎮區境內。鎮以河得名。小二溝為鄂倫春語,小河流之意。四面環山,境內資源豐富。
斯木科 地處諾敏河南岸。斯木科為鄂倫春語,「塔頭沼澤地」之意。
宜裡 宜裡鎮政府駐地。位於查勒河南岸。地處低山丘陵向河谷平原過渡帶。宜裡為漢語。 古裡 鄉政府駐地。位於多布庫爾西岸。古裡為鄂倫春古代部落名稱。
訥爾克氣 位於訥爾克氣河東岸。地外丘陵超伏、次生林帶。訥爾克氣為鄂倫春語,山之意。 齊奇嶺 位於甘河北岸。齊奇嶺為鄂倫春語,「矗立的山峰」之意。
加格達奇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版圖為本旗。加格達奇為鄂倫春語。「生長樟子松的地方」。四面環山,有「林海碼頭」、「林海明珠」之稱。
海爾堤 在小二溝南7公裡。地處低山丘陵次生林分布地帶。海爾提為鄂倫春語,榆樹之意。 額爾肯 在小二溝南15公裡,諾敏河西岸。境內丘陵起伏,土質肥沃。額爾肯為鄂倫春語,倒樹根之意。
富饒 在大楊樹西南25公裡,地外丘陵緩坡,土質肥沃。1980年建村。居民均為漢族,以農為主。富饒為漢語。 毛家鋪 在烏魯布鐵西北7公裡,甘河東岸,地處河谷平原。早年一毛姓人家在此居住。居民均為漢族,以農為主,毛家鋪有「魚米之鄉長」之稱。
春亭閣 在烏魯布鐵東10公裡,春亭閣河南岸。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宜農耕。居民均為漢族,以農為主。村以河得名。
朝陽 在烏魯布鐵西北15公裡,甘河東岸。村沿鐵路東西分布。1956年建村,為鄂倫春人定居的獵村。
烏爾其 在烏魯布鐵西北20公裡,烏魯奇河與甘交匯處。地處河谷平原,土質肥沃,宜農宜牧。烏爾其為鄂倫春語,魚多之意。
吉峰 在吉文鎮西南徵北35公裡,吉文河西岸。吉峰為鄂倫春語,「密林」之意,境內多山,有石灰石礦藏。
索圖罕 在克一河鎮東18公裡,索圖罕河與春一河交匯處,索圖罕為鄂倫春語,「多水獺」之意。
鐵古牙 在吉文境內。鄂倫春語,做樺樹皮器皿的地方。
布蘇裡 在吉文鎮境內。鄂倫春語,多草的地方。
特勒 在克一河鎮境內。鄂倫春語,鳥雞多的地方。
溫庫吐 在諾敏鎮鎮內,鄂倫春語,三角山匯合口之意。
鐵博格熱奇 在諾敏鎮境內。鄂倫春語,黑樺樹之意。
西奇 在諾敏鎮境內。鄂倫春語,樹木多之意。
庫勒 在諾敏境內。鄂倫春語,地下火之意。
哈牙斯德 在託扎敏鄉境內。鄂倫春語,榆樹嶺之意。
紅花爾基 在託扎敏鄉境內。鄂倫春語,「急流翻浪花的河道」之意。
浪格古達 在託扎敏鄉境內。鄂倫春語,山高柳多之意。
鄂倫春之歌
《勇敢的鄂倫春》是一首民歌,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鄂倫春族人民的精神面貌。許多80後在上小學的音樂課上,都曾學到過這首歌。
歌詞如下: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烈馬一呀一桿槍,翻山越嶺打獵巡邏護呀護山林。鄂倫春本旗縣的鄂倫春族唱《勇敢的鄂倫春》用的都是鄂倫春語。
鄂倫春語簡介
鄂倫春語 Oroqen language 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主要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 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等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族的人口約4000(1982), 居住在城鎮和農村的青少年多使用漢語。無方言差別。
發音
鄂倫春語有元音18個, 分長短。複元音只出現在借詞裡。根據元音和諧的特點, 元音分陰性、陽性兩類,陰性元音有:i、i:、e:、?#91;、?#91;:、o、o:、u、u:,陽性元音有:I、I:、Ε:、a、a:、婖、婖:、悥、悥:,一個詞裡只出現同類的元音。此外, 元音在唇狀上也保持一定的和諧。輔音有19個:b、p、m、f、w、d、t、n、l、r、扵、掵、∫、怱、j、ɡ、k、嬜、x。輔音嬜可出現在詞首。能出現在詞末的輔音比其他滿-通古斯語言多。體詞有格、人稱領屬、反身領屬等範疇。名詞有兩對格,區別動作的對象和方向是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領屬附加成分除了附在體詞後,還可以附在副動詞後。動詞有人稱範疇,體的附加成分豐富;使動態和被動態的語音形式不同。祈使式有兩類,一類是即時進行的動作,一類是可在做完某事以後再進行的動作。句子成分的位置比較固定。從句和主句大都由表示主句從句的位置(從句在前,主句在後)、語調和從句謂語的附加成分來連接,很少使用連詞。詞彙方面,反映狩獵生產活動和獨特的生活方式的詞比較豐富。
[責任編輯:池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