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便利,看書也是唾手可得,網購圖書方便又實惠,隨便一個app隨時隨地就能閱讀電子書,可以看書也可以聽書,還可以通過看視頻讓別人給你講解書。仿佛人人都可以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感覺肚子裡墨水真不少,甚至出口成章。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好像生活沒有什麼改變呢?
1.信息魚龍混雜,要學會選擇。
全世界的圖書肯定是需要億為單位來計算了,還不算每年新出的書籍,光是國內現在每年新出版的圖書就有幾十萬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海無涯但是人生有涯呀,人每天就這麼點時間,除去工作和生活,就剩得不多了。偏偏這麼多書籍裡有些是沒啥營養的,可以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各種學說、毒雞湯、偽科學充斥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那看暢銷書總可以吧,書籍受歡迎還不能說明書有質量嗎?質量的問題先放一邊,關鍵在於書籍是否適合你,對自己的成長是否有幫助,如果對自己沒幫助或者不是最需要的,就算暢銷到月球上實際跟你關係也不大,所以一定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2.你以為書都看懂了實際是假象,要學會深度思考。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孔子說光讀書而不去深度思考就會迷茫而沒有收穫。
有時候我們看到書上的文字覺得恍然大悟,醍醐灌頂,似乎都看透了人生,作者說得太有道理了!其實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假象,你只是感情上或者情緒上突然獲得了滿足,但是你的認知和思維並沒有改變。如果一個人的認知沒有改變,你的行動就不可能改變,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作者表達的東西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要這樣說,這個道理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這些是需要深入去思考的。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一本好書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看第一遍和看第二遍、第三遍,所感悟到的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有幾本書是看了三遍以上的呢?最後需要聯繫實際去思考,聯繫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聯繫到自己身邊人和事,觸類旁通,這個時候才是真的懂了,明白了。
3.讀書要讀懂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行動。
其實孔子在兩千多年前都倡導讀書和學習光是懂是沒用的,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光心裡明白,嘴上能說,沒有去實踐,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真的懂。
你有過這種經歷嗎?看完一本書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真的很慶幸讀了一本讓人脫胎換骨的書,可是夜裡想了千條路,明朝依舊賣豆腐。第二天醒來生活沒有改變,還是老樣子。然後還嘆口氣說:「讀書沒用,越讀越傻,這些心靈雞湯真是誤人子弟。」所以常常有人感慨說,知道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本身沒錯,錯在人!畏難情緒和惰性扼殺了我們的行動。如果不去做,不管什麼道理都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人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事實是,知識不是力量,知識只有運用到實際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知識才會變成力量。
但是不管怎麼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本書裡可能有很多知識點,哪怕你只做到了其中的一點收穫也會非常大,反之,你就算把這本書背得滾瓜爛熟就是不實踐那也沒用。如果去做了,也許短期看不到效果,堅持下去生活一定會有改變。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就像冰心說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然後深度思考,最後知行合一,這樣的學習必定能讓我們不斷成長、進步和改變,變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