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奶茶的古代人怎麼度過炎夏?老祖宗的智慧震驚四座啊

2020-12-16 梨白愛歷史

(喜歡我的內容就關注「梨白」吧,想到你的關注我就激動不已。本文為梨白原創,盜文必究)

立夏一過,全國各地的氣溫便節節攀升,雖時不時來個斷崖式降溫,但你我都知道,它來了,它帶著酷熱朝我們走來了。

《知否》的曲水流觴

電商的熱門商品頁面開始狂推空調、風扇、防曬霜,就連笑和不笑皆嚴肅的董明珠姐姐都開始直播賣空調了,我們就知道真的要「備戰」酷暑了。然想到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的我們都這麼「緊張」夏季的到來,要啥沒啥的古人們到底是怎麼度過炎夏的?不會是靠著一句「心靜自然涼」吧!今日奉上「古人度炎夏圖鑑」,讓老祖宗的智慧刷新我們想像力不足的大腦吧!

夜宴

01裝備控的夏天

哪個時代都不缺裝備控,當你還在想著氪金搞點裝備的時候,咱們的老祖宗已經為了酷暑動腦、動手了。

宋朝沿街賣飲子

酷暑天裡,沒有比回家喝上一杯冰啤酒更讓人放鬆,然沒電甭想冰箱的老祖宗是怎么喝到「冰酒」的呢?西周的諸侯國國君曾侯乙用事實告訴你,他們有美酒,也有冰箱。

著名音樂家曾侯乙墓中除了出土了精美的編鐘外,還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曾侯乙銅鑑缶。

曾侯乙銅鑑缶

曾侯乙銅鑑缶,是一件極具智慧的酒器,可以兩用,既能溫酒也可冰酒。它有內外兩層器物構成,外層為鑑,內層則有缶一尊,之所以能夠「加熱」、「製冷」的原因,則是兩層器物之間有著比較大的空間可以放置溫水或者冰塊,不得不承認老祖宗的智慧真真讓人嘆服,一下子冰酒有了,烤肉也有了!

曾侯乙銅鑑缶剖面圖

《紅樓夢》中的賈府也有過對此類相同原理用具的描述,比如賈母非常寶貝孫子賈寶玉,在夏天的時候讓丫環鴛鴦送了些時令瓜果。寶玉身邊的丫環為了給主子解暑氣,將水果「湃在那水晶缸裡」,這裡的「湃」有冰鎮、冷泡的意思,由此推測,水晶缸該是和曾侯乙銅鑑缶同樣原理的冰鎮器物,為的就是保持酒水、瓜果涼爽、新鮮,食用方便!

《紅樓夢》劇照

除了名貴的器物之外,尋常百姓也有自己的「冰鎮」夢。生活的經驗告訴它們,家中的井就是最自然的「冰鎮」實物神器!即便到了現在,很多地方依然保持著夏天吃西瓜用井水或者涼水「湃」一下的西瓜,當時古代的人家還會將買來的瓜果蔬菜、肉類用繩子吊起來,置在井中,除了解暑止渴,也是夏季保鮮食物的好方法!

冰鎮西瓜

02「冰」爽一夏

說到夏天就會想到「冰」,上面提到的兩件器物的使用同樣也是通過「冰塊」來實現的,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古代是怎麼在沒有製冰、儲冰器械的基礎上製造、保存冰塊的呢?

其實我們國家用冰的歷史非常悠久,想想西周都有「冰箱」了,就證明當時的人已經開始利用冰來打造美好生活了。《夏小正》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紀錄傳統農事的曆書,此書被認定成書於戰國、兩漢時期,收錄的內容包括夏朝的四時風物、天時曆法。其中就有提到,「三月參則伏……頒冰者。分冰以授大夫也」,這裡說的是天子將冰作為恩賞賜給士大夫的事情。

鑿冰

《周禮》對此亦有記載,為了滿足上層貴族夏天的用冰需要,早在西周時期宮中就設有專門的部門「採」冰,儲冰。「凌人」是掌管藏冰、用冰的官員,「凌陰」即藏冰的房子,《詩經》中的「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說得就是古代用冰的場景。

鑿冰人

這種從自然界中取冰、儲冰的方式一直被沿用到了明清時期。清末民國初年的時候,著名的記者、學者徐凌霄曾作《舊都百話》,其中就提到過北平信遠齋的「冰鎮酸梅湯」。梁實秋先生則詳細記錄了這碗酸梅湯,「進門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裡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子外邊全是碎冰,罐子裡面就是酸梅湯」,想想都流口水啊。

那北京城的冰是哪裡來的呢?答案是什剎海或者護城河挖取放在地窖內的,由此可見老祖宗的智慧對我們的深遠影響啊!

03「糖水控」的夏天

現如今開得滿地都是的奶茶飲品店就能夠說明大家的消費需求,馬上要到來的酷暑會讓這些飲品店的業績再創新高。咱們愛喝「糖水」的基因也是遺傳老祖宗,在唐朝時候便有類似酸奶的「乳酪」,甚至還有了沿街叫賣「刨冰」的攤位,等到了美食高光時刻的宋朝,飲品的種類可並不比現在少。

清明上河圖隨處可見的飲子攤位

記載北宋都城汴京風物的書籍《東京夢華錄·州橋夜市篇》記載,夏月夜市上供應的應時飲品有「雞皮麻飲、紗糖冰雪冷元子、沙塘綠豆甘草冰雪涼水」等等,光是聽這名大家是不是就「涼快」地抖激靈了。這宋朝的大街上簡直就已經有現在「芋圓糖水」的影子了。為了讓大家即使在夏天喝冰水也能養生、保健,宋朝還有專門的「香藥」飲品,類似咱們現在的保健茶,是不是很驚豔宋朝的「飲品」,要知道宋朝的小吃可是選千年前影響人類生活的百件大事了。

清明上河圖

宋朝的飲品店像是現在的奶茶店,很常見,有當街提壺叫賣的,也有專門的「飲子」店,滿足各類人群的需要。

沿街提壺叫賣

說起現在聞名世界的義大利冰淇淋,大家就會想到元代遊覽我國各地的馬克·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就有提到過冰激凌的原型,類似冰鎮的奶酪,你有被老祖宗的智慧震驚到嗎?

乳酪

04梨白有話說

除了古老的「冰箱」、歷史悠久的製冰、儲冰方法和各色的冰飲,我們老祖宗對付酷暑的辦法還有許多。扇子的發明,再往後人力搖扇的發明可謂是之後電風扇的最基本的原理;王侯將相家水動力循環驅熱送風的方法現在有些地方還在用;涼蓆的運用、薄如蟬翼的夏衫無不體現我國古代先民們的智慧。

今日的分享到此結束,希望大家喜歡,最古老亦是最有用的話送給大家,「心靜自然涼」。喜歡梨白的內容就關注我吧,我們一起在歷史長河的隧道中穿行,以史為鑑,做最好的自己!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最近的天氣可以說是越來越熱了,在這樣的天氣裡,很多人都不願意出門了,只想待在家裡面吹空調和風扇。不少人在吹著空調、喝著冰鎮可樂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古時候,有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條件,那麼古代人都是怎麼避暑的呢?酷暑時節顯然是非常難熬的,搞不好還會中暑。
  • 沒有空調,沒有冰鎮西瓜,古人是怎麼度過夏天的?
    不過好在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各種避暑神器層出不窮,電風扇、空調、雪糕、冰鎮西瓜、冰鎮可樂,能夠讓我們安然度過炎炎夏日。但是我們古代的盆友們,就沒有這些神器了。他們是怎麼度過夏天呢?難道是靠心靜自然涼?不不不,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辦法總比困難多!
  • 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們都怎麼禦寒消暑?
    但這一切都是基於我們擁有現代科技,那麼,在科技發展不夠盡如人意的古代,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的古代,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呢,你知道嗎? 但承德避暑山莊到底是皇親貴族才有資格前去的皇家御用避暑聖地,普通人是沒有辦法前去的,那麼古人們都怎麼來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 在寒風刺骨的冬季,沒有暖氣的古代人,是靠什麼來取暖度過冬天
    文/說歷史談古今在寒風刺骨的冬季,沒有暖氣的古代人,是靠什麼來取暖度過冬天還記得近幾年有一句話很流行:你在北方的暖氣裡吃著冰棍,我在南方的豔陽了凍成死狗。沒有暖氣,簡直天理難容。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沒有暖氣的那些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嚴寒的冬天。我們現代人穿著羽絨服和秋褲都凍得瑟瑟發抖,古代人沒有什麼羽絨之類的,那他們冬天穿什麼呢?最早的時候人們穿的都是麻布做的衣服。可是這種衣服一到冬天非常的不實用,風一吹就被吹透了,非常不保暖。在南北朝時期,聰明的勞動人民想到了一種解決方法,那就是紙衣。紙衣顧名思義就是用紙做的衣服。
  • 沒有空調,古代人怎麼過夏天?
    可是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們又是怎麼避暑的呢?甭操心,古人的避暑妙招也是層出不窮,各個叫絕。今天看看古代避暑妙招的大揭秘,怕熱的你,千萬別錯過呦!避暑利器一:扇子   不要以為沒有電冰箱,古人就沒法貯存冰塊。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 印度不用空調,夏天最高溫達55攝氏度,他們是怎麼度過的
    現在的每一年夏天好像沒有空調都「活不下去」,有時候都會回想以前,生活條件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夏天沒有空調是怎麼過來的,但是你知道嗎,印度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家中都沒有空調,夏天的溫度與我國吐魯番相差不多,他們又是怎麼度過的呢?
  • 沒有空調的印度窮人,夏天是怎麼度過的?了解之後恍然大悟!
    最近的天氣預報顯示的氣溫一直不斷攀升,像廣東就完全變成了一隻「橙色」的雞腿,大家走在街頭的時候,可能沒幹什麼,汗也會不停地流,這時候,空調就成為很多人在夏天「續命」的利器了,空調現在已經走進了我國的千家萬戶,但是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空調,比如我們的鄰國印度,空調的普及率就沒有那麼高,那麼他們夏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 在沒有空調的時代,園區人是怎麼度過的……
    夏天最讓人歡喜話說二三十年前園區還是窪田密布的江南水鄉沒有空調的日子大家是如何度過的呢
  • 老祖宗的智慧不服不行
    不知你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女子懷孕為何要叫「身懷六甲」,這六甲指的又是什麼呢?關於「六甲」是指的哪六甲,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釋義,主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第一:神兵神將之說這種說法包含了一種非常美好的願望,因為在我國道教體系中,有司掌天幹地支的十二神祇,這十二位神祇便是六丁六甲。
  • 老祖宗的經驗!
    老祖宗的經驗!雞和狗都是屬於家裡養的家禽,在中國民俗,老祖先們為了更好地存活早就已經開始試著著去飼養雞和狗了。因而,這種家禽也伴隨著人度過了較長的時光,我們的祖先總結出了許多有關雞和狗的民間俗語,例如:「雞但是六,狗但是八」,到底是啥意思?
  • 炎夏秘策 《蒼藍誓約》電子雜誌第三期上架!
    真朱灣基地的八位戰姬接受了有關怎樣度過炎炎夏日的秘策的採訪,她們對於消暑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如果沒有熱鬧,就讓薩拉託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熱鬧吧!「惡魔」的存在,就是為了給平凡的生活帶來更多「樂趣」。但是如果對她的惡作劇不管不顧,可能會助長某團體的氣焰哦,指揮官。「犬覺得只要不從空調房裡出去就好了!
  •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年輕人都喝奶茶抹茶,為什麼不愛喝中國茶?
    年輕人誰喝這個啊,都是喝奶茶,或者日本的抹茶。了解過茶歷史的人就知道,不管是英國的奶茶,還是日本的抹茶都是起源於中國傳統茶葉,當了祖師爺卻被徒兒搶了飯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歷史悠久的中國茶為什麼在年輕人那賣不動貨?原因有三,我們一條條慢慢看。沒得選擇的唯一選擇,是全部人想要的嗎?
  • 在沒有電的古代社會中,古人是如何度過夜晚的?
    電對於我們現代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電是出現在近現代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像電燈、空調、手機等等,都是需要通過電來維持的。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出現過許多歷史人物,那麼在電出現之前,古人是怎麼度過夜晚的?其實古人的夜晚也沒有完美想像的那麼無聊,古代雖然沒有電,但是油燈、蠟燭等等是有的,他們的夜晚不是一片漆黑。古代人有著規定的睡覺時間,那就是在亥時的時候,人們該要睡覺了,古代的亥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也就是人們在九點的時候就要準備睡覺了,但是天黑得肯定比九點早,那麼古代人在天黑到亥時這之間的時候在幹什麼呢?
  • 面對酷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們,才不是沒有神器的古代人!
    躲在空調下喝著冰飲、吹著空調時特別感謝射掉9個太陽的後裔和發明空調的威利斯·哈維蘭·卡裡爾同時也擔心起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們沒有空調的盛夏酷暑他們是怎麼過來的其實,他們才不是沒有神器的古代人!☟☟☟冷巷是建築排列組合形成的比較窄的巷道,或者是在建築的一側留出的一條小廊道。
  • 古代人發明的「春凳」,至今酒店也有,只能說古代人真享受
    古代人發明的「春凳」,至今酒店也有,只能說古代人真享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是現代人一直所感嘆的,像留存至今的很多建築呢智慧都讓很十分的欽佩,而他們;留下來的而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和文化嗎,還有那文物背後他們付出的精湛技藝。
  • 沒空調沒WiFi,古代人怎樣避暑?來大唐芙蓉園景區裡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們主要就「古代人如何避暑」這個話題,來大唐芙蓉園尋找一番答案吧。如果帶著小朋友們一起來的話就更有意思了,大家可以一起探究唐朝文化,可以當作一次有趣的親子文化之旅。在家享受著空調,WiFi以及西瓜冷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那麼古代人沒有這些條件該怎麼辦呢?進入大唐芙蓉園往左拐,走上幾步我們就能看見一座小小的亭子。這個亭子叫「自涼亭」,是不是一聽名字就覺得很涼快呢?走進去感受一下,果然如此。
  • 印度夏季氣溫高達50℃,富人在家吹空調,窮人怎麼度過?
    在印度,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空調,很多窮人甚至連風扇都買不起,那麼在如此炎熱的夏季,印度的窮人是怎麼度過的呢?印度新德裡地區,在今年5月中旬左右的時間,就沒有逃出50攝氏度高溫天氣的魔爪。大家對炎熱應該都深有體會,到了夏天熱的高峰期,什麼都不幹一出門就是一身汗,還會讓人感到煩躁。印度的高溫屬於常態,在一些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地區,還會出現有人因為溫度太高而死亡的情況。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老祖宗的話,在告訴我們什麼?
    作為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俗語文化在農事生產、為人處世、人文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指引人們前進的作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句,農村中廣泛流傳的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這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在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 老祖宗的造物智慧科學,傳承千年的榫卯技藝
    我身為一個美術生,在第一次見識到榫卯結構之後,就深深的被這種中國古老的木工技藝給震驚了。榫卯是木構件上採用的凹凸連接方式,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榫頭插入卯眼中,兩塊木頭就會緊緊的連在一起,是獨立的鬆散的構件結合成具有核載能力的結構體。
  • 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下一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智慧
    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下一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智慧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美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因為網絡而應運而生的吃播們層出不窮,人們的關注點也從喜歡吃美食上升到了學做美食的階段,我們的老祖宗也不例外,沒有經得住美食的誘惑,流傳出一句有一句俗語。是啊,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也是密切相關的,範仲淹曾言,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愛那鱸魚鮮美的味道。杜甫曾作詩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更是將食物的美妙躍然紙上,讓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