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外媒稱,作為廣西南部的中越口岸小城,東興的經濟發展與人文面貌向來與一河之隔的越南芒街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越南新娘嫁入中國的趨勢數年前達到鼎盛之時,這裡曾被稱為「越南新娘最大的輸入地」,但當下也聚集眾多跨境務工打拼的女性,她們的面貌比「新娘」更多元,小小邊城承載她們向上流動的理想。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25日報導稱,現時今日,選擇嫁到東興的不少越南女性,生活並非只是相夫教子;跨境到東興打工的未婚女性,也對生活和事業懷抱各種憧憬。
在東興口岸附近一座批發商場門口有一個小型購物區,賣的特產大同小異,但每天都迎來多批中國旅行團,在跨境到越南前短暫停留。市場門前一塊印著越南美女圖像的廣告牌,道出了購物區最大的賣點:「逛逛越南街,嘗嘗越南味。」
狹窄的市場瀰漫著一股潮溼味,市井氣息讓人想起東南亞城市的街邊小巷。走道兩旁,多名年輕越南女銷售員殷切地以夾雜越南鄉音的中文招徠生意:「老闆,帶包特產回家嗎?」
報導稱,和中國與另兩個東南亞國家——緬甸和寮國接壤的邊城相比,東興的異國女性的身影更明顯,尤其在零售與旅遊業。這裡越南男性當然也不少,但在能見度較高的零售和旅遊業崗位,主要還是越南女性的身影居多,「越南妹」不僅產生了經濟價值,也成了小小邊城的形象代言。
在社會學者譚剛強看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一部分越南新娘可能覺得當個居家妻子「不划算」,更傾向於投身工作。他解釋說,商品經濟帶動現代服務業,衣食住行是一塊,賞心悅目的審美是另一塊,這兩者都有很大的價值,為越南女性提供了參與勞動的機會。
報導稱,此外,促使越南女子來到東興的還有另一深層的文化因素——越南鄉村裡男尊女卑的傳統性別文化根深蒂固,而中國社會的性別關係相對平等。
來東興打工近三年的特產店助手小紅談起中國男人和越南男人的差別時,毫不掩飾對後者的「蔑視」。她用頗流利的中文稱:「很多中國男人會做飯,越南男人沒有的,都是女人做,還有洗衣、洗碗,都是我們。在越南,女人出去打工,男人很多在家吃喝玩樂。」
她還忍不住吐槽:「中國男人去到哪裡,如果和女朋友一起,都會拿凳子給她坐,上車也開門讓她先進,在越南沒有這樣的。想坐,就自己拿凳子!」
聘請越南女工的特產店老闆孫超說,越南女生工資要求不高,一個月最多2500元,而且比較勤快,做事認真。
報導稱,在一些中國商人看來,東興就是個小口岸城市,所謂下一個香港或深圳的願景,現階段也不過是誇誇其談;但對許多越南女性來說,東興給了她們希望,哪怕只是天天在豔陽下兜售手鐲、一天賺幾十塊的阿燕,都對東興的人與事心存感激。「我們走街賣,其實搶走了商場裡中國老闆的生意,但這裡的政府允許我們這麼做,你說政府好不好?」
東興批發市場以「越南街」為賣點,主要賣越南特產、紀念品和首飾。(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