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成功的空姐罷工
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鑑?
文|花花
這兩天台灣中華航空飛行員罷工風暴越刮越大,從2月8日凌晨宣布停飛,早上6點正式罷工以來,至今參與飛行員人數逾600人,取消的航班已逾70班,預計受影響旅客逾萬人。
該次罷工預計已造成華航營收損失約7800萬元(新臺幣,下同),相較於2016年那次乘務員罷工3天損失11億元,目前看起來還算「輕傷」,但是如果要治好這個「傷」,後續花費仍是一筆「巨款」。
現在回頭看,2016年6月24日華航歷史上那次最大規模的罷工——乘務員罷工,應該是最成功的一次空姐罷工。
該次罷工——效率高(僅耗時一天)、成果豐厚(乘務員旅費津貼每小時增加到5美元等7點訴求)——所以,最成功的的空姐罷工有哪些經驗到底可以借鑑呢?(煩請大陸航司同學自行退出該頁面,不要隨便學習借鑑)
魯迅先生說過,以史為鑑,可以為我們爭取更多的利益。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歷史,以史明鑑。
從頭說起。
2016年6月21日,桃園市乘務員職業工會經過工會乘務員投票,取得95.5%的會員支持華航乘務員罷工後,在23日晚上發動突襲式罷工。
該次罷工從發起到結束談判僅歷時一天,董事長何煖軒、總經理謝世謙談判滿足了工會7點訴求後,24日晚間11點宣布解除罷工,不阻擋會員執行飛航任務,但受到影響的航班得等到27日才能全面恢復正常。
看似結果挺圓滿的,其實華航損失慘重。
這次華航乘務員罷工約損失11億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旅客各種補償,在國外滯留的旅行團1天就得花費約20萬元食宿費用)。還有,最重要的是華航每年多了一項必要的支出——預計未來每年華航將增加25億臺幣的支出——不止付給乘務員,還有飛行和地勤也會做相應增加。
圓滿,是對於華航的乘務員來說滴。
乘務員和公司,僱傭關係說白了就是生意往來。乘務員出賣勞動給公司,而公司購買勞動,再多方整合資源,尋求最大化的利潤,資本都是逐利的,這是天性難變。勞動力值多錢,就看雙方博弈了。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單個乘務員根本沒有博弈的資本,畢竟一根筷子隨便就被折斷了,所以有了工會這個東西,他們高唱著「團結就是力量」,形成了可以和公司抗衡的「一把筷子」。
在外界看來,或者說在很多航司看來,尤其是民營的航司,華航乘務員這次罷工,無論是從效率還是成果來說,成功的有點讓人懵逼。
細看這次罷工的全程,公司和工會之所以快速又順利的達成談判結果,有一個人可以說是在這其中起了巨大作用。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華航24日才上任的董事長。(中華航空公司於6月24日中午召開臨時董事會選舉董事長人選,何煖軒先生獲董事通過推舉為中華航空新任董事長)。來看看這個人的履歷:
這人就是個政府的人,華航最大股東就是中華民航政府。
何董24號上任第一要務,立刻前往臺北分公司現場,傾聽員工聲音,並與員工對話,展現積極改善勞資關係的誠意及決心。最後,大手一揮,訴求都給滿足。好像.他也沒其他選擇了吧?!
後來上任2月多的何董,在一次會上說,經過「空服員不小心一起休假」之後,雖然有損失,但公司也有改變經營的策略和方針,第三季由他負責,也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在臺灣航空排名第一,華航也做了一些改變,其中一項就是調整航線網絡,包括砍掉無效的班次,讓飛行員和空乘多一點時間休息,另增加東南亞航班,都是班班客滿。
他強調,雖然「空服員一起休假」那天,他有讓步一些,但很多都是法令規定,損失在7月已補回來。
看看,這才是好領導啊!不摳員工的休息時長,不摳員工的薪水,改變經營策略來增加利潤,這才是領導要做的啊。
對了,華航2017年淨利潤22.08億新臺幣,約合4.86億人民幣。
再回到這次華航飛行員罷工,不少島內輿論將矛頭指向華航董事長何董。
《經濟日報》稱:
2016年華航為了平息空服員罷工,豪爽地答應多項勞方提出的條件,但自此打開罷工的潘多拉盒子,埋下無窮的隱憂,「現在回想起來,華航可說是自食惡果」。
《中國時報》認為:
華航2016年對空服員訴求全盤照收,造成營運極大負擔,自然不敢再隨意答應機師要求,免得接下來地勤、維修連番上陣,但「華航身為官股濃厚的航空公司,最後將場面弄得如此難堪,也難辭其咎」。
我猜,吃過2016年那次虧的何董,再也不會大手一揮了....吧。
不管人家揮不揮,我們看看就行。
你如果沒聽說過2008年那次東航集體返航事件,我可以給你細細講講來龍去脈?
ps:比較尷尬的是,華航飛行員罷工進入第三天,引發第一線當炮灰的地勤和華航內部不少員工不滿,10日華航地勤與內部員工串聯近200人前進臺當局「交通部」抗議,要求「交通部」拒絕機師工會訴求,痛批工會要求過分苛刻,動搖公司根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