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將士們攻城時不用火燒?專家:他們不敢

2020-12-13 大司馬大智慧

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然而,對那些攻城的將士們來說,他們在攻城時寧願爬雲梯登上城牆,也不採取火攻的戰術燒毀木製城門,這是為何?

第一,大門其實很堅固。古代的城牆不僅可以把整個城市圍起來,通常還會圍成兩圈,內圈叫城,外圈叫郭。城市是城市的核心,俗稱"內城";郭是城市的外圍,俗稱"外城"。此外,內城的城牆又高又厚,外城牆又矮,攻城時往往先破外城牆。然而,木製的大門也比牆壁更容易被突破。

一般來說,歷史上存在的城門都非常堅固,而百年古樹甚至千年古樹的樹幹部分是建造城門時的首選材料。其次,為了保證其硬度,還要選擇鐵樺木(棗木也可以)這樣的高級木材,而且它們還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最後,大門還要塗上一層油漆,有條件的,還可以用銅釘、鐵等材料,使得整個大門的牢固性和耐火性能大大提高。

其次,城門設計之初就採用了滅火設計。眾所周知,城市一般建在近水區,即使沒有水,城主也要派人挖一條護城河出來。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襄陽護城河平均寬度超過180米,最寬處達到250多米,襄陽城堪稱華夏第一城。每當戰事吃緊時,城內軍民就從護城河裡取水救火,甚至直接飲用。

此外,襄陽護城河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據《襄陽縣誌·歲修章程》一文記載:宋時郭皋舊設兩閘,時閉北閘,開南閘,渾水入漢水(漢水);洪水退卻時,關閉南門,打開北門,將清水引入壕溝,方法完美。這說明,護城河不僅可以滅火,而且在雨季也不用擔心洪水,有護城河,放火燒城門這種操作是完全行不通的。

第三,即使第一道城門被燒毀,也有伏兵在等著他們。甕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的中華門不僅有三個甕城,還有四面門牆,每個門都有雙層鐵門,並可上下展開千斤重的城門,此外,甕城還有27個洞窟,可藏3000多名士兵。公元1561年,世亨公造反,為了儘快衝進皇宮,他選擇了放火燒門。結果守軍不但沒有滅火,反而往火堆裡添柴,以致火勢越來越大,叛軍卻身受重傷。

事實上,一旦攻方放火燒城門,守軍的第一反應不是滅火,而是加大火力。只要火勢一變大,站在下面的叛軍就會首先受到影響,他們不但無法靠近城門,反而因為被逼進去死傷慘重,守軍再趁機撈點油水下來,這場仗也就不用再打了。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就算攻城方好不容易點燃城門等了許長時間讓火把門燒毀,那麼裡面的將士也不會坐以待斃,會改用巨石土堆把城門通道堵死,這樣一來就算你燒了城門進入還是一堵石泥牆。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南宋·文天祥都城的城門意義重大,工匠們都會細細設計,並考慮到各種風險隱患,修建一個堅固的城門。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 古代都是木城門,為何士兵攻城時不選擇火燒?專家:燒了就死定了
    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戰爭,而在古代,攻城的過程中,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畢竟,如果奪取不了城門的話,那麼這場戰爭就會一直消耗糧草和物資,時間久了,什麼也沒得到消耗還甚重。而在攻城的時候,我們經常能看見的攻城工具是投石器,雲梯,抬著柱子撞門,弩車,火箭等等。這麼多的方法中,無疑雲梯是最傻的,傷亡也最多。這簡直很好地詮釋了送人頭的概念。但是古代的大多數建築都是木質的,就連城門也是,可為什麼卻很多有將領考慮去火燒城門呢?如果用火燒掉直接城門的話,攻城難道不就會簡單很多了嗎?
  • 古代打仗攻城時,為什麼沒有選擇用火燒城門?
    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攻城本是下策  《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表達佔領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用計謀奪取,或是派使節交涉,差一點的是派兵討伐,最差的做法才是直接攻城,這個損耗的人力物力是前面的幾倍多。
  • 古代城門是木頭做的,那為什麼攻城的時候不用火燒?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兩軍交戰,大軍攻城的場景。但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是用雲梯爬上去,或者是用大的木頭去撞擊。
  • 古代城門都是木質的,攻城時為什麼不直接燒門,而拼命撞門呢?
    文/玉濁清古代城門都是木質的,攻城時為什麼不直接燒門,而拼命撞門呢?人們在閒暇之餘喜歡看電視劇來打發時間,這也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當然古代劇也是在各種電視劇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我們在電視劇中也經常會看到打仗的情景出現,而攻破城門也是勝利的一種表現,古代的城門大多都是木質的,但是我們總能夠看到一些攻城的時候,人們喜歡撞門,有不少人就感到疑惑,既然這些成本都是木製的,為什麼不直接用火燒,反而要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去撞呢?
  • 古代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城門?為什麼攻城車上不建個大蓋子防箭?
    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有,古人也都不是傻子,在戰火中歷練出來的戰士,自然懂得各種守城和攻城之法,也深知對方的各種守城和攻城之法,經驗老道者甚至能預知敵方的各項步驟和準備,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應對之術。以火燒城門來說,相比於泥石沙土鑄成的城牆來說,木製城門對攻城一方來說自然是較為容易入手的一環,所以在攻城方決意強攻城門的時候,會專門使用火攻器具來進攻城門,稱為「火車」。北宋《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中就記載過:火車,以車輪車中為爐,上施鑊,滿盛以油,熾炭火爨,令沸,仍四面積薪,推至城門樓下,縱火而去。敵必下水沃之,油得水,則樓可燔也。
  • 古代城門為什麼都是朝裡面開,這樣攻城門的時候不是更順手了嗎?
    說起北京城,就不得不說一說北京城門,城門是抵禦敵人入侵的屏障,不僅僅有軍事防禦功能,同時也具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城市最堅固的屏障。但有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古代的城門都是朝裡面開的,這是為什麼呢?但古代的門構造則不是這個樣子的,它們不是被裝在門框上的,而是被插上的,被插在內牆的「戶樞」上,門扇則是圍繞著樞紐轉,如果戶樞沒有固定好的話,門可能一推就倒了。門下面還有門檻,古代的門是只能夠朝裡開的。一些公共建築的大門,比如說城門、寺廟的門、宮殿門等等,這些門的外面還要砌上具有保護以及裝飾作用的磚。
  • 為何古代城門都往裡開?這3點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和眼界!
    文:知更曉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或者參觀古代建築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些城門都是朝裡推開的呢?按道理,作為城池防守的關鍵點,如果有敵人突襲攻城的話,拉門會比推門更加有難度,那為什麼不把城門設置為往外開的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一講其中的原委。
  • 古代攻城,真實的「雲梯」長什麼樣?守城將士為何不把它推倒?
    在各種古裝片裡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將軍下令攻擊某城,於是身後的士兵抬著梯子就衝了,緊接著就是攻城方爬梯子,然後守城方扔石頭,攻城方死傷慘重……」。每當看到這裡都不免生疑:「攻城方抬著梯子去攻城能爬上去嗎?」
  • 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看完才明白,古人真是太聰明了!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過古人開門的方式都是向內推開的的,其中城門作為古裝劇的常客是個很明顯的例子,眾所周知,現代的防盜門都是往外開的,那麼城門為什麼設計成往裡開呢?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城門往裡開不是讓攻城的人更好推門,之後破門而入嗎,如果往外開就不會是推門而是拉門了啊,拉門不是比推門更難嗎,那出於防禦考慮,為什麼不直接把門設置成往外開的呢?這樣想的話就錯了!因為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門,一把火燒過來,你往哪開的都沒用,所以古人並不是從攻守的角度來設計的。
  • 古代城門都往裡開 了解原因讓人對古人刮目相看
    古代城池是一種防禦建築,一座堅固的城池可以形成一種屏障。而城門一般都是進出城池的唯一通道,也是一個城池的標誌。不過,有很多人注意到,為什麼古代城門大多都只能是朝內開啟的,而無法向外打開。這種設計有什麼特殊的用意嗎?
  • 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城門往外開的話,不會更難攻破些嗎?
    下圖是古代的城門造型。看出來了沒有,城門外面是吊橋、壕溝,還有鹿砦。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城"的標誌,城門與城樓的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採。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古代的門不像現代的門,一個門框裡安一扇門板,門框固定在牆上,門用銅葉片固定在門框上,在右在左,朝裡朝外,隨便怎樣都行。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戰爭史佔據了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在古代,帝王為了穩固勢力、擴大疆域,常命百萬將士兵臨城下,與敵方展開殊死搏鬥。而古代的兵器和戰術相對落後,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士兵們只能搭起木梯,藉助人口優勢爬上敵人城樓。
  • 古代主要攻城、守城器械介紹
    古代主要攻守城器械自從城市出現以來,它一直是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密集,資源豐富,地位顯要,往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可是,不論大小城市,幾乎都有堅實的城牆,城外還挖有寬而深的城壕。因此,在戰爭中如何攻城便成了古代戰爭的難題。
  • 古代城門為啥都往裡開?而不是往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代城門為啥都往裡開?而不是往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對古裝劇有所研究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古代所有的城門它都是向內開,這樣設計的門跟我們現在看到的視野會有很大的不同。二、原因攻城時常用的手法就是射箭和拋石頭,城門要是向外開的話,守門的士兵就要從外面往裡拉,本身攻城的勢頭就強,還出去關城門這不直接把命送到人家手裡嗎?不光城門外的士兵有危險,在城門沒有關閉之前,城內的士兵也都有被射中的可能性。
  • 古代攻城器械知識科普,為什麼雲梯不能推倒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終想要的的就是武器完備,並且每場戰爭的目的都是攻略城池,然後進而開疆擴土,不過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代的士兵攻城的時候,總是死傷慘重,敵方攀登雲梯攻入城池的時候,守方竟然不退到雲梯,實在是有點納悶,那麼為什麼古代士兵不推翻雲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