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然而,對那些攻城的將士們來說,他們在攻城時寧願爬雲梯登上城牆,也不採取火攻的戰術燒毀木製城門,這是為何?
第一,大門其實很堅固。古代的城牆不僅可以把整個城市圍起來,通常還會圍成兩圈,內圈叫城,外圈叫郭。城市是城市的核心,俗稱"內城";郭是城市的外圍,俗稱"外城"。此外,內城的城牆又高又厚,外城牆又矮,攻城時往往先破外城牆。然而,木製的大門也比牆壁更容易被突破。
一般來說,歷史上存在的城門都非常堅固,而百年古樹甚至千年古樹的樹幹部分是建造城門時的首選材料。其次,為了保證其硬度,還要選擇鐵樺木(棗木也可以)這樣的高級木材,而且它們還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最後,大門還要塗上一層油漆,有條件的,還可以用銅釘、鐵等材料,使得整個大門的牢固性和耐火性能大大提高。
其次,城門設計之初就採用了滅火設計。眾所周知,城市一般建在近水區,即使沒有水,城主也要派人挖一條護城河出來。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襄陽護城河平均寬度超過180米,最寬處達到250多米,襄陽城堪稱華夏第一城。每當戰事吃緊時,城內軍民就從護城河裡取水救火,甚至直接飲用。
此外,襄陽護城河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據《襄陽縣誌·歲修章程》一文記載:宋時郭皋舊設兩閘,時閉北閘,開南閘,渾水入漢水(漢水);洪水退卻時,關閉南門,打開北門,將清水引入壕溝,方法完美。這說明,護城河不僅可以滅火,而且在雨季也不用擔心洪水,有護城河,放火燒城門這種操作是完全行不通的。
第三,即使第一道城門被燒毀,也有伏兵在等著他們。甕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的中華門不僅有三個甕城,還有四面門牆,每個門都有雙層鐵門,並可上下展開千斤重的城門,此外,甕城還有27個洞窟,可藏3000多名士兵。公元1561年,世亨公造反,為了儘快衝進皇宮,他選擇了放火燒門。結果守軍不但沒有滅火,反而往火堆裡添柴,以致火勢越來越大,叛軍卻身受重傷。
事實上,一旦攻方放火燒城門,守軍的第一反應不是滅火,而是加大火力。只要火勢一變大,站在下面的叛軍就會首先受到影響,他們不但無法靠近城門,反而因為被逼進去死傷慘重,守軍再趁機撈點油水下來,這場仗也就不用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