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2020-12-13 佳欣侃史

我遊彭城門,來吊楚王闕。——南宋·文天祥

都城的城門意義重大,工匠們都會細細設計,並考慮到各種風險隱患,修建一個堅固的城門。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攻城本是下策

《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表達佔領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用計謀奪取,或是派使節交涉,差一點的是派兵討伐,最差的做法才是直接攻城,這個損耗的人力物力是前面的幾倍多。《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軍事書,其書的內容被很多將軍運用,也被後人稱讚,書中的智慧經過千百年仍然實用,它說攻城之打算是非常的糟糕,那麼這個做法必然不是最好選擇。

屬於下下策的攻城,主要由於古代的不發達,將軍帶領部隊跋涉千裡在都城外駐紮營地。除了本來的士兵還要帶夠乾糧,舟車勞頓而且吃住都不好,而這其中耗費巨大人力財力和物力,倘若一座城池遲遲無法攻下,這損失就更加的大。將領帶軍上陣,與敵人正面衝突起來,場面會非常的混亂,自己隊伍的士兵逃跑或者被對方抓去當俘虜,這些情況根本無法料到,將領在戰爭結束後也無法很好判斷士兵的去處。

最後這些將領們在攻城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城門內的情況,如果城內有埋伏和陷阱,攻城更加的難上加難,而攻城之兵幾乎是送命的事情。而且打仗也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也許可以憑藉充足兵力多次強攻,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士氣會大大的減弱,這使得攻城成功希望非常的渺茫。

木門本身特點

古代的木門是非常笨重的城門,推門也是需要幾十個人一起推,一人之力幾乎沒有辦法成功。而這些木門在設計之初,也是考慮了敵人火攻的情況,工匠門使用的材料都是上千年的老木頭,並且是一些具有優良防火防潮性能的鐵樺木、棗木、榆木,除開木材本身性質,它們還會進行二次加工,加上鐵皮使得它們更加堅固,更能抵禦外敵入侵。

將領如果強行火攻之策,幾乎也沒有辦法短時間使得這些木門被燒乾淨,而且即使幸運地點燃城門,圍著城門的護城河和水源也會讓這些剛剛冒出的火星瞬間熄滅。

古代影視劇中的攻城常見劇情,是一眾士兵爬上城牆,然後佔領高地攻下城池。而真正的戰爭中,都城的門障不可能只有一道,假如有幸火攻下第一道大門,進去後也非常容易陷入對方的陷阱中,而且敵方之城敵方會更加的清楚地理位置方向,而攻城的人卻一概不知,這也是軍防圖非常重要的原因,了解對方的軍事實力,才會使勝算大一些。第一道門與第二道門中設置陷阱,那進入對方陣營後幾乎就像「甕中捉鱉」,幾乎就是白白送命。

火攻成功後,熊熊燃燒的大門前,有多少人敢衝進火焰中殺敵。即便有莽撞英勇的士兵願意為國奉獻,可幾乎是進去就被燒成重傷,或者燃成灰燼。燃燒著的城門幾乎猶如人間地獄,時時刻刻都要把人吞噬。

結語

古人智慧是無窮的,早在《孫子兵法》中就明確提到攻城為下策,而火燒下攻城則是下下之策。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歷朝歷代都會建立都城,都城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之地,其防禦是相當重要的,修建的城門是抵禦外敵的一道關卡,而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最初也是為抵禦匈奴人的侵犯,最後還成為中國的標誌的東西。

參考資料:《燕子樓》《孫子兵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攻城時,為什麼沒有選擇用火燒城門?
    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攻城本是下策  《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表達佔領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用計謀奪取,或是派使節交涉,差一點的是派兵討伐,最差的做法才是直接攻城,這個損耗的人力物力是前面的幾倍多。
  • 古代都是木城門,為何士兵攻城時不選擇火燒?專家:燒了就死定了
    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戰爭,而在古代,攻城的過程中,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畢竟,如果奪取不了城門的話,那麼這場戰爭就會一直消耗糧草和物資,時間久了,什麼也沒得到消耗還甚重。而在攻城的時候,我們經常能看見的攻城工具是投石器,雲梯,抬著柱子撞門,弩車,火箭等等。這麼多的方法中,無疑雲梯是最傻的,傷亡也最多。這簡直很好地詮釋了送人頭的概念。但是古代的大多數建築都是木質的,就連城門也是,可為什麼卻很多有將領考慮去火燒城門呢?如果用火燒掉直接城門的話,攻城難道不就會簡單很多了嗎?
  • 古代城門是木頭做的,那為什麼攻城的時候不用火燒?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兩軍交戰,大軍攻城的場景。但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是用雲梯爬上去,或者是用大的木頭去撞擊。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而強攻一般採取的是用雲梯強行攀越城牆。雖然此法頗為被動,但軍令如山,背後又是逃兵格殺勿論的督戰部隊,橫豎都是死,也只能殊死一搏了。而這種強奪的攻城戰,在冷兵器戰爭裡反倒還不怎麼常見。 這裡,或許有人會發出疑問。既然是強奪,難道直接火攻城門不行嗎?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火攻便能輕鬆擊破,為何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越城牆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將士們攻城時不用火燒?專家:他們不敢
    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
  • 古代城門都是木質的,攻城時為什麼不直接燒門,而拼命撞門呢?
    文/玉濁清古代城門都是木質的,攻城時為什麼不直接燒門,而拼命撞門呢?人們在閒暇之餘喜歡看電視劇來打發時間,這也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當然古代劇也是在各種電視劇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我們在電視劇中也經常會看到打仗的情景出現,而攻破城門也是勝利的一種表現,古代的城門大多都是木質的,但是我們總能夠看到一些攻城的時候,人們喜歡撞門,有不少人就感到疑惑,既然這些成本都是木製的,為什麼不直接用火燒,反而要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去撞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主要是在設計城門之際,古人們早就留下消防管道,這些管道就是專門應對城門被火燒時所用的。 諸如此類,會帶兵打仗的將軍、謀士多少都懂得一些天氣知識,知道如何運用四季天氣應對戰勢。如著名的小說《三國演義》,裡面的梟雄曹操,有一次在自方軍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聽從了身邊謀士的良策,趁著天寒地凍,割冰建城,使得一夜過後,曹軍就蓋起了一座小冰城,從而有力的對抗敵人。
  • 古代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城門?為什麼攻城車上不建個大蓋子防箭?
    以火燒城門來說,相比於泥石沙土鑄成的城牆來說,木製城門對攻城一方來說自然是較為容易入手的一環,所以在攻城方決意強攻城門的時候,會專門使用火攻器具來進攻城門,稱為「火車」。北宋《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中就記載過:火車,以車輪車中為爐,上施鑊,滿盛以油,熾炭火爨,令沸,仍四面積薪,推至城門樓下,縱火而去。敵必下水沃之,油得水,則樓可燔也。
  • 古時候攻城作戰時,守城的士兵為何不把雲梯推翻?魯班:能推動算我輸!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終想要的就是武器完備,並且每場戰爭的目的都是攻略城池,然後進而開疆擴土,不過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代的士兵攻城的時候,總是死傷慘重,敵方攀登雲梯攻入城池的時候,守方竟然不退到雲梯,實在是有點納悶,那麼為什麼古代士兵不推翻雲梯呢?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面對木梯上源源不斷的士兵,守城將士們只好投下一顆又一顆巨石,企圖將敵軍砸下木梯。面對這樣的情景,很多人可能都想過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既然擔心敵人利用木梯登上城樓,那為什麼士兵寧願搬來重千斤的石頭,也不願直接推倒架在牆上的木梯呢?畢竟沒有了木梯,敵人的威脅也就不足為懼了。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請大家跟著我一起往下看吧。
  • 古代攻城器械知識科普,為什麼雲梯不能推倒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終想要的的就是武器完備,並且每場戰爭的目的都是攻略城池,然後進而開疆擴土,不過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代的士兵攻城的時候,總是死傷慘重,敵方攀登雲梯攻入城池的時候,守方竟然不退到雲梯,實在是有點納悶,那麼為什麼古代士兵不推翻雲梯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一是攻守雙方的態勢,「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攻方兵力通常在四面合圍之後,任何一點都足於解決守方反擊,才可能展開攻擊行動。二是。工程技術手段十分有限。
  • 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看完才明白,古人真是太聰明了!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過古人開門的方式都是向內推開的的,其中城門作為古裝劇的常客是個很明顯的例子,眾所周知,現代的防盜門都是往外開的,那麼城門為什麼設計成往裡開呢?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城門往裡開不是讓攻城的人更好推門,之後破門而入嗎,如果往外開就不會是推門而是拉門了啊,拉門不是比推門更難嗎,那出於防禦考慮,為什麼不直接把門設置成往外開的呢?這樣想的話就錯了!因為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門,一把火燒過來,你往哪開的都沒用,所以古人並不是從攻守的角度來設計的。
  • 古代人打仗,敵人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推翻梯子?
    古代的城池基本都有護城河,再加上城池上的弓箭、壘石、滾木,一般攻城的士兵是很難靠近城門的,即便靠近,城門也是城內守軍的重點守護對象。於是戰場上就出現了一種攻城工具——雲梯。看過古裝劇的朋友們肯定看過古代打仗攻城的鏡頭,在不斷往前衝的攻城軍隊中,不少人都在往城牆上架雲梯,藉以向城池的牆頭上爬,以便攻入城池,看到這個鏡頭時,想必很多人也有個疑問:既然敵人都架著梯子開始往上爬了,為什麼還不把梯子推倒呢?
  • 古代攻城戰爭,守城士兵為何不推雲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而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打仗基本都是面對面拼殺,打的就是計謀、士氣和人數。在平原作戰,靠的是戰馬和弓箭。而如果是攻城戰,往往都很慘烈,攻城一方付出的代價是守城一方的好幾倍。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攻城戰。古代戰爭如何攻城?在古代缺少進攻手段的情況下,攻城戰一般都是靠內應,先讓一隻裝備精良的小隊混入城內。
  • 古代城門為什麼都是朝裡面開,這樣攻城門的時候不是更順手了嗎?
    說起北京城,就不得不說一說北京城門,城門是抵禦敵人入侵的屏障,不僅僅有軍事防禦功能,同時也具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城市最堅固的屏障。但有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古代的城門都是朝裡面開的,這是為什麼呢?但古代的門構造則不是這個樣子的,它們不是被裝在門框上的,而是被插上的,被插在內牆的「戶樞」上,門扇則是圍繞著樞紐轉,如果戶樞沒有固定好的話,門可能一推就倒了。門下面還有門檻,古代的門是只能夠朝裡開的。一些公共建築的大門,比如說城門、寺廟的門、宮殿門等等,這些門的外面還要砌上具有保護以及裝飾作用的磚。
  • 古代守城為何寧願派兵堵門,而不直接把城門封死?原因很好解釋
    那麼在交戰中,守城士兵為什麼要主守城門,而不直接把城門堵死一勞永逸呢?古時候,在建城牆時,都會專門留有城門的位置,就像是一個家有一個大門一樣,雖然建城牆大部分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應該是越難攻越好,甚至有人都會感到奇怪,留一個城門不就是留了一個易攻的地方嗎,為什麼不直接封死?
  • 古代雲梯攻城,守城士兵寧費力扔石頭卻不推雲梯,這是傻嗎?
    古代雲梯攻城,守城士兵寧費力扔石頭卻不推雲梯,這是傻嗎?中國可是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會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錘鍊,就算建立自己的朝代,也要面臨各種不同的戰爭。害怕有內部有不穩定因素,也害怕外敵入侵引發各種戰爭。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一是攻守雙方的態勢,「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攻方兵力通常在四面合圍之後,任何一點都足於解決守方反擊,才可能展開攻擊行動。二是。工程技術手段十分有限。
  • 古代真的是用梯子攻城的嗎?城外是護城河,梯子搭在哪裡呢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懷疑,是因為把梯子搭在城牆上爬上去的方式,其實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說不容易呢?如果梯子搭在城牆上的時候,搭得比較陡,城牆上面的人,只需要用兩根杆子抵著梯子一推,就把梯子掀翻了。梯子上的人,也都會通通摔下來。不摔死,也摔得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