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2020-12-13 騰訊網

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因此在古代,只要涉及到攻城戰,不管兵力對比有多麼懸殊,佔優勢的永遠是防守一方。這也是為何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僅憑兩個書童,一撫古琴的空城計,就嚇退了疑心病發作的司馬懿。

但再怎麼棘手,也還是要硬著頭皮上的。而古代士兵攻城一般是通過對峙來消耗城裡的糧草,只要糧草消耗殆盡,就不怕守城士兵乖乖開城門投降。

當然,這是智取,也有強攻的情況。而強攻一般採取的是用雲梯強行攀越城牆。雖然此法頗為被動,但軍令如山,背後又是逃兵格殺勿論的督戰部隊,橫豎都是死,也只能殊死一搏了。而這種強奪的攻城戰,在冷兵器戰爭裡反倒還不怎麼常見。

這裡,或許有人會發出疑問。既然是強奪,難道直接火攻城門不行嗎?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火攻便能輕鬆擊破,為何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越城牆呢?

其實,這裡大家陷入了一個誤區。雖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但想要攻破,卻沒那麼容易。究其原因,一共有3點。

首先,古代城門雖然是木門,但這個木門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點著。既然攻方能想到火攻,守方自然也會考慮到。而古代城門用的基本都是百年樹齡以上的巨木,而且還是極不易燃的鐵樺木或棗木、榆木等。

這種木材想要點著,沒有半天功夫根本是行不通的。而就在你強行燒門之際,守城士兵的大刀早就砍了過來。此外,這些木製城門上一般還會裹上一層鐵皮,打上碩大的銅釘。其目的也是為了防火,本來就不易燃的木頭加上這些配件,基本上做到了萬無一失。

其次,古代城池附近都會有護城河這個東西。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城池被火攻的河流。這些護城河離城門的直線距離相當近,就算城門最後被點著,火勢也會被馬上撲滅,因此也行不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城門雖然看起來容易攻破,但也是最兇險的突破口。其就好比一個隘口,不論攻城的士兵有多少,城門就這麼大點,一次也就只能湧進來固定的數量。

而且,攻城士兵對城門裡的虛實和布列情況也是毫不知情。守城士兵只要隨便埋伏,就可來個甕中捉鱉,將湧入城門的攻城士兵扼殺在城門口。如此看來,用火攻破門反倒是攻城士兵死得最快的方式。史學家也斷言,即便士兵們想用這種方法,也是萬萬不能用的。

基於這3點原因,古代攻城士兵寧願多花點工夫挖地道暗渡陳倉,也不會選擇去城門和守軍硬碰硬。一個古代城門的攻防就涉及到如此多的講究,可見冷兵器戰爭並不像現代人想像的這麼簡單。而古人的智慧,從中也能窺見一二。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將士們攻城時不用火燒?專家:他們不敢
    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南宋·文天祥都城的城門意義重大,工匠們都會細細設計,並考慮到各種風險隱患,修建一個堅固的城門。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其實古代的城池大門在設計上都比一般大木門不同,多是加固過的。比如看似木頭的城門,其實外層澆築著一層鐵皮,使其成為一扇鐵抱木的城門。
  • 為何古代城門都往裡開?這3點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和眼界!
    文:知更曉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或者參觀古代建築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些城門都是朝裡推開的呢?按道理,作為城池防守的關鍵點,如果有敵人突襲攻城的話,拉門會比推門更加有難度,那為什麼不把城門設置為往外開的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一講其中的原委。
  • 為啥古代城門都是往裡開?往外開不是更不容易撞開嗎?
    無論是古裝戲還是旅遊,人們看到的城市,往往都有巨大的城門,而城門的設計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建造的城門,是向外開的,而古代的城門都是向內開的。相對來說,往外開肯定是比較不容易撞到的。難道古代的人連這樣的智慧都沒有?這裡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古代城門之所以被設計成從內向外打開,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防禦,保存士兵的生命。
  • 古代到底怎麼攻城與守城?
    古代到底怎麼攻城與守城?文:我是三甲第四名城池的構築在中國歷史上是淵遠流長的。周人以城立國,武裝殖民,統一了中國。東周時代列國相互交徵,攻城往往成為戰爭的關鍵時刻,田單復國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攻城的情節裡,討論到攻守城技術最早的文獻《墨子》也出現在此一時代。
  • 古代城門都往裡開 了解原因讓人對古人刮目相看
    古代城池是一種防禦建築,一座堅固的城池可以形成一種屏障。而城門一般都是進出城池的唯一通道,也是一個城池的標誌。不過,有很多人注意到,為什麼古代城門大多都只能是朝內開啟的,而無法向外打開。這種設計有什麼特殊的用意嗎?
  • 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城門往外開的話,不會更難攻破些嗎?
    下圖是古代的城門造型。看出來了沒有,城門外面是吊橋、壕溝,還有鹿砦。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城"的標誌,城門與城樓的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採。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古代的門不像現代的門,一個門框裡安一扇門板,門框固定在牆上,門用銅葉片固定在門框上,在右在左,朝裡朝外,隨便怎樣都行。
  • 古代攻城戰爭,守城士兵為何不推雲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而每次改朝換代都離不開戰爭的洗禮。而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打仗基本都是面對面拼殺,打的就是計謀、士氣和人數。在平原作戰,靠的是戰馬和弓箭。而如果是攻城戰,往往都很慘烈,攻城一方付出的代價是守城一方的好幾倍。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攻城戰。古代戰爭如何攻城?在古代缺少進攻手段的情況下,攻城戰一般都是靠內應,先讓一隻裝備精良的小隊混入城內。
  • 歷代攻城戰死傷極大,卻總有士兵搶著爬雲梯,他們難道毫不懼死?
    特別是當我們在看到古代攻城戰中士兵們扛著雲梯攀爬攻城時,那些搶著爬梯攻城的士兵不是被弓箭射殺,就是被滾木擂石砸死。甚至,一不小心失足從雲梯上跌下去,同樣也會被活活摔死。 可如果照這個邏輯來分析的話,那冷兵器時代攻城戰中使用雲梯攻城的危險係數這麼高,為什麼還會有士兵搶著去爬雲梯做炮灰呢?難道他們真的毫不懼死呢?
  •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是怎麼想的?
    相信很多的人都讀過《孫子兵法》,書籍中各種各樣的攻城策略,屢見不鮮。在沒有像大炮等重武器的年代裡,若想攻打用城牆圍起來的村莊,則是古代每一位士兵的夢魘。城外的士兵必須阻止城裡的冷箭,城裡的士兵則必須與城外的士兵對戰到底,直至死亡。
  • 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看完才明白,古人真是太聰明了!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過古人開門的方式都是向內推開的的,其中城門作為古裝劇的常客是個很明顯的例子,眾所周知,現代的防盜門都是往外開的,那麼城門為什麼設計成往裡開呢?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城門往裡開不是讓攻城的人更好推門,之後破門而入嗎,如果往外開就不會是推門而是拉門了啊,拉門不是比推門更難嗎,那出於防禦考慮,為什麼不直接把門設置成往外開的呢?這樣想的話就錯了!因為古代的城門都是木門,一把火燒過來,你往哪開的都沒用,所以古人並不是從攻守的角度來設計的。
  • 古代攻城戰很慘烈,首先爬上雲梯的士兵十分危險,為何他們敢爬
    ,往往都是九死一生,那麼為何還有人敢去爬呢?古代的大型城池除了有高聳的城牆作為防護,往往還都會修建護城河,因此攻城一方必須要先將護城河填平,才能去架設雲梯攻城,當然填平護城河的任務也十分危險,為此古人還發明出"車、壕車"這類古代"裝甲車",作為掩護填平護城河,此後才能給架設雲梯提供必要的地基條件;而且古代的雲梯十分複雜,孫武曾說製造準備攻城雲梯,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
  • 古代攻城器械知識科普,為什麼雲梯不能推倒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終想要的的就是武器完備,並且每場戰爭的目的都是攻略城池,然後進而開疆擴土,不過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代的士兵攻城的時候,總是死傷慘重,敵方攀登雲梯攻入城池的時候,守方竟然不退到雲梯,實在是有點納悶,那麼為什麼古代士兵不推翻雲梯呢
  • 古代城門為啥都往裡開?而不是往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代城門為啥都往裡開?而不是往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對古裝劇有所研究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古代所有的城門它都是向內開,這樣設計的門跟我們現在看到的視野會有很大的不同。一、軍事落後古代的中國它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比較落後,當時那麼多的戰爭還沒有先進的武器,城門就成為最重要的防禦,如果士兵沒能把城門把守住,這個國家就會面臨最大的危險,也是最讓人擔心的情況。
  • 古戰場敵軍用雲梯攻城,守軍為什麼不推倒梯子?你想的太簡單了!
    在古代戰爭中,士兵不僅要在戰場上拼殺,最主要的還是攻城或者守城。作為攻城的一方,肯定派出的兵力是守方的數倍,其傷亡人數往往是最慘烈的,畢竟「易守難攻」。除了攻城人數多外,使用的攻城武器也要多,如投石器、弓弩車、雲梯都是必不可少的攻城武器。
  • 古代的城門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樞」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城門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樞」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起北京城,就不得不說一說北京城門,城門是抵禦敵人入侵的屏障,不僅僅有軍事防禦功能,同時也具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城市最堅固的屏障。但有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古代的城門都是朝裡面開的,這是為什麼呢?
  • 士兵們攻城時,爭先恐後往雲梯上爬,其實他們是有這樣的考慮
    古代攻城,士兵們明知道衝在前面最危險,為什麼卻還是會爭先恐後地往雲梯上衝呢?我覺得,之所以會這樣,除了與軍隊文化,與士兵們的價值觀很有關係。其實,士兵們爭著往雲梯上衝,其實還有別的考慮。不過,文學作品對士兵們的心理都有過詳細的描繪。西方浪漫主義時代的那種英雄主義文學,描寫的士兵,全都是不怕死的。但是,如果我們看現代主義文學,比如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這樣的小說,那裡面對士兵心理的描寫,就完全不一樣。而那些士兵心目中的恐懼和害怕,才是他們最真實的體驗。所以,就算價值觀在那兒,戰場上你要讓士兵們都完全不怕死地衝鋒陷陣,除非把他們搞瘋了。
  • 古代守城為何寧願派兵堵門,而不直接把城門封死?原因很好解釋
    他們沒有意識到打仗也是為了安定的生活,在穩定時期,城門就可以讓平民百姓可以進出自由,與外界來往方便。城門在古樓城牆佔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打仗時,它既是防禦的關鍵,也是反擊的關鍵;當敵軍攻城,守城方主要守的就是城門,城門一旦被攻陷,城池基本也就守不住了,所以敵軍一般主要兵力就是進攻城門,用車撞,用木頭砸也要把城門給打開,兩軍對峙,不計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