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新陳代謝,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古往今來。天下大勢已定,我輩復臨。」無論是古裝戲還是旅遊,人們看到的城市,往往都有巨大的城門,而城門的設計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建造的城門,是向外開的,而古代的城門都是向內開的。相對來說,往外開肯定是比較不容易撞到的。
難道古代的人連這樣的智慧都沒有?這裡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古代城門之所以被設計成從內向外打開,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防禦,保存士兵的生命。
古代戰爭中的遠程攻擊手段多為弓射,試想,如果城外的城門被設計為從外而關,那麼城外的士兵必然也要從外往內拉城門,這樣做,當城外的士兵走到城外而關起門來時,敵人便趁機射擊他們,使他們成為敵人的活靶,不僅關起門來,還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這樣往復,便會導致無人敢去關城門,畢竟這樣和送死是一樣的。不能關閉城門,更別說守城了。而且設計在內部,首先關閉速度肯定比從外部關閉要快。由於拉門在物理上比推門更費力,所以推門也能藉助摩擦、慣性等加速而關閉。
此外,由裡關門還可以保護士兵的安全,使士兵不受暴露,極大地保住了士兵的生命,即使被突破,也能在數量上減輕一些壓力。
入城的士兵只需用重物把城門堵死,以免被撞開,這樣防守也會簡單得多,畢竟只要有蠻力,且都是人守城,就可以很好的把控,而在設計上更多的依賴於城門或城牆本身的承受力,不確定因素太多,不利於領導對戰局的控制。
細看城門門洞的設計,你會發現,門洞的設計都是以城門為界的,向外的門洞比較窄,向內的比較寬,這是因為城門的閉合是靠一個叫「戶樞」的柱子轉動的。
而戶樞設計在內則能更好地受力,反之,如果設計在外面,則首先受力的不是城門,而是戶樞,戶樞相對城門而言仍然太脆弱,而城門設計在外面,敵人只需稍微用力,就能把城門整個拆掉。總之,攻方只需攻擊城門最薄弱的戶樞即可,使攻城難度大大降低。
除以上原因外,城門如果在外面設計,雖然不易攻破,但如果城門不堅固,則會發生直接內部坍塌的情況,後門士兵必然受傷。
並且在古代以機為主,這種情況在城門設計中是不會出現的,守城的一方可以很好地控制與攻方決戰的時機,而攻方不能這樣做,這樣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此外,古代有許多城池都有護城河,所以一般都會在城門上設吊橋,如果城門設計在外面,對吊橋的提升也是個麻煩。
另一個原因是,古代戰爭中,攻城的一方,往往不會直接從正面對城池進行強攻,而是先派人潛入城池,趁守城的人防備空虛,打開城門,與城外的軍隊合圍,以便對攻城方來說,可以大大減少傷亡,在決戰的時候,可以在人數上佔據優勢。
或者說道理,如果把設計和城門合二為一的話,那麼內奸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城門推開,而因為設計的原因,守城者根本不可能在外軍到達之前把城門關掉,這對守城者極為不利。
而且在設計上,內奸想要先開門肯定要費很大的力氣,開門時間的增長,給了守城者反應的時間。即便打開了城門,守城者也能迅速將其關閉,然後做好防禦工作。或可在城門打開後,在城門口丟一些木柴等拖慢進攻時間,給士兵關門的機會。
古代城門的主體結構基本上都是木質的,為了保護城門本身,好一點的外層會澆一層鐵皮。但是木材在長時間曬曬後很容易腐爛,即使表面能加塗層進行防腐,但只要有損傷,就也逃不過腐蝕的命運。
城牆如果被腐蝕,那麼對城牆守城者來說就是巨大的隱患,想要防腐只能不斷更換城牆,但這樣做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又會增加,在國家經濟上也會成為一個負擔。若在設計上考慮,那麼首先避免受到陽光的照射,可以很好地保護城門。
古時候戰爭中進攻方最常用的就是火攻戰術,城門木製結構,容易起火。在春秋時代,齊國與晉國進行的平陰之戰中,採用了火攻的戰術,將晉國首都臨淄的城門全部燒光,然後大搖大擺地進入晉國的都城。
大門在外面設計,很容易被火攻破,也不能滅火。包括設計在內,火勢很難燒到,而且可以很好地滅火,比如在門洞裡設計了灌水孔等等。以使守城方能更好地控制局面,不受消極影響。
也有城池的設計會在門洞上面建造一些防禦工事,這樣既能防備城門失火,又能在敵軍攻城時,對敵軍攻城的先頭部隊造成一定的打擊,延緩進攻的速度。此設計只可實現在城門內,在外邊雖可,但無城門掩護,即使可防守,亦可聊勝於無。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禮儀,在建築設計中也可見。第一宮的設計大氣恢弘,顏色低調,顯示出中國人謙虛的性格。而且門的設計也是體現華夏文化的一種包容性的一切。
門被設計成敞開的,外形上有些類似於人展開手臂想要擁抱的狀態,以示歡迎。
古代很喜歡往來往來,所以常有其他使節等著到中國來,進城前,看見的當然是城門,城門是這樣設計的,在使節看來,中國應該是一個和睦相處的國度,可以相互交往。這樣,就能吸收更多的國家與之建立關係,並加強其經濟建設。古時城門設計的現代意義
由於常年戰事頻繁,攻勢手段落後,對於建築的設計要求偏高,因此城門作為城市中最重要的關卡,在設計上無疑要求極高。而古代的人,也是經過無數次的鬥爭,經過血的教訓才設計出這樣的城門結構,並不斷地完善。
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這種城門基本上就被淘汰了,因為這種城門已經經不起炮火的洗禮,而現代戰爭中,城市也基本上經不起炮火的洗禮,所以一般都是在城池前面設置壕溝之類的防禦工事。
近代和平年代,人們已不再遭遇那種大規模的攻城戰,因此,大門都是朝外設計的,靠門本身的防禦就已足夠,朝內靠自己或靠門栓的防禦還是有些不足。在禮節方面,許多店鋪或重要會所還是朝內設計,這樣還是展示了中國包容一切的胸懷,至於普通百姓,也沒有必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