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600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開幕後,故宮的門票可以用「一票難求」來形容。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珍貴文物,而「符望閣漆紗」卻憑藉超高人氣,成功在眾多文物中脫穎而出,專家告訴大家,這件文物展出後就會成為絕響,再想看不知道是哪年,這件文物究竟有什麼珍貴之處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是一座博物館,它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為72萬平方米。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修建完成(1420年)。
轉眼間,北京故宮迎來600歲生日。在600年中,故宮見證了歷史的更迭,見證了朝代的興衰,更見證了24位皇帝的榮辱興衰。故宮官方為紀念這個重大的日子,特意推出「紫禁城建立600年大展」,此次大展用三個主題,18個歷史節點,讓遊客們進一步了解故宮的歷史文化。
在展廳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首次展出的文物,比如:神武門唐卡、《徐顯卿宦跡圖冊》、養心殿符板等。《徐顯卿宦跡圖冊》全面記錄明代官員徐顯卿的一生,雖然我們只能看到圖冊中的兩頁,卻可以感受到明代紫禁城內最真實的情景。
2020年9月10日,「紫禁城建立600年大展」開展後,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部分展廳還需要長時間排隊。在午門正樓展廳中,一件輕巧展品卻讓遊客停下腳步,這件展品是一片紗,全名為「符望閣漆紗」。
很多讀者會比較好奇,「符望閣漆紗」的用途是什麼?這片漆紗是符望閣的「紗窗」,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高大的建築,這個花園是乾隆為自己「退休」後專門修建的,正因如此,裡面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十分珍貴的。
在現代生活中,紗窗很常見,而「符望閣漆紗」能成為珍貴的文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很難保存下來。工作人員告訴大家:「因為它表面非常脆弱,以後很難有再次公開出展的機會了。」
「以漆膠紗曰漆紗,隋皮弁用漆紗為之。」通過翻閱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知,最早的漆紗實物出自戰國時期,但較為精美的漆紗多數來自於漢代之後,也就是說,在漢代時期,漆紗技術才得到快速發展。當時的漆紗被成為「纚」,它的主要被用來做裹發的巾幘,是古人製作冠飾的主要材料。
故宮內的「符望閣漆紗」保存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它非常薄,厚度和一張普通的A4紙類似,融合制羅工藝、漆藝和紙彩繪製等三種傳統工藝,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等六層構成,從層次上看,就可以知道製作流程非常複雜。
除了製作流程複雜外,「符望閣漆紗」的製作材料也很獨特,它是以桑蠶絲織物打底,然後上漆,這種漆並不是簡單的油漆,裡面需要含有氧化鐵、硫酸鈣等,在外層需用貼金工藝,並塗抹植物油脂。經過層層工序後,「符望閣漆紗」才被製作出來。
1773年,南方的工匠們將「符望閣漆紗」製作完成,立即快馬加鞭運送到故宮,因為製作難度比較大,數量只有十餘片,而展出的「符望閣漆紗」就是被保存下來的一片。
「符望閣漆紗」非常珍貴,部分專家曾提出仿製的想法,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他們卻無法將整體製作技巧破解,因為製作每層的工匠不僅要有超高的技藝,還需要有相互配合默契,只有才能製造出最佳漆紗,正因如此,仿製的想法只能被扼殺在搖籃裡。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低調奢華的漆紗被塑料紗窗取代,而製造漆紗的技術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當種種因素疊加,「符望閣漆紗」越來越珍貴,如果各位讀者對它感興趣,趕快去故宮看一看,大展結束後,估計再想看就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