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村古鎮
賞古代文化
品內涵韻味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
上莊南庵廟
共同來傾聽它的故事
(潤城風景)
南庵廟位於香爐峰的半山腰上,是上莊村位置最高的建築。南庵廟共由四個院落組成。四組院落的建造時間各不相同。關於南庵廟有很多文字記錄,現存最早的是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重修三教堂記》。碑文有云:「庵舊址山上半觀音頭,正德間遷於此」,易知最早的院落於明正德年間修建,即現在的「三教堂」。
(南庵廟:《上莊古村》)
三教堂是供奉儒、佛、道三教神祇的地方,位於現在觀音閣和文昌閣所在院落。在三教堂西側有關帝廟和舞樓等,修建於清順治年間。南庵廟東廊下有碑記《新修關聖賢廟序》,詳細記錄了此次新修的情況。
(南庵廟平面圖:《上莊古村》)
整個廟群大致呈矩形布置,寬46米,深36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和中國很多傳統宗教建築一樣,南庵廟順應山勢地形建造,最高處和最低處之間相差有11米。因為高差變化較多,使得廟群空間層次豐富。
在通往廟宇入口道路的一側,有一扇不起眼的門,門內院落三面為窯洞、一面為牆。這是用來餵馬的院子,稱為「馬房院」。馬房院南側為兩孔4米寬的窯洞,北側為5米寬的窯洞。東側為四孔窯洞,這四孔窯洞為南庵廟西看樓的地基。
(馬房院:《上莊古村》)
上莊類似建造手法的院落還有很多,例如滾水泉對面窯洞之上的院子,還有新臺上院落中的下沉院,以及趙家院前院(已毀),也是用三孔暗窯作為倒座房的地基。這種建築處理手法既能創造滿足要求的平整地形,又能充分利用空間,體現了豎向空間設計的巧妙。
(南庵廟西看樓底層為暗窯:《上莊古村》)
沿廟坡上至廟門前,只看到三開間石柱廊上承琉璃瓦的房簷。廊正中的牆上開一孔方形門洞,門洞中光線昏暗,門前立一對石獅。門內左右各站一位門神。東西兩側牆上各開一扇拱形門洞。門洞後透出強烈的光線。穿過拱門,又有十幾級踏步,向上就是爐峰院。踏步正好擋住院子的地平面,明確地劃分了爐峰院與入口空間。
(南庵廟戲臺:《上莊古村》)
經臺階而上到院落中,正面是三開間獻殿,東西兩側為敞廊。北面是三開間穿過式戲臺。整個大廟的入口也就是這座戲臺的一層部分。東西廂房為看戲而建。沿著樓梯向上到獻殿,會看到廳後還有一殿,殿中供奉著關老爺。院落中最精美、最富歷史感的就是獻殿。抬頭便能見到完全暴露的梁架結構。雖年代久遠,被古人裝飾得很精緻的彩畫也褪色了,但仍然能打動人心。中國古代建築被譽為結構、裝飾、材料的高度統一,在這座獻殿上得以充分體現。
(南庵廟獻殿:《上莊古村》)
南庵廟於明正德年間開始修建,經清順治、清康熙、清道光歷代維護、翻修、加建,逐漸形成今日規模。所謂「治世修寺,亂世修城」,通過對南庵廟修建過程的了解,也能窺見上莊村社會歷史的演變。
(文昌閣:《上莊古村》)
爐峰院是南庵廟中面積最大的院落,所以現在常以這一名稱代指整座廟宇。當走到獻殿下,院落似乎已經到了盡頭。但順著大殿東耳房與東廂房之間的夾道繼續前行,可見一幢四層的耳房,四樓上開一小門,挑出一架木廊,廊下懸「文昌閣」豎匾。
(小拱門:《上莊古村》)
過文昌閣,再過一扇小小的拱門,便是高禖祠。院子不大,南北寬6.8米,東西長9.7米,除了西廂房外,其他各房都有簷廊。正房兩側的耳房均為看家樓樣式。由於正房東西兩側的地勢不等高,所以雖然兩房屋從外觀上看沒有區別,但層數卻不同。
(在南庵廟上俯瞰上莊:《上莊古村》)
高禖祠東側是三層的觀音閣。在院西北角上有低矮的一間房跨在北房和西廂房之間,下面開拱門,一組臺階從拱內升到院子地坪上。透過拱門能隱約看見房屋的牆腳。順著臺階,下到拱內,可以發現側牆上開有一門,門內是一間箍窯。另一側牆端頭開有門洞,轉過門洞是一進院子。院子當中倒無什麼特別之處,只在東北角上有一鍾亭,分上下兩層,下層為臺基,上層為亭,臺基上開拱門,上懸「警世樓」匾。「警世樓」對面的西廂房處開有門洞,穿過門洞便又回到爐峰院東側的入口處。
(白皮松)
「警世樓」院中的正房一層門上掛「始祖殿」的匾額。但這座正房看起來有些奇怪,二層變成了光禿禿的牆,一個窗戶也沒有。這樣的建築在上莊還是孤例。其實細看看,便明白了,這兩層樓的下面一層是始祖殿,上面一層是高禖祠院的倒座。同樣一座房子,在不同高差的院落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從臺階返回高禖祠看到的高禖祠與耳房完全是另一種景象,似乎是來到了第五個院子。在觀音閣與東廂房之間還有一扇小門,出去是一塊臺地,種有11棵白皮松。在這裡可以俯瞰上莊村。
本期節目到這裡就結束了
如果你還想聽什麼故事
請與小編聯繫
您的收看是小編更新下去的最大動力
下期我們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