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龍泉宮弘道平臺,從這裡遇見你的信仰!
嚴景誠道長私人微信號:13303419969
(今天)道歷:四七一三年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農曆丙申火年 二月小 二十日
辛卯木(仲春)月 己酉土危破日
此日幹支:己酉 建除十二神:破日
宜:破屋、壞垣餘事勿取
忌:嫁娶、移徙、開市、入宅
旅遊中,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又比如俗話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
也是錯的,和尚並不住在廟裡。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寺《說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觀《釋名》云:「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寺、廟、祠、觀、庵各有區別,不能混淆。
(文章來源於網絡)
太谷縣鳳凰山龍泉宮,始建於元至正十五年,迄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之歷史,是山西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歷來為民眾遊憩之地。龍泉宮位於太谷縣城南十二裡地的鳳凰山之腹,為太谷十景之一「鳳山春色」之主景。觀前有高大精雕的石牌樓,全觀殿閣樓臺,依山層層布置。蒼松翠柏,古樹龍根,掩映其間。更有水母洞內,龍泉不斷,清澈如玉,四季長流,飲之沁人心脾,萬慮俱消。山頂風水塔巍峨入雲,雄壯秀美。元朝大詩人元好問曾在此地留有詩作數首,清趙鐵山有「聽山水之清音」題詞。滄海桑田,日月輪轉,龍泉宮經歷了四次頹廢,60年代幾近徹底摧毀,惜乎古城寶觀幽靜之地,未能為百姓服務。一九九八年被正式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如今嚴景誠道長不畏艱辛,致力於龍泉宮之修復,廣大善信紛紛解囊相助,目前已初具規模。雄偉壯麗之景觀再現,「鳳山春色」又復以奇妙勝境以供海內外遊人與太谷人民旅遊觀賞,籍以怡情悅性,亦為構建和諧太谷、開發旅遊、強縣富民之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