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又犯了,眼看就到交稿日,這期寫點啥?還沒有一個思路。趴在鍵盤上渾渾噩噩的睡去,蚊蟲不住咬,驚回千裡夢,已三更。睜眼就看見,五六個,牆壁上。殺還是不殺?阿彌陀佛心中念.糾結間,滿手鮮血,一簾明月,有點寒.
洗完手,突然靈光乍現,這期乾脆聊一聊「寺、觀、庵、廟、祠」,這是大家經常見到的古建築吧。這些建築雖然經常都能看見,可是,各位知道他們之間的區別嗎?(我賭三杯奶茶,知道的人數不超過十個)
一說到寺,大家腦海裡出現的畫面一般都是一群滿身疙瘩肉頭上頂著個九筒一樣戒疤的少林武僧。其實……寺,分兩種。第一種是古代的行政機構,寺,在古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這個機構是永久性的,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所以「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
比如,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
另一種, 「寺」在梵語中,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就是和尚們用來居住、學習和修行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少林寺。
建築風格
佛寺的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
佛殿之前還建供奉佛舍利的佛塔(又名 「浮屠」)。漢族工匠用漢式樓閣建築的構架技術修成佛塔式樣,稱為漢式塔,有木塔、石塔、磚塔、鐵塔等。
羅漢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羅漢洞而建。
羅漢寺,《蜀中名勝記》載:「治平寺……有羅漢、先天二洞,皆古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龍神祠。後又稱羅漢寺、古佛巖。
羅漢寺,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佛教協會駐地。
觀 《釋名》云:「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觀,道教宮廟稱 「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道教為什麼重視天文學,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 觀,一般建在山頂,一是為了方便道士們觀星,二是道士認為這樣更容易得道成仙。
建築風格
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只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觀內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
老君洞始建於漢朝三國時期,正式創建於隋末唐初,歷時1300多年。有說法唐代原為佛教寺廟「廣化寺」,同時也有記載為夏禹之妻塗山氏神廟,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萬曆甲戌(1574)冬月有過拓建。明末戰亂後開始為道士管理。從此正式改為道教宮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曾經早期為正一天師道場,後再次頹廢,清代乾隆四年(1739)開始由全真道士住持並復興,從而遂漸成為全真龍門派道場。
老君洞這裡蠻值得觀賞的就是道觀內的眾多崖刻佛道故事圖像,其中以九龍碑和八難巖兩處石刻浮雕最具藝術價值。而且老君洞這也殿堂也是蠻多的,正如:三清殿、三豐殿、七星殿、財神殿、靈祖殿等13座,都是很值得慢慢觀賞祈禱的。在這裡記得比較深的就是在五路財神殿旁邊有個明代的石刻,這裡敘述著文王訪賢、觀音救八難的故事,要是您正好對於這些故事感興趣的,那麼還是很值觀賞一次的。
說到庵,大家想到的一般是尼姑庵。然後就是那句「禿驢,竟敢跟貧道搶師太」了。
庵,在古代指的是一種小草屋,如「結草為庵」(《草庵歌》)。不過,有時候文人們也會把自己的書齋稱作庵,比如「老學庵」(陸遊的書齋)。
漢代佛教傳入,為了跟和尚區分,尼姑們住的地方也被叫做庵。所以,在後世,庵一般指的是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建築風格
庵的建築風格和寺差不多。只是庵的建築風格更為古樸典雅,清秀玲瓏,頗接近民居情調。
能仁寺位於渝中區中華路92號,是重慶市唯一一座尼眾寺廟,始建於明代,原名「三教堂」。古時為海雲寺,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慶府治全圖》上,現中華路,當年叫楊柳街,在今能仁寺位置上,標註為三教堂。上世紀二十年代,才改名能仁寺。能仁寺有四重殿寧,依次是書馱殿、觀音殿、祖堂、禪堂。1926年,能亮住持時改子孫廟為十方叢林。解放前,該寺常住尼眾20餘人,信教徒眾多,常年香火不斷。
廟,原本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後來和神社混在一起,變成了祭祀鬼神的場所。而祭祀天地日月,則成為了壇的功能,比如天壇。
漢後,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寺也被俗稱為廟,所以有了俗語中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建築風格
廟的布局和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關嶽廟因一張日本攝影師的航拍圖在網上大火,重慶關嶽廟原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較場口,重建於佛圖關公園北側,嘉華大橋南橋頭,曾為川東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道教宮觀。
重慶關帝廟始建年代不詳,明末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年(1664),四川總督李國英重建。同治二年(1863),川東道覺羅恆保重修。
民國三年(1914),奉大總統令,將嶽飛像併入同祀,更名關嶽廟。在抗戰時期,關嶽廟曾是中國遠徵軍出徵儀式舉辦地。但凡將士出徵,均要聚集在關嶽廟嶽飛像前,高唱《滿江紅》,高呼「還我河山」,再出發走向抗敵戰場。1942年3月29日,中國遠徵軍新一軍數萬將士在關嶽廟前祭拜宣誓。宣誓祭拜儀式後,新一軍軍長孫立人給出徵的每一位將士發了一枚刻有「還我河山」四字的銅質徽章。
祠,是為紀念名人而修建的供舍,這和廟有些相似。只是,廟裡供的基本上是神,而祠裡供一般是死人(也就是重慶話說的先人板板)。當然也有供活人的祠,比如生祠。
建築風格
祠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制的,各廟之間只是規模大小有所不同,但總體布局是相似的,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彭氏宗祠建造於宋元豐七年,隨著這些年國家對文物的重視,尤其是對這些歷史建築的重視,給彭氏宗祠進行了重修,同時也被國家列為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我們到這裡進行旅遊的話,不光可以看見古代非常獨特的建築,還可以欣賞到周邊的美景,因為彭氏宗祠是融合兩個群體的風格建築而成的,分別是祠堂和塢堡兩種風格,既具有古代的風格,又融合了近代的建築風格,在這裡我們感受古代的同時又能領會到現代的氣息。彭氏宗祠他的建築方位完全是按照古代經典的四合院建築而成,祠堂的布局方向整體座西朝東,分別由門亭,享殿,耳房,廂房,高樓以及四角炮樓組成,而且內部的結構建造整體是前院要比後院要高一些,而且彭氏宗祠建築用材70%都是用石頭砌成的,其他的是用古代傳統的木頭建造的,主要的外牆是由木頭構建而成的。
題外話
表面上,和尚住寺,尼姑住庵。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是這樣,有些雖然叫寺,但是裡面住的是尼姑,有的叫庵,但裡面住的是和尚,有的寺……和尚和尼姑還同吃同住,比如河南靈山寺。所以……道長,您請回吧!老衲和師太就不遠送了。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