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州志》卷之八:古蹟·寺觀,附墳墓.仙釋.養濟院

2021-01-10 照牛排

《連平州志》第八卷記載了雍正八年時連平境內的古蹟、寺觀,附載個別有名的古墓(比如文天祥二女墓)、仙釋(比如漢代在黃牛石修煉得道之人曾袞)和養濟院(古代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和乞丐的場所)。古蹟充斥民間傳說,寺觀廟庵如今多已無存。照牛排覺得州志引言說的對,是否為古蹟不必太較真。

中國古代有三大教派:道教、佛教、儒教,後兩種受歷代肉食者所推崇和利用,和如今的馬列一樣。比如武則天把自己的裙子、秘色瓷,連同佛教聖物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一起封存於法門寺地宮以示崇佛,讓人安於現狀向往來世。又比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通過全國各地的孔廟傳播孔孟之道(仁、恕、誠、孝),讓人修身修德忠君。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代衣食難以周全的人,募修寺觀時卻「解贈歡然」。

【古蹟】

通都大邑,閱歷滄桑,前聖之所過化,往哲之所遊寓,流風餘韻千載猶新,以至仙蹤佛記所在,皆有班班可考已。連平創建未久,昔時披榛開徑,訪野老於山中,問漁人於澤畔,指某水某石某邱某壑以為古蹟,其真古蹟也耶?雖然物希見賞,事異爭傳必求其實,不亦鑿乎?況乎溫泉可浴,蒼巖可遊,非盡憑虛而拜,雙正節烈之墓風霜凜然,將與山水並永斯其為蹟也,可以千古矣。志古蹟。

聚仙嶺,在城北數武嶺上,古松數株,山麓有丹灶遺蹟(見連平老八景之【丹灶虯松】)。

仙人石,在城州龍三裡許,石頂端平時有紫雲縹緲,白鶴常樓其上,鄉人於此祈豐年焉。

百石米,在城南十裡許大逕口,山腰有石穴,世傳舊出白米百石,可食千人。

撐腰石沙洲,今改柱石。其潭深無底,傳聞石窟有老黿如磨盤大,時或遊泳隨波上下,欲跡之不可得。中一沙洲清澄如鑑,科年遇浮水面,入闈必多雋,諺曰:"水出沙洲,鹿鳴呦呦"。

仙塔腳,城南裡許,周數丈,有花磚塔腳,下有小池一口,隆冬不涸,塢上大樹數株。建亭其間,額曰:"連峴",連人於此送迎焉。有記(見連平老八景之【仙塔遺蹤】)。

桃生水,城東北十五裡,在歇馬磜。下有小澗,蓄水不廣,四時皆濁,行人飲之即腹脹難療,人每見有一金鴨。雖名古蹟,實為毒泉,書以誌戒。

石人嶂奕跡,城北十裡,石立半山如人狀,其上端平可坐百人,有對奕仙跡。

溫泉,一在上坪即煖水口,一在城東北三裡許黃叟洞。

黃牛仙石,城北五十裡許,高插雲霄,漢曾公袞修鍊石頂,基址尚存。清明前後狂飈暴雨,拔樹卷屋即曾公乘以祀其祖雲。

黃牛仙石

照牛排考古註:黃牛石,因山上有一奇石酷似黃牛而得名。而它的真正的位置並不在主峰,而是在粵贛分水的一個山坳間(第二峰方向)。「黃牛石」頭朝江西,屁股則朝著廣東——上坪人戲說,此牛吃的是江西的草,拉屎卻肥了廣東的田,因此,廣東的糧米產量高於江西。後有股票在廣東深圳上市,牛頭朝向江西(為牛市),所以江西得利較多。

飯甑石,在銀場塘,去城西北四十餘裡,石峰圓聳,因以「甑」名。山腰巖洞深莫測,傳為神人棲息之所,樵牧偶入見其宮室花木別一洞天,又見有人蒼髯綠髪,栩栩生動若利其所有,袖而出即昏迷歸路,或有意覔之經年無所遇。州人石雲根記。

聖跡蒼巖,詳見前,有記(見連平老八景之【聖跡蒼巖】)。

道人石,即歇馬磜之右。石高丈餘,道人修煉於此,果成飛昇,故云。

油魚巖,野鴨潭洞口,溪流百步石壁有泉穴,產魚大如指,美而多脂。春末隨流出,秋初入穴,遊泳上下不遠,去亦不受釣,土人覘其候,納笱穴中隨有獲。大抵泉煖而魚肥,遠攜則味變,故州裡之近罕得鮮食焉。裡人曾敏記。

《連平州志》卷之八:古蹟.寺觀

鐵船潭,在長吉牛過渡,土人傳雲洪聖王自撐鐵船,後歿船沉水底,至今陰晦時常顯浮。河泮一阜有石穴,水從地入,去三十餘裡自長寧馬頭出,鄉人時進此捕魚。

仙人碑,在大嵩逕山頂,橫直尺許,文如鳥跡蝌蚪,人莫能識。照牛排考古註:大嵩逕也在連平油溪的野鴨潭。

龍巖潭,在銀梅鋪,潭內有伏龍。鄉人遇旱,投以鉎鐵,驟雨隨至(見連平老八景之【龍潭噴雨】)。

洪聖王故居,長吉小水洪聖王舊基,萬曆間鄉人倡復立廟祀之,歲時迎賽顯應,宣封「南海洪聖廣利明王」。水利舟楫,行人賴焉,廣屬每多祀之。

雞罩石,百口塘南三裡,平沙漾水雙石挺立,高者約二丈,次高丈許。色黝黑皮皺澀,筋骨遒緊,遠望如闘。韓公詩云:"大雞昂然來,小雞聳而待",信然。雍正四年(1726年),鄉人夜盜燒灰碎其一,靈石亦有數耶?

白馬神,在忠信忠管村,舊傳兄弟三人遠宦,母戀念,斷所居龍脈,兾其歸,兄弟皆卒於官。一夕母夢兄弟同騎白馬歸家,厥後常現江幹,鄉人即其居側築壇祀之,稱為白馬郎,祈禱徃焉,舊斷龍跡今猶存。

靈山桃花巖,舊傳有樵豎入山,偶見園林池舍桃實離離,遇老人曰:"此乃桃花滴水巖,仙翁郭養靈樓神處也!"歸以語人,次日復往迷無路。明居人吳友仁採藥山中,逢一道士授以方竹葉,金字云:「深山郭養靈,谷口竟誰尋。妙藥原無種,神丹只此心。」友仁沉思欲問,舉頭忽不見,惆悵久之。後其孫子覲登黌序,年七十八歲卒,時與鄉人述其事,至今故老猶能言之。裡人劉利章記。

塔嶺,在忠信古塘鋪,尚存遺址,舊傳與州城塔嶺共一仙蹤雲。

【附墳墓】

洪聖王墓,距州七十裡,在水西戈羅山頂(見連平老八景之【戈羅聳翠】)。

仙女墓,即雙正墓,在忠信蘇坑仙女橋邊,宋文丞相公二女定娘、壽娘也。有記。

據照牛排初步考證,文天祥有2個兒子和6個女兒,長子道生不幸於十三歲時病逝於廣東惠陽,次子佛生在江西興國空坑之役後隨母親一起下落不明。長女定娘和六女壽娘欲投奔其父,在途經三角時病卒(一說投奔其父好友謝疊山時被元兵追殺,後投井而亡,當地村民將二女撈起並從身上搜出文天祥家書一封),文天祥在其著的《集杜詩兩韻》中記述:「丙子(1276年),定娘、壽娘以病死於河源之三角」。文定死時或為十一歲,文壽或為八九歲。次女柳娘和三女環娘被元兵俘獲後作為公主婢女隨嫁甘肅,四女監娘和五女奉娘於1278年十二月同死在廣東五坡嶺戰敗亂軍之中。照牛排考古 www.ZhaoNiuPai.com/KaoGu

文天祥二女墓(仙女墓,即雙正墓),位於連平三角鎮向陽村

文天祥二女墓,墓碑刻文「敕封護國仙神烈女定娘壽娘合葬墓」

劉正烈墓,城南連峴亭右側,知州蔣世珍宜人。為弁吳xxx經都人士表曰xxx不見其師追趨,次日方xxx舍xxx人既即夕歸矣,卒為xxx頸坑。

【附載】

王孝子墓,在百口塘墟側牛崗墩,浙江人。其父王國仕康熙年間任長吉司卒於官,孝子來省父始知父故,驚泣不食,祭奠畢一慟而卒。士人哀之,醵錢葬其父側,表曰:"王孝子墓"。

王孝子墓,位於連平隆街鎮百叟墟側的牛崗墩

【寺觀】

慨自青牛度關、白馬馱經以來,佛老之說蔓延日盛,至與儒並峙為三,其禍福之說有以動人也。鄉裡自好之流,入事父母饔餐有缺,募修寺觀解贈歡然,不亦惑之甚哉?然聖賢持禮義以覺世,佛老張禍福以誘人。天下固多理義不能諭,聞禍福而猶知懼者。山鍾村鼓提撕昏憒,倘亦神道設教之所不廢也乎。志寺觀。

觀音堂,城內東北隅,明崇正十二年(1639年)己卯,州守姜賜履建上進釋迦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紳士耆民重修中進觀音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紳士耆民重修。

照牛排考古註:觀音堂是佛教場所,用於供奉觀世音菩薩(唐代為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稱之為觀音),菩薩在佛國裡的位置僅次於佛,又叫「大士」,職責是協助佛普渡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不知連平城還有沒有觀音堂,附一張清末民初連平元善鎮墩下(連中路)福音堂的圖片 ,福音堂是基督教堂。清光緒28年(1902年),德國肖國安牧師來元善鎮傳教,在城內西南角設立臨時宣道所。宣統二年(1910年),教會以教徒呂房勝為中人,用1000兩白銀,在離城2公裡的墩下購買了15畝荒地用於建造福音堂,內建外國牧師樓一座、中國牧師和工作人員宿舍一棟、禮拜堂一間,附設小學一間。先後來墩下教堂傳教的既有外國牧師,也有中國牧師及傳教士。外國牧師有德國人肖國安、韋牧師、魏伯賢、袁思福、王紀賢、華啟新,瑞士人韶德全、古靄遷等;中國牧師有五華縣人李壽人、張文彬、周維新和張存道;中國傳教士有彭亮臣、黃季鸞(紫金人)、林守端(女)、顏桂珍(女)等。

福音堂,位於連平元善鎮墩下,崇真會Quervain攝於1910/1927年

祝聖寺。

白雲寺,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建。

照牛排考古註:連平西邊的「陳陂合」隔河往西的同心路(341省道密溪橋)旁有個"白雲古寺",應為此寺,至今已有430年歷史。白雲寺佔地面積15000多平方,建築面積2500多平方。由於資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等種種原因,自2007年起,白雲寺大雄寶殿處於停建狀態。(2016年時)有在建大雄寶殿一座,西寮一座,現任住持釋悟霽(比丘)個人出錢徵地八畝恢復寺院,土地徵用和規劃手續已交縣民宗局代辦土地證和規劃手續。文物遺存:清代當地信眾恢復重建功德碑一處。

白雲古寺,衛星地圖來源:百度地圖

登山庵,續宗禪師開建。

永興庵,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建。

照牛排考古註:永興庵在連平西邊的「古文坑」,永豐庵在連平西邊的「椒子坪」(今天的蕉子坪?),見《連平州志》卷之三:清代連平城池、井池、都裡、墟市。

永豐庵,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建。

九峰庵,唐儀鳳三年(678年)建,崇正九年(1636年)鼎修。

據《連平縣誌》記載,佛教於隋唐時期傳入連平。九峰庵可能是連平境內歷史最悠久寺廟,建於武則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可惜毀於大革文化命。

九峰庵遺址,位於連平元善鎮前鋒村

雙桂庵,崇正六年重修。

廻龍庵,明萬曆三年(1575年)建。

照牛排考古註:州志此處「廻」字的「回」下方是不封口的。據《連平州志·城池》記載,連平茶山的「鄧坑」有個廽龍庵,不知是否為此庵。

九龍寺,明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

正定寺,順治十四年(1657年),周元春建。

雲中寺,即鴨媽坑,明萬曆年間建。

慈清庵,周瀛首母謝氏建。

量福庵,劉禹鼎建。

蒼石庵,在歇馬磜鸚哥石下。

禪定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崇正八年(1635年)重修。

太平寺,下坪,明崇正五年(1632年)重修。

方山庵,明萬曆年間(1573至1620年)謝瑄建。

天竺庵,明萬曆年間謝廷一建。

天竺庵(今名丹竹庵、崇興寺),位於連平元善鎮東河村

西禪寺,明宣德元年(1426年)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僧正詮、宗珮重修。有記。

西禪寺,位於連平上坪鎮下樓村,附近的水樓屋有疊山宗祠和洞祖廟

玉泉庵,內管玉泉巖內,明萬曆年間建。

西域庵,明隆慶六年(1572年)建,天啟六年(1626年)修。

高山庵,崇正八年重修。

青雲寺,城東山三裡許,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

紫雲山,明天啟元年(1621年)建,接黃牛仙石,漢曾公修煉山巔。石池窮冬不涸。

東林寺,溪東龍泉山,嘉靖元年(1522年)建,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

淨土庵,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建。

紫華山,大田鄉。

照牛排考古註:據《連平州志·城池》記載,連平西南六十裡曰大田,其村曰小水(俗傳洪聖王故居,今立廟),曰碓陷石,曰大田墟,曰梅峝,曰河角。在長吉,也就是今天的田源、隆街一帶。

清嘉慶十三年隆街鎮洪聖廟鐵鐘,重100餘斤,連平縣博物館藏。鐘身鑄文:

連平州河角鄉,合眾信弟子虔具洪鐘壹口,重壹佰餘觔,敬在洪聖大王案前,永遠供奉。旹嘉慶十三年(1808年)孟冬吉旦立。萬聚爐造。

金山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建。

黃龍庵,明隆慶元年(1567年)建。

高峰庵,明隆慶三年建。

寶豐庵,銀梅館梨坑地。

獅子庵,在銀梅帽子峰。

南玉庵,在銀梅大華,萬曆年間建。有僧南野苦行清修,州守高光國旌之千僧鍋二口猶存(照牛排考古註:今已不存)。

南玉庵,位於連平陂頭鎮大華村

香積寺,蓮塘地。

觀音堂,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建。

興隆寺,明嘉靖年間(1522至1566年)建。

九峰寺,東桃地,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建。

石峰庵,明隆慶三年(1569年)建。

廻龍庵。

燕巖,明月空祖師道場(見連平新八景之【六祖禪蹤】)。

燕巖古寺(2013年重建前),位於連平陂頭鎮夏田村鹿子坑。古寺後面有個80多平米的天然溶洞叫燕巖

隆興庵,明宏治年間(即弘治,1488至1505年)建。

龍馴庵,忠信,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建,即黃竹坑。

獅子巖,忠信。

靈山庵,忠信。

照牛排考古註:高莞鎮徐村瓦窯屋村民吳娘石於2005年無意間發現家中一民國年間寺院手抄本《靈鷲山寺記》並送交靈鷲禪寺作為僅存文物保管(複印件由寺院報送連平縣檔案局、連平縣宗教局,河源市宗教局、高莞鎮人民政府作為歷史資料存檔)。該遊記是當地一鄉紳曾紹貫於民國年間遊歷本寺所寫,開篇寫有:「靈鷲山寺者,吾鄉之名勝。山未有名,是有是寺,山因而名之。」2004年4月,連平縣民族宗教局批准寺院恢復開放宗教活動,2007年,經縣宗教局協調,當地村民同意歸還寺院264.22畝山地支持寺院恢復重建,並於當年在縣國土局登記發給寺院土地證。2007年,省民族宗教委員會將該寺院進行登記備案。(2013年時)該寺院正在恢復重建中,現道路和供電並未接通,交通可通過山間便道抵達。

靈山庵(今名靈鷲禪寺),位於連平高莞鎮徐村,始建於明代

太平寺,長吉,明崇正十四年(1641年)建。

天池庵,長吉,明崇正十四年建。

寶池庵,漆木垇,明崇正年間(1628至1644年)建。

觀音閣,上坪溫泉水口,順治十八年(1661年)建。

照牛排考古註:據金龍宗親介紹,連平上坪鎮水口橋附近的有三個廟,一個水東廟(即倚南廟,位於105國道東邊、赤崗暖水口東側),一個水西廟(在上坪紀念碑下邊?),還有一個小廟不知啥名(在水口橋西邊、往布聯方向走約30米小路邊左側)。此外,《連平州志·祀典》記載了「煖水靈祠(即熱水口)」、「下坪水口廟」。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沒法判斷觀音閣是哪一座,但基本可以排除煖水靈祠——根據《連平上坪謝氏族譜》第45頁和1118頁,復淵公的六世孫謝朝見寫下《上坪十三景·煖水靈祠》時,署名是「萬曆癸巳(1593年)夏月之吉 恩詔儒官 六世孫朝見謹題」,癸巳並非作詩年份,而是和平邑侯張公(張應詔)給朝見公加以「儒臣」冠榮的年份。據《和平縣誌》記載張應詔於1592年開始任和平知縣,四年後鄭時化繼任。另外,朝見公生於1538年,與觀音閣的建造年代(1661年)相隔123年,寫詩當在1661年之前,綜合推測,煖水靈祠的建造年代比觀音閣要早。

水東廟(倚南廟),位於連平上坪鎮水口橋附近,圖源:金龍

倚南廟重修芳名碑,似與謝、陳兩姓始祖有關,與上坪洞祖廟、水西廟齊名

萬緣庵,猴子額,康熙十一年(1672年)謝旭明建。

【仙釋】

曾公,名袞,曾田人。幼讀書慕黃老術,趙佗雄據南粵自稱帝制,袞鄙之,入黃牛石修煉,後得道。時往來於太湖三角間,鄉人立廟祀之,祈禱響應。

連平忠信鎮曲塘村曾公廟殘址(建於清代同治年間),曾袞是東源曾田人

警雄曾公廟,位於連平元善鎮警雄村(始建於清代)

鏡臺,不知何地人,明萬曆間出家,結宇內管玉泉巖,苦修歷年。將示寂以乞,化皮囊事募,和平令施薪度化,令慨給之。及期積薪成臺,筵欵各檀訂以案幾,折時即當化去,午刻幾忽折起。辭披袈裟登臺,魚誦不輟,火自下發騰煙而去,灰燼中止,遺一履如新,偈失記。後一年手攜只履遇鄉人於虔,懷中取一鑰匙託寄其徒木明,歸驗果生前物,至今猶時顯跡巖中雲。

【附養濟院】,在城西裡許,西壇之右。崇正八年,知州牟應受建凡十餘間,周圍數十餘丈,今廢址存,宜修復之。

注釋:過化【經過其地而教化其民,亦指做地方官】,遊寓【遊寓yóu yù,遊歷寄居】,榛【zhēn,叢雜的草木】,野老【村野的老百姓,農夫】,蹟【跡,同「跡」】,鑿【鑿】,事異【事物改變了】,黿【yuán,同「黿」,大鱉】,鑑【同「鑑」,鏡子】,雋【jùn,同「雋」,才智出眾的人】,塢【wù,四面高中間凹下的地方】,濁【濁】,煖【暖】,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現代則是木製桶狀物,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於鬲上蒸煮。現在連平客家人釀酒或舉行村宴時也會用到飯甑】,棲【qī,棲】,覔【mì,古同「覓」】,覘【chān,偷偷地察看】,笱【gǒu,竹製的捕魚器具,口大窄頸,腹大而長,魚能入而不能出】,阜【fù,土山】,鉎【shēng,鐵鏽】,迎賽【迎神賽會,舊俗把神像抬出廟來遊行,並舉行祭會,以求消災賜福】。

洪聖大王【中國民俗信仰的人物,洪聖大王本名洪熙(一說是祝融),是唐代的廣利刺史,廉潔愛民,精通天文地理,曾經設立天文氣象觀測所,使出海的漁民和商人都頗受其益。死後受到敬仰和供奉,成為人們心中的海神。唐朝天寶年間封為「廣利王」,宋加封為「洪聖」、「威顯」,元朝詔尊為「廣利靈孚王」,清雍正再封為「南海昭明龍王之神」,中國民間則稱為「廣利洪聖大王」。據說廣東有幾百座洪聖廟、廣利廟,最大的是始建於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的廣州南海神廟】。

闘【dòu,古同「鬬」、「鬥」、「鬥」】,兾【jì,同「冀」,希望】,青牛度關【博學的周朝史官老子(李耳)看到周朝衰敗了,於是離開都城西行歸隱,騎著青牛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後以此典指有道之人隱遁或降臨】,白馬馱經【在漢朝時佛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用了一匹白馬馱經,建造了白馬寺紀念這匹白馬,所以有了白馬馱經的傳說】,饔【yōng,早飯。饔餐是指飯食。另外,飧sūn是晚飯,有個成語叫饔飧不繼,指吃了上頓沒下頓】,懼【jù,懼】,積【積】,歷年【過去多年】,示寂【佛教指佛、菩薩或高僧死去】,【同「旃」zhān,古代一種赤色曲柄的旗。旃檀又名檀香、白檀】,偈【jì,佛經中的唱詞】,虔【江西贛州市的簡稱。古代贛州先稱為虔州,宋朝時虔州更名贛州】,鑰【鑰】,月空祖師道場【月空是明初少林寺的武僧,他武藝高強、愛國,在抗擊外來侵略「倭寇」的戰爭中不怕犧牲,屢建奇功。「道場」是指和尚和道士做法事的場所】,照牛排【連平上坪 謝添泉】。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盧廷俊、何深、顏希聖,1730年;

《連平上坪謝氏族譜》,照牛排考古,1993年;

崇真會&USC Digital Library;

《連平縣誌1979-2004》,連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13年;

《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彙編·連平縣卷》,陳建華,2013年9月。

相關焦點

  • 《連平州志》卷之二:失傳的清代連平風俗
    這些問題在清代雍正年間的《連平州志》裡都有答案。歡迎關注照牛排。嘗讀毛詩十五國風土人情,正淫奢儉備載臚列,王者蓋以觀民設教示儉示禮約之而歸於中也。連平萬山之區,四境風氣異宜,剛柔殊趨,所以整齊陶淑之者固司牧之責也。
  • 《連平州志》卷之四:連平學宮裡奉祀的先賢先儒
    《連平州志》第四卷講290年前連平州的學宮,可惜的是早在1986年連平學宮就被拆掉了,原址在連平現在的財富廣場。學宮是歷朝祭祀孔子的廟宇和管理儒學的機關,亦稱孔廟、闢雍,是古代地方政府設立的學校。在清代200多年的科舉考試裡,連平州出了翰林5人,進士12人,舉人53人,副榜6人,拔貢23人。
  • 《連平州志》卷之三:清代連平城池、井池、都裡、墟市
    《連平州志》卷三介紹明末至清朝中期連平州城的布局和大小,城牆、城門、月樓的修建和歷次維修,以及城內水井的分布,並花了很大篇幅來記載連平惠化圖、長吉圖、忠信圖、銀梅圖的各個村名和位置,最後還講了集市和公署(放到下一篇)。連平的老城牆不知毀於何時,今天只能從文獻記載和安徽壽縣現存的宋代古城牆來一睹連平州城當年的風採。
  •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雍正8年版《連平州志》卷之一的輿圖部分包含7張圖:連平州治全圖、連平州城全圖、連平州學宮圖、九連山、先農壇圖、忠義孝弟(悌)祠、節孝祠,後3張圖含有尺寸和建造時間說明。有司發現,雖然連平地處山中,但寬敞平坦,無險逼壓之形,無幽陰湫溢之患,城內外可置數千家,而附近石龍、上坪、下坪諸鄉村尤其聲勢相倚、阡陌相連,是做城池的好地方。地址選定後,便委託長寧縣令陳國正主持督造建城之事,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開始修建連平城牆和衙署,永安(紫金縣)知縣牟應受主持均田賦、清丈土地之事。
  • 《連平州志》卷之一:星野(星宿和分野)
    雍正《連平州志》一共十卷,第一卷講的是星野、輿圖和建置。輿圖和建置部分的圖文太多咱改天再聊,本文分享連平州的星野(星宿分野)。州志裡的星野篇幅賊短,不易看懂,需要八卦一下中國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州志的繁體版原文請移步照牛排的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封域分星所自眆也。《前漢·地理志》雲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南粵志》亦云「牛、女分野,揚州之末土也」。考《廣輿記》贛州府、《禹貢》揚州之域,天文鬥分野,屬吳越。
  • 《連平州志》卷之七:人物2,孝行.方正.耆碩.善行.耆壽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百善孝為先,按照古禮,無論文臣武將,再大的官,當父母去世都需要去職回家守喪三年(丁尤),《連平州志》的選舉部分曾記載進士何深一次丁外艱,一次丁母尤,服除後再補新職,本文記載了普通老百姓的孝行。
  • 《連平州志》卷之六:貤封.鄉飲.名宦.鄉賢.節孝
    《連平州志》第六卷的末尾,記載了明崇禎到清雍正這一百年間,連平州所有受過朝廷貤封的官宦家屬,以及參加過官辦鄉飲酒禮的耆老。第七卷的開頭則記載康熙年間連平州崇祀的兩位名宦魯元寵、朱宏祚,「盧志」還提議增祀碩畫遠猷的連平首任知州牟應受,以及順治初因公投井殉職的知州劉宏祚、教官葉上青、吏目鄭亮。
  • 《連平州志》卷之九:藝文1,內管巖石壁記/徵浰頭祭文/蒙泉記
    《連平州志》第九卷是藝文,裡面摘錄了古人寫的28篇與連平有關的文章,洋洋灑灑25張紙,照牛排預計至少要連載8篇。連平州志卷之九(文類)連平州知州奉天盧廷俊傑人氏重修。藝文志日月星辰昭於天,山川草木麗於地,精華發越。古今爛然藝文者,志乘之象設也,顧可少乎哉?自秦漢以迄唐宋,莫不祖經述傳,彬彬稱極盛已。連平建置獨後,文獻未能遠徵,茲所編輯取其紀實賦事,宣風達意爰備稽考。顯示勸誡,集眾腋以成裘;片長必採,結千珠以為珞。
  • 《連平州志》卷之七:人物,宦跡.武績.人瑞.德量.義略
    《連平州志》第七卷的人物部分稍長,我分成兩篇,本篇記載明崇禎到清雍正這一百年間,連平州的宦跡、武績、人瑞、德量和義略。宦跡介紹外出做官的連平人,人瑞講連平顏氏二世祖秉元公,德量則有何嵩、顏子佐事跡。
  • 《連平州志》卷之九:藝文2,鼎建州治碑記(黃士俊)
    我在《連平州志》裡隨便摘抄一句話,放到百度往往搜不到相同的文章,說明網上沒有前人發布州志原文。用現有的OCR識別軟體來識別豎列的古文,就算不是亂碼,打亂的文字也要重新組織。所以,在照牛排考古整理髮布州志原文之前,沒有Copy的捷徑,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在手機上對照州志逐字逐句地輸入,然後藉助搜尋引擎和字典在電腦上斷句、注釋、配圖。
  • 《連平州志》卷之九:藝文3,修巖坡路/三多橋/葫蘆峒山路序
    繼續連載《連平州志》第九卷的3篇藝文——《修巖坡路碑記》,上坪古坑人謝呈茂的《重修三多橋記》,易永兌的《捐修葫蘆峒山路序》,主題是修橋修路。若州志晚編幾年,進士顏希聖於乾隆三年寫的《步雲橋碑記》應該也會摘錄。
  • 「汝州文史」——明正德《汝州志》、清康熙《汝州全志》內容提要
    『汝州文史』——明正德《汝州志》、清康熙《汝州全志》內容提要陳光貽/文 一、明正德五年刊本《汝州志》八卷(天一閣藏)  其書體例,卷首州境、州城、郟縣、魯山、寶豐、伊陽諸圖,卷一沿革、分野、形勝、疆域、城池、鄉保、村店、軍屯、橋梁,卷二山川、古蹟、街坊、鋪遞,卷三戶口、田賦、課程、物產、風俗、景致,卷四州治、公署、學校、壇壝、祠廟、寺觀、陵墓,卷五名宦,卷六人物、流寓、孝節、仙釋,卷七詩,卷八文,凡八卷,三十三門。
  • 《連平州志》卷之六:兵防2,古代的營汛、鋪舍和快遞
    雍正八年版《連平州志·兵防》鋪舍建州之始,四路走遞郵致迅速,今則東西北三面已廢,獨南走惠郡置七鋪焉。工食八名,州前鋪二人,餘皆一人。「等因奉此窮思,草昧新邑毫無可措,近因善後事宜,有贛南之役道經橫岡、象腳下、龍南、信豐一帶地方,親見裡數遙遠,前議遞鋪闕一不可。因就行兵之術酌為權宜之計,議於州城設塘報四名,百口塘一名,浰頭一名,橫岡營二名,龍南城內一名。
  • 連平新八景,哪個旅遊景點最好玩?
    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6米高的泥塑坐像(文G以前原佛像是石雕的,現僅存原佛頭髮髻殘塊),當地素有「南華寺的鐘,燕巖寺的佛」之說,意為南華寺的古鐘和燕巖寺的佛像均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寺內另一塊殘碑上有東晉高僧惠遠的名字,但有關惠能曾在燕巖清修的傳說,目前尚未得到史料或實物的證實。連平美景,非只上天所賜,更是人民創造。新八景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連平自然風光之美麗,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社會發展成果之巨大,是了解連平的新視點,推介連平的新名片。
  • 山西渾源「小寺」的滄桑史:被日本鬼子摧毀,解放後曾用作澡堂
    不過如果從「年齡」的角度來說,「小寺」似乎還大些。據乾隆《渾源州志》的記載,圓覺寺是在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由僧人玄真主持修建。但從塔上留下的一些金初天會年間的刻字來看,其歷史顯然並不止此。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因此推測,圓覺寺舊已有之,或因荒廢,由玄真主持了重建或大修。大概是再往前的歷史早已無人知悉,州志便把正隆三年當作是它的始建年份了。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山西渾源圓覺寺塔
    不過如果從「年齡」的角度來說,「小寺」似乎還大些。據乾隆《渾源州志》的記載,圓覺寺是在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由僧人玄真主持修建。但從塔上留下的一些金初天會年間的刻字來看,其歷史顯然並不止此。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因此推測,圓覺寺舊已有之,或因荒廢,由玄真主持了重建或大修。大概是再往前的歷史早已無人知悉,州志便把正隆三年當作是它的始建年份了。
  • 展現古田星羅棋布的寺觀
    八都:資福寺(宋熙寧七年),開寶寺(宋開寶元年),金峰寺(宋乾德四年),應福寺(宋大中祥符五年),建福寺(宋熙寧七年),永福寺(宋慶曆五年),棲真道院(五華山)。三十五都:香林寺(宋景德四年),風林寺(後唐天成三年)。三十六都:禪林寺(宋景德四年),東峰寺(宋元祐二年),玉京觀(元延祐三年)。三十七都:瑞雲寺(宋慶曆元年),興慶寺(唐鹹通元年),保福寺(宋建隆二年)。下為三十七都保福寺。
  • 華州寺廟裡的鎮寺之寶
    寺廟裡的鎮寺之寶 作者 時三文 中國古建築,不僅設計巧妙,構思奇特,建造精美,而且每座建築物都有鎮宅之寶。在華州的一些寺廟和道觀,都有關於寶物的傳說。
  • 寺,廟,宮,殿,觀,庵等建築有什麼本質區別
    現在的人總是把兩個事務(或兩個東西)合在一起來稱呼,比如墳墓,夫妻,寺廟等。但是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會那麼簡單地將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達一個意思。其實寺廟這兩個字分開來說區別很大,古代人總是喜歡求神問佛,什麼事情都要祈禱一番。上到身體健康,下到姻緣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