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與時俱進。
當前,適應旅遊新常態,跟上旅行轉型期,調整心態,放寬心情,鬆弛心境,使旅遊不失本意,令旅遊不忘初心,讓旅遊伴歌而行,叫旅行更加快樂,許旅遊達到目的,脫胎換骨,重置旅遊攻略,刷新旅遊理念,轉變旅遊方式,是擺在遊客面前的新課題。
快樂,是旅遊最美的風景,欣賞,是旅行最愜意的體驗,放鬆,則是旅途最好的境界。旅遊行業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順應時勢的發展,潛移默化中,是事實上的轉型期,形成了新的常態,如何適應,使旅遊變得輕鬆,讓旅程更加快樂,是旅遊新常態對遊客的刷新要求。
通過近幾年來馬不停蹄的自駕旅遊體驗,讓我們深深體會到,隨著朝陽產業旅遊業的異軍突起,旅遊業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眾景點,經打造包裝後,聲名鵲起,成為新的網紅地,打卡點,許多旅遊規則、細節變化了;隨著電子科技的日新月異,景區管理模式與時俱進,不可同日而語,對遊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旅遊的管理方式變化了;隨著旅遊對象的洗牌變化,原來的老人團隊,老年人旅遊專列,單位組團,年輕人自由行,到現在的全民動員,全體參與,自駕遊,家庭遊,自由團遊,說走就走遊,旅遊演變為全員化發展模式,旅遊的組團方法變化了;隨著旅遊方式的轉移,已由景點的遊覽拍照,逐漸演變為徒步探險穿越,拍星空,攝金山,旅遊,已是人們生活創新的重要領域,旅遊的行為變化了。
但是,旅遊轉型,尚沒能做到無可挑剔,許多內容仍需規範和完善,遊客偶遇,要以平常心看待,並不斷適應和契合。具體而言,旅遊新常態的主要體現,大致可概括為:
一是擺渡性交通運作。遊客到達景區門口,往往距離核心景點,還有一二十公裡,甚至幾十公裡,但旅遊大巴、自駕車輛不能入內,只能繳交交通費用,少的幾十元,多者一兩百元,乘坐景區的擺渡車方能入內,美其名曰好管理,能停車,不擁堵,講安全,還環保,不誤遊,現在的大型景區基本上大至如此,交通擺渡費是必須要交的,不必大驚小怪。印象中,2017年5月到黃河九曲第一灣,長驅直入,景區觀景臺停車即可觀景,2018年8月再去,遊客服務中心建到10公裡之距的唐克鎮了。
二是電子性運營管理。電子科技的高度應用,引入景區管理,就是門票銷售、人員身份、信息識別、流量統計、安全監控等的一體化,許多景區已經實行無人售票,關注公眾號、遊客服務中心掃二維碼,手機網上預約門票,這是大勢所趨,必然要求,而不少的老年遊客,實踐中,已經顯得無所適從。前段時間,到貴州馬嶺河峽谷旅遊觀瀑,就有三位老者聽說門票免費,直接闖卡,攔下,提示要手機預約,老人表示不會,拿出手機給工作人員操作,老人機,令人哭笑不得,最後喊來一工作人員,用工作人員手機綁定預約,最後刷身份證才能過卡。
三是挑戰性自駕旅遊。旅遊出行,除了報團出行,發展到了越來越多的自駕遊,時間的隨意性,觀景的任意性,拍攝的等候性,節奏的掌握性,在小汽車普及每家每戶的今天,在公路交通條件非常發達的現在,在深度遊覽、遊全遊透理念主導下的當今旅遊市場,在家庭觀念、全家享受的共識下,自駕遊成為很多人的不二選項,一輛小汽車,承載著一家三代人的夢想、歡樂、和諧、節約與滿足,旅遊走起。
四是季節性探險徒步。人們旅遊,已經不再僅僅是滿足於觀景拍照,同時還考慮健身徒步,或者穿越探秘,一般性的行、觀、拍、玩,不再是簡單唯一的選項,野外選擇人跡罕至的線路,背著帳篷,扛著相機,帶著乾糧,堅定地邁出步伐,扎進深山野嶺,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頭枕大地,仰望星空,拍攝星軌,與夢想中的夜空,來個零距離的接觸。比較經典的有洛克線、貢嘎大環線、喀納斯環線、四姑娘山線、岡仁波齊轉山線等。
五是媒體性信息誤導。當前環境,自媒體後來居上,高度發達,而老百姓的許多新聞、事件、觀點、輿論、信息等都來於自媒體,但自媒體是新生事物,幾年來異軍突起的產業,還不夠完善成熟,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審核把關標準或許缺失,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錯誤信息,混淆視聽,非主流性,負面導向,引起遊客大呼上當。如前段時間,廣西高峰森林公園網上發布信息,稱微信轉發其廣告可享受免費政策,結果免費的是一個價值為9.9元的觀景平臺,其它正常收費,還有,就是時不時出現的低價旅行體驗團的信息廣告等,真假難辨,無所適從,喜憂參半。
六是變相性收取費用。有相當一部分景點,因為基礎設施過於落後,遠遠達不到景點配套設施建設的標準要求,應該是不能開張迎客收費的,但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把村民的馬匹集中一起,搞起旅遊服務,自定收費項目與標準,搞起粗放型的旅遊,組織一些水軍,在自媒體等上發布信息,只往好的方面說,不足部分卻故意忽略不寫,上景點的路只有馬路,沒有人路,偏偏就忽略不說,許多遊客慕名前來,入景點收環境衛生費,不說門票。如黨嶺景點、貢嘎冷嘎措景點等。
七是商業性古鎮蛻變。古城旅遊,古鎮體驗,是許多人對古蹟的旅行情懷,覓一建築保留完整,人文古風撲實,民宅風情脫俗之古城,原汁原味,不加雕飾,沒有包裝,且行且收穫,且行且感悟,且行且珍惜的旅遊,恐怕沒有了,已經很難了,舉目張望,屈指數來,那個古城不搞商業化,那個古鎮不過度開發,那個古村不經過包裝,那個古渡不全新提升。
但是,古鎮旅遊開發的目的,就是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通過展示,增進人文交流,增加百姓收入,增進社會發展,從這個角度,古城高度商業化也無可厚非。只是,不能步吉首鳳凰古城、無錫蕩口古鎮的後塵。林林總總,千姿百態,不一而足。
在旅遊行業這樣的新常態、新背景、新形勢下,如何重啟快樂旅遊的旅程,實現旅遊與愉快的雙贏,適應旅遊行業的轉型變化,成為遊客的新考驗,應考慮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人員組成上要新老搭配,熟悉掌握智能科技操作。如網上預約門票、住宿等,電子科技介入景區管理,提高旅遊運營效率,這是好事,大勢所趨,如何適應,特別是沒有導遊帶隊的自駕遊,確實對操作的具體細節,不甚了了,因此,到了景區門口,才知道老驢友碰到了新問題,一不小心,就會誤了行程,毀了心情。因此,今後的旅遊活動,組隊時就要注意新老搭配,老人貢獻經驗,擺脫困境,處置問題,新人操弄電子,預約門票,預訂住宿,各展所長,各呈所能,相得益彰,促進旅程和諧舒暢順利。
二是旅遊項目上要量力而行,按照身體健康狀況行動。如徒步穿越項目,這是幾年來興起的旅遊項目,含意志、體力、探險、刺激等因素,深得資深驢友的青睞,岡仁波齊轉山等徒步,以上年紀的旅遊達人為主,而沙漠穿越,則以較為年輕的對象為主,此類旅行,要三思而行,應做好充分的各種準備,確保萬無一失,要求量力而為,根據身體狀況,體質情況,病患情況,不冒險,不僥倖,情況不明決心大,這是大忌。南京女大學生黃某單人徒步可可西裡的悲劇,剛發生不久。
三是旅遊信息上要注意甄別,認真分析廣告背後真相。虛假信息的問題,對於網上亦真亦假的諸多信息,要反覆揣摩,認真分析,注意交流,溝通諮詢,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陷餅,天下不會有免費的午餐,事出蹊蹺必有妖,清醒認識,這才不至於上當受騙,不往坑裡跳,不然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不被後續的坑坑窪窪尷尬行程,而影響旅遊的愉快心情。
四是景點偏遠的要勇於克服困難,小心應對人少景美的艱苦旅程。如小眾景點基礎設施落後,但其景色確實很美,由於山高路遙,開發成本很大,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還不具備開放迎客的條件,於是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自營自收,相當粗放,總體基本上是管理混亂,秩序從無,制度缺失,遊客擔心,全程就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沒有安全感,沒有保障感,沒有踏實感,一但發生事故,將不堪設想,萬劫不復。這些景點,旅遊環境真的不敢苟同,如上黨嶺的步行道、上冷嘎措的人行步道,全變成馬路,馬的排洩物鋪滿小道,經年累月踩踏後,黑漿臭水,人只能沿著旁邊,覓乾淨之地落足,深一腳,淺一腳,艱難行進,除了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別無選擇。
五是古鎮商業化要見怪不怪,有所側重地探索古鎮人文。對於古城古鎮的去原始化,高度商業化,除了門票覺得不值,不值的還有千篇一律的小食美食、手工業品、紀念小商品等,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在見識琳琅滿目的小工藝品的同時,也見到了不少的傳統品牌,傳統工藝,傳統製作,應該說還是有所收穫的,更大的收穫,就要求會玩,事前做好攻略準備,事中深入小巷深處,事後回憶回味細品,還是可以了解到古城的曾經輝煌,了解到古鎮的滄海桑田,了解到古村的歷史變遷,從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人文風情,文化底蘊。
六是收費上要明白交費,諮詢有關政策弄清依據。如碰到變相收費的,一般要求收費必須有依據,有正規票據,才能收費,但一些偏遠景點,穿村過寨,詢問其收費依據,說不收門票,但過境停車,打擦邊球,收衛生管理費、停車費等,似乎也說得過去,千裡迢迢而來,為了區區一二十元的費用,就打道回府,不很值得,對於高昂的收費項目,就必須據理力爭了,或舉報當地物價、旅發委部門,合理解決,不能低三下氣的遷就,有償服務的,就看討價還價的本領了。
轉型期的旅遊行業新常態,需要我們遊客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因勢利導,調整心態,積極探索,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健康、快樂、愜意的旅遊而勇敢地走向詩與遠方。
轉型期形成的旅遊新常態,大家做好思想準備了嗎,大家有應對之策了嗎,大家會如何適應了嗎。
適應旅遊新常態,是得到心裡希望的、想要的旅遊樣子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