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沿用至今已有1300年歷史。然而,作為福建的首府,其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氣氛越來越濃鬱。想在城中找到一處安靜的去處,品味文化名城的悠久歷史,也越來越難。所幸,福州還有三坊七巷。
雖說三坊七巷經過了精心維修,嶄新得讓人感覺不到它的悠久。但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卻是始於唐宋,成於明清,而且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七巷」。
走在坊巷間寬闊的石板路上,阡陌交通,深巷處幽幽靜靜,將都市的嘈雜隔絕在山牆外。白牆瓦屋,曲線山牆,精緻的窗雕,讓你在這片寧靜的坊巷中仿佛尋到逝去的時光。若是細心,可以看到三坊七巷獨特的門窗雕飾,類型豐富,雕刻華美,製作精緻,充分展現了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輾轉間還能看到保留下來的多處名居。才知,三坊七巷人傑地靈,「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在坊巷間一走,你會驚嘆這裡走出的燦若繁星的風流人物,林則徐、嚴復、沈葆楨、陳寶琛、林覺民、冰心……大有「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味道。
澳門路上的林則徐紀念館如今已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門票。到三坊七巷不妨來了解一下這位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偉大民族英雄。
道光皇帝連續八次召見,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開始了禁菸之路。事實上,林則徐一生為官,憂國憂民,除卻虎門銷煙的豐功偉績,還有眾多利國利民的政績!只是在虎門銷煙抵抗外敵的事跡面前,那些政績便顯得不值一提了。
然而,虎門銷煙,因功獲罪,致使林則徐潦倒遷徙跋涉,最終病逝途中。在民族存亡的關頭,總有一些人扛起救亡的大旗,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林則徐就是其中之一。令人敬仰的不僅是他面對外敵的英勇,還有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偉大胸襟與格局。
林文忠公祠,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則徐的後裔及鄉賢為了紀念林則徐,在獲得朝廷恩準後修建的專祠,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風格的古典園林式祠堂建築。上圖為御碑亭,內有光緒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聖旨」、「御賜祭」、「御製碑文」三塊青石碑。
走出林則徐紀念館,心情有些沉重。邁步到街對面,一眼被一家靜雅的小店吸引了。「舊巷南」是一家福州特色小吃店,經營福州最有名的魚丸、肉燕,還有特色蒸餃、拌麵等。除此之外,還有各色蒸餃、筍乾煎包、拌麵、粉、鰻魚皮等。
三坊七巷內各種美食都有,但這家門店之素雅清新的風格很吸引人。小店不大,裝修卻很雅致,湖藍色為底的裝修風格,設計精巧的吊燈,還有牆上文字優美的宣傳語和拍攝精美的照片,讓人感覺到店主人的用心。
看得出這的確是一家用心經營的小店。問了一下,所有的設計都出自其中一個店主人之手。大到吊燈,小到精緻的號牌,還有那獨特的餐具——淡雅的古犀陶碗,乃至店門口的宣傳牌和特產年貨伴手禮。
這家店是連鎖店,福州見過好幾家,據說溫州一帶也有開張的,可見受歡迎程度。
因為用心,所以值得關注。據介紹,這裡的魚丸選用的是平潭海邊新鮮的鰻魚製成的,而製作魚丸的老闆已從事這行當二十餘年,在平潭可謂家喻戶曉。
好的食材要有好的器具,才能讓人胃口大開。用古犀陶碗盛上飽滿的魚丸,點綴幾點蔥花,淡雅怡人,清香撲鼻。
就連這古犀陶碗也是店主人自己設計的,讓人不得不感嘆其精美的設計。陶碗配上美食,色調鮮明又柔和,令人食指大動。好食配好器,載味時增添食慾,閒置時,擺放一處,也是景致。
我想店主人應該是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會花這麼多心思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上。其實,打動人的往往也在細節上。
捨得用心,才能做出一流的食物,也才能開出一流的小店。
在店門口還看到幾件伴手禮,很古樸又不失風趣的設計,與店的風格極像。再一問,同樣是店主人的手筆,再次驚嘆!
店主人設計的特色年貨伴手禮,裡面是魚丸、肉燕等福州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