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中國市場業績連續下滑 轉型危機迫在眉睫?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市民前往屈臣氏門店選購商品。圖/視覺中國

  屈臣氏中國市場業績連續下滑 轉型迫在眉睫

  據屈臣氏集團所屬長江和記實業公司發布的2017年中期財報顯示,上半年屈臣氏中國區營收106.15億港元,同比店鋪銷售額下降6.2%,相較去年同期8.5%的跌幅有所趨緩。門店轉型、調整產品線、拓展新店、發展電商,在業績的承壓下,屈臣氏正在積極變革以適應當前不斷升級的消費結構。未來這家老牌零售企業能否成功贏回消費者的青睞,實現觸底反彈,還是持續低迷一蹶不振,我們拭目以待。

  曾經風光無限如今業績下滑

  記者查閱財報得出,截至今年上半年長江和記實業公司零售部門收益總額為735.57億港元,與去年同期734.13億港元的收益較為接近,其中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和EBIT(息稅前利潤,即未計利息、稅項前的利潤)分別為65.27億港元和52.32億港元,同比分別減少1%及2%。值得一提的是,在屈臣氏上半年中國市場門店數量增加15%,達到3014家的情況下,同比店鋪銷售額仍下降6.2%,讓人不禁唏噓,曾經風光無限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商,如今正深陷業績下滑的泥沼,並接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

  1828年,一家名為「廣東大藥房」的店面於廣州沙面開業,主營本地生產或進口醫藥及個人護理產品,隨後遷移到香港創辦連鎖藥房,並於1871年正式更名為「屈臣氏」。1989年,中國第一家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在北京開業,帶有鮮明「個人護理」烙印的它在當時幾乎沒有同類競爭者,曾一度佔據了保健及美容產品的零售市場。隨著在國內一二線市場的成功布局,快速擴張、不斷開新店成了屈臣氏的戰略布局,2007年屈臣氏在江蘇南京擁有了它在中國的第300家分店,截至今年4月在上海開業的第3000家潮流店,十年之間它在中國的店面數量實現了10倍的增長,會員數量也已經突破6000萬人。

  由於門店擴張帶來的高滲透率、獨家代理及自有品牌佔有的高比例以及創新的會員模式,使得屈臣氏在登陸中國市場的早期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之前很依賴屈臣氏,幾乎只要去逛街就會到商場附近的門店購買一些護膚品,付款時經常會排長隊。」消費者吳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的感受,「現在去大多是買瓶水或零食,一來護膚和彩妝產品沒有絲芙蘭的高端,很多都是國產或沒聽說過的小眾品牌,二來也不如在電商平臺購買方便,感覺店內的顧客也不如以前多了。」事實上,屈臣氏中國的市場業績增長放緩已經持續了3年的時間,並在2016年出現了首次負增長,與2015年相比總銷售額下滑了3.82%,同比店鋪銷售額的跌幅則為10.1%。

  消費結構升級重挫傳統商業模式

  市場消費分析師、財經評論員陶躍慶告訴記者:「錯過線上發展、權威消解、品牌老化是導致屈臣氏業績疲軟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目前中國的個護美妝行業已經迎來了電商時代,近年來諸如樂蜂網、聚美優品等美容電商的出現掀起了一輪新零售的浪潮,與此同時,屈臣氏仍在不斷開疆拓土、增加店面數量以求盈利,錯過了電商發展的最佳機遇。

  另外,屈臣氏一直以來都以打造品牌、引導消費作為自身經營的主要方針,也就意味著店內導購充當著培養消費者的角色。在走訪屈臣氏位於北京西直門凱德晶品購物中心的門店時記者發現,在店內人數不多的情況下進門沒多久就會有導購人員來到身邊詢問訴求,當獲悉記者想要購買補水產品後便開始推薦某國產品牌的套裝,表示該產品「性價比高」、「很多人購買」、「適合你的膚質」,但當記者表明想購買另一品牌產品後,導購人員便離開了身邊。對此,陶躍慶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隨著經濟增長和消費理念不斷提升,人們更加注重在購買商品的同時追求服務等附加價值。尊重消費者的自我意識、增強消費體驗新鮮感、提供專業知識和有價值的服務逐漸成為主流,而屈臣氏原有的引導消費理念和權威便會被拋棄。」

  消費結構的升級不僅帶來了對購物體驗的更高要求,更使消費者拓寬了對國際品牌的認知。近年來,歐美與日韓品牌大量進入我國美容市場並受到人們強烈追捧,而受制於採購系統的僵化,屈臣氏很少會引進一些國內消費者喜愛的熱門產品,自然失去了很多極具潛力的消費者,甚至在很多90後消費者眼中,屈臣氏已是「上一代」的時尚標籤。

  壓力之下的轉型之路

  「作為一家老牌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企業,屈臣氏想要重新在市場上佔據領先優勢,首先要根據行業發展特點實現線上線下的差異化經營,其次要打造高端和個性的形象標籤。」

  在陶躍慶看來,未來線上購物平臺將成美妝產品的主流銷售渠道,只有將線下體驗與線上購買更好地結合才能滿足消費者多方位需求。而隨著消費者愈加成熟,對產品的高端化和個性化需求也更加明顯,如果仍因循守舊發展固有品牌,則很難帶動銷量的上漲。

  據媒體報導,今年3月屈臣氏及百佳中國行政總裁羅敬仁因個人原因請辭,曾任屈臣氏中國首席營運總監的高宏達於4月1日接任並全面接管屈臣氏中國業務。隨著新掌門人的上線,在四面楚歌之中,屈臣氏也開始嘗試突圍。

  4月14日,屈臣氏在中國的第3000家門店落戶上海,與以往店面相比顯得更加年輕化和潮流化,不僅引進了年輕人喜愛的品牌、開設日韓潮品專櫃,還設置了美妝互動及皮膚測試區域,前者藉助AR技術可幫助消費者進行虛擬試妝,後者則是通過科學專業的服務給予消費者有針對性的護膚指導,讓顧客可以在消費前事先體驗。

  此外,屈臣氏方面還向記者表示會持續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豐富產品及服務。將來在美妝、護膚、頭髮護理等領域會增加更多專業線品牌,並應消費者需求引入更多國內外品牌。同時完善線上布局,通過覆蓋主流電商平臺、發布美妝APP萵筍、開設個性化線上門店等方式提供線上購物服務。而針對如何改善導購過度推銷這個長期以來的問題,屈臣氏方面在回復記者採訪時稱:「全新升級的潮流店減少了第三方美容顧問的數量,並增加屈臣氏自有的專業員工,將通過專業的皮膚專家和化妝師團隊改變現有的顧客服務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就目前的情況可以看出,屈臣氏已經邁開了轉型的步伐,至於未來能否突破與發展,仍待時間檢驗。

  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人們更加注重在購買商品的同時追求服務等附加價值。尊重消費者的自我意識、提供專業且有價值的服務將逐漸成為主流。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錚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業績壓力陡增 屈臣氏被迫轉型自救
    日化連鎖品牌屈臣氏正在加快擁抱電商。據悉,今年「雙11」期間,屈臣氏除了在線上線下展開促銷狂歡之外,還推出了「門店速提」和「閃電送」服務。  對此,記者採訪的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在擁抱電商的背後,屈臣氏告別發展的黃金時代卻是事實。屈臣氏在日益嚴峻的業績壓力下,正在試圖依靠網際網路轉型自救。
  • 屈臣氏被迫轉型自救:遭遇多方夾擊 業績壓力陡增
    日化連鎖品牌屈臣氏正在加快擁抱電商。據悉,今年「雙11」期間,屈臣氏除了在線上線下展開促銷狂歡之外,還推出了「門店速提」和「閃電送」服務。   對此,記者採訪的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在擁抱電商的背後,屈臣氏告別發展的黃金時代卻是事實。屈臣氏在日益嚴峻的業績壓力下,正在試圖依靠網際網路轉型自救。
  • 屈臣氏中國區業績連降 線下門店轉型待考
    公司 屈臣氏中國區業績連降 線下門店轉型待考 2017年8月13日 09:26:19 智通財經網
  • 屈臣氏中國區業績下滑30%,上半年僅增4家店
    數據顯示,財報期內,屈臣氏全球銷售額為736.2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60.07億元),同比下降11%。其中中國區銷售額為88.0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8.92億元),同比下降30%。高達30個點的業績下滑,這是屈臣氏有史以來財報上公布的最大業績跌幅。
  • 阿里騰訊都看上了屈臣氏10%股份,誰將助其走出「中年危機」?
    而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淡馬錫看中屈臣氏的股份原因,則是「繼續看好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復甦中的歐洲市場」。如今,對照著淡馬錫當年大舉購買屈臣氏的股份來看,買方搖身一變賣方的背後實則牽扯出了不少故事。陷入「中年危機」的屈臣氏與曾經風光無限的市場規模不同的是,近年來屈臣氏的境況大為不同。除了產品和導購模式一度被外界質疑之外,其業績也出現不斷下滑的情況。
  • 業績下滑 屈臣氏「試水」醫藥電商
    長江商報消息 今年上半年銷售額下降6.2%,店內促銷過多影響購物體驗被詬病□見習記者 張璐 實習生 周佳林經歷了高層更迭、銷售下滑的屈臣氏,也在不斷尋找新領域拓展業務日前,屈臣氏被曝將「插足」醫藥電商領域,這也意味著屈臣氏將要在線上售藥。清華大學快營銷研究員孫巍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屈臣氏網上賣藥是一種「試水」態度,現在還處於敏感期,醫藥領域的專業性較強,屈臣氏醫藥電商的發展成效還有待觀望。
  • 屈臣氏轉型敗給新業態 中國區業績暴跌近30%
    這三年,屈臣氏不斷努力轉型,但業績暴跌,又讓改革成果打回原形。儘管暴跌可以歸咎於疫情,但屈臣氏受到國內零售新業態的衝擊,已是不爭的事實。受此影響,無論股權轉讓還是計劃上市,屈臣氏的資本運作,愈發艱難。暴跌的負面估值效應慘澹,是零售業今年上半年共同的感受。對屈臣氏而言,糟糕的業績對資本運作的負面效應,或許更揪人心。
  • 屈臣氏中國區CEO離職、業績大面積下滑,李嘉誠的零售業犯了什麼錯?
    接替羅敬仁工作的是現任屈臣氏中國首席營運總監高宏達,他於4月1日接任,全面接管屈臣氏中國業務,並在未來數月內與羅敬仁完成工作交接。這是一次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換帥。意料之外的是羅敬仁畢竟算得上屈臣氏中國開疆拓土的功勳,如今沒有高升、沒有調任而是直接辭職;情理之中的是近年來的業績大面積下滑與去年為高宏達專設COO職位,似乎都是一種鋪路。
  • 連續6年業績下滑 步森「拋棄」服裝業轉型網際網路金融
    步森股份表示,公司去年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所處服裝行業的整體形勢不景氣,終端市場銷售疲軟,使公司服裝銷售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綜合導致公司客戶訂單減少,銷售規模下降,銷售收入減少。   連續6年業績下滑   步森股份官網顯示,創建於1985年的步森男裝,品牌定位為面向二三線城市及以下市場的男士商務休閒服裝。公司總資產近20億元。
  • 屈臣氏的危機
    提起屈臣氏的購物體驗,想必很多消費者的表情都是「地鐵、老人、看手機」。作為曾經是屈臣氏會員之一的小編,想起被忽悠交的「智商稅」,也是懊悔不已。六、七年前的屈臣氏,還處於CS渠道頭部的高光時刻。當時還是學生黨的小編,第一次跟同學走進屈臣氏就被如同餓狼看到羊一般蜂湧而來的導購嚇到了。
  • 海參「四大家族」沉浮記:業績下滑,轉型失敗,頻現違規
    在經歷2012年後的市場衰退、2015年左右的集體轉型後,昔日的壹橋海參、如今的晨鑫科技在徹底轉向遊戲業務後,連續兩年業績下滑,如今還要面臨實控人變更、高管集體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等問題;好當家則暫停大健康子公司直銷業務,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因涉嫌財務造假被終身禁入市場,ST東海洋也因涉嫌信披違規被立案調查,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 推出首個虛擬代言人 屈臣氏年輕化轉型再出招
    北京商報訊(記者王曉然 孔瑤瑤 陳韻哲)在年輕化轉型道路上不斷摸索的屈臣氏這次步子跨的更大。日前,屈臣氏宣布推出首位虛擬代言人「屈晨曦Wilson」,該代言人融合了AI技術,能主持、會跳舞,並能與消費者互動,未來將出現在屈臣氏各類市場活動和傳播渠道中。
  • 屈臣氏中國門店銷售下滑5.1%,加速開店救市有戲嗎?
    屈臣氏中國門店銷售下滑5.1%,加速開店救市有戲嗎?(3月17日)發布2015年財報,顯示屈臣氏集團全年收入達1519.03億港幣,下降3%;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同比增加6%,394個城市開店2483家。
  • 屈臣氏品牌老化客源流失 同店銷售額連續4年為負
    有消息稱,包括中國網際網路騰訊在內的財團正在考慮購淡馬錫擬出售的屈臣氏股份。為此,長江商報記者詢問屈臣氏中國,對方表示未收到任何消息。不過,近年來屈臣氏在中國地區業績卻在萎縮。財報數據顯示,雖然屈臣氏店鋪總數在持續增加,但其同店鋪銷售額卻在持續下滑。2015年—2018年,同比分別下滑5.1%、10%、4.3%、1.6%。
  • 同店下滑收窄 屈臣氏首開彩妝概念店突圍
    來源:北京商報屈臣氏中國區換帥後動作不斷,在業績承壓下持續尋求變革。據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屈臣氏與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紐約近日合作在中國首次開設彩妝概念店,目前已在深圳和廣州開業,未來該店鋪會陸續在其他城市推廣。
  • 以「藥房」起家的屈臣氏或重回老本行 能否扭轉業績下滑?
    中國商網 唐硯/攝此前在內地通過電商、店中店形式試水藥房業務的屈臣氏,近日在內地開出了首家線下大藥房。據品觀網報導,12月21日,內地首家屈臣氏大藥房在廣東佛山禪城區富凱國際商場開業。1841年,廣東大藥房遷到香港創辦連鎖藥房,隨後更名為「屈臣氏」,並開始拓展多樣化零售業務。1963年,李嘉誠名下和記黃埔收購屈臣氏,將其發展為主營保健和美容產品的零售品牌。目前,香港和臺灣的屈臣氏門店內都有出售藥品的區域。但內地的發展情況不同。屈臣氏1989年進入中國內地,就以獨有的「個人護理」概念在內地發展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業務。
  • 新型美妝店扎堆出世,屈臣氏遭遇「老年危機」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開第一家門店,這是其全球業務拓展的開始,迅速將個護、美健集合店模式帶入內地,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內地市場美妝護膚及保健品類零售業的起點。1994年,屈臣氏重回廣州,廣東地區逐漸成為屈臣氏的大本營。
  • 改革措施初見成效 屈臣氏內地上半年店鋪銷售額跌幅明顯收窄
    屈臣氏中國市場的業績正在好轉。近日,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屈臣氏上半年收入總額為838.74億港元,同比增長14%。香港零售業在2018年迎來復甦期,對於屈臣氏來說是利好因素之一。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的零售數據顯示,2018年頭兩個月的合計零售額臨時估計同比上升15.7%,創2013年後的最大升幅;並實現過去四年來首次連續12個月增長。香港本地良好就業和收入、以及內地訪港遊客的進一步增長,是推動零售額增長的主要原因。身處其中,屈臣氏的業績也水漲船高。
  • 競購屈臣氏?阿里和騰訊到底在爭什麼
    賣身為上市,業績卻下滑在很長一段時間,屈臣氏都是和記黃埔(現長江和記)的一塊核心資產。高增長、高增速並且其所貢獻的業績也一直在和黃所有業務裡面排名第一。2013年時,和記黃埔為了全面釋放屈臣氏的潛力,開始了大手筆的資本操作,第一步就是剝離百佳。
  • 屈臣氏中國內地門店達3000家
    本報上海訊(全媒體記者周裕嫵)昨日,屈臣氏宣布中國內地市場店鋪達到3000家。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表示,屈臣氏集團會在全球25個運營市場持續拓展店鋪網絡,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將達到14000家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