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品牌老化客源流失 同店銷售額連續4年為負

2020-12-20 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吳婷

近日,屈臣氏宣布全球零售店總數突破1.5萬家。同時,又被傳聞要「賣身」。

有消息稱,包括中國網際網路騰訊在內的財團正在考慮購淡馬錫擬出售的屈臣氏股份。為此,長江商報記者詢問屈臣氏中國,對方表示未收到任何消息。

不過,近年來屈臣氏在中國地區業績卻在萎縮。財報數據顯示,雖然屈臣氏店鋪總數在持續增加,但其同店鋪銷售額卻在持續下滑。2015年—2018年,同比分別下滑5.1%、10%、4.3%、1.6%。

零售業分析師王源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屈臣氏當前核心問題並不一定是「圈地運動」,產品老化、購物體驗感不時尚可能是亟待調整的目標。打造更加個性化、多元化,以滿足當下年輕人購物需求的購物場景,可能是最需要面臨的問題。

店鋪破1.5萬家,銷售額持續為負

資料顯示,長和零售部門由屈臣氏集團旗下公司組成,是亞洲和歐洲最大的保健和美容產品零售商。

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屈臣氏集團經營12個零售品牌,在全球24個市場經營,開設1.498萬家店鋪。3月26日,屈臣氏集團宣布全球零售店總數突破1.5萬家。

根據長和財報,2018年按分部劃分收益,零售部門收益1335.75億港元,佔同期零售收益總額的37%,同比增長7.9%;稅前利潤為105.06億港元,佔同期零售稅前利潤總額的18%,同比增長6.97%。

長和表示,屈臣氏2018年收益增加,主要是由店鋪數目(主要為中國及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增加6%,以及同比店鋪銷售額整體增長2%所帶動。

據披露,目前屈臣氏保健及美容產品擁有1億3299萬名忠誠會員,2018年收益總額的62%來自忠誠會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屈臣氏同店鋪銷售額仍為負增長,為-1.6%,較2017年同期下滑4.3%跌幅收窄。

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屈臣氏大陸業務開始出現萎縮,業績出現下跌。數據顯示,屈臣氏大陸地區的同店銷售額由2014年增長3.9%轉為下跌5.1%。2016年,同店銷售額下降超過10%,營業收入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下降4%。2017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但同店銷售額繼續下跌4.3%。2018年上半年,同店銷售額跌幅為1.4%。

消費者數量在減少,也是看得見的事實。長江商報記者走訪武漢多家屈臣氏發現,屈臣氏多數商鋪都位於商圈負一層或者一樓,或與地鐵商業街相連,但即便如此客流量也只有寥寥數人。以武漢中心商業圈楚河漢街為例,屈臣氏和名創優品店鋪相差不過百米。但是,屈臣氏明顯顯得冷清,服務員也不過兩三人。在名創優品,選購的人數則明顯較多。

零售業分析師王源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屈臣氏定位是個人護膚,近年向電商領域拓展,同店銷售跌幅有部分原因電商比例增大。但同時,屈臣氏品牌效應主要在80後,而80後購買渠道更加多元化,對品牌的需求也發生了提升。因此,事實上屈臣氏的客戶是在減少的。

王源認為,屈臣氏當前核心問題並不一定是「圈地運動」,產品老化、購物體驗感不時尚可能是亟待調整的目標。打造更加個性化、多元化,以滿足當下年輕人購物需求的購物場景,可能是最需要面臨的問題。

重壓之下戰略轉型,或不排除上市

此外,屈臣氏35%的扣點,仍然是被質疑最多的地方。業內人士表示,進駐屈臣氏條件非常苛刻,銷售扣點約35%,帳期為3個月。為此,很多品牌最後退出。

「把利潤壓力轉移到品牌商上,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王源認為,緊張的零供關係很難讓品牌賺到錢,最終難實現共贏。

面對諸多問題及業績下滑,屈臣氏也在努力戰略轉型。

2017年,屈臣氏中國首席營運總監高宏達上任救火,在經營和布局上做了很多改善,並稱之為「中路策略」。一是,改進店鋪風格,並限制了品牌商導購員的入場。二是在產品方面,一方面加大進口品牌的入駐率,另一方面不僅有代理品牌,還有自有產品,構建了完整的供應鏈條。

目前,美妝產品的主戰場已經轉向了線上。在布局上,屈臣氏將電商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上,2017年屈臣氏上線了萵筍APP,並且對官網進行了大幅度整改,迅速打通線上線下渠道。並通過一系列海外併購,屈臣氏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護理連鎖經營商。

龐大的分銷網絡、很多獨家代理的國外品牌和商品、完善的銷售數據積累,都是屈臣氏強大的優勢。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傳聞騰訊有意購買屈臣氏股份,也並非空穴來風。

有消息稱,包括中國網際網路騰訊在內的財團正在考慮購淡馬錫擬出售的屈臣氏股份。此次交易淡馬錫將出售10%所持屈臣氏股份獲得大約30億美元資金。騰訊可能會聯手投資基金共同對屈臣氏發起收購,同時阿里巴巴也表現出收購興趣。

事實上,2018年,屈臣氏集團、永輝及騰訊就舉行過聯合發布會,宣布三方組建新合營公司「百佳永輝」,並將整合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超市,以及永輝超市在廣東省的商超業務。

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近日在馬來西亞出席活動時也表示,屈臣氏不排除上市,會經常留意資本市場的發展,但未有透露上市時間和地點。

屈臣氏門店。本報記者 吳薇 攝

責編:ZB

相關焦點

  • 弱化國貨主攻進口品 屈臣氏能否走出「品牌老化」困境?
    本報記者 吳容 北京、廣州報導在廣州一家屈臣氏做了多年BA(Beauty Adviser,即美容顧問,由化妝品廠商引薦到店裡的美容產品導購,不屬於屈臣氏正式員工)的羅音,一年多以前,接手了一個新引入的日本品牌推廣工作,她覺得,這個品牌「營銷力度不是很大,在部分消費者那裡受歡迎,但不算是爆款品牌,推廣起來還是需要花點心思的」。
  • 屈臣氏銷售額大跌 「前浪」難逃被拍下去的命運?
    近日,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公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期內,屈臣氏全球銷售額為736.27億港元,同比下降11%;中國區銷售額為88.05億港元,同比下降30%。從歷年財報來看,屈臣氏中國自2016年銷售首次錄得4%的負增長後,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大降幅。長江和記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其保健品及美容產品的影響最大。
  • 改革措施初見成效 屈臣氏內地上半年店鋪銷售額跌幅明顯收窄
    截止2018年上半年,屈臣氏在24個市場經營著超過1.44萬家店鋪,較去年同期增加7%,同比店鋪銷售增長為2.3%。其中,屈臣氏中國內地獲得了雙位數增長,收入總額為123.53億港元,同比增長16%(以人民幣計算增長7%)。內地門店增長更快,同步增長12%達到3377家。雖然內地同比店鋪銷售額增長幅度為負,但跌幅明顯收窄,從去年的-6.2%收窄至-1.4%。
  • 新型美妝店扎堆出世,屈臣氏遭遇「老年危機」
    從2013年起,屈臣氏業績增長逐年下滑,業績營收為23%;2014年下降至14%;2016年出現首次負增長;2017年,高宏達接任屈臣氏中國區CEO一職。據2018年長江和記的年報顯示,截止到18年12月底,屈臣氏的銷售額為1689.91億港元,同比增長8%;門店總數增至3608家,同比增長10%。儘管如此,受今年新冠疫情影響,屈臣氏一朝回到「改革」前:中國區銷售額暴跌近30%,成為了屈臣氏中國區有史以來財報上公布的業績最大跌幅。
  • 屈臣氏中國市場業績連續下滑 轉型危機迫在眉睫?
    圖/視覺中國  屈臣氏中國市場業績連續下滑 轉型迫在眉睫  據屈臣氏集團所屬長江和記實業公司發布的2017年中期財報顯示,上半年屈臣氏中國區營收106.15億港元,同比店鋪銷售額下降6.2%,相較去年同期8.5%的跌幅有所趨緩。門店轉型、調整產品線、拓展新店、發展電商,在業績的承壓下,屈臣氏正在積極變革以適應當前不斷升級的消費結構。
  • 騰訊、阿里爭買屈臣氏股份 李澤鉅或是最大贏家
    同時,2018年新開店337家,店鋪總數達到3608家。值得注意的是,新開門店選址均在中國內地。屈臣氏迎3年來最好業績?同店營收仍在下降!據長和集團財報顯示,屈臣氏2014-2017年上半年零售業務營收持續下跌,尤其是中國區保健美容產品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跌幅度更大,2016年同比下跌4%,2017年上半年繼續下跌6.2%。
  • 同店下滑收窄 屈臣氏首開彩妝概念店突圍
    人氣彩妝品牌接近20款,如法國品牌歐萊雅、美國品牌美寶蓮紐約、日本品牌KATE、韓國品牌the SAEM、CLIO、獨家品牌Collagen、Let's Aqua等。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中華廣場全新彩妝概念店是屈臣氏美寶蓮紐約口紅色號最全的一家店,巴黎歐萊雅也在此店鋪推出了與巴爾曼合作的限量款口紅。
  • 銷售額暴跌3成,屈臣氏的「啞火」教給母嬰店……
    屈臣氏,曾被譽為「最會撩妹的黃金單身漢」,品牌商們競相把最新、最好的產品擺上屈臣氏的貨架——只要能搶到好位置,銷量就有保障。 作為全中國最大的美妝連鎖品牌,屈臣氏在國內擁有超過3000家門店,最瘋狂的時候,平均每7小時就有一家新店開張。
  • 最受屈臣氏熱捧的100個化妝品牌大曝光
    漢高旗下施華蔻和絲蘊兩大洗髮水品牌在屈臣氏都具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同樣的小道消息指出,漢高旗下洗髮水2013年在屈臣氏零售額達到4.5億元,其中絲蘊達到1.2億元。絲蘊被頒獎人吃了?3、人氣護膚大獎獲獎品牌:露得清頒獎介紹:露得清一直在為促進消費者健康和美麗的肌膚不懈努力。
  • 屈臣氏中國區業績下滑30%,上半年僅增4家店
    數據顯示,財報期內,屈臣氏全球銷售額為736.2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60.07億元),同比下降11%。其中中國區銷售額為88.0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8.92億元),同比下降30%。高達30個點的業績下滑,這是屈臣氏有史以來財報上公布的最大業績跌幅。
  • 我為什麼不進屈臣氏了
    早就有機構指出:15年屈臣氏中國區銷售額為 217.1 億港元,同比增長 6%。但這種增長主要是新開店鋪帶來的。可以看出至13年開始逐年下滑(數據來源:化妝品觀察)15年它在中國內地新開了 395 家店,門店數量達到了 2483 家,較 2014 年增加 19%。但
  • 屈臣氏關「海淘店」減壓
    屈臣氏關「海淘店」減壓保健美容零售商屈臣氏因業績逐年放緩而承壓時,上線僅三年的屈臣氏海外旗艦店走向了閉店之路。「雙12」期間,屈臣氏天貓海外旗艦店曾放出大量打折優惠券,甚至推出第二件0元等活動。屈臣氏海外旗艦店正式關閉之前,所售商品的真實性曾遭到質疑。2017年4月3日,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消息稱,「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接到消費者對天貓國際「屈臣氏海外旗艦店」的投訴,買到的商品是假貨。
  • 屈臣氏中國可比店鋪銷售額恢復增長,圈地過後更重單店效益
    比節節攀升的銷售額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屈臣氏中國可比店鋪業績同比首次恢復增長。根據財報顯示,2019上半年,屈臣氏中國可比店鋪銷售額同比增長2.2%,這個指標的增長意味著,屈臣氏不再僅僅依靠增加門店數量來提升總體銷售業績,擺脫了「門店加速擴張但單店產出持續下滑」的尷尬處境。
  • 屈臣氏計劃在印尼開15至20家門店 明年初推網絡商城
    屈臣氏(需求面積:250-350平方米)不久前說要靠店鋪擴張來拉動銷售,而前幾天,它宣布要開出更多門店了,這次選在印度尼西亞。   根據雅加達郵報的報導,屈臣氏計劃在印尼開出15-20家門店,每家店的投入大約是 100 億印尼盾(約合 500 萬人民幣),新店選址在當地城市的大型商場中。
  • 屈臣氏中國同店銷售5年來首次增長,今年業績預期不樂觀
    數據顯示,屈臣氏去年全球銷售額為1692.2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547億元),中國區銷售額為245.9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2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截止2019年,屈臣氏旗下共擁有12個零售品牌,在全球25個市場經營15794家店鋪。財報顯示,零售業務全球銷售額與去年相近,主要增長來自於店鋪數量增加5%,以及同比店鋪銷售額的增長。
  • 屈臣氏的危機
    然而屈臣氏的高光時刻在2015年後,開始出現轉折。在財報上,2016年,屈臣氏中國營收下降4%,首次出現負增長,2017年同店銷售額繼續下滑4.3%,前不久更是迎來屈臣氏中國區有史以來財報上公布業績的最大跌幅,2020年上半年屈臣氏全球銷售額同比下降11%,中國區銷售額同比下降30%。
  • 在華年入200億的零售帝國:改革中的屈臣氏如何俘獲年輕人?
    2017年推出的美妝概念店colorlab主打彩妝產品,消費者可以在店內找到眾多屈臣氏門店所沒有的熱門彩妝產品。屈臣氏方面對《21CBR》記者表示,自第一家美妝概念店開業以來,屈臣氏集團彩妝產品的年度銷售總額提升了74%。同時,屈臣氏也通過跨界合作的形式,豐富門店服務場景,與二次元遊戲《戀與製作人》、網易雲音樂、肯德基等品牌均推出過不同類型的主題包店。
  • 客源流失營業額不降反升?周渝食惦龍茗路店的運營秘密
    當毗鄰的大型建材綜合市場突然關閉,在面臨失去30%的客源情況下,餐廳如何能夠保證營業額不下滑,甚至還有所上升?周渝食惦上海龍茗路店做到了。周渝食惦,這家以酸菜魚為主要特色的品牌火鍋餐廳,始創於重慶,2014年才進入上海。
  • 推出首個虛擬代言人 屈臣氏年輕化轉型再出招
    屈臣氏介紹,未來,屈晨曦不僅將作為屈臣氏品牌代言人出現在各類市場活動和傳播渠道中,還會和屈臣氏自身的大數據系統打通,針對顧客的不同消費喜好和需求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的諮詢服務。這一舉措是屈臣氏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其零售行業場景消費中的重要一步。
  • 屈臣氏中國上半年營收91.3億 同店下降6.2%
    聯商網消息:近日,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公司發布了2017年中期財報,截至2017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國區營收106.1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91.3億元),按人民幣計算同比增長4%,但因匯率波動折算成港幣後則略有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