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對巴彥淖爾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河套灌區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猶如照亮夢想的一道強光,為巴彥淖爾帶來重大利好。立足河套平原,遠眺黃河流域,站在更大的區域格局中謀劃巴彥淖爾的定位與使命,既是巴彥淖爾應有的擔當,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符合巴彥淖爾實際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9月27日~28日,百家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走進巴彥淖爾暨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接會在巴彥淖爾舉行。這是繼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交流協作會議,百家上市公司走進巴彥淖爾活動之後,巴彥淖爾市舉辦的又一次共商合作、共謀發展的重大活動,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巴彥淖爾投資興業搭建起了合作平臺。期間,與會人員深入臨河區、五原縣等地,對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業發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天賦河套」品牌建設等內容開展實地調研,以展示體驗和洽談合作等方式,通過政府搭建平臺,依託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天賦河套」授權企業、巴彥淖爾市綠色農牧產業開展精準對接,加強交流合作,補齊發展短板,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技術、產業、產品、品牌、渠道與資本形成良性循環,助力巴彥淖爾市開啟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巴彥淖爾,黃河「幾」字彎上的一顆明珠,藍天白雲、牧歌嘹亮,沃野千裡、碧波萬頃。在這裡,從黃河岸邊到烏拉特草原,從陰山腳下到河套平原,從千裡戈壁灘再到浩瀚大沙漠,寬廣草場牧歌悠揚,七彩農田輝映相連,平疇沃野瓜香果甜,龍頭企業遍布城鄉……這裡,時時迸發出蓬勃發展的力量,處處升騰著綠色的希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優美畫卷正在河套大地徐徐鋪展。
守好綠水青山底色 厚植金山銀山根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根基和命脈,綠色發展又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治理好烏梁素海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們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發展綠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基於這樣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一場生態文明戰役在巴彥淖爾全面打響。
巴彥淖爾市堅持系統思維,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項目於2019年開始實施。依託此項目,巴彥淖爾市在烏梁素海、烏蘭布和沙區、烏拉山和河套灌區開展了一系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的實踐探索。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烏梁素海湖區汙染程度得以減輕,水質好轉。目前烏梁素海總體水質為五類,水質汙染物指標與上年相比均有所下降,鳥類數量增加,湖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烏梁素海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改善了入湖水質,又促進了農產品品質提升,一舉多得。
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進一步堅定了巴彥淖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5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召開全團會議,決定把「關於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議」和「關於將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補水專用通道工程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議」作為內蒙古代表團全團建議提出。巴彥淖爾市治理烏梁素海的理念已由「治湖泊」向「治流域」轉變。
囑託殷殷,步履深深。伴隨一系列生動實踐和果敢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巴彥淖爾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一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交響,正在巴彥淖爾大地迴蕩!
「天賦河套」走向世界 河套平原流金淌銀
巴彥淖爾地處北緯40度,是黃金農業種植帶。2018年9月,巴彥淖爾市推出了「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兩年來,巴彥淖爾以「天賦河套」品牌為引領,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優質農畜產品大幅溢價,農牧民持續增收,農牧業加快轉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天賦河套」開拓強企富民新天地。兩年來,「天賦河套」品牌榮獲2019中國農業最具影響力品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誌性品牌等10項大獎。被授權使用「天賦河套」品牌的12家企業53款產品實現溢價25%以上,帶動全市優質農產品整體溢價10%以上,河套優質農畜產品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天賦河套」品牌帶動下,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產業化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2019年,全市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牧業產業化企業295家,實現銷售收入399億元,同比增長6.4% 。農畜產品出口額連續10年居自治區首位,遠銷五大洲9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
兩年來,依託優勢特色產業,巴彥淖爾市通過政策扶持、機制創新、典型帶動,形成了合同制、合作服務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4種主要農企利益聯結方式。農企利益聯結的無縫對接,讓農牧民腰包鼓了起來。2019年,巴彥淖爾市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4元,同比增長10.7%。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戶約15.5萬戶,約佔全部農牧戶的59.6%,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農牧民來自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的收入約佔全部收入的75%。
從「單打獨鬥」的家庭分散經營到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全產業鏈發展,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特產到統一規格、統一包裝、統一品質的高檔商品,「天賦河套」品牌帶動河套優質農畜產品實現了質的飛躍。巴彥淖爾正演繹著從「塞外糧倉」到「天下廚房」的農業奇蹟。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投資興業掀起熱潮
今年6月,投資2.5億元的巴彥淖爾欣顏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風機總裝廠項目在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建設;9月,內蒙古美錦新能源有限公司500萬噸焦化及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配套氫能項目和內蒙古三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0萬噸煤焦油精製及20萬噸炭黑項目開工,總投資近114億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好項目遍地開花。如今的巴彥淖爾,已經成為創業發展高地、投資興業福地,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家的青睞。
環境就是生產力,抓環境就是抓發展。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把創造良好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實國家「放管服」改革要求,堅持以深化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為主線,立足「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深入推進「一門一網一次一號」政務服務改革,打造「好又快、不見面、創一流、心貼心」的工作模式。
目前,巴彥淖爾市已建成覆蓋市、旗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實現與國家、自治區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一體化對接。全市政務服務平臺共錄入政務服務事項2812項,實現「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啟動運行「巴事快辦」平臺,開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群眾訴求一號響應,企業開辦時限在內蒙古率先壓縮到1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到100個工作日以內,廣受社會各界好評。營商環境評價連續兩年內蒙古排名第一,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在全國16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位,獲評「2019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得益於良好的營商環境,今年1~8月份,巴彥淖爾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19.87億元人民幣,總量位居全區第一。尤其農產品出口呈現出逆勢增長態勢並保持後勁。1~8月份,巴彥淖爾市農產品出口累計完成24.93億元,同比增長11.1%。今年1~7月,全市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18項,投資總額達622億元(含續建項目)。其中,國內(自治區外)項目55項,投資總額418億元;自治區內(市外)項目63項,投資總額204億元。
脫貧攻堅蹄疾步穩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五原縣膘肥體壯的金草胡羊成為貧困戶的「致富羊」,臨河區18個扶貧產業項目迸發無限活力,杭錦後旗實現產業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今年以來,巴彥淖爾市脫貧攻堅工作蹄疾步穩,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巴彥淖爾市重點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圍繞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建設,糧油、果蔬、乳肉絨、飼草、蒙中藥材、生物質能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及「天賦河套」品牌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扶貧產業示範園。7個旗縣區累計打造了100個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扶貧產業示範園,帶動貧困人口7088戶、13463人,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天賦河套」10款授權產品成功列入北京市消費扶貧名錄。推動「530」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全面落實,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累計向710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49158.617萬元。社會救助兜底脫貧作用充分彰顯,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牧區低保範圍。目前,全市貧困地區「兩不愁」已經解決,「三保障」基本解決。
巴彥淖爾市農牧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城鄉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在不斷增強。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大力開展以植樹造林,公園、廣場、街頭遊園、道路、小區、單位庭院綠化為重點的綠化工程,2017年以來,累計增加綠地面積720畝。大力實施淨化工程,完成46座轉運站、8座地坑、83座旱廁、185座水廁的升級改造工作,新建水廁32座(含旱改水),實行垃圾上門、流動收運,垃圾清運由原來每日清運1次調整為每日清運2次,實現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大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2018年~2020年中心城區共投資2.2億元,改造老舊小區89個、363棟樓,總建築面積161.1萬平方米。
水更清了,草更綠了;路更平了,基礎設施更健全了;市場更有序了,工地更規範了;食品更安全了,公共衛生服務更高效了……走在巴彥淖爾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市容市貌的顯著變化,隨時都能聽到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讚美。(記者 黃景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