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綠水青山踏歌來 平疇沃野譜新曲

2020-12-11 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對巴彥淖爾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河套灌區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猶如照亮夢想的一道強光,為巴彥淖爾帶來重大利好。立足河套平原,遠眺黃河流域,站在更大的區域格局中謀劃巴彥淖爾的定位與使命,既是巴彥淖爾應有的擔當,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符合巴彥淖爾實際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9月27日~28日,百家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走進巴彥淖爾暨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接會在巴彥淖爾舉行。這是繼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交流協作會議,百家上市公司走進巴彥淖爾活動之後,巴彥淖爾市舉辦的又一次共商合作、共謀發展的重大活動,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巴彥淖爾投資興業搭建起了合作平臺。期間,與會人員深入臨河區、五原縣等地,對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業發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天賦河套」品牌建設等內容開展實地調研,以展示體驗和洽談合作等方式,通過政府搭建平臺,依託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天賦河套」授權企業、巴彥淖爾市綠色農牧產業開展精準對接,加強交流合作,補齊發展短板,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技術、產業、產品、品牌、渠道與資本形成良性循環,助力巴彥淖爾市開啟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巴彥淖爾,黃河「幾」字彎上的一顆明珠,藍天白雲、牧歌嘹亮,沃野千裡、碧波萬頃。在這裡,從黃河岸邊到烏拉特草原,從陰山腳下到河套平原,從千裡戈壁灘再到浩瀚大沙漠,寬廣草場牧歌悠揚,七彩農田輝映相連,平疇沃野瓜香果甜,龍頭企業遍布城鄉……這裡,時時迸發出蓬勃發展的力量,處處升騰著綠色的希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優美畫卷正在河套大地徐徐鋪展。

  守好綠水青山底色 厚植金山銀山根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根基和命脈,綠色發展又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治理好烏梁素海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們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發展綠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基於這樣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一場生態文明戰役在巴彥淖爾全面打響。

  巴彥淖爾市堅持系統思維,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項目於2019年開始實施。依託此項目,巴彥淖爾市在烏梁素海、烏蘭布和沙區、烏拉山和河套灌區開展了一系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的實踐探索。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烏梁素海湖區汙染程度得以減輕,水質好轉。目前烏梁素海總體水質為五類,水質汙染物指標與上年相比均有所下降,鳥類數量增加,湖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烏梁素海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改善了入湖水質,又促進了農產品品質提升,一舉多得。

  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進一步堅定了巴彥淖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5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召開全團會議,決定把「關於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議」和「關於將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補水專用通道工程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議」作為內蒙古代表團全團建議提出。巴彥淖爾市治理烏梁素海的理念已由「治湖泊」向「治流域」轉變。

  囑託殷殷,步履深深。伴隨一系列生動實踐和果敢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巴彥淖爾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一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交響,正在巴彥淖爾大地迴蕩!

  「天賦河套」走向世界 河套平原流金淌銀

  巴彥淖爾地處北緯40度,是黃金農業種植帶。2018年9月,巴彥淖爾市推出了「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兩年來,巴彥淖爾以「天賦河套」品牌為引領,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優質農畜產品大幅溢價,農牧民持續增收,農牧業加快轉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天賦河套」開拓強企富民新天地。兩年來,「天賦河套」品牌榮獲2019中國農業最具影響力品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誌性品牌等10項大獎。被授權使用「天賦河套」品牌的12家企業53款產品實現溢價25%以上,帶動全市優質農產品整體溢價10%以上,河套優質農畜產品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天賦河套」品牌帶動下,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產業化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2019年,全市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牧業產業化企業295家,實現銷售收入399億元,同比增長6.4% 。農畜產品出口額連續10年居自治區首位,遠銷五大洲9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

  兩年來,依託優勢特色產業,巴彥淖爾市通過政策扶持、機制創新、典型帶動,形成了合同制、合作服務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4種主要農企利益聯結方式。農企利益聯結的無縫對接,讓農牧民腰包鼓了起來。2019年,巴彥淖爾市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4元,同比增長10.7%。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戶約15.5萬戶,約佔全部農牧戶的59.6%,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農牧民來自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的收入約佔全部收入的75%。

  從「單打獨鬥」的家庭分散經營到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全產業鏈發展,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特產到統一規格、統一包裝、統一品質的高檔商品,「天賦河套」品牌帶動河套優質農畜產品實現了質的飛躍。巴彥淖爾正演繹著從「塞外糧倉」到「天下廚房」的農業奇蹟。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投資興業掀起熱潮

  今年6月,投資2.5億元的巴彥淖爾欣顏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風機總裝廠項目在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建設;9月,內蒙古美錦新能源有限公司500萬噸焦化及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配套氫能項目和內蒙古三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0萬噸煤焦油精製及20萬噸炭黑項目開工,總投資近114億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好項目遍地開花。如今的巴彥淖爾,已經成為創業發展高地、投資興業福地,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家的青睞。

  環境就是生產力,抓環境就是抓發展。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把創造良好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實國家「放管服」改革要求,堅持以深化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為主線,立足「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深入推進「一門一網一次一號」政務服務改革,打造「好又快、不見面、創一流、心貼心」的工作模式。

  目前,巴彥淖爾市已建成覆蓋市、旗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實現與國家、自治區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一體化對接。全市政務服務平臺共錄入政務服務事項2812項,實現「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啟動運行「巴事快辦」平臺,開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群眾訴求一號響應,企業開辦時限在內蒙古率先壓縮到1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到100個工作日以內,廣受社會各界好評。營商環境評價連續兩年內蒙古排名第一,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在全國16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位,獲評「2019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得益於良好的營商環境,今年1~8月份,巴彥淖爾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19.87億元人民幣,總量位居全區第一。尤其農產品出口呈現出逆勢增長態勢並保持後勁。1~8月份,巴彥淖爾市農產品出口累計完成24.93億元,同比增長11.1%。今年1~7月,全市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18項,投資總額達622億元(含續建項目)。其中,國內(自治區外)項目55項,投資總額418億元;自治區內(市外)項目63項,投資總額204億元。

  脫貧攻堅蹄疾步穩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五原縣膘肥體壯的金草胡羊成為貧困戶的「致富羊」,臨河區18個扶貧產業項目迸發無限活力,杭錦後旗實現產業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今年以來,巴彥淖爾市脫貧攻堅工作蹄疾步穩,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巴彥淖爾市重點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圍繞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建設,糧油、果蔬、乳肉絨、飼草、蒙中藥材、生物質能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及「天賦河套」品牌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扶貧產業示範園。7個旗縣區累計打造了100個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扶貧產業示範園,帶動貧困人口7088戶、13463人,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天賦河套」10款授權產品成功列入北京市消費扶貧名錄。推動「530」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全面落實,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累計向710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49158.617萬元。社會救助兜底脫貧作用充分彰顯,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牧區低保範圍。目前,全市貧困地區「兩不愁」已經解決,「三保障」基本解決。

  巴彥淖爾市農牧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城鄉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在不斷增強。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大力開展以植樹造林,公園、廣場、街頭遊園、道路、小區、單位庭院綠化為重點的綠化工程,2017年以來,累計增加綠地面積720畝。大力實施淨化工程,完成46座轉運站、8座地坑、83座旱廁、185座水廁的升級改造工作,新建水廁32座(含旱改水),實行垃圾上門、流動收運,垃圾清運由原來每日清運1次調整為每日清運2次,實現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大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2018年~2020年中心城區共投資2.2億元,改造老舊小區89個、363棟樓,總建築面積161.1萬平方米。

  水更清了,草更綠了;路更平了,基礎設施更健全了;市場更有序了,工地更規範了;食品更安全了,公共衛生服務更高效了……走在巴彥淖爾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市容市貌的顯著變化,隨時都能聽到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讚美。(記者 黃景蓮)

相關焦點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平疇沃野譜新曲
    沃野平疇,見證歷史。 行走在內蒙古118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林區到牧區,從農區到沙漠,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幅農牧業發展的靚麗畫卷。 這是一場由弱到強的蛻變,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重大跨越。
  • 梁平:沃野平疇比天府
    梁平:沃野平疇比天府 2020-07-23 22: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平疇沃野追春光
    4月7日,南陽日報一版頭題刊發文章《平疇沃野追春光——新野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探訪》,報導我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推進復工復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市場注入信心與力量,全縣呈現出農民春耕忙、工廠機器鳴的良好態勢。
  • 平疇沃野新畫卷——我市今年夏糧豐收紀實
    平疇沃野新畫卷——我市今年夏糧豐收紀實 2020-07-14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日登臨一覽峰巒疊翠,滿眼盡野菊,聞馨沃野平疇
    我站在虎廟的石窟前,想起從前上山伐薪曾經在這兒歇腳,起早深谷割草曾在石窟內禦寒,秋天的山頂風特別大,山雨驟來亦可以躲躲雨。舊日的歡樂,苦辛已漸漸遠去,山中仍留有童年的影子。從小就很喜歡文學,幼年曾讀過已經泛黃的古本芮城縣誌,那兒有歷代文人的詠物題詩。我最喜歡清代的最後一位知縣牛照操的芮城八景,也曾去過那些景致所描寫的現實,城東六裡有卜子夏設立的卜子講壇,城北巷口有舍利寺,寺內有塔高十三層。
  • 雲南紅河:「兩山」實踐譜新曲 青山生金梯田秀
    「兩山」實踐譜新曲 青山生金梯田秀 紅河日報 供圖「兩山」實踐譜新曲 青山生金梯田秀 紅河日報 供圖9月,位於紅河州元陽縣的哈尼梯田遺產區,一片片、一層層金黃的梯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微風從山頂的森林、山間的村寨和梯田間拂過,稻田裡翻起了金色的浪花,驚豔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 沃野平疇 翰墨飄香
    原標題:沃野平疇 翰墨飄香黃衛鋒 劉凡渝近年來,書畫界的「雙峰現象」成為湖南文化事業上的一朵璀璨奇葩,名家高手享譽天下,民間書畫愛好蔚然成風,廣大農民躬耕之餘揮灑翰墨,玩轉陽春白雪,雙峰田野翰墨飄香,成為瀟湘一景!翰墨芬芳滿雙峰假若你來到雙峰,無論是機關會議室還是走廊、辦公室,你都可以看到牆上掛滿了書畫。
  • 沃野平疇好風光
    ——全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畜牧業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會側記    記者 周曉寅 見習記者 李一夫    千裡平疇成沃野,疏經通脈地生金。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龍泉大地悄然發生著。
  • 撫州與巴彥淖爾的奇妙緣分…
    這兩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和江西省撫州市,同時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撫州千金陂遺址 近日,記者在參加踐行「四力」走邊疆——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巴彥淖爾行活動時深切感受到,巴彥淖爾、撫州這兩座在人們印象中迥然不同的城市
  • 旅遊文化進社區,便民服務譜新曲!
    旅遊文化進社區,便民服務譜新曲!《石家莊市文化和旅遊進社區——藁城篇》第二期來到新華區第二期文化和旅遊進社區來了!2020年8月30日星期天晚7點,在石家莊市新華區文體中心,第二期《石家莊市文化和旅遊進社區——藁城篇》活動即將開幕。
  • 巴彥淖爾:中國北方的另一個「江南」
    提起巴彥淖爾,內蒙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土地,因為巴彥淖爾緊挨黃河,其土地在內蒙古最為肥沃,素有塞外糧倉的美譽。但出了內蒙古,知道巴彥淖爾的人就不多了,當然山西大同一帶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人對巴彥淖爾比較熟悉,因為那裡的很多人都在巴彥淖爾謀生。
  • 奮進的十三五 | 平疇沃野滿目新 「十三五」鄉村振興工作綜述
    金玉鳳家有6畝半田流轉給了綠化園林公司,每年每畝有1050元固定收益,不僅「旱澇保收」,她還能騰出時間來給綠化公司打工,每天收入六七十元。這樣的「好錢景」若是放在六七年前,大傢伙兒是萬萬不敢想的。那時的鳳陽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負債240多萬元,年村營收入才7萬元。雖然有9300畝耕地,但工業基礎薄弱,全村5300多口人有半數以上在外打工。
  • 十一,不如去巴彥淖爾遊山玩水
    都說秋天多寂寥實際上秋天也有它的迷人和闊達十一將至夏已到尾聲秋天邁著步子來了秋天應該屬於四季分明的北方秋高氣爽,色彩濃烈,微風正好不如來巴彥淖爾遊山玩水烏梁素海,是巴彥淖爾的一大風景。這裡是「鳥的世界,魚的樂園」,數百種鳥類棲息在這裡,或飛舞在低空中,或停留在水面上,如果你是熱愛觀鳥之人,一定要來烏梁素海看看。另外有特色的要數水中密布的蘆葦,挺直又纖細的莖稈,隨風飄蕩。
  • 巴彥淖爾——一部恢宏浩大的地理史詩
    (攝影 | 劉永平)大水退去後,黃河從上遊攜帶而下的泥沙和幾十萬年積存於此的淤泥沉積於此,變成了適宜耕種的沃野。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河套平原。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風俗的各個民族,都在巴彥淖爾的土地上融合共存,創造了多元的巴彥淖爾,並倍加協調。
  • 洛陽城址系列(2):平疇沃野間 指看成周城
    歲月的長河,足以抹去一座城池,而3000年前的那座城市雄姿,已經還原為沃野平疇,想到這裡,我又忍不住想哭。看看天,正在下雨,在黃昏的曠野裡,一個人來尋找一座已經消失的城,這真是令人悲愴的事情。  可當年,周王朝曾派出8個師的兵力來守衛這座城,每個師有2500人,那些手執長戈、身披鎧甲的兵士,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呢?
  • 被歷史遺忘的城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河套平原的隕落明星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市,在本地人看來,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家,但是對外地人來說,可能就沒那麼熟悉了。巴彥淖爾的地理位置僅僅依靠在河套平原之中。同樣巴彥淖爾的歷史文化非常悠久。巴彥淖爾是中原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界處,同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西漢開始,這裡已經是西漢與匈奴的必爭之地。
  • 神來一品 馬遠的《踏歌圖》
    南宋人心中夠委屈了吧, 民人該咋的還咋的,並且還是能畫出歌舞昇平氣象的風情畫來。踏歌,是唐宋時期民間的一種自娛自樂形式。唐代詩人李白有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宋人描繪如此場景的就更多了,如王安石便寫道 : 「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長聞鼓。吳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再如李篤房吟踏歌的詩句 「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 踏歌遊女綿相牽」等。類似現代 「踢踏舞」的樣式,在那時竟這般流行!
  • ...和沙漠治理區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巴彥淖爾市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0-12-01 09:5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淮濱龔瑞麗:三尺講臺譜新曲
    身教重於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她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她文明禮貌待人,於是班裡的孩子們之間總是那麼和諧友愛;她工作積極認真,於是孩子們也都養成了熱愛學習、努力向上的品格。正如一個孩子在作文中所寫的「龔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她不僅教給我們知識,更教會我們做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春風化雨般滋潤了我們的心田」。在班級管理中,她平等對待每位學生。
  • 擦亮草原的「眼睛」——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梁素海生態治理記
    巴彥淖爾市市委書記常志剛激動地告訴記者。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叮囑自治區加快「一湖兩海」(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 針對面源、點源、內源汙染「對症下藥」 一走進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頭道橋鎮聯增村,記者就聽到村民口中總念叨「俺們村的農博士」。按「聲」索驥,記者來到了農博士們工作的地方——全域種植業綠色生產試驗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