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部隊戰士正在重描考察紀念碑
南海永暑礁,現在被譽為南沙第一礁。但在1987年我國科考隊進入南沙群島考察的時候,發現永暑礁只不過是南沙群島幾百個島礁沙洲中的一個不大的獨立礁盤,高潮時,露出海面的礁石面積不足4平方米。
1987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屆年會討論了開展全球海平面聯合測量的問題,要求中國建立5個海洋觀測站,在南沙、西沙各建一個,共享所獲測量資料。3月,中國將這項「國際任務」分解為建站選址調查和建站工程兩部分,國家海洋局負責建站選址調查,海軍負責建站工程。前者是基礎工程,需要在南沙群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島礁考察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情況。最終選定的島礁要符合聯合國對該海域所獲水文氣象資料的代表性要求,對於中國來說,還要符合人員和設備安全的要求。當時,在南沙群島,中國大陸還沒有在島礁上進行駐守。
艱難找礁盤
1987年5月,我國派出科學考察隊,乘國家海洋局「向陽紅5號」海洋調查船進入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對南沙群島部分島礁進行地理、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生物等方面的考察。為了保證任務圓滿完成和人員的安全,國家海洋局成立了一個指揮組,組長由時任國家海洋局局長嚴宏謨兼任,坐鎮(北京)國家海洋局船舶指揮中心指揮海上行動。指揮組還成立了一個由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梁松為海上總指揮、副局長馬應良為考察隊長、副局長王志斌為應急安全保衛組長的海上前沿指揮部,隨「向陽紅5號」船指揮考察。為了保障考察活動的安全,海軍南海艦隊派出一個護衛艦編隊在距離「向陽紅5號」約20海裡的海域護航。
1987年5月15日清晨,「向陽紅5號」船從廣州起航,經過連續兩晝夜的航行,於18日凌晨抵達目標海域。按照海圖所示的位置,雷達連續搜索3個多小時也沒有發現永暑礁這一目標。最後,指揮人員只好爬到距海面約28米高的人字形大桅上,用肉眼觀察,終於在遠處約5海裡處,發現一個小黑點在湧浪中時隱時現。原來,受天文大潮的影響,永暑礁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因距離「向陽紅5號」船太近,進入了雷達的盲區。
豎起主權碑
找到永暑礁後,考察隊通過衛星定位加雷達測量的辦法,獲得了永暑礁大致的地理位置、範圍及水深情況。
考察隊還登上礁盤上的幹出礁,測得其距海平面僅有0.5米,面積為4平方米。按計劃,考察隊要在這個礁盤上豎起一塊考察碑,以申明主權並紀念這次重要的考察。於是,在第二天的考察中就增加了工程施工人員。南海分局的高級建築工程師程子全曾參與過多項國家大工程建設,由他設計立碑工程,並親自施工。經過兩天往礁石上打鑽、澆灌混凝土等的苦戰,寫有「永暑礁——中國南沙科學考察隊立」字樣的花崗石主權碑立了起來。第二天,經精確測量,報出永暑礁立碑點準確位置為:東經12°53′02″;北緯9°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