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 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食草動物,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大量集體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被激怒時會襲擊人類,極其危險!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牛亞科 Bovinae
屬: 美洲野牛屬 Bison
種: 美洲野牛 B. bison
美洲野牛長度2.1-3.5米,肩高1.5-2.1米,成年體重350-1000公斤。
奔跑的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像駝峰一樣的肩部長滿了長而蓬鬆的粗毛。春天時,長在身體後部及下部的柔軟茸毛會脫落。
歐洲野牛與美洲野牛頭的頭骨對比
美洲野牛頭、頸和前身的毛比歐洲野牛更長更密,軀體更矮些,骨盆也更小些,它的後身沒有歐洲野牛那麼發達。總的看來美洲野牛的軀體較歐洲野牛更粗壯些,軀體和四肢不如歐洲野牛的長。它們的嗅覺好而視覺差。
由於美洲野牛的角只有3、4吋長,因此它們在衝撞會利用額頭部位強而有力的肌肉撞擊對方。
兩個亞種
美洲草原野牛(Bison bison bison),體型較小和有較圓滑的背部隆肉。
美洲森林野牛(Bison bison athabascae),體型較大和較高和方形的背部隆肉。
美洲森林野牛與美洲草原野牛有很多地方不同。美洲森林野牛較重,大部分雄牛重超過900公斤,是北美洲最大的陸地動物。它們的最高點在前肢的前方,而美洲草原野牛的最高點則是在前肢對上。
有時,部分野牛出生時全身是白色的。但某些並非白化病,因為身體,如皮膚,毛髮和眼睛仍然會整正常生產顏料色素,並在漸漸長大後變回啡色。但有些則是白化症,即使長大了也是白色。此外,白野牛更被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認為是神聖的動物。
美洲野牛成群一起生活,它們經常在泥土中跋涉,喜歡土浴。
把軀體在大石頭和樹幹上磨蹭藉以除掉體外寄生蟲。
多在早晨與傍晚覓食,其餘時間休息。美洲野牛食草,它們棲息在草原上。
結成大群有時上千隻進行季節性遷徙。冬季向南方遷移尋找食物更豐盛的地區。春季向北方遷徙。
繁殖期的爭鬥:兩頭成年的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場面是十分壯觀的,它們通常只在繁殖季節為了爭奪與雌性的交配權而爭鬥,以大地叫,在塵土中打滾,繼而擺動頭部來擺開架式。
這時,通常有一頭野牛會讓步如果不讓步的話,兩頭牛就會打起來。它們把頭猛地撞在一起,撞得一大堆的毛髮在空中飛揚,接著,它們相互繞圈,再突然轉身前衝,試圖用角刺傷對手。
美洲野牛的交配習性是一夫多妻制的,也就是說一頭雄性野牛會和幾頭雌性野牛交配。美洲野牛7-9月配偶,雄性間進行爭鬥;5-6月間產仔,孕期約9個月。仔獸與母獸一起生活到成熟,雌、雄獸及全群均保護幼獸。壽命18-22年。
美洲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奧勒崗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大群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蕩。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它們是沿著被稱為「野牛蹤跡」的傳統路線行進的。
過去在北美約有5、6千萬隻美洲野牛,遍布洛磯山以東廣大地區,主要在大平原地帶。
由於人們狂風濫捕和開發草原使美洲野牛數量急劇下降,幾乎滅絕,可稱是自然史中的悲劇。到1889年時僅餘541隻美洲野牛了。
這時通過幾位熱心公益人的努力,激起公眾保護美洲野牛的熱情,開始對它們進行保護,現在數量已回升到兩萬多隻,分別居住在幾個地區,其目的是為防止流行病。
「野牛蹤跡」野牛開拓的道路
北美洲首條道路,路徑是由野牛和鹿季節遷徙不斷走過而形成的,於攝食場和(野獸愛舔食的)鹽漬地之間。很多這些路徑,被無數到分水嶺和山脊頂部的有蹄動物不斷本能地走過,那裡它們可以避開低地夏天的髒亂和冬天的雪堆,接著印地安人把這些路線作為狩獵場地和戰士路徑;它們對於探險者是無價的,並由拓荒者所採用。野牛的路線一般為北面和南面;但一些主要東西面路線後來被建為火車軌道。這些包括了坎伯蘭峽;沿紐約分水嶺;由波託馬克河到阿利根尼河,並分支到俄亥俄河上遊;並穿過藍嶺山脈再到肯塔基州。參議員託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曾稱讚這些聰慧的開路者,水牛開拓了至太平洋的鐵路。
野牛是美國國家公園裡最危險的動物之一,尤其是黃石國家公園。雖然它們是不食肉的,但當它們被激怒時也會襲擊人類的。它們平時的行動顯得緩慢,但當它們跑起來卻能輕易超越人類,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35英裡(約56公裡)。
在1978年至1992年間,在黃石國家公園被野牛殺死或傷害的人數是同公園被熊傷害的四倍有多(熊為12個,野牛為56)。
野牛也有不能預計的能力,而它的身形和結構,也能輕盈地跳越標準的鐵絲網籬笆。
懷俄明洲使用的美洲野牛形象
1913年至1938年水牛城鎳硬幣上的美洲野牛
1898年第一次將美洲野牛的形象用於美國郵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