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 ▎印第安人的圖騰,美國的國獸

2021-03-02 CHARU

大約1930年的美洲野牛。休爾頓檔案館-蓋蒂圖片社

美洲野牛(學名:Bison bison),北美最大的哺乳動物 重達約1000公斤,高約1.8米。 主要以草為食,無領域性,大量集中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美洲野牛很早就生活在北美大陸上,與印第安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成為印第安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第安文化的象徵。19世紀,美洲野牛被屠殺了近5000萬隻。曾經龐大的牛群減少到了幾百隻。野牛受到保護之後,至今數量回升至50萬(包含圈養)。2016年,美洲野牛成為美國的國獸。

美洲野牛攝影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

美洲野牛的種類特性

1889年野牛的分布圖  來自wiki百科

美洲野牛是偶蹄目牛科哺乳動物,又名美洲水牛或犁牛,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裡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群體,只有交配時才會與雌牛聚集在一起。美洲野牛一般被認為是其亞種,但分類地位仍有爭議。最近根據最新DNA研究顯示,它和歐洲野牛親源關係非常接近。

美洲野牛被分為平原野牛和森林野牛,它們的脊椎骨上長長的骨刺使得它們的背部隆起。它們的大部分重量都是由前腿承擔的,這使得它們在冬季覓食時很難用前腳去挖雪。駝峰支撐著頭部,在幾個月的深雪中,它們用額頭把雪推開,以獲得食物。

野牛的天敵很少,他們主要的敵人是野狼:狼主要會獵食雌性和年幼的野牛;健康的雄性野牛則很少被捕獵。此外熊也會獵食年幼的野牛。

白野牛

有時,部分野牛出生時全身是白色的。有些並不是白化病,因為皮膚,毛髮和眼睛仍然是健康的,在漸漸長大後變回啡色。但有些則是白化症,即使長大了也是白色。此外,白野牛更被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認為是神聖的動物。

美洲野牛群,在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 

 約1895年至1920年

野牛的立體視圖  約1875年  來自紐約公共圖書館

美洲野牛,約1906年   國會圖書館

野牛在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  約1907年 國會圖書館

一群野牛向南遷移  約1930年 蓋蒂圖片社

野牛群在亞利桑那州  1935年  伽馬基斯通-蓋蒂圖片社

北美野牛,約1950年代  保羅·波普 攝

野牛在丹尼爾斯公園的一個圍牆角落裡擠在一起

艾拉·蓋伊·希利(Ira Gay Sealy)攝  蓋蒂圖片社

道路的開闢者

美洲首條道路,是遠古時代乳齒象和麝牛的路線,之後由野牛和鹿不斷遷徙而形成的,很多分水嶺與山脊頂部的路被有蹄動物不斷地走過,接著印地安人把這些路線作為狩獵場地,野牛對於探險者是無價的。並由拓荒者所探用。

野牛的路線一般為北面和南面,但一些主要東西面路線後來被建為火車軌道。這些路線包括了坎伯蘭峽,沿波託馬克河到阿利根尼河,並分支到俄亥俄河上遊,穿過藍嶺山再到肯塔基州。參議員託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曾稱讚這些聰慧的野牛,開拓了直至太平洋的鐵路。

野牛群

印第安文化圖騰

14世紀初,北美有3000萬至6000萬隻野牛在廣闊的草原自由生活,居住在平原上的印第安原住民與這群野生動物共生共存。對印第安人來說,野牛猶如他們的終身伴侶,為他們提供了食物,衣物,住所以及所有的物資需求。由於非常依賴野牛,印第安人將野牛視為他們的文化圖騰。

這張在傑西湖(格裡格斯縣)附近的野牛群石版畫,是由約翰·米克斯·斯坦利(John Mix Stanley)繪製。1853年,斯坦利(Stanley)隨艾薩克·史蒂文斯(Isaac Stevens)探險旅行。史蒂文斯(Stevens)曾估算這裡每平方英裡似乎都有一群野牛。

在馬背上殺死野牛的美洲印第安人的石版畫

  約1850-1860年  國會圖書館

印第安人製作野牛皮的過程

印第安土著John Fire Lame Deer曾說:「野牛給了我們需要的一切。沒有它,我們什麼都不是。我們的帳篷是由它的皮製成的、牛毛製作成了我們的床、毯子和冬衣;它的胃壁製作了水袋,它的肉使我們更加強壯,它的角製作成了湯匙,骨頭製作成了刀和針;我們還用它的筋製作成弓弦,它的肋骨製作成了孩子的雪橇,它強大的頭骨是我們的神聖祭壇,我們奏起牛皮鼓,在黑夜裡跳動、如此鮮活而聖潔。」

美洲牛帶給印第安人的日常所需

印第安酋長和野牛製作的帳篷

帶彩繪馬的微型平原野牛帳篷     

Artemis Gallery in CO

野牛皮床  R Pahre攝  

野牛皮袍子上繪製的馬型圖案  1865 年

盾牌  野牛生牛皮  1850年

 生野牛皮製作的包  1850年 

野牛皮製作的醫藥箱  1850年

美洲原住民用野牛頭骨獻祭Hu Kalowa Pi儀式 1907年

愛德華·柯蒂斯(Edward S. Curtis)攝


Teton美洲原住民用野牛頭骨獻祭儀式(Hu Kalowa Pi),1907年   Edward Curtis 攝

野牛大屠殺

自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以後,美洲野牛的命運徹底被改變了。以前印第安人只有為了生活必需而捕殺為數不多的野牛,但到1800年後期,當人們發現野牛的皮毛不僅可以用來做衣服,在任何季節都可以製作成很好的皮革後,開始大量捕殺野牛。1870年代德國發明一種將野牛皮鞣成細皮革的工藝,使得野牛皮的應用更為寬廣。

在那些無限狩獵的日子裡,人們看到野牛群努力逃脫人類的惡行時在雪中窒息,牛群遭到人類的追趕,也曾掉入陡峭的河岸或沼澤中死去。

1870年,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一堆野牛和鹿角頭骨在陽光下曬乾。頭骨經常被當作獎盃或裝飾。

一堆野牛頭骨將用作肥料  1870年代中期

屠殺的野牛  1870年

到1872年,南部平原就有超過50萬頭野牛被射殺剝皮。由於這種獵殺行為迅速蔓延,到1880年幾乎所有南部的野牛都被捕殺。據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統計,1884年美國只剩下325頭野生野牛,其中25隻在黃石公園。草原上巨大的野牛種群的破壞使此物種瀕臨滅絕,隨之而來的是印第安人文明的崩潰。

印第安土著John Fire Lame Deer曾說:「當你殺死野牛的時候,你也殺死了印第安人——真正的、自然的、『野生的』印第安人。」

狩獵野牛的明信片

殺戮來自市場需求

博物學家威廉·霍納迪(WilliamHornaday)在野牛被屠殺之前以及屠殺最嚴重的時期一直在西部度過。

他說:「在1870年以前,野牛的數量看起來無窮無盡,計算生活在草原的野牛數量還是相對容易,大群的野牛並不是在一夜之間滅絕的。」

1882年,蒙大拿州的水牛城獵人。

照片由猶他州歷史學會提供

屠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19世紀70年代達到最高值,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幾千年來一直依靠狩獵生存,隨著野牛(特別是生皮)市場的興起,以及越來越多的歐洲狩獵人向西走,大量商業化獲取牛皮,為了減少印地安人的食物來源,野牛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

如果沒有高加索人的到來,沒有他們帶來的槍、馬和野牛市場,印第安人很可能會一直與野牛共生共存下去。

1880年商業化的野牛大衣

從瀕臨到恢復

自1900年之後,在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支持下,布朗克斯動物園成立了美國野牛協會,狩獵野牛也受到了美國法律的限制,並實行了野牛飼養的政策,北美野牛的數量有所增長。

1909年在蒙大拿州的牛群。

由於馴化的野牛比野生牛更容易與現代文明共存,因此草原上的許多野牛都作為牲畜生活在牧場上。

牧民稱讚美洲野牛比歐洲牛更能適應草原乾旱和嚴冬的生存環境,一些牧民還認識到,由於野牛是草原生態系統平衡的一部分,因此對馴化野牛的積極性有所提高。

南達科他州,1911年  來自紐約公共圖書館


北美野牛的明信片  約1898年 

來自紐約公共圖書館

黃石公園的勇猛之將

美國內政部管理的國有土地上生活著大約1萬多頭野生野牛,共分17個野牛群,分布在12個州。另外,有估計超過50萬頭私人飼養的野牛,在公共土地上約有3萬野牛。橫跨懷俄明、蒙大拿和愛達荷三個州。

黃石國家公園是唯一一處野牛從史前時代生活至今的土地。野牛是黃石國家公園裡最危險的動物之一,雖然它們是不食肉的,但當被激怒時也會襲擊人類。

美洲野牛視頻

它們平時的行動顯得緩慢,但當它們跑起來卻能輕易超越人類,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約56公裡。在1978年至1992年間,在黃石國家公園被野牛殺死或傷害的人數是同公園被熊傷害的四倍多(熊為12個,野牛為56)。野牛也有不能預計的能力,而它的身形和結構,也能輕盈地跳越過標準的鐵絲網籬笆。

發起「野牛表決」運動

黑足原住民曾於1913年參觀了布朗克斯動物園,2011年,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與其後代在蒙大拿州會面。(版權WCS)

2012年,美國原住民團體與美洲野牛保護組織一起發起了一項名為「野牛表決」的運動。此運動逐漸發展成為35個聯盟成員,他們希望能促進美國國會所有成員支持《國家野牛遺產法》,把美洲野牛指定為國家級哺乳動物,有60多個部落參與了南達科他州,蒙大納州,俄克拉荷馬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地的美洲原住民土地上的野牛修復工作,並共同成立了部落間布法羅委員會(Intertribal Buffalo Council ),委員會在19個州擁有58個成員,吉姆·斯通(Jim Stone)是委員會的執行董事。

這個羽毛編制的木藤代表了所有部落的成員組成的部落間布法羅委員會,這是2003年1月在俄克拉荷馬州邁阿密附近拍攝的。圖片來源:Intertribal Buffalo Council

斯通的家鄉位於南達科他州的揚克頓·蘇(Yankton Sioux),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野牛文化已逐漸瀕臨,1886年是野牛在揚克頓·蘇(Yankton Sioux)的最後一年。

斯通說:「如果只是通過口述,故事很難被流傳,它往往會被遺忘。」 為了找回土著人那段失落的歷史,揚克頓·蘇克斯(Yankton Sioux)拜訪了其他部落,他們共同分享並記錄下了有關野牛的傳說故事。

拉科塔州、達科塔州和納科塔州的首領正在祈禱,並呼籲禁止屠殺野牛。Jim Peaco 攝

美洲野牛榮升國獸

美洲野牛 圖片來自網絡

2016年5月9日,美洲野牛被認證為美國國家級保護動物,並加入了白頭鷹(1782年就成為美國國家級動物)的行列。

美洲野牛在歷史和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塑造了大平原和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美洲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的故事。」

「當你殺死野牛的時候,

你也殺死了真正的、自然的、

『野生的』印第安人。」

喜馬拉雅犛牛小夜燈

點擊圖片可進入小程序了解

藏族的護魂石 綠松石耳環

點擊圖片可進入小程序了解


千年靈鹿吊墜

點擊圖片可進入小程序購買


往期文章

點擊圖片閱讀

活著的遺產,秘魯的印第安人用手工守護千年傳統。

5000萬人觀看最後的印第安人在國外街頭即興表演。

這些與藏族神似的北美印第安人

野犛牛研究者,40年藏地遊牧探索和無限熱愛。

喜馬拉雅文創 ▎將阿里四千年的靈鹿戴在耳畔。

為我們講述您的故事,您與藏地的故事
參考資料:he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Buffalo & Native Americans

相關焦點

  • 北美野牛是如何成為美國國獸的?背後隱藏一段血腥屠殺史
    在歐洲人剛來到美洲時,美洲大陸上約有6500萬頭野牛,最大的牛群寬度達40公裡,寬80公裡。它們在美洲大陸的原野上覓食水草,一邊發出有力的嘶鳴,一邊威風地行進。美洲印第安人是狩獵能手。他們釣魚,也吃野火雞等鳥類,但他們生活中最必需的狩獵動物,就是美洲野牛。
  • 《食史百味》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美洲野牛
    布法羅,俗稱北美野牛、美洲野牛。以前在美洲的大平原上,棲息著數量最高達6000萬頭的美洲野牛,但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以後,這種大型動物的命運就永遠的改變了。
  • 《食史百味》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之美洲野牛
    1870年開始情況開始惡化,獵人們開始大量捕殺野牛,獵殺行為迅速蔓延,到1880年幾乎所有南部的野牛都被捕殺。1882年黃石公園僅餘23頭,而到1890年,美國全境已經只剩下不到1000頭美洲野牛了。到1903年為止,北美大草原上只剩下二十一隻野生野牛。1905年,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第一次頒布法令保護一批珍稀動物,其中包括美洲野牛。
  •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是美國的「國獸」,地位和白頭鷹等同。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美洲野牛。若公園裡的公路出現堵車,基本拜美洲野牛所賜;若出現動物傷人現象,也基本是野牛所為,而且責任還不在它。這算不算是一種膨脹了?不過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四足動物中,可能沒有其他物種曾像美洲野牛一樣遭受如此慘烈的黑暗時期。曾一度屠殺美洲野牛被視為讓印第安人挨餓的方法。
  • 印第安人的戰爭與美洲圖騰
    ,揭開了歐洲與美洲的碰撞,大量的歐洲殖民者踏上美洲這片土地,印第安人的生活從此不再安寧,為了各自的利益,戰爭的硝煙開始蔓延.頭上插著很多羽毛的部落——這是孩子們對於印第安人的最明確的標識,偶爾有個別孩子能詳細講述印第安人的歷史,令其他同學羨慕不已。印第安人如何和殖民者打交道,他們怎樣生活,他們如何保護妻兒,捍衛自己的家園,最後如何戰敗孩子們聽的出神,專注的眼神裡閃爍著奇妙的光彩,他們已經將自己置入戰爭的場景,並深深被吸引,在腦海裡編織著印第安人的故事。
  • 美洲野牛從險遭滅種到起死回生,走過了怎樣的曲折道路?
    母牛奮力驅趕襲擊小牛的灰狼遷徙中的美洲野牛群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雪道據考古研究推測,約2萬年前,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從亞洲抵達美洲大陸。對他們,尤其是生活在平原的部落來說,美洲野牛全身都是寶:牛肉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牛糞可做燃料,牛皮可製衣或帳篷,牛骨可制工具,不少部落將其奉為聖物和宗教圖騰。在人類抵達美洲之前,這裡到底生活著多少美洲野牛呢?
  • 環球旅居內華達山脈深處,住過一個敢於同美洲野牛搏鬥的印第安部落
    這裡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闢有國家公園。曾是北美地區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之一,在美國淘金浪潮到來之前,一直保存著完好的自然風貌。♠ 經歷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事件,在茫茫歷史長河的洗刷下,現在的美國已經沒有稱得上完整的印第安民族,包括在內華達地區生活過的印第安人。好在他們獨特的文化,被天可憐見地傳承了下來。♠ 今天推薦的營地是內華達山脈中一片與世隔絕的牧場。
  • 各國「國獸」PK哪家強? 唐朝時中國曾贈日本皇室熊貓
    原標題:各國「國獸」PK哪家強? 唐朝時中國曾贈日本皇室熊貓 綜合報導,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近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除了美國,世界上一些國家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動物,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有俄羅斯北極熊、泰國大象、澳大利亞袋鼠等等。
  • 小朋友大百科 | 美洲野獸之王-野牛
    美洲野牛啊,也叫「北美野牛」。在大自然的世界裡,很多動物因為沒有厚重的毛髮,是非常害怕過冬的,而美洲野牛卻有著相當出色的適應能力。它們是北美洲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這種野牛頭很大,它們不僅有著非常強壯的身體,而且還有一身厚重的皮毛,這些毛髮覆蓋在它們碩大的頭上、豐滿的肩膀和前腿上。
  • 美國,英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的國獸分別是啥,代表了什麼意義?
    今天來給大家說一說八個國家的國獸分別是啥,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首先是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我們喜歡稱之為國寶,其實也叫做國獸,對國家的形象有象徵意義。大熊貓外形可愛,乃是世界公認的萌獸一枚。美國的國獸叫做美洲野牛,美洲野牛被成為最龐大的陸地動物,它們重達1噸左右,看似笨重,實際上非常靈活。而且也因為美洲野牛乃是美國獨有,而且瀕臨滅絕,為了保護這種特有的物種,美國把它列為國獸,極大的抬高了美洲野牛的地位。俄羅斯的國獸是北極熊,這個非常的貼合戰鬥民族的形象了。
  • 印第安人為何要求退出美國,回顧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血腥歷史
    印第安人,其實是對除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外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而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慘遭大量屠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和印第安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恩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
  • 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後,長期壓迫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早期廣泛分布在南美和北美,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這也造成了美國與印第安人之間長期存在的歷史積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血淚審判:獨立前後美國印第安人受壓迫的殘酷16世紀前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給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 危險的食草動物-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 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食草動物,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大量集體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
  • 美洲野牛-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
    美洲野牛,又名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裡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食草動物,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被激怒時會襲擊人類,極其危險!
  • 黃石公園發現一野牛,背上長「駝峰」,常把最鮮美的草讓給母牛吃
    作為北美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美洲野牛擁有強大的攻擊力,以及驚人的奔跑速度,一度稱霸北美草原,卻因為人類的獵殺,差點就滅絕。最後又在人類的保護下,擺脫了滅絕的命運,於2016年成為美國國獸,與美國國鳥白頭海雕比肩。美洲野牛的種群發展歷史,很曲折也很慘烈!
  • 野豬被馴化了,美洲野牛為啥沒有?
    但令人疑惑的是,曾經廣布北美的美洲野牛、遍布東歐的歐洲野牛,同樣也是牛亞科動物,為何古代人沒有馴化它們呢?美洲野牛和歐洲野牛外形相似,但基因差別很大。不過,它們二者雜交能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馴服」和「馴化」的區別遠古時期,野牛數量眾多,可供人類馴化的機會並不罕見。但時至今日,所有關於馴化野牛的努力都徒勞無功。可能有些人會說,北美的印第安人有過養野牛,擠牛奶、吃牛肉的事跡,這難道不是馴化的成果嗎?
  • 印第安人的帳篷
    是黑夜中一隻黃螢的光芒,是冬天野牛的呼吸,是小影子,它能在草中奔跑,也會隨著你躺下而消失。"CROWFOOT(PATTE DE CORBEAU)阿爾柏塔的PIED NOIR印第安人如是說。【認識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又稱美洲土著居民。
  •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殺了多少印第安人?一個陰毒措施殺2000萬
    如美洲的印第安人,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開始遭到殺戮,那麼從發現美洲大陸開始,到底被殺了多少印第安人?又是如何殘殺印第安人的呢?殺一人給100美元。我們先來看一下,在白人沒有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到底有多少印第安人呢?據研究,印第安人來自一萬年前的蒙古草原,經過1萬年的生息繁衍,他們在美洲以漁獵為生,放牧為主,被發現之前,這裡的印第安人總數當在8000萬人以上。
  • 歐洲人到美國之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都吃什麼
    海藻原住民最初是如何來到美洲大陸的,還沒有結論,但有最廣的猜測,是通過連接俄羅斯和阿拉斯加的陸橋向美國人走來的,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理論。克洛維斯文化(美洲原住民的文明)的崛起與猛獁象和其他大型動物的滅絕相關。除此之外原住民也吃野牛,乳齒象,鹿,兔子和馴鹿,還有素材水果,類似黑莓之類的。這都是在克洛維斯的19個遺址中發現的骨頭表明的。
  • 為何美國加拿大印第安人少,墨西哥以南印第安人多?
    首先,印第安人喜歡把定居點建在山脈上的山谷間,整個美洲的印第安人超過7千萬,但南北美洲加起來超過4200萬平方公裡。如此地廣人稀,使得歐洲人抓捕印第安人的難度不亞於獵取北美野牛,當然更重要的因素是第安人數量銳減。 在西方人登陸美洲之前,這裡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化外之地,歐美編造了一個印第安人大幅減少的原因,說美洲土著對於來自舊大陸的傳染病幾乎毫無抵禦能力,以天花和瘧疾為代表的病毒,讓印第安人口在很短的時間內呈幾何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