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居內華達山脈深處,住過一個敢於同美洲野牛搏鬥的印第安部落

2021-02-07 團建來了

——密林之內的蘇族人——

◆地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基布爾◆

KYBURZ,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 加州東部盤踞著高大的內華達山脈。這裡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闢有國家公園。曾是北美地區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之一,在美國淘金浪潮到來之前,一直保存著完好的自然風貌。

♠ 經歷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事件,在茫茫歷史長河的洗刷下,現在的美國已經沒有稱得上完整的印第安民族,包括在內華達地區生活過的印第安人。好在他們獨特的文化,被天可憐見地傳承了下來。

♠ 今天推薦的營地是內華達山脈中一片與世隔絕的牧場。在舉手投足都被社交網絡監控著的時代,這是難得的一處「斷網」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在這能追溯到,迷人的印第安文化。

三桿式帳篷





♠ 這裡最適合年輕夫婦,或是帶著小孩子的家庭作為周末鄉村之旅的目的地。從American River到內華達山脈的Lake Tahoe,加州北部最好的自然風光都在此處。

♠這裡的帳篷由當地人手工製造,是真正地道的印第安風格。它高約18英尺,配有9英尺高的裡襯,用來抵禦內華達夜晚的清冷。帳篷裡有一張full-size的床,同時配上兩張額外的吊床,充分利用空間以滿足最多可達四人的居住需求。

註:兩個人花88美元就能一晚,是一個非常實惠的價格。


♠ 石頭壘成的圓形灶臺,木柴免費提供,但你也可以選擇自己在附近的林子裡拾掇。天色暗下來的時候可以像電影裡一樣用一口大一點的鐵鍋,盛上湯水和鮮肉,席地而坐,談天說地,看著鍋中沸騰的液體泛起裹滿香味的氣泡的樣子。


♠ 帳篷外有移動的衛生間,在野地裡也保證了足夠的私密性。有熱水淋浴,但需要支付額外的5美元。最好玩的是這裡的洗臉池,利用了廢棄的木樁,顯得新奇,又像是用帶著香氣的樹汁在清洗自己。

♠ 這裡有野花在綠地上做裝點,有棕灰色的小鴨子搖搖擺擺地散步,天邊雨後掛著的彩虹,更像是某個春天對這片土地意猶未盡的饋贈。

蘇族人與美洲野牛



♠ 蘇族是北美印第安人中的一支,以驍勇善戰著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騎兵,但也是最後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因為種種無奈的原因,我們已經看不到蘇族人在馬背上飛舞的英姿了。

♠ 這些帳篷在造型上具有十分濃鬱的蘇族特色,包括外部的花紋圖案也是,帳篷上常常手工繪製著馴鹿和美洲野牛。


♠ 不得不提的是美洲野牛,這種以兇猛著稱的群體遷移性動物,也只有狂放勇敢的蘇族人敢於將其作為獵物。人們記錄美洲歷史時,大概總免不了濃墨重彩地渲染這場人與獸的戰役——然而這些也只能存在於歷史中,因為在殖民者的屠殺和偷獵者的屠殺之下,這世上已經沒有在大平原上飛馳的蘇族騎兵,也沒有大片遷移的美洲野牛了。

中轉站:基布爾


♠ 基布爾是加州北部的一個社區。只能算作一個集散地。事實上更多的露營者渴望探險位於內華達山脈中部的El Dorado國家森林公園,在那裡露營,感受與世隔絕的山中秘境。


♠ 更多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需要向西(薩克拉門託方向)前進,在那可以參觀加州的議會大廈和博物館、克羅克藝術博物館、聖餐大教堂等。

加州議會大廈(California State Capitol)

克羅克藝術博物館(the Croker Art Museum)

聖餐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

塔霍湖



♠ 相比較於那些人為的建築,最具自然氣息的景點對露營者們的吸引力更大。距離基布爾約30分鐘的路程,就是北美最大的高山湖泊——塔霍湖(Tahoe)。

♠ 湖水清透得仿佛不是流淌在人間,有翡翠般青綠的顏色。在臨近岸邊的地方又被湖水洗刷得圓滑光滑的石塊。

♠ 夕陽有時會把雲層染成誘人的粉色,湖水又像鏡面一樣忠實地映射著,像是美人梳妝時臉上的紅暈。


♠ 由於湖水異常地深,因此在冬天,即便道路積雪已達數尺,湖中仍然不會結冰,還是如同鑲嵌在白雪中的藍寶石一般。馬克·吐溫稱這裡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之一」,大概不無道理吧。


相關焦點

  • 美洲野牛 ▎印第安人的圖騰,美國的國獸
    休爾頓檔案館-蓋蒂圖片社美洲野牛(學名:Bison bison),北美最大的哺乳動物 重達約1000公斤,高約1.8米。 主要以草為食,無領域性,大量集中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美洲野牛很早就生活在北美大陸上,與印第安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成為印第安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第安文化的象徵。19世紀,美洲野牛被屠殺了近5000萬隻。
  • 《食史百味》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美洲野牛
    一個部族從這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期間會得到經驗,發展自己的技術進步,也會從外部引進技術。例如現在被認為與美洲野牛文化關聯最深的「很棒的蘇族人的國家」中的一個部族——拉科塔族,他們在1650年左右移居到美洲,在1730年代變得非常依賴美洲野牛,也就是那個時候,鄰居夏安族人把馬引介給了他們。
  • 《食史百味》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之美洲野牛
    因為直到19世紀,人們也都還沒有向部落以外出售野牛的皮和肉,只要自己擁有了足夠的食物、帳篷和衣服,人們也就沒有打算再繼續捕獵下去。但是,在大平原發展的文化並非是固定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部族從這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期間會得到經驗,發展自己的技術進步,也會從外部引進技術。例如現在被認為與美洲野牛文化關聯最深的「很棒的蘇族人的國家」中的一個部族——拉科塔族,他們在1650年左右移居到美洲,在1730年代變得非常依賴美洲野牛,也就是那個時候,鄰居夏安族人把馬引介給了他們。
  • 美洲野牛從險遭滅種到起死回生,走過了怎樣的曲折道路?
    公園要求遊客與美洲野牛等野生動物至少保持23米的觀看距離,可這些野牛往往「無視」人群,我們只得「被迫」違規。黃石公園中的某些路段經常堵車,原因無他,是野牛在過馬路。北美洲現存的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就屬美洲野牛。一頭成年雄牛的體長能達到3.5米,重超1噸;雌牛體長近3米,重600多公斤;肩高普遍1.5米以上,個頭大的能超過2米。
  •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印第安人與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對生活在北美地區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非常神聖。由於美洲野牛集體奔跑起來的氣勢勢不可擋、聲響如雷,所以被稱為「雷獸」。加上美洲野牛全身上下裡外,都是印第安人重要的生活物質來源:毛皮製成帳篷和衣物、肉為食物、骨頭作為工具或飾品、油也能被利用。因此在印第安人各族部落的神話或傳統儀式中,都能發現美洲野牛的影子。
  •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古老神秘的部落,你了解多少?(上)
    早在哥倫布的船隊「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幾千年前,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就已經從亞洲跨過白令海峽遷徙到了這片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移民及其後代向南和向東推進,當公元15世紀歐洲冒險家到達美洲時,學者們估計已經有超過5000萬人生活在美洲了。其中約有1000萬人居住在後來成為美國的地區。
  • 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後,長期壓迫印第安人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943字,閱讀約4分鐘印第安人,實際上是除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統稱,而不僅僅是一個特定的民族或種族。例如,一個名為切羅基人的部落在被迫遷往印第安人領地(現在的俄克拉荷馬州)的過程中損失了約4000人,佔該部落人口的25%。在這場被稱為"血淚審判"的悲劇中,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殺、被圍困、被驅逐、被迫遷徙,人口急劇減少。野牛政策:美國摧毀了印第安人的生計來源,使他們被迫留在"保留區"。
  • 危險的食草動物-美洲野牛
    美洲森林野牛與美洲草原野牛有很多地方不同。美洲森林野牛較重,大部分雄牛重超過900公斤,是北美洲最大的陸地動物。它們的最高點在前肢的前方,而美洲草原野牛的最高點則是在前肢對上。有時,部分野牛出生時全身是白色的。但某些並非白化病,因為身體,如皮膚,毛髮和眼睛仍然會整正常生產顏料色素,並在漸漸長大後變回啡色。但有些則是白化症,即使長大了也是白色。此外,白野牛更被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認為是神聖的動物。
  • 美洲野牛-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
    總的看來美洲野牛的軀體較歐洲野牛更粗壯些,軀體和四肢不如歐洲野牛的長。它們的嗅覺好而視覺差。美洲野牛像駝峰一樣的肩部長滿了長而蓬鬆的粗毛。春天時,長在身體後部及下部的柔軟茸毛會脫落。由於美洲野牛的角只有3、4吋長,因此它們在衝撞會利用額頭部位強而有力的肌肉撞擊對方。
  • 美洲殖民者到底殺害了多少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後代去哪了?
    A是第一個環球的麥哲倫,B是第一個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達伽馬,C就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哥倫布 後來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
  • 黃石國家公園擬撲殺千頭美洲野牛 減少其遷徙數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聯社11月18日報導,為減少美洲野牛遷徙至美國蒙大拿州的數量,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計劃撲殺1000頭美洲野牛。值得注意的是,母牛和小牛犢或佔將被撲殺的1000頭野牛中的大多數。據報導,當地時間11月19日,黃石國家公園管理人員將與當地印第安部落代表、州政府代表和聯邦政府有關機構代表舉行會談,商討是否執行撲殺計劃。
  • 美洲印第安文明那些不為人知的事,你知道多少?
    一直以來,西方都認為美洲是一片人煙稀少、原始野蠻的不毛之地,印第安文明是一種落後的原始文明。但現在起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稱為「霍姆伯格之誤」。《1491》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還原一個真實的美洲世界。
  • 美洲大陸最早是誰發現的?(是哥倫布還是鄭和)
    美洲大陸最早是誰發現的?是哥倫布嗎?還是我們中國下西洋的鄭和呢?我最近看到一些報導,不妨讓我們看一個新的證據在1953年左右,一位美國學者默茨女士,讀過維寧翻譯的東山經(山海經其中一經)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東山經中所描述的山水,既然在我們國家的東部沒有找到,那有沒有可能就是位於我們國家東邊的美洲大陸。
  • 野豬被馴化了,美洲野牛為啥沒有?
    但令人疑惑的是,曾經廣布北美的美洲野牛、遍布東歐的歐洲野牛,同樣也是牛亞科動物,為何古代人沒有馴化它們呢?美洲野牛和歐洲野牛外形相似,但基因差別很大。不過,它們二者雜交能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馴服」和「馴化」的區別遠古時期,野牛數量眾多,可供人類馴化的機會並不罕見。但時至今日,所有關於馴化野牛的努力都徒勞無功。可能有些人會說,北美的印第安人有過養野牛,擠牛奶、吃牛肉的事跡,這難道不是馴化的成果嗎?
  • 為何美國加拿大印第安人少,墨西哥以南印第安人多?
    首先,印第安人喜歡把定居點建在山脈上的山谷間,整個美洲的印第安人超過7千萬,但南北美洲加起來超過4200萬平方公裡。如此地廣人稀,使得歐洲人抓捕印第安人的難度不亞於獵取北美野牛,當然更重要的因素是第安人數量銳減。 在西方人登陸美洲之前,這裡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化外之地,歐美編造了一個印第安人大幅減少的原因,說美洲土著對於來自舊大陸的傳染病幾乎毫無抵禦能力,以天花和瘧疾為代表的病毒,讓印第安人口在很短的時間內呈幾何級下降。
  • 美洲的印第安人居民
    美洲由北美洲和南美洲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愛斯基摩人(自稱因伊努特人),他們是從亞洲遷入新大陸的蒙古利亞人種。其中印第安人早在大約距今4萬~5萬年前,就開始從亞洲東北部移入北美洲,然後逐漸向南遷徙。那時位於亞洲東北部和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有陸橋相連,成為人類和各種動物遷徙的通道。
  • 付成雙 姚明星:毛皮貿易與北美西北草原印第安社會的變遷
    關 鍵 詞:環境史;北美西北草原;毛皮貿易;印第安人 從北薩斯喀徹溫河谷到黃石河之間的北美西北平原是一片非常特殊的區域,這裡曾在19世紀被稱為美洲大沙漠和派勒澤乾旱三角區。其實,這裡是平原野牛和林區野牛的生存交匯地帶,同時也是眾多印第安部落的生息之地。
  •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殺了多少印第安人?一個陰毒措施殺2000萬
    如美洲的印第安人,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開始遭到殺戮,那麼從發現美洲大陸開始,到底被殺了多少印第安人?又是如何殘殺印第安人的呢?殺一人給100美元。我們先來看一下,在白人沒有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到底有多少印第安人呢?據研究,印第安人來自一萬年前的蒙古草原,經過1萬年的生息繁衍,他們在美洲以漁獵為生,放牧為主,被發現之前,這裡的印第安人總數當在8000萬人以上。
  • 關於印第安部落的一些情況
    對美國歷史稍有了解就都知道美洲原住民也就是現在被稱為印第安人的悲慘遭遇。在美國西進逐漸擴張至加利福利亞的過程中,印第安人被一步步被邊緣化。儘管如此,從法律上而言,他們和美國聯邦政府仍然維持著一種特殊關係。從1778年到1871年聯邦政府和印第安人部落一共籤署了370個條約。
  • 印第安人為何要求退出美國,回顧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血腥歷史
    印第安人,其實是對除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外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而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慘遭大量屠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和印第安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恩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