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園發現一野牛,背上長「駝峰」,常把最鮮美的草讓給母牛吃

2020-12-11 雪靈谷動物地理

黃石公園主要位於美國的懷俄明州,部分位於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這裡的原始森林、峽谷、草原、瀑布、河流,每一種自然景觀,都有著震撼人心的美。不僅如此,這裡還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其中,美洲野牛作為一種重量級巨獸就生活在這裡。

作為北美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美洲野牛擁有強大的攻擊力,以及驚人的奔跑速度,一度稱霸北美草原,卻因為人類的獵殺,差點就滅絕。

最後又在人類的保護下,擺脫了滅絕的命運,於2016年成為美國國獸,與美國國鳥白頭海雕比肩。美洲野牛的種群發展歷史,很曲折也很慘烈!

美洲野牛有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生活在草原上;美洲森林野牛,生活在森林裡。

01兇悍中顯露出憨相,背上長有「駝峰」,體重近1000千克牛角卻短小

一位遊客,在黃石公園見過美洲野牛之後,這樣形容:它又高又大,肩部高高聳起,就像長了一個「駝峰」,它快速奔跑在草原上,仿佛一輛越野車在飛馳。

都知道美洲野牛體型龐大,到底有多大?據國家動物博物館介紹,成年美洲野牛體長約2.8米,肩高約1.8米,體重將近1000千克!但它頭上的角卻是很短小,且向上彎曲。

身軀粗壯結實,頭上長著濃密的長捲毛,下頜也有長毛,配上一張扁平的大臉,與黝黑的牛鼻子,兇悍中顯露出憨相。

最特別的就是它高高聳起的肩部了,從正面看,非常像駱駝特有的「駝峰」,而且長了濃密、蓬鬆的毛髮,走動時,一聳一聳的,還真挺像駱駝的。

其實,那是美洲野牛結實的肌肉,充滿了力量。背部「駝峰」高聳,顯得前半身更粗壯。而雌性野牛不僅個頭比雄性小,「駝峰」也較小,牛角也更為纖細。

美洲野牛的毛髮沿頭部,頸部,肩部和前肢覆蓋全身,足以抵禦寒冷的冬天,哪怕是冰雪天氣也不怕。隨著季節的改變,會換毛,顏色也會有所變化。

到了春天,美洲野牛身體後部及下部的茸毛會逐漸掉落。冬天,它的皮毛是深咖啡色,夏季就會變得淺色一些。

02冬天會用臉推開積雪吃草,還會去泡幾小時溫泉,真是會享受生活

生活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野草豐美,美洲野牛的生活,滋潤又愜意。它們習慣在清晨與傍晚去覓食。

當然啦,它們喜歡吃新鮮的青草,包括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但在秋冬季節也不挑食,也只能以乾枯的草來充飢,其實,對於它來說,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

其實,它們的身體完全適應了沒什麼營養的草類食物,並且能從低蛋白的食用植物中攝取儘可能多的能量。

當黃石國家公園的冬季來臨,氣溫下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而還會有暴風雪天氣。這時,美洲野牛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覓食。

矮草都被積雪覆蓋住了,想要吃草,就得想辦法清除積雪。美洲野牛的方法比較獨特,不用腿,而用它那大、扁、平的臉去推開地上的積雪,然後就可以吃到草了。萬一尋不到好的草料,也會吃地衣充飢。

天寒地凍的季節裡,生活在黃石公園的美洲野牛就比較有福氣了,因為黃石公園內有天然溫泉。自然蒸汽浴極具吸引力,它們有時候花上幾個小時待在溫泉裡,避寒取暖。

天寒地凍,雖然食物短缺了點,但是可以泡溫泉啊,美洲野牛真是會享受生活。

03喜歡湊熱鬧,時不時洗個泥土浴,還會在樹幹上磨蹭

美洲野牛喜歡湊熱鬧,總是成群結隊活動、覓食,還喜歡在泥土裡打滾。它們進行泥土浴時,能夠趕走叮咬自己的蚊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留下自己的氣味。

此外,美洲野牛還喜歡用粗壯的身軀在樹幹上磨蹭,或者在大石頭上磨蹭。這樣可以除掉體外寄生蟲,磨蹭過後舒服多了。

美洲野牛是遷徙動物,會根據牛群的數量,食物和積雪的情況進行遷徙,而季節是最重要的因素。

集成大群的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蕩,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

在美國黃石公園,到了冬季它們會從海拔較高的夏季棲息地,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冬季棲息地去,尋到山谷躲避暴風雪天氣。

在歷史上,美洲野牛遷徙,達到成千上萬的數量。每年遷徙走相同的路線,所走過的道路,被人類加以利用。因此,美洲野牛也被稱為拓荒者、開路者。

別看美洲野牛這個大塊頭,平時憨頭憨腦,走起路來也挺慢的,但是當它拉開四肢,快速奔跑時,那速度是驚人的,能夠達到每小時約56千米,就像一輛飛馳的汽車。

04公牛很有風度,最鮮美的草讓給母牛先吃,為了爭配偶權常大打出手

夏季是美洲野牛的繁殖期,公牛比一般時候更暴躁,活力四射,為了去尋找發情的母牛,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吃東西。所以會進行「節食計劃」,吃少量的食物,靠自身的脂肪與體能,以供日常消耗。

碩大無比的牛頭,肌肉發達的身體,以及濃密的皮毛,這些都是吸引母牛的資本。

為了爭奪配偶權,暴躁的公牛常常會大打出手。它們的角比較短,所以就用腦袋去撞對方,以額頭部位強有力的肌肉作為武器,要是別的動物,早被撞飛了,但美洲野牛對美洲野牛,真算是強強對抗了,展示出草原之王的霸氣。

勝出的公牛可以獲得更好的交配資源。母牛的發情期很短,所以公牛們會盡力讓自己爭奪到交配權,不輕易錯失良機。

也只有強大的公牛,才能忍受長達數周的緊張壓力,以及長時間的「節食」。這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

儘管為了「搶對象」會大打出手,但一個去群體內的公牛,在面對母牛時,還是很有紳士風度的,最鮮美的草類,讓給母牛先吃;遇到的危險時,會團結起來保護母牛。它們知道,雌性是族群繁衍的關鍵。

母牛懷孕後,經過約9個半月才能產仔,一胎產一仔,極少有雙胞胎。小牛出生10 分鐘後,就能站立,3小時左右就能慢悠悠跑步,5-7天後能吃草喝水,卻要經過長達7-12個月才會斷奶。

小牛一出生,母牛會照顧小牛,用頭連續摩擦小牛的身體,幫助小牛鬆弛肌肉。美洲野牛的奶水脂肪含量多,營養價值高,所以小牛長得很壯實。

05厚實長毛還能防敵,遇到狼群就用腦袋去撞,能將狼撞飛

在一個分部區域內,食草動物常常被獵食猛獸盯上,儘管粗壯如美洲野牛,也有猛獸敢打它的主意。

狼群是美洲野牛的自然天敵。如果遇到狼群,或者被激怒,美洲野牛雖然體型巨大,但卻可以靈活轉身,與狼群周旋。

如果距離遠,美洲野牛也會快速朝敵人奔過去,體重加上速度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攻擊敵人。它的腦袋很結實,小短角也很有力,一撞上去能將狼撞飛了。

美洲野牛還挺有團隊意識,還有家族責任感,當遇到狼群攻擊時,成年野牛會將小野牛保護在身後,並尋機帶著小野牛逃跑。

不過,狼群輕易不會打美洲野牛的主意,因為,美洲野牛皮粗肉厚,還長了厚密的長毛,而且頸部的毛髮更長更厚,這要攻擊起來就不容易了。

就算狼群的牙齒再鋒利,也會被厚密長毛阻隔,沒辦法一口就咬住美洲野牛的喉部,還很容易被美洲野牛撞傷。

其實,美洲野牛最大的敵人是人類。美洲野牛曾遭到印第安人的獵殺,與白人的大肆殺戮。

06從稱霸北美草原到瀕臨滅絕,如今成為美國國獸

曾經,美洲野牛的分布地北至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西至落基山脈,東至馬裡蘭州的阿勒格尼山脈和佛羅裡達北部。

印第安人通過獵殺美洲野牛來獲取食物,同時依靠牛皮、牛角和牛毛生存。他們用火把野牛群趕下懸崖摔死;他們在冬季把野牛群趕到冰面上,冰面破裂,野牛落水淹死。

但這不是美洲野牛瀕危的主要原因,擁有更強武器的白人,對美洲野牛進行了系統的大屠殺,野牛的屍骨堆積成山。

在漫長的時間洪流裡,美洲野牛經歷了一場浩劫,幾乎被逼到絕境,瀕臨滅絕。來看一組數據,就知道美洲野牛是如何從稱霸北美草原到瀕臨滅絕,再到成為美國國獸的。

19世紀初期,北美洲大約有5000萬頭美洲野牛。

1887年,大約僅1000頭美洲野牛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

1905年,第一次將野牛置於國家的保護之下。

2014年,將每年的11月1日定為國家野牛日。

2016年,美洲野牛被確立為美國國獸。

黃石公園是少量倖存的美洲野牛的避難所,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園內,在法律的保護下,美洲野牛的數量有所回升,已經逃脫被滅絕的命運。

如今,美洲野牛在黃石公園和卡斯特州公園過上了愜意的生活。

寫在最後

美洲野牛的種群發展史,也是一場苦難史!這種體型巨大的野牛,曾被人類捕獵殺戮,最後終於受到人類的庇護,在美麗的草原上自由採食,自由奔跑。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國家動物博物館、森林與人類、人與自然、國家地理中文網、美國國家地理

相關焦點

  • 旅遊:黃石國家公園,美洲野牛集體向北遷徙,賞黃石大峽谷風光
    那些早已將公園當作棲息天堂的動物們,每天都在這片獨一無二的樂土上演繹著自己的故事一尤其精彩的是,每年這裡都會上演一部動物大遷徙的傳奇,主角便是美洲野牛。巨大的頭顱、尖銳的角、粗重的蹄子,是美洲野牛最致命的武器。美洲野牛又名美洲水牛。
  • 黃石國家公園擬撲殺千頭美洲野牛 減少其遷徙數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聯社11月18日報導,為減少美洲野牛遷徙至美國蒙大拿州的數量,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計劃撲殺1000頭美洲野牛。值得注意的是,母牛和小牛犢或佔將被撲殺的1000頭野牛中的大多數。據報導,當地時間11月19日,黃石國家公園管理人員將與當地印第安部落代表、州政府代表和聯邦政府有關機構代表舉行會談,商討是否執行撲殺計劃。
  • 危險的食草動物-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像駝峰一樣的肩部長滿了長而蓬鬆的粗毛。春天時,長在身體後部及下部的柔軟茸毛會脫落。野牛是美國國家公園裡最危險的動物之一,尤其是黃石國家公園。雖然它們是不食肉的,但當它們被激怒時也會襲擊人類的。它們平時的行動顯得緩慢,但當它們跑起來卻能輕易超越人類,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35英裡(約56公裡)。
  • 野牛漫步在路中,鹿在路邊吃草,看看黃石公園的有趣動物們(一)
    在黃石公園開車,有些路段特別是海登山谷一帶經常堵車,一堵都是十多分鐘,原因無他,是美洲野牛在過馬路。我們進黃石的第一天,就遇幾隻美洲野牛在慢吞吞過馬路,有一隻就停在馬路中間呆立著不走,大家紛紛停車下車拍照,公園局的工作人員也趕到現場維持秩序,讓遊客不要靠得太近。
  • 黃石公園2,邂逅北美野牛(原創)
    黃石公園,它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面積達8956平方公裡。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公園,足以滿足任何人逛公園的欲望了!黃石公園是個野生動物的保護區,在這裡有北美水野牛、灰狼、棕熊、駝鹿、麋鹿、等野生動物。黃石公園以熊為其象徵。注意:它們在這裡都是散養的!
  • 美國蒙大拿黃石公園野外實踐12天旅行攻略
    【環球網綜合報導】暑假是否閒的無所事事,不如背上行囊到野外去走走吧!那麼先讓我們更隨劉易斯和克拉克一起到黃石公園和蒙大拿野外實踐一下吧!現在看看《國家地理》雜誌對她們的行程的簡要報導吧!總行程12天最詭異的是劉易斯和克拉克相遇在200年前的曠野之上,這有點違抗想像力:但映入眼帘的確實高聳的山峰,一望無際的草原充滿了野牛,間歇泉和黃石的寶石色池。然後前往黃石公園——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公園,徒步旅行在窮鄉僻壤,研究野生動物,並發現一些不尋常的地質現象。
  • 黃石公園的野生動物也太太太太太可愛了吧!!
    讓我在裡面呆一個月我也願意 ▾第三, 黃石公園裡護林員多,專業攝影師也多,大家互相分享信息,很容易知道野生動物常出沒的地方,有專業人士的保護安全性也相對較高。啃草的野牛:攝於某地熱泉邊的棧道上,距離5m,絲毫不受打擾 ▾在黃石,北美野牛的天敵很少,連灰熊都不敢動他們,更不懼人類,常常主動往車旁靠近。它們組隊過馬路時經常引發車輛擁堵。在淡季時拜訪黃石,野牛比遊客數量還要多。
  • 美國老人要給黃石公園的野牛拍近照,結果被牛角刺穿身體
    據abc新聞2020年6月30日報導,美國一名72歲的老人在黃石國家公園內遊逛時想給野牛拍照,但是因為離得太近,讓野牛覺得受到了威脅。隨後野牛多次攻擊老人,用牛角將她的身體刺穿。據黃石國家公園發布的聲明稱,該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6月25日晚,在黃石國家公園布裡奇灣營地內。
  • 黃石公園「熊吃人 」,抓到就斃!(圖)
    黃石國家公園一名徒步健行男子遭灰熊咬死,當局發現屍體時,部分軀體已被吃掉。
  • 臺灣女學生遊美國黃石公園 被野牛撞成重傷
    資料圖: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中新社發 陳文 攝中新網5月18日電據臺灣《中國時報》援引美國媒體報導,一名來自臺灣的16歲女學生15日遊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在拍照時因未保持安全距離,遭到美洲野牛頂傷,緊急送醫,女學生傷勢嚴重,但沒有生命危險。黃石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受傷的臺灣女孩是交換學生,當天午後,她和寄宿家庭成員前往黃石公園旅遊。
  • 美洲野牛——體重兩千斤時速六十千米,奔跑起來像一列火車
    事實上美洲野牛屬中的兩種野牛——美洲森林野牛、美洲草原野牛幾乎遍布了整個北美洲。事實上美洲野牛屬中的兩種野牛還是整個牛科家族中最大的品種之一,成年以後雄性美洲野牛體長可以達到三米五,肩高最多能夠接近兩米(美洲野牛的肩部非常高聳,有些類似於駱駝的駝峰),體重能達到兩千斤。
  •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美洲野牛,是美國的「國獸」,地位和白頭鷹等同。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美洲野牛。若公園裡的公路出現堵車,基本拜美洲野牛所賜;若出現動物傷人現象,也基本是野牛所為,而且責任還不在它。這算不算是一種膨脹了?不過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四足動物中,可能沒有其他物種曾像美洲野牛一樣遭受如此慘烈的黑暗時期。曾一度屠殺美洲野牛被視為讓印第安人挨餓的方法。
  • 可怕:9歲女孩在黃石公園近距離看野牛,被牛角頂起拋向空中
    可怕:9歲女孩在黃石公園近距離看野牛,被牛角頂起拋向空中據美國黃石公園公共事務辦公室稱,2019年7月22日,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一頭野牛襲擊了一名9歲的小女孩,導致她受傷。黃石公園的官員證實了周一晚上有人發布到網絡上的一段視頻,視頻由當地媒體發布,當時前來旅遊的一個人用鏡頭捕捉到了這一可怕的事件。視頻顯示一頭髮怒的北美野牛,瘋狂的衝向了公園裡的3個人,3個人嚇得四散奔逃,1個成年男人和1個成年女人逃跑了,而小女孩被發怒的野牛用犄角拋向了空中。
  •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
    食草動物看到食肉動物,為何不反抗而是逃跑?看看美國黃石公園!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只有你足夠強大,才可以在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存下來,否則你面臨的只能是淘汰,這就是達爾文曾經說到過的優勝劣汰,在動物當中分為食肉性動物和食草性動物,食肉動物體型非常的強大,並且異常兇猛,而食草性動物體型相對比較小,性格也會更溫順一些,這些食肉動物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在看到食肉動物之後,食草動物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
  • 動物天堂——黃石國家公園
    它地理位置在釣魚橋和高塔之間,深60米,寬200米,長約38千米,地勢非常險峻。在大峽谷,可以欣賞到黃石公園最壯觀、最華麗的景色。黃石大峽谷的風化火山巖,可謂是光怪陸離、五光十色。陽光下,峽谷兩岸從頭到尾都閃爍著絢爛奪目的光澤。在峽壁上還可以看到白色、黃色、綠色、朱紅以及無數種多彩斑斕的顏色。而這些正是真真實實的百萬噸的巖石,讓人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神奇與不可思議。
  • 黃石國家公園園長:因為野牛 川普政府強迫我離職
    中國日報網6月8日電(嚴玉潔) 當地時間6月7日,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園長丹·溫克說,由於跟川普政府就該國家公園到底應該供養多少頭野牛產生分歧,他已經被迫出局,這是一種明顯的「懲罰行動」。據美聯社報導,溫克上周宣布,他打算在2019年3月30日退休。
  • 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公園:黃石公園,與動物為伴!
    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公園:黃石公園,與動物為伴!黃石國家公園有著爆炸性的間歇泉、原始的荒野、迷人的湖泊和千裡長的徒步小徑,是美國西部最後真正荒涼的角落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公園,也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公園,位於阿拉斯加之外;它的一部分離公路很遠,你可以從下48個州到達。所有這些對於400多種稱黃石為家園的動物來說都是好消息,包括北美最大的(野牛)、最快的(叉角羚)和最可怕的(灰熊)動物。對於在這裡旅行的人來說,這更好。
  • 美洲野牛-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
    美洲野牛,又名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裡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食草動物,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被激怒時會襲擊人類,極其危險!
  • 黃石國家公園,真的好美!
    實際上,黃石公園是整個北美最適合觀賞野生動物的地方,而且火山口周圍獨特的地質條件滋養了特有的生物群。最初的探路者在艱難穿過黃石之後,關於這裡的各種傳聞迅速傳回了東部:連綿的泥塘冒著氣泡,沸騰的水池折射出奇異的藍色和炫目的橙色,噴射數米高的熱蒸汽看上去就像是巨大的鍋爐房。由於擔心這些地熱奇觀被破壞,美國政府於1872年在黃石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
  • 【動物百科】狂野「牛魔王」——北美野牛
    北美野牛(American Bison):食草動物(看著不像吧),平時以嫩莖野草為食,無領地性,性格嘛,略顯狂野,小暴躁。沒錯!據統計,在1978年至1992年間,僅黃石國家公園被野牛殺死或傷害的人數就超出同一個公園被熊傷害的四倍有多(比例為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