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園主要位於美國的懷俄明州,部分位於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這裡的原始森林、峽谷、草原、瀑布、河流,每一種自然景觀,都有著震撼人心的美。不僅如此,這裡還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其中,美洲野牛作為一種重量級巨獸就生活在這裡。
作為北美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美洲野牛擁有強大的攻擊力,以及驚人的奔跑速度,一度稱霸北美草原,卻因為人類的獵殺,差點就滅絕。
最後又在人類的保護下,擺脫了滅絕的命運,於2016年成為美國國獸,與美國國鳥白頭海雕比肩。美洲野牛的種群發展歷史,很曲折也很慘烈!
美洲野牛有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生活在草原上;美洲森林野牛,生活在森林裡。
01兇悍中顯露出憨相,背上長有「駝峰」,體重近1000千克牛角卻短小
一位遊客,在黃石公園見過美洲野牛之後,這樣形容:它又高又大,肩部高高聳起,就像長了一個「駝峰」,它快速奔跑在草原上,仿佛一輛越野車在飛馳。
都知道美洲野牛體型龐大,到底有多大?據國家動物博物館介紹,成年美洲野牛體長約2.8米,肩高約1.8米,體重將近1000千克!但它頭上的角卻是很短小,且向上彎曲。
身軀粗壯結實,頭上長著濃密的長捲毛,下頜也有長毛,配上一張扁平的大臉,與黝黑的牛鼻子,兇悍中顯露出憨相。
最特別的就是它高高聳起的肩部了,從正面看,非常像駱駝特有的「駝峰」,而且長了濃密、蓬鬆的毛髮,走動時,一聳一聳的,還真挺像駱駝的。
其實,那是美洲野牛結實的肌肉,充滿了力量。背部「駝峰」高聳,顯得前半身更粗壯。而雌性野牛不僅個頭比雄性小,「駝峰」也較小,牛角也更為纖細。
美洲野牛的毛髮沿頭部,頸部,肩部和前肢覆蓋全身,足以抵禦寒冷的冬天,哪怕是冰雪天氣也不怕。隨著季節的改變,會換毛,顏色也會有所變化。
到了春天,美洲野牛身體後部及下部的茸毛會逐漸掉落。冬天,它的皮毛是深咖啡色,夏季就會變得淺色一些。
02冬天會用臉推開積雪吃草,還會去泡幾小時溫泉,真是會享受生活
生活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野草豐美,美洲野牛的生活,滋潤又愜意。它們習慣在清晨與傍晚去覓食。
當然啦,它們喜歡吃新鮮的青草,包括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但在秋冬季節也不挑食,也只能以乾枯的草來充飢,其實,對於它來說,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
其實,它們的身體完全適應了沒什麼營養的草類食物,並且能從低蛋白的食用植物中攝取儘可能多的能量。
當黃石國家公園的冬季來臨,氣溫下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而還會有暴風雪天氣。這時,美洲野牛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覓食。
矮草都被積雪覆蓋住了,想要吃草,就得想辦法清除積雪。美洲野牛的方法比較獨特,不用腿,而用它那大、扁、平的臉去推開地上的積雪,然後就可以吃到草了。萬一尋不到好的草料,也會吃地衣充飢。
天寒地凍的季節裡,生活在黃石公園的美洲野牛就比較有福氣了,因為黃石公園內有天然溫泉。自然蒸汽浴極具吸引力,它們有時候花上幾個小時待在溫泉裡,避寒取暖。
天寒地凍,雖然食物短缺了點,但是可以泡溫泉啊,美洲野牛真是會享受生活。
03喜歡湊熱鬧,時不時洗個泥土浴,還會在樹幹上磨蹭
美洲野牛喜歡湊熱鬧,總是成群結隊活動、覓食,還喜歡在泥土裡打滾。它們進行泥土浴時,能夠趕走叮咬自己的蚊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留下自己的氣味。
此外,美洲野牛還喜歡用粗壯的身軀在樹幹上磨蹭,或者在大石頭上磨蹭。這樣可以除掉體外寄生蟲,磨蹭過後舒服多了。
美洲野牛是遷徙動物,會根據牛群的數量,食物和積雪的情況進行遷徙,而季節是最重要的因素。
集成大群的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蕩,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
在美國黃石公園,到了冬季它們會從海拔較高的夏季棲息地,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冬季棲息地去,尋到山谷躲避暴風雪天氣。
在歷史上,美洲野牛遷徙,達到成千上萬的數量。每年遷徙走相同的路線,所走過的道路,被人類加以利用。因此,美洲野牛也被稱為拓荒者、開路者。
別看美洲野牛這個大塊頭,平時憨頭憨腦,走起路來也挺慢的,但是當它拉開四肢,快速奔跑時,那速度是驚人的,能夠達到每小時約56千米,就像一輛飛馳的汽車。
04公牛很有風度,最鮮美的草讓給母牛先吃,為了爭配偶權常大打出手
夏季是美洲野牛的繁殖期,公牛比一般時候更暴躁,活力四射,為了去尋找發情的母牛,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吃東西。所以會進行「節食計劃」,吃少量的食物,靠自身的脂肪與體能,以供日常消耗。
碩大無比的牛頭,肌肉發達的身體,以及濃密的皮毛,這些都是吸引母牛的資本。
為了爭奪配偶權,暴躁的公牛常常會大打出手。它們的角比較短,所以就用腦袋去撞對方,以額頭部位強有力的肌肉作為武器,要是別的動物,早被撞飛了,但美洲野牛對美洲野牛,真算是強強對抗了,展示出草原之王的霸氣。
勝出的公牛可以獲得更好的交配資源。母牛的發情期很短,所以公牛們會盡力讓自己爭奪到交配權,不輕易錯失良機。
也只有強大的公牛,才能忍受長達數周的緊張壓力,以及長時間的「節食」。這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
儘管為了「搶對象」會大打出手,但一個去群體內的公牛,在面對母牛時,還是很有紳士風度的,最鮮美的草類,讓給母牛先吃;遇到的危險時,會團結起來保護母牛。它們知道,雌性是族群繁衍的關鍵。
母牛懷孕後,經過約9個半月才能產仔,一胎產一仔,極少有雙胞胎。小牛出生10 分鐘後,就能站立,3小時左右就能慢悠悠跑步,5-7天後能吃草喝水,卻要經過長達7-12個月才會斷奶。
小牛一出生,母牛會照顧小牛,用頭連續摩擦小牛的身體,幫助小牛鬆弛肌肉。美洲野牛的奶水脂肪含量多,營養價值高,所以小牛長得很壯實。
05厚實長毛還能防敵,遇到狼群就用腦袋去撞,能將狼撞飛
在一個分部區域內,食草動物常常被獵食猛獸盯上,儘管粗壯如美洲野牛,也有猛獸敢打它的主意。
狼群是美洲野牛的自然天敵。如果遇到狼群,或者被激怒,美洲野牛雖然體型巨大,但卻可以靈活轉身,與狼群周旋。
如果距離遠,美洲野牛也會快速朝敵人奔過去,體重加上速度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攻擊敵人。它的腦袋很結實,小短角也很有力,一撞上去能將狼撞飛了。
美洲野牛還挺有團隊意識,還有家族責任感,當遇到狼群攻擊時,成年野牛會將小野牛保護在身後,並尋機帶著小野牛逃跑。
不過,狼群輕易不會打美洲野牛的主意,因為,美洲野牛皮粗肉厚,還長了厚密的長毛,而且頸部的毛髮更長更厚,這要攻擊起來就不容易了。
就算狼群的牙齒再鋒利,也會被厚密長毛阻隔,沒辦法一口就咬住美洲野牛的喉部,還很容易被美洲野牛撞傷。
其實,美洲野牛最大的敵人是人類。美洲野牛曾遭到印第安人的獵殺,與白人的大肆殺戮。
06從稱霸北美草原到瀕臨滅絕,如今成為美國國獸
曾經,美洲野牛的分布地北至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西至落基山脈,東至馬裡蘭州的阿勒格尼山脈和佛羅裡達北部。
印第安人通過獵殺美洲野牛來獲取食物,同時依靠牛皮、牛角和牛毛生存。他們用火把野牛群趕下懸崖摔死;他們在冬季把野牛群趕到冰面上,冰面破裂,野牛落水淹死。
但這不是美洲野牛瀕危的主要原因,擁有更強武器的白人,對美洲野牛進行了系統的大屠殺,野牛的屍骨堆積成山。
在漫長的時間洪流裡,美洲野牛經歷了一場浩劫,幾乎被逼到絕境,瀕臨滅絕。來看一組數據,就知道美洲野牛是如何從稱霸北美草原到瀕臨滅絕,再到成為美國國獸的。
19世紀初期,北美洲大約有5000萬頭美洲野牛。
1887年,大約僅1000頭美洲野牛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
1905年,第一次將野牛置於國家的保護之下。
2014年,將每年的11月1日定為國家野牛日。
2016年,美洲野牛被確立為美國國獸。
黃石公園是少量倖存的美洲野牛的避難所,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園內,在法律的保護下,美洲野牛的數量有所回升,已經逃脫被滅絕的命運。
如今,美洲野牛在黃石公園和卡斯特州公園過上了愜意的生活。
寫在最後
美洲野牛的種群發展史,也是一場苦難史!這種體型巨大的野牛,曾被人類捕獵殺戮,最後終於受到人類的庇護,在美麗的草原上自由採食,自由奔跑。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國家動物博物館、森林與人類、人與自然、國家地理中文網、美國國家地理